美國教育

美國教育

美國教育主要由政府提供,由三級政府: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學區) 控制和資助。在國小和中學,課程、資金、教學和其他政策都由當地選舉產生的學區委員會決定。學區通常根據官員和預算與其他地方事務分開。教育標準和標準測驗通常由州政府制定。

基本信息

美國教育 美國教育
美國教育主要由政府提供,由三級政府: 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學區)控制和資助。在國小和中學,課程、 資金教學和其他政策都由當地選舉產生的學區委員會決定。學區通常根據官員和預算與其他地方事務分開。教育標準和標準測驗通常由州政府制定。

美國教育的歷史發展大致可分為殖民地時期、建國至南北戰爭以前時期、南北戰爭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時期等幾個階段。

殖民地時期

美國教育 印第安人
美國位於北美洲,原是 印第安人的家鄉。1492年義大利航海家C.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 荷蘭、法國、英國等開始向北美洲進行殖民侵略和移民。移民大都是為擺脫封建暴政、宗教壓迫和貧困而從 歐洲各國逃去的勞動者。許多貧苦 移民成為 殖民者的契約奴。此外,還有被販賣去的黑人奴隸。17~18世紀前半期,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由於13個殖民地的移民來自不同國家,所以他們各自按照本國慣例興學,辦法極不統一。但各種學校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宗教為基礎,以 《聖經》作為閱讀課本,強調以《聖經》經文作為道德行為的根據。
北部殖民地( 麻薩諸塞、羅得島、 新罕布夏、康乃狄克)合稱新英格蘭,工商業發達,居民大都是清教徒。他們認為每個基督徒都必須能閱讀《聖經》,懂得教義,了解上帝的意旨,所以重視辦初等學校,由殖民地當局主辦教育。麻薩諸塞首先於1642年通過法律,規定家長有義務使兒童學習宗教信條和一些重要法律,但尚未規定開辦學校。1647年麻薩諸塞地方議會通過法律,規定滿50戶的鎮要聘請一個國小 教師,有 100戶以上的鄉,要辦拉丁語法學校。中部殖民地(賓夕法尼亞、紐約、新澤西、德拉瓦)以畜牧業和穀物生產為主,移民來自歐洲大陸各國,隸屬基督教不同宗派,各宗派分別設校,由教會負責教育。南部殖民地(維吉尼亞、馬里蘭、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喬治亞)以種植園奴隸制經濟為主。貴族地主請家庭教師在家裡教育子女,完成 初等教育後送到英國就學。為貧窮白人的兒童辦了免費的學校,稱“窮人學校”。奴隸的兒童不得受學校教育。
美國教育 富蘭克林

殖民地時期的學校基本上是照歐洲的原樣移植來的,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初等教育方面有主婦學校和鎮學。主婦學校在大多數殖民地都有,是由一個稍能讀寫的家務婦女向家長收一點費,聚集少數年幼的兒童在她的家裡(通常在廚房)教學,故亦稱“廚學”。教的是字母、計算、 祈禱和教義問答, 並選讀《聖經》的一些句子。鎮學以新英格蘭為最普遍。它的課程是閱讀、書寫、宗教。廣泛用作兒童讀本的是《新英格蘭啟蒙讀本》。中等教育方面有拉丁文法學校文實學校。美國第一所拉丁文法學校是波士頓拉丁文法學校,辦於1635年,是為有錢有勢的人的子弟升入學院作準備的。男孩 7歲入學,直到能通過學院入學考試為止,通常學習 7年。課程是古典的,學生要掌握希臘文和拉丁文,學習宗教教義。由於拉丁文法學校培養的學生缺乏謀生的技能,不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B.富蘭克林於1749年提出了《賓夕法尼亞青年教育的建議》,倡議建立面向實際的新型中等學校,即文實中學;建議修習科學,學習歷史、數學以及採用本族語進行教學等。在富蘭克林倡議下,1751年開辦了費城學校。這是一所文實學校,它的課程有:算術、會計、英文文法、簿記、公共演講、書法、繪圖、航海、 科學、測量。這種學校適應當時商業發展需要,很快就取代拉丁文法學校成為美國主要的中等學校。但它基本上是私立收費的,因而入學人數有限。高等教育方面,第一所高等學府是哈佛學院,成立於1636年,以培養牧師為主。到1769年,殖民地共創辦了 9所這樣的學院。其課程均是古典的。只有極少數的富家子弟才能進入學院學習。

