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教育

分層教育

所謂分層教育是指針對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以適應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徵需要,採用分主題、分階段、分年齡、按照能力差別有所側重地開展德育教育工作與實踐活動的教育形式。分層教育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是適應生源現狀的一種有效對策。

概念

分層教育分層教育

分層教育,即:一門課程可以按難度不同,比如分成A、B、C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自由選擇。一個學生選擇的課程可能是語言A,數學B,物理C,也或許是其他。

這樣的分層教育,實現了學校因材施教與學生自由選擇的匹配,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同時由於自由選擇,也保證了公平的教育機會。

模式設定

第一,從養成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人。養成教育是對學生的日常文明習慣的普遍要求,這是學校德育教育的基礎。對學校德育教育而言,只停留在這個基礎上還不夠,要將養成教育上升到社會公德教育的層面上,讓學生將自己的認識和行為與社會道德規範進行比較,通過社會體驗活動逐步向公眾認可的社會人的方向去靠攏。

第二,從親情教育到家庭美德教育,培養學生成為情意並重的家庭人。親情教育是情感教育的基本點,是培養學生學會關愛、學會理解的主要途徑。開展親情教育可以使學生理解父母,從而自覺接受家庭美德教育,很好地處理個體與家庭的關係,為走上社會面對親情和組建個人家庭做好心理和情感上的準備。

第三,從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到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逐步成為健全的思想人。“三觀”教育是中國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對於學校的學生德育教育而言,應讓青年學生明確什麼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從而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最終表現在對正確價值觀的認識與實現。

運用

分層教育的運用分層教育的運用

分層教育模式在德育教育中的運用,是實現教育效果的重要環節,是具體的實施階段,在運用過程中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科學分層

要體現德育分層次教育的實際效果,科學、合理的分層尤為重要,這是青年學生是否自覺接受教育形式和內容的關鍵。

按照教育與管理的模式、內容分層

這種分層的形式是將德育教育的起點和目標終點進行連線,然後在過程中選擇幾個或多個分段點,在過程中科學地設計由易到難、由基礎向專門的教育內容。在德育分層次教育的內容上,我們可將養成教育作為德育的起點教育,把親情、法制、心理、等教育作為過程教育,培養正確的“三德”、“三觀”才是學校德育教育的根本。

這種分階段、分主題的教育形式有利於德育教育在形式和內容上形成一個個相應的模組,模組與模組之間雖相對獨立,但在德育主線下又有內在關聯。在學校教育對象循環變化中,我們只需根據形勢的變化對教育模組進行不斷地完善和整合,便能應對學校環境和教育對象的各種變化和需求。

按照教育對象的年齡段和年級段分層

學校的學生在年齡差距雖然只有四至五歲,但青春年少時的幾歲差距卻產生的心理生理表現截然不同。按照年齡和年級進行德育分層的意義就在於此,它就是根據青年學生的年齡、年級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德育教育內容以適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和生理接受力。在年齡上的分層就可使之減緩這個突變期帶來的各種衝擊,讓學生感受“步步攀升”的教育過程。

把握工作環境

德育工作環境包括教育設施等硬體環境和校風、教風和學風等軟體環境,而分層教育中應把握的主要是軟體環境中的人文因素。

要有人人都是德育教育者,又是德育受教育者的意識

德育不僅是學校領導或德育工作者的事,而是全體教職員工共同的教育職責。面對現今中學生教育種種壓力和困難,我們在全員參與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加強對德育工作的認識,形成良好的人文環境。分層教育對教育者要求更高,隨時提醒大家要做細心人,要在教育他人的同時,自身不斷總結和感受來自各方面的再教育。

要有德育工作科學性的意識,注重對教育結果的逆向推導

有人片面的認為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對思想教育的層次和內容劃分不明確,認為只要批評就是教育,不分場合和客群的實際情況。這種所謂的教育非但起不到應有效果,而且會使再次教育陷於被動。所以,要求教育者科學地認識德育工作,從教育的目標出發,反向逐一推導教育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和必要內容。意識增強了,科學性提高了,德育分層次教育就容易推行了。

