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萆薢

綿萆薢

利水滲濕中藥,主治:淋病白濁、白帶過多、濕熱瘡毒、腰膝痹痛。

基本信息

概述

綿萆薢綿萆薢

出自《神農本草經》。陶弘景:萆薢,今處處有。亦似菝葜而小異,很大,不甚有角,節色小淺。《唐本草》:此藥(萆薢)有二種、莖有刺者根白實,無刺看根虛軟,內軟者為勝。 似薯頹,蔓生。《本草圖經》:萆薢,今河。陝、京東、荊、蜀諸郡有之。根黃白色,多節,三指許大。苗葉俱青,作蔓生,葉作三叉,似山芋,又似綠豆葉。花有黃、紅、白數種。亦有無花結白子者。春秋采根,暴乾。今成德軍所產者根亦如山芋,體硬,其苗引蔓,葉亦如養麥子,三棱。不拘時月,采其根用,利刀切作片子,暴乾用之。萆薢為薯蕷科植物綿萆薢、福州薯蕷粉背薯蕷的乾燥根莖。前兩種稱“綿萆薢”,主產於浙江、福建;後一種稱“粉萆薢”,主產於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切片,曬乾。生用。

萆薢屬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 。商品多為縱向或斜切圓片,大小不等,厚約2~3毫米。外皮灰黃色較厚,周邊多捲曲。切片表面淺黃白色,粗糙有筋脈。質柔軟,易折斷。無臭,味微苦。以身乾、色白、片子厚薄均勻者佳。主產於浙江、湖北等地。花期6—8月,果期7-10月。

藥品簡述

綿萆薢綿萆薢

藥名:綿萆薢
漢語拼音: Mián Bì Xiè
英文名:SevenlobedYamRhizom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別名:大萆薢、萆薢、硬飯糰、金剛。
性味:性平,味苦;
歸經:歸腎經胃經
功能:利濕去濁,祛風通痹。
主治:用於淋病白濁、白帶過多、濕熱瘡毒、腰膝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疏林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主產浙江、福建、江西。
藥材基源:薯蕷科植物綿萆薢、福州薯蕷或粉背薯蕷的乾燥根莖。
採收儲藏:秋、冬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切片曬乾。

用藥禁忌

腎陰虧虛遺精滑泄者慎用。

化學成份

福州薯蕷根莖含甾體皂甙,白花延齡草甙(trillin),薯蕷皂甙(dioscin),纖細薯蕷皂甙(gracillin)。從其酸水解物中分離得到:薯蕷皂甙元(diosgen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薯蕷皂甙元棕櫚酸酯(diosgenin palmitate),△3.5-脫氧替告皂甙元(△3.5-deoxytigogenin)。

藥理作用

1、山萆薢根莖中所含之薯蕷皂甙或薯蕷皂素毒甙有殺昆蟲作用。薯蕷皂甙、克拉塞林甙還有杭真菌作用(如須癬毛菌Trichophytonmentagrophytes)。蘇聯產同屬植物高加索薯蕷Dioscoreacaucasica對兔的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有治療作用。其皂甙有擬膽鹼樣作用,能擴張末梢血管、降低血壓、增強胃腸平滑肌的運動,並能升高血糖,對抗小鼠的化學性驚厥,以及提高大鼠胃腸等各種組織的通透性。

2、綿萆薢總皂甙可降低血清膽固醇。以高膽固醇(l%)飼料飼養60天齡雄鵪鶉,60天后對照組和綿萆薢總皂甙組血清膽固醇濃度分別為1265±360mg%、1185±167mg%,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分別為58.3%和8.3%,說明綿萆總皂甙在不影響血清膽固醇濃度情況下具有顯著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的作用。

植物形態

綿萆薢萆薢

福州薯蕷 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莖左鏇,圓柱形。單葉互生,葉形變異較大,有時一株從基部至頂部全為三角狀心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被白色粗毛,有時基部為掌狀心形,邊緣5—9深裂,中裂或淺裂,至頂部為三角狀心形,不裂,葉脈多數為9,葉乾後不變黑。雄花序為圓錐花序,雌花序為下垂圓錐花序。蒴果寬倒卵形,翅長1.3—1.5cm,寬2—2.5cm,乾後棕褐色。花期6—8月,果期7-10月。生於山地疏林灌叢中。主產浙江福建江西

綿萆薢 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根莖橫生,分枝,粗大,直徑2-5cm,乾後質地疏鬆,海棉狀,外皮灰黃色,生多數細長鬚根。莖左鏇,圓柱形。單葉互生;葉片稍革質,形態變化較大,基部葉掌狀深心形,上部葉片卵形,邊緣波狀或全緣,下面網脈明顯,兩面疏被白硬毛。雄花序腋生,總狀,雄花有梗,與花被共長4-5mm;花被新鮮時橙黃色,乾後褐色;雄蕊6,有時僅3枚發育。蒴果成熟時反曲下垂,翅近半圓形,先端微凹,基部圓形,長1.5-1.8cm,寬約1.2cm。種子扁卵圓形,直徑4-5mm,四周圍有薄膜狀翅。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科屬簡介