建國後

美國教育 美國獨立戰爭
1775年,殖民地人民掀起獨立戰爭,1776年13個殖民地宣布獨立,成立美利堅合眾國。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1787年通過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建立資產階級聯邦共和國。建國初期, 美國政府十分重視教育,把教育與鞏固新政權聯繫起來,要求教育為適應政治、經濟的需要而逐步發展起來。
第一任總統G.華盛頓說:“要把籌辦普遍傳播知識的學校當作頭等重要的目標。”第三任總統、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T.傑弗遜說:“我們的自由如不掌握在人民的手中,而且在有一定教育的人民的手中,是永遠不會有保障的,我看這是一條公理。”傑弗遜在任 維吉尼亞州州長時,擬定的維吉尼亞教育規劃,為美國公立教育奠定了基礎。在建國初期,在許多州的憲法中,也都有興辦學校,鼓勵學習實用知識的具體規定。同時,聯邦頒布的 《1785年土地法令》《1787年西北土地法令》,對辦學校也起了促進作用。這些法令支持撥公共土地用於辦教育,規定將鄉劃分成36個地段,其中“第16地段"用於辦學校。
1787年通過的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雖然未對教育作任何規定;但是以後兩次對憲法第十條的修正案都涉及到教育。第一次修正案規定美國國會不制定設立國教或禁止信仰自由的法律。這被美國最高法院解釋為教會與國家分離,成為美國世俗公立教育的法律根據。此外,第十條修正案規定舉辦教育事業的權力屬於州,確立了地方分權的原則。這是美國教育的一大特點。
由於教育行政管理權力屬於各州,公立教育發展之後,建立了州的集中管理。州的教育政策和實施,通過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實現。州議會制定本州的各種教育法規。州設立由選舉或指派產生的州教育委員會,負責提出州的教育政策。1837年麻薩諸塞州最先設立了州教育委員會。州的教育行政機構是州教育廳,由廳長負責,貫徹執行聯邦及本州的法律和政策。州高級法院負責對教育訴訟案作裁決。學區是 美國直接負責辦理中國小教育的行政區劃。學區與行政區(如縣、鄉)不一定一致,大小也極其懸殊。學區也設教育委員會,成員由選舉或指派產生。

平民學校運動

美國教育 美國學校
19世紀初,美國開始了領土的擴張,19世紀中期其領土已拓至太平洋岸。新的移民湧入,人口成倍增加。1812年, 第二次對英戰爭取得勝利,使美國經濟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同時進行了工業革命,使 資本主義有了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使普及初等教育成為重要問題。從19世紀20年代起,工人階級就為設立公立免費學校進行了鬥爭,資產階級中一部分人為緩和階級矛盾,鞏固資產階級專政,支持創辦公立學校。這一時期,許多州制定法律,讓地方徵稅舉辦平民學校。於是出現了19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的“平民學校運動”。這是美國的國民教育運動,普及初等教育運動。從1852年,麻薩諸塞州第一個頒布 《義務上學法》到1918年密西西比州最後一個頒布義務教育法,普及 義務教育前後歷時60多年。美國的平民學校是仿效普魯士的 8年制國民學校建立的,它成為美國學制的組成部分。麻薩諸塞州教育委員會第一任秘書, 霍瑞斯·曼對開展平民學校運動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美國“公立學校之父”。隨著初等教育的發展,培訓合格的師資,成為迫切的問題。早期的文實學校雖然也負擔一些培養教師的任務,但這時已不能滿足需要。霍瑞斯·曼於1839年在麻薩諸塞州列剋星敦市開辦了美國第一所州立師範學校。它引起了各州的注意,開始認真考慮學校教師的訓練工作,一時師範學校在各州紛紛出現。師資訓練計畫,起初期限很短,只有1年,後來逐漸延長到2年、3年,甚至 4年。主要學習了“3R”(讀、寫、算)以及普通教育和教育管理。

公立中學

由於美國資本主義工業的迅速發展, 資產階級為了適應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需要, 並迫於工人運動的壓力,把教育“機會均等”的概念進一步擴大。當時的文實學校是私立的、收學費的,而且課程愈來愈偏重於古典, 不能適應新的形勢。 於是出現了新的中等教育機構──中學。 它是由政府徵收稅款開辦的。第一所公立中學是 1821年辦的波士頓英文古典學校。學校的任務是教授實用學科,讓學生直接“為生活作準備”,而不是“為升入學院作準備”。公立中學遭到了教會和已有的文實學校的強烈反對。1874年,密西根州高級法院在卡拉馬祖案判決中確認,卡拉馬祖市徵稅辦公立中學是合乎憲法的,使該市徵稅辦中學有了合法的根據。這個判決為美國各地開了先例,公立中學迅速發展起來。中學是平民學校(國小)的向上延伸,它構成美國學制中的第二層,此後美國開始走上普及中等教育的道路。