注重教育方式

“分層”只是教育的一種模式,將現代教育方法與德育分層次教育模式結合起來,對德育的效果提高和實現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引導、啟發式教育方法的運用

現代學生敏感好奇,對事物不願只是直白的接受,他們要通過自己的認識和體驗來判斷。基於這種情況,在德育分層次教育中,我們變說教、灌輸為啟發和引導,讓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來增強對社會事物的理解和認識,判斷美、醜、善、惡。

講究教育模組的選擇與組合

在德育分層次教育過程中會產生許多主題鮮明的教育模組,它們能夠單獨使用,但組合使用效果更佳。首先要學會對教育模組進行篩選,將相關主題和相近內容的教育模組進行比較,將客群者情況最相近的和體現相互促進作用的教育模組組合在一起,根據學校德育教育的實際條件組織落實。在選擇和組合過程中不能只強調理論上的最佳,應具體根據所在學校實際,特別是德育教育的對象是否能接受的情況來實施。

“分層”要體現實踐教育的內容,增強體驗教育

在從事教育和感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被實踐教育的魅力所感染。在德育中實踐教育對教育對象更具說服力,我們要通過社會實踐、體驗教育來使青年學生驗證德育分層次教育的現實效果,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豐富我們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特別是高年級學生更應有多樣的學習和鍛鍊機會,使他們能更多地通過實踐活動來自覺增強對人生、社會和自我價值的正確理解,成為能夠經受現實考驗和承受各種壓力的當代中學生。

分層教育模式是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一種嘗試,是對德育形式的一種補充,在筆者從事學校德育工作的實踐中體會到分層次教育與德育相結合的優勢,各個學校還要根據實際情況,特別是德育客群群體情況斟酌考慮,有步驟的嘗試。

實施

學生分層

分層教育分層教育

在深入了解學生自身情況和特點的基礎上,把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具體分層標準是:A層學生基礎薄弱,學習困難大,學習積極性不高,消極厭學;B層學生基礎較好,接受能力一般,情緒不夠穩定,學習成績中等;C層學生基礎好,接受能力強,學習興趣濃,成績好。分層結果由教師隱性分層,學生分層的目的是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是實施教學分層備課計畫和教學目的分層計畫的前提。

目標分層

“彈性要求”、“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是分層教學的基本要求。分層教學在認知目標和能力目標上,對不同層次學生有不同的要求。根據課程標準、教材的要求及內容,綜合班級各個層次學生的已有水平,以“面向全體,兼顧兩頭”的原則,制定與各個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吻合的分層教學目標,並在“分層講授新知”前使學生其明確學習目標, 從而更好地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同一知識點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雖有差異,但目標之間應配備拾級而上的“台階”,講授新課之前讓學生有所認識, 並在教學中逐步分層認知。

教學目標分層的目的在於: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程度來設定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不同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地教給學生不同層次水平的知識,以便和學生的知識結構相適應。

教學分層

“一個課時一個教案、一個層次一個教案”,教學設計要作到四個清醒認識: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水平有清醒認識;對教學的知識點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有清醒認識;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有清醒的認識;對學生的個體輔導和個體激勵的方法有清醒認識。

分層課堂教學應堅持先預習後學習,方法重於知識,過程和興趣重於結果的原則;分層課堂教學應該堅持重視學生的信息反饋,並注意培養其學習的獨立性、創造性的方法;分層課堂教學中,始終貫徹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教學基本規律。在教學中,儘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全體學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

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習輔導是學生鞏固和掌握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課堂上,對差生採取個別輔導的方法,加強基礎知識的講解;對中等生採用分組討論、教師提示的方法,進行提高性輔導;對優生採取個別點撥,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對學生實行分層授課後,成立“興趣小組”,採用讓學生之間相互輔導的辦法進行學習,培養其優良品德和合作。同時,還要做好反饋信息的收集工作,這樣便於教師改進教學方法、修改教案,從而更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評價分層

