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延齡草

白花延齡草

白花延齡草,根莖短而粗大,密生,多數略呈圓錐狀的肉質根。莖高30~60厘米。內列花被較大,呈倒卵形,長於外列花被,呈白色。花柱呈紫色,漿果球形,亦呈紫色。主要分布於東北長白山山區,浙江、安徽、湖北、四川、雲南、甘肅、陝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

基本信息

現狀

白花延齡草白花延齡草

漸危種。由於森林採伐過度,破壞了林下延齡草生長的環境,使其分布範圍日趨縮小,加上根莖入藥,挖掘過量和種子發芽率很低,致使種群數量逐漸減少。

異名

佛頂珠,高麗瓜,吉林延齡草,玉兒七,佛手七,頭頂一顆珠(《中國經濟植物志》),黃花三七(《資源名錄》),魚兒七、獅兒七(《陝西中草藥》),屍兒七(《陝西草藥》)。

植物形態

①延齡草

多年生草本,高8~35厘米,全株光滑無毛。根莖短而粗壯,匍匐狀。莖直立,1~3條,不分枝,圓柱形,無節,直徑0.5~1O毫米;表面有縱紋。葉3片,輪生於莖頂,無柄;葉片菱狀卵形或寬菱狀卵形,長6~16厘米,寬4.5~15.5厘米,通常長度稍大於寬度,有時長寬近相等,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主脈3~5條,基出。花梗由葉叢中抽出,花單一,頂生,花柄長0.8~5厘米;花被6,外列3片綠色,卵形至長卵形,長1.7~2厘米,寬0.7厘米,內列3片通常白色,有時為淡紫色,卵形,長約1.5厘米,寬約0.5厘米;雄蕊6,長6~10毫米,花絲扁平,花葯矩形;雌蕊1,與雄蕊等長或稍長,子房3室,表面具6棱,花柱3裂。漿果卵球形,徑約2厘米,花柱宿存。種子多數,卵形,長約2毫米,褐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②白花延齡草

根莖短而粗大,密生多數略呈圓錐狀的肉質根。莖高30~60厘米.內列花被較大,廣倒卵形,長於外列花被,白色,花柱紫色。漿果球形,紫色。其他特徵與延齡草極為相似。

【採集】沒有人工培育,主要由採集山坳間野生。

夏、秋採挖,剪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曬乾。

【藥材】乾燥根莖呈圓柱形,肉質肥厚,直徑1~2厘米,表面暗褐色,無明顯環節,上端有棕色膜質鱗片及

殘留的莖基,下方具凹陷的根痕。根多數,細柱狀,表面有環狀橫紋。

【化學成分】延齡草含甾體皂甙延齡草甙和延齡草二葡萄糖甙,分別為薯蕷皂甙元的葡萄糖甙和二葡萄糖

甙。還含昆蟲變態甾體杯莧甾酮和蛻皮甾酮。

【藥理作用】降壓作用

延齡草煎劑及醇提出物對..貓及兔均有急性降壓作用。經十二指腸或腹腔注射給藥,大部分貓於1~2克/公斤時即現顯著降壓。對大鼠DOCA型實驗性高血壓似有 預防作用。初步分析其降壓原理可能為抑制延腦血管運動中樞。

【性味】甘辛,溫。

① 《吉林中草藥》:"味甘微辛,性溫。"

② 《神農架中草藥》:"甘淡,平。"

【功用主治】祛風,舒肝,活血,止血。治高血壓,頭昏頭痛,跌打骨折,腰腿疼痛,外傷出血。

【醫藥典籍】

①《陝西中草藥》:"止血,鎮痛,生肌,除風濕,消腫毒。治外傷出血,各種腰痛,勞傷,跌打損傷,無名腫毒。"

②《浙江中藥資源名錄》:"祛風,發散帶補。"

③《神衣架中草藥》:"祛風舒肝,止血生肌。"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研末沖服1錢。外用:研末撒。

【宜忌】《陝西中草藥》:"反枇杷芋、金背枇杷葉及豬油。"

【選方】①治神經性頭痛,高血壓頭昏:頭頂一顆珠三至五顆。水煎服或研末同雞蛋、白糖燉服。(《神農架

中草藥》)

②治刀傷出血,局部潰爛:頭頂一顆珠,研末外敷。(《神農架中草藥》)

③治腰痛,勞傷:一芋兒七一錢。研末,涼開水沖服。二芋兒七三錢,獨活四錢,羌活二錢,青木香八分。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④ 治骨折:屍兒七三錢,鐵棒錘一錢,見血飛根皮三錢,地仙桃二錢,芋麻根及頭髮炭各少許。共

搗爛備用,以頭髮炭平鋪在傷處,上蓋紙一層,紙上塗抹已搗好的藥;藥上再蓋一層紙,然後以布包紮,每日換藥一次。(《陝西草藥》)

【注意】① 《吉林中草藥》:本品有毒,用時注意。

② 《陝西中草藥》:反枇杷芋、金背枇杷葉及豬油。

民間傳說

傳說一

一次,神農氏在深山老林採藥,被一群毒蛇圍住。毒蛇一起向神農氏撲去,有的纏腰,有的纏腿,有的纏脖子,想致神農氏於死地。神農氏寡不敵眾,終被咬傷倒地,血流不止,渾身發腫。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來救我。”王母娘娘聞聽呼聲後,立即派青鳥銜著她的一顆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盤鏇窺瞰,終於在一片森林裡找到了神農氏。毒蛇見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鳥,都嚇得紛紛逃散。青鳥將仙丹餵到神農氏口裡,神農氏逐漸從昏迷中清醒。青鳥完成使命後翩然騰雲駕霧回歸。神農氏感激涕零,高聲向青鳥道謝,哪知,一張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發芽長出一棵青草,草頂上長出一顆紅珠。神農氏仔細一看,與仙丹完全一樣,放入口中一嘗,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興地自言自語:“有治毒蛇咬傷的藥方了!”於是,給這味草藥取名“頭頂一顆珠”。後來,藥物學家給它命名為“延齡草”。

傳說二

相傳在魏、蜀、吳三國時,三個國家內都有一對夫婦,十分和好,生活過得很幸福。後來發生了戰爭,丈夫都戰死在前線,留下三個寡婦,悲痛萬分,為躲避戰爭帶來的災難,各奔前程去隱居,並且都帶了丈夫墓前的黃土,以作紀念。三個寡婦相逢在神農架,各敘苦難,由於命運相同,結拜為姐妹。把三人帶來的黃土聚成一堆,每天對天祈禱,終於感動了風、雨二神,風神吹輕風,雨神賜細雨,在黃土堆中長出了三葉草,寡婦們落在草葉上的淚珠凝聚成了葉頂的紅珠,頭頂一顆珠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