技術與公立高等教育

美國教育 麻薩諸塞理工學院
美國從殖民地時期起陸續開辦的學院都是私立的,屬於不同的教派;課程是古典的、文科的。到19世紀中葉,美國高等教育有了新的發展:①注重實用技術訓練和專業教育。1802年開辦的美國西點軍校,1824年創辦的倫塞勒工業學校,1861年創辦的 麻薩諸塞理工學院,就是這種趨勢的反映。與此同時,哈佛及耶魯等學院也增設科學訓練的系科,其他院校也紛紛仿效。②興辦公立高等教育。186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摩雷爾撥地法》,對此起了較大的推進作用。根據該法,各州凡有國會議員 1人,聯邦政府就撥給州 3萬英畝公有土地,作為創辦實施“自由與實用教育” 的學院的經費。 所以這種學院在美國教育史上稱“ 撥地學院”,當時開辦了68所。這種學院開設的課程一般有 農業工程機械技術等。因而從性質上說是“農業和機械”學院。它著重開展農業科學教育,對美國農業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戰前

1861~1865年,美國進行了南北戰爭,為資本主義在美國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至19世紀末,美國工業生產躍居世界首位,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這一時期,美國的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是美國教育的“擴充時期”。
中等教育的改革  19世紀新興的“中學”本來強調“為生活作準備”,但也不能不為升學作準備。結果課程逐漸增多,修業年限延長為4年,形成了“8.4制”。於是,中學教育的目的問題,它與學院的關係或者銜接問題,亟待解決。為此,1893年美國全國教育理事會組織的“十人委員會”,研究了中學學科開設的問題。1895年該理事會指派的“十五人委員會”,建議縮短國小年限,因而形成了“ 6·3·3制”學制。1918年中等教育改組委員會,提出“中等教育七大原則”,即:健康,掌握根本方法(讀、寫、算技能),職業效率,好的家庭成員,公民資格,會用休閒時間,道德性格。這對美國中等教育實施有深遠的影響。

美國教育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大學的變革  美國的學院長期被看作只有歐洲中學的水平。美國人為改進高等教育,竭力仿效德國,於1876年創辦了研究生院水平的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這所大學被視為是美國第一所真正的 大學。許多老的文學院,如哈佛、耶魯、哥倫比亞,一些較強的公立院校,如密西根、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亞也都隨之改成了大學。這種新型的大學採取了特殊的高等教育結構,即在注重普通教育的英國式學院之上,設立了重在研究的德國式研究生院。各種專業學校併入大學之內,設定哲學博士學位。這些措施促進了美國科學和學術的獨立發展,提高了美國科學和學術的水平。19世紀末,美國一些大學領導人討論重新劃分高等與中等教育的分界線問題,也就是本科的性質的問題。討論結果認為,這條線應在4年制學院的第二年與第三年之間,主張把學院劃分成“初級"和“高級”兩部分。初級部分可以單獨設校。於是出現了 初級學院。這使美國高等教育有了多層次的特點。
認可協會  隨著學校和學院的增多,美國教育家越來越關注維持和提高學業標準,以保證各級學校教育的質量。因此,自願成立了區域性認可協會,協會根據教育目標、學校的課程、圖書和設備、師生比例、學校組織及行政組織等項條件,調查評定區域內的中等學校和學院。如果認為合格,即對被評學校予以認可。對不符合條件的學校和學院,要求在規定限期內達到合格的標準。最早的認可協會是1884年成立的 新英格蘭學院及預備學校協會。到1924年美國全國共設有 6個區域性的認可協會。這種協會對美國中等學校和學院的教學質量起著調節和促進作用,並解決這兩級學校的銜接問題。因為學校須取得認可,所以美國各州都要求教師領有執照或證書。每州教育廳也規定了轄區內教師培養計畫的標準。培養中的教師要修完規定課程,考試及格,方可得到州里發給的教師證書。在地方分權的情況下,通過區域性或全國性協會進行調節,協調行動,是美國教育的又一特點。
美國教育J.杜威
進步教育運動 
19世紀後期,美國教育因受了 J.-J.盧梭J.H.裴斯泰洛齊F.W.A.福祿貝爾等人思想的影響,開展了革新。如 F.W.帕克在昆西的革新, J.杜威在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的實驗,以及加里制, 溫內特卡制道爾頓制等等的出現。這種教育革新很快在美國形成為 進步教育運動,並於1919年成立了進步教育協會。杜威是其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進步主義者批判傳統的學校,提倡教師要尊重兒童,強調學校以兒童的活動和生活經驗為中心,用新的生活學習教學法取代形式主義學習。到20世紀30年代,進步教育協會陷於分裂。
進步主義教育受到要素主義者(見 要素主義教育)的堅決反對。教育家W.C. 巴格萊等人於 1938 年成立了“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委員會”。要素主義者強調基礎知識訓練,認為進步主義者過分迎合兒童的興趣,忽視了教師的主動性、學習的系統性和順序性,不僅降低了教育質量,而且對美國的“民主”起了削弱作用。這兩派的爭論成為美國教育上的一個重大爭端。