分層教學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採用動態評價、縱向評價和綜合評價3種方式。動態性評價,每個層次班學生學習水平是動態化的,考試評價也應使其具有動態性和選擇性與之相適應。

縱向評價,主要是通過不同階段的和平時的課堂提問、談話、作業等評價信息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心、主動性等信息通過縱向的比較,而做出的評價。綜合評價,評價內容要多元化,不能僅以考試成績為標準,要注意學生學習主動性、主體性和主體精神品格的提升。評價方法要多元化,即要堅持自評和他評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

分層教學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無論什麼層次的學生,在評價時都應遵循及時性、客觀性、激勵性原則,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功能和激勵功能。但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評價應有所區別,對於A類的學生的點滴進步應採用激勵評價,鼓勵他們努力向高一層次發展,對B類、C類的學生所取得進步應採用競爭評價,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奮進。

積極作用

首先,因材施教,體現針對性。學校的學生要順利實現學生從國小生到中學生角色的轉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和行為表象,分層次教育正好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不同的教育目標逐步實施,我們的教育對象也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做到“對號入座”。

其次,重點突出,體現側重性。學校德育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畢業生,這個重點是十分明確的,分層次教育強調保證目標實現的過程與方式,有助於目標的逐步落實和最終實現。側重性的優勢在於將目標分解化小,以便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承受力來逐步展開,在不同的年齡和時期更能讓受教育者順利接受,做到“自覺自愿”。

最後,逐步推進,體現系統性。學校德育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實施這個教育工程中要分階段、分步驟地逐步循序推進,不能急於求成,拔苗助長。分層次教育正好體現了過程和結果之間的聯繫,使受教育者在體驗教育的過程中有從易到難、從基本到特殊的過程,做到“一步一個台階”。

注意問題

“分層教教育”變成變相分班,引爭議。“分層教育”變成變相分班,引爭議。

總體上來說,不同批次的學生確實存在比較大的差異,但有些學校並未按成績分班,而是平行分班,所有學生重新站到同一起跑線上。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中,部分原本低分的“名額分配”等考生,往往後來者居上。

這是因為,一些民辦國中長期應試操練,學生很適應中考,分數高,但自學和自主能力並不強;而部分普通公辦國中學生雖然中考成績偏低,但能很快適應高中的學習方法。多位教育界人士表示,不能僅僅以中、聯考成績“論英雄”,簡單地劃分所謂“快慢班”,其實是不科學的。

此外,分層教育可能會在學校班級里產生一些新的矛盾,比如僅僅因為幾分的差距,老師就不讓他進較好的班學習,這對許多成績還算不錯的學生來說,心理上會產生不平衡情緒,從而挫傷學習的積極性。

各方觀點

學生

在上海某國中就讀的小高覺得,“分層教育”的想法非常好,因為分層可以讓學習變得更有針對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說都會有所幫助,老師授課時也可以減少顧慮。

但他也同時表示:“分層教育,有時也會給一些同學帶來心理上的壓力,分層應當結合學生的自主意願,這樣效果可能會比較理想。”

教師

分層教育對老師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老師要了解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好中差的教授方式要有不同的方案,備課量相對增加,工作量也就加大了。

家長

家長王女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分層教育其實就是為應試服務。”分層後無形中給孩子貼了“標籤”,即使針對性強了,但追求分數的背後,學生肯定也會受到“內傷”。她認為,一般來說,平時學習成績一貫良好的孩子,家長比較能夠接受分層,因為孩子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而另一些家長則可能持反對意見,因為本身成績不理想的孩子起步相對更晚,想要進步的念頭也會受到一些阻礙。

另外,也有一些家長表示:“這種做法很好,可以讓學習變得更加有效率。,一定程度和時間段的分層教育,可以同時滿足“吃不飽”和“吃不了”的孩子,讓他們各取所需,充分分配好自己的時間,合理利用學校的公共資源,進行卓有成效的學習。

教育相關辭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