綿萆薢薯蕷科

薯蕷科

山藥原名薯蕷,《神農本草經》列入上品,《圖經本草》記載較詳:"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莖紫葉青,有三尖角,似牽牛更厚而光澤,夏開細白花,大類棗花,秋生實於葉間,狀如鈴,二月、八月采根。“因唐代宗名預,故避諱改名為薯藥,後又因宋英宗諱薯,遂改名山藥

多年生纏繞草本;有塊狀或根狀的地下莖;葉互生,稀對生,單葉或為掌狀複葉,全裂或分裂;花雌雄異株;很少同株,組成穗狀、總狀或圓錐花序;花被片6,2輪,基部合生;雄蕊6,有時3枚發育,3枚退化;雌花和雄花相似,惟雄蕊退化或缺;子房下位,8室,花柱3,分離;蒴果或漿果;種子具翅。

綿萆薢薯蕷屬

薯蕷屬

250種以上,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有80種,主產西南至東南,西北和北部較少,其中參薯D.alataL.和甜薯D.esculeata(Lour.)Burkill2種,兩廣常見栽培供食用,其塊莖(薯)的形狀和顏色種種,薯蕷(山藥)D.oppositaThunb.根莖入藥,滋養強壯,亦作副食品和釀酒原料。纏繞植物,有塊莖或根莖;莖有時有刺,左鏇或右鏇,有些植株葉腋有珠芽;葉互生或對生,單葉或為指狀3-7小葉,葉脈通常為掌狀脈;花小,單性,雌雄異株,排成穗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花被裂片6,2輪;雄蕊6或3枚;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2顆;果為一蒴果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1)綿革薢根莖多為縱切或切的圓片,大小不等,厚2-5mm;外皮黃棕色,較厚,周邊多捲曲,切面淺黃白色,粗糙。有黃棕色點狀維管束散在。質疏鬆,略呈海棉狀。氣微,味微苦辛。

(2)福州薯蕷根莖呈不規則長圓柱形,長6-16cm,直徑1-4.5cm。表面凹凸不平,黃褐色,具不規則皺縮鉤紋及分散瘤狀突起的莖痕。質堅硬,難折斷。商品多切成薄片,厚2-3mm,斷面灰白色或黃白色,粉性,散有點狀維管束。質較疏鬆,略呈海綿狀。氣微,味微苦辛。

顯微鑑別

根莖橫切面:

(1)綿革薢外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皮層中散有粘液細胞,長100-140μm,直徑約100μm,內含草酸鈣針晶束,維管束散在,外韌型,皮層和中柱的薄壁細胞間有明顯的間隙,細胞中含澱粉粒,圓形或卵圓形,長17-25μm,臍點點狀。

(2)福州薯蕷與綿萆薢相似。唯木栓細胞層下方的皮層細胞木質化,具壁孔。澱粉粒較大,長徑40-58μm,短徑17-27μm,臍點橫裂縫狀。粉末特徵:淡黃棕色。澱粉粒多,單粒卵圓形、橢圓形。類圓形、類三角形或不規則形,有的一端尖,有的呈瘤狀,直徑10-70μm,臍點裂縫狀、人字狀、點狀,層紋大多不明顯。草酸鈣針晶多成束,長90-210μm。薄壁細胞多角形,橢圓形或長方形,壁略增厚,紋孔明顯。木柱細胞棕黃色,多角形,壁平直。

理化鑑別

(1)取粉末2g,加水30ml,水溶加熱10min,濾過。取濾液2ml置具塞試管中,振搖1min。產生大量的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未有明顯的消失。(檢查皂式)

(2)取上述濾液,加入2%紅細胞混懸液5-10滴,放置數分鐘,血細胞逐漸被溶解而使溶液呈淡紅色透明狀。(檢查皂甙)。

(3)取本品粉末2g,加80%乙醇加熱浸提,濾過。濾液蒸去乙醇,放冷,殘渣溶於少量醋酸中,加醋酐和濃硫酸,應顯紫紅色。(檢查皂式)

(4)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1g,2mol/L鹽酸約10ml,加熱水解4h,濾過。殘渣用水洗至中性,60℃真空乾燥2h,加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4h,提取液蒸乾後加氯仿2ml溶解作供試液;另取薯蕷皂甙元和25一異螺甾-3.5-二烯對照品加氯仿製成每1ml含lmg作對照。各取10μl點於同一矽膠-10%CMC板上,用氯仿-丙酮(93:7)展開,噴霧3%磷鉬酸醇試液,加熱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色斑點。

薯蕷科植物

薯蕷科為纏繞草質或木質藤本,少數為矮小草本。本科約有9屬650 種,廣布於全球的熱帶和溫帶地區,尤以美洲熱帶地區種類較多。中國只有薯蕷屬, 約有49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