二戰後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鞏固了它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領先地位,經濟軍事力量大為膨脹,教育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迫於戰後國際和國內變化的形勢,教育又進行了種種改革。同時,現代技術在教育上的套用,引起了教育的組織、方式、方法的改變。

美國教育黑人學校
廢除種族隔離的教育政策 
美國宣稱其國民教育制度是“民主”的制度,遵循“機會均等”的原則。但是美國貧富懸殊,不同階級的子弟在教育上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尤其是長期推行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的政策,黑人處於毫無權利的地位。南北戰爭後,雖然 黑人獲得了公民權,取得了受教育的權利,但黑人仍然遭受種族壓迫和剝削。1896年,美國最高法院在普萊西對弗格森一案的判決中,確定“隔離但平等原則”,迫使黑人兒童只能上單獨的學校。雖然宣稱黑人學校的教育計畫與白人兒童學校是平等的,但實際上 黑人學校經費少,學校簡陋,教育質量低劣。自 20世紀 50年代中葉起,美國黑人連續發動大規模的反對種族歧視、爭取平等權利的民眾鬥爭。在黑人運動高漲的情況下,1954年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種族歧視原則是違反憲法的,撤銷"隔離但平等原則”。這樣,許多州就要求公立學校實現種族合一,廢除種族隔離學校。 《1964年民權法》規定,對保持種族隔離學校的任何學區和州立即停發聯邦經費。同時,採取一些措施,對家庭貧困的兒童進行“補償教育”。《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改進美國公立國小和中學,重點也是擺在低收入家庭兒童的教育上,以便使黑人和勞動人民子女的教育逐漸有所改善,但實際上美國 種族偏見、貧富懸殊仍嚴重地存在著,不可能使教育達到真正的平等。 課程改革  40年代和50年代初,美國輿論批評進步主義教育,要求更加注重智育。1957年蘇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成功後,聯邦政府認為美國教育與蘇聯教育的差距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有必要對教育進行干預,並給予援助。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 《國防教育法》撥出巨款,用於改革數學、科學、外語等的教學,以及對學生的指導和資助。50年代末進行的課程改革,出現了“新數學”、“新科學”、“新社會學科”,強調提高學業程度和加強智力訓練, 以培養科技人材, 增強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競爭的能力。這樣,要素主義教育主張得勢。這一派強調課程要深一些、難一些,要求提高學業標準,嚴格考試,拔尖培養。這派的代表人物是 J.B.科南特。到60年代末,美國社會的重大問題有了變化,隨之出現了一批對美國學校教育進行批評的" 浪漫主義的批評家”。他們從關切兒童和青年的福利出發,批評課程是枯燥無味的,壓抑的,漠不關心青少年實際生活的。他們以“切合需要”為口號,要求課程要以學習者、社會現實、人類價值為基礎。因此,70年代進步主義教育主張又逐漸受到重視。
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上的新的重大措施是成立教育部。美國建國 200年中,沒有設立一個中央教育行政機構。聯邦政府只有一個教育總署,曾先後隸屬 內務部聯邦安全署,1953年改為隸屬於衛生、教育和福利部。總署的職責僅為蒐集和分發教育統計和情況的資料,不行使任何行政權力。1966年該部增設分管教育事務的副部長,總署改組擴充,下設6個處,分管初等中等教育、成人及職業教育、 高等教育、貧困兒童教育、 教育研究、教育人員。而後聯邦政府便越來越注重教育事業。諸如:聯邦根據國會立法給予教育事業以財政支持;聯邦最高法院關於教育訴訟的判決;教育總署提供服務;聯邦安排的教育項目等。但它直接從行政上進行干預,仍是不多的。1979年,美國經過長期醞釀,成立了聯邦內閣級的教育部,負責統一處理聯邦教育政策和經費。教育行政管理出現了集中的趨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美國聯邦政府撥出大筆經費用於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教育質量,都未達到預期效果。因此,開始重視教育科學的研究,成立了國家教育研究所,隸屬於衛生、教育和福利部。教育部成立後,新的教育部組織法規定,該部的宗旨是“通過聯邦資助的研究、評價、交流情報,提高教育的質量和用途”。教育部成立了教育研究和改進辦公室,由一個部長助理主管。辦公室的業務重點是:①提高基本技能的教與學的質量,包括適應不斷改變並更加複雜化的經濟和社會所需的技能。②提高科學及數學的教與學的質量。③對更好地採用任人 選擇的教育途徑,更有效地使用技術及電訊設施的途徑,進行示範。④鼓勵學校和學院採取適應地方需要的機構改革,並給予物質獎勵。⑤通過 語言學科人文學科多文化學科,提高涉及多種文化事務的教與學的質量。

現行學制

美國教育 美國總統 喬治·沃克·布希簽署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

美國的學校教育分為連續的四級: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這個學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和確立下來之後,迄今還沒有什麼變動。
學前教育  招收3~5歲的兒童,分保育學校和幼稚園兩個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學前教育機構數量增多。1979年適齡兒童入學前的教育機構達51.1%。在教育措施上,保育學校主要是養育。在幼稚園階段,認識活動份量增多,並為進入國小作些預備。有的把它與國小低年級合成一個單位。
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  國小和中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義務教育年限9~12年,各州不一。有兩種學制,即"8·4 制”和“6·3·3制”。美國國小為6年或8年。6年的分成低、中兩級。8年的分成低、中、高三級。國小課程有:語文、數學、社會、自然、外語、美術與套用藝術,衛生與體育。中學為 4年或6年,6年又分為國中高中兩級的和 6年一貫制的兩種。中學課程有:英語、社會學科(包括歷史、地理、公民和經濟等)、科學、數學、外語、人文學科(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和哲學等)、體育與衛生、家政、工藝等等。美國的中學多半是綜合中學,它的課程是分化的,除開設規定的必修學科外,還設有為準備升學的學術課程,以及為就業或受中等及專門訓練的職業課程,以便讓學生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史密斯-休斯法案》,規定了聯邦資助中等職業教育計畫,資助培養這種師資,這一措施推動了綜合中學的發展。此外,也有少數“專門的中學”,如藝術的,職業技術的。60年代後期,出現4年制的“中間學校”,由五、六、七、八這4個年級組成。因此,有了“ 4·4·4制”。這一改組是為適應從兒童到青年期前期這個過渡期間(少年期)的需要。然而這種新學校與初級中學並無大的區別。

美國教育 耶魯大學

近年來,美國中國小教育出現這樣幾個新情況。①與50、60年代注重“成績優異”相反,又轉而注重“切合需要”。要求課程應更切合兒童和青年的生活,教育要聯繫實際。如,在社會學科中,學生可以學村子裡的實際問題;在數學中,他們可以看到數學與他們在學校商店和家中碰到的問題的關係。②注重教育與“勞動世界”的關係,要求兒童了解勞動的作用和價值,了解廣泛謀生的機會,企圖更好地解決中學畢業後的出路問題。③注重“多種文化教育”。美國是一個多人種、多民族的國家,是一個有多種多樣文化的社會。過去一直持“熔爐說”,認為應給每個美國人一種統一的新 文化、新生活方式,進行“ 美國化”教育,而抹煞“少數集團”的多樣的文化,認為它們是“非美的”。現在則強調各種文化對於美國社會的貢獻和價值。④由於“學術能力傾向測驗”成績下降,而提出了“回到基礎學科去”,即強調讀、寫、算的基本技能。

高等教育  它的特點是靈活多樣。把美國的“高等院校”分類是很難的,大致是:① 2年制初級或社區學院、技術專科學校,畢業時授予副學士學位。這類學校大半是職業技術性質的,結業性的,但也可以轉入 4年制學院的三年級。② 4年制學院,畢業時授予學士學位,著重開展本科生教育,但有些也開展研究生教育。這種學院大半是“文科的”。③大學,美國大學是若干種學校的集合體,通常包括本科生學院,專業學校,研究生院。研究生院畢業時授予碩士博士兩種學位,稱高級學位。高級學位典型的是哲學博士,還有專業學位,如醫學博士。美國高等院校的職能有3項:教學,研究,服務。 科學研究集中於一些較好的特別是 20多所著名的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國防的需要,科技的競爭,美國一些大學過多地注重科學研究,成了“研究大學”,忽視了教學,尤其是本科生的教學。這一問題現已引起了教育界的注意。
美國是目前世界上教育發達的國家,關鍵是因為有一個龐大的公立教育系統。1977—1978年度,美國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5%。現在美國已經普及了中等教育。1978年秋季,中學年齡組(14~17歲)青少年入學率達94%,鞏固率(入學後能讀到畢業的)達到75%。同年中國小的師生比例為 1:19.7。高等教育已發展到美國人說的普及階段。1978年秋季,大學年齡組(18~24歲)青年上高等院校的達到30%。1980年,25歲以上的人的學歷(平均受教育年數)為12.5年,25~29歲的人的學歷為12.9年。

排名

美國教育 哈佛大學紀念堂
在得到美譽度方面,美國最知名的大學是 哈佛大學。顯然,哈佛校友經常在 美國商業、教育和社會中取得突出地位,因此在大眾心目中確立了美國最高學府的地位。各種 好萊塢電影將哈佛描繪成學術“ 象牙塔”的實例(e.g.,LegallyBlonde,SoulMan,ThePaperChase,etc).

在大眾心目中,大約有25所大學構成了美國“頂級”的高等學校。多數人會提到構成常青藤聯盟的8所大學及其一小批精英分子,私立研究型大學(如華盛頓大學St.Louis、加州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杜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西北大學、史丹福大學等)。

 

2011年美國大學排名TOP 50:
1. Harvard University (MA) 哈佛大學
2. Princeton University (NJ) 普林斯頓大學
3. Yale University (CT) 耶魯大學
4. Columbia University (NY) 哥倫比亞大學
5. Stanford University (CA) 史丹福大學
5.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賓夕法尼亞大學
7.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學院
7. Massachusetts Inst. of Technology 麻省理工學院
9. Dartmouth College (NH) 達特茅斯學院
9. Duke University (NC) 杜克大學
9. University of Chicago 芝加哥大學
12.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L) 西北大學  
13.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D)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13.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15. Brown University (RI) 布朗大學
15. Cornell University (NY) 康奈爾大學  
17. Rice University (TX) 萊斯大學
17. Vanderbilt University (TN) 范德堡大學
19.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IN) 聖母大學
20. Emory University (GA) 埃默理大學
21. Georgetown University (DC) 喬治敦大學
22.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23.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PA) 卡耐基-梅隆大學
23. Univ.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南加州大學
25. Univ.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25. University of Virginia* 維吉尼亞大學
25. Wake Forest University (NC) 威克弗里斯特大學
28. Tufts University (MA) 塔夫斯大學
29. 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
30. U.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31. Boston College 波士頓學院
31.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VA)* 威廉瑪麗學院
33. New York University 紐約大學
34. Brandeis University (MA) 布蘭迪斯大學
35.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喬治亞理工學院
35. Univ. of California—San Diego*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37. Lehigh University (PA) 理海大學
37.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NY) 羅徹斯特大學
3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
39. Univ.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41.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 (OH) 凱斯西儲大學
41.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 (NY) 倫斯勒理工學院 
4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
41.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華盛頓大學,
45. 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45. Univ. of Wisconsin—Madison*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47. Pennsylvania State U.—University Park* 賓州州立大學
47. U.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 伊利諾伊大學厄本那-香檳分校
47. University of Miami (FL)  邁阿密大學 
50. Yeshiva University (NY)  葉史瓦大學 

註:打星號的都是公立高等學府。

 

 

 

 

相關條目

美國大學列表
美國文化
美國

參考資料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All about us Admissions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Studies issues in school textbook
Syllabus and bibliography on history of American Education, by Carl Kaestle (2005)
通俗易懂的美國留學手冊
2001年不讓任何孩子落後法案摘要. 美國教育部. URL accessed on 2006-2-16.
語言使用和英語能力匯總表: 2000.2000年美國人口統計. URL accessed on 2006-2-16.

教育相關辭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