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新月蕨

紅色新月蕨

紅色新月蕨,植株高達1.5米以上,生山谷或林溝邊,海拔300-1550米。產福建(德化、南靖、龍巖、永安)、江西(龍南、尋烏)、廣東(翁源、連山、陽山、英德、懷集)、廣西(興安、橫縣、容縣、大苗山、梧州、扶綏)、四川(峨眉山)、重慶、雲南(屏邊、思茅、西疇、蒙自、普洱、金坪、佛海)。也產印度北部,越南和泰國北部。

基本信息

植物特徵

植株高達1.5米以上。根狀莖長而橫走,粗約2毫米。葉遠生;葉柄長80-90厘米,粗7-8毫米,基部偶有一二鱗片,深禾稈色;葉片長60-85厘米,長圓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漸尖頭,奇數一回羽狀,側生羽片8-12對,近斜展,互生,中部以下的有長約2毫米的柄,彼此遠離,長24-32厘米,中部寬4-6厘米,闊披針形,短尾尖,基部近圓形,全緣或淺波狀,頂生羽片與其下的同形,柄長1.5-2厘米。葉脈纖細,下面較顯,側脈近斜展,並行,小脈13-17對,近斜展,基部一對頂端連結成一個三角形網眼,其上各對小脈和相交點的外行小脈?緯?2列斜方形網眼,外行小脈達到或幾達到上一對小脈聯結點。葉乾後薄紙質或草質,褐色,兩面無毛,偶而在葉背有一二短剛毛,葉軸、羽軸和葉脈上有疏短毛。孢子囊群圓形,生於小脈中部或稍上處,在側脈間排成2行,成熟時偶有匯合,無蓋。

生長地理

產福建(德化、南靖、龍巖、永安)、江西(龍南、尋烏)、廣東(翁源、連山、陽山、英德、懷集)、廣西(興安、橫縣、容縣、大苗山、梧州、扶綏)、四川(峨眉山)、重慶、雲南(屏邊、思茅、西疇、蒙自、普洱、金坪、佛海)。生山谷或林溝邊,海拔300-1550米。也產印度北部,越南和泰國北部。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藥用價值

【藥名】紅色新月蕨

【類別】清熱解毒藥;祛瘀止血

【拼音】hóngsèxīnyuèjué

【科屬】金星蕨

【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紅色新月蕨的根莖。

【藥用部位】根莖

【採收加工儲藏】夏、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性味】苦;寒。

【功效】清熱解毒;祛瘀止血。

【主治】疔瘡癤腫;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敷。

腫足蕨屬和新月蕨屬植物

腫足蕨屬中小型的石灰岩的旱生植物。屬約16種。主產亞洲和非洲的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中國為本屬的分布中心,除東北和西北地區外,廣布全國各地。生乾早的石灰岩石縫中。現知有12種,1變種。新月蕨屬為土生中型蕨類植物。全世界共有61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現知有18種,主產南嶺以南、台灣及雲南南部,向北達重慶。

植物之金星蕨科

金星蕨科,為地生蕨,葉為單一或一回羽狀複葉,下羽片多少較短。每個小列片有羽狀小脈,相鄰兩組小脈會相連,且從結合點再長出一條連線葉緣缺刻的脈,是所謂“小毛蕨脈型”,全世界僅金星蕨科鱗片長毛 。孢子囊堆為圓形或線形,大多沒有蓋膜。
毛脈蕨
峨嵋鉤毛蕨
四棱毛蕨
變葉新月蕨
鐵角溪邊蕨
蘭嶼毛蕨
光葉凸軸蕨
大金星蕨
離羽卵果蕨
六翼卵果蕨
假普通針毛蕨
大嶺葉毛蕨
毛囊紫柄蕨
紙質毛蕨
多足針毛蕨
滇桂金星蕨
鉤毛蕨
異子毛蕨
針毛毛蕨
假密毛毛蕨
小密腺毛蕨
非洲茯蕨
吉隆假毛蕨
毛茯蕨
鈍頭金星蕨
假鱗毛蕨
烏來凸軸蕨
微江新月蕨
西藏凸軸蕨
牯嶺毛蕨
頂芽新月蕨
雅致針毛蕨
微縮毛蕨
察隅紫柄蕨
縮羽毛蕨
長毛金星蕨
光囊紫柄蕨
南平毛蕨
墨脫毛蕨
星毛紫柄蕨
短柄紫柄蕨
耳狀紫柄蕨
西藏鉤毛蕨
假毛蕨
德化毛蕨
滇東鉤毛蕨
邊果蕨
長根金星蕨
大毛蕨
武夷山凸軸蕨
乾旱毛蕨
狹羽毛蕨
漸尖毛蕨
泰寧毛蕨
短尖毛蕨
石生毛蕨
高大毛蕨
小葉毛蕨
鱗片沼澤蕨
沼澤蕨
屏邊溪邊蕨
易貢紫柄蕨
西藏紫柄蕨
紫柄蕨
短柄毛蕨
察隅假毛蕨
煥鏞鉤毛蕨
普通假毛蕨
墨脫假毛蕨
鐮片假毛蕨
福建毛蕨
溪邊假毛蕨
尾羽假毛蕨
三羽新月蕨
腺脈毛蕨
披針新月蕨
多羽新月蕨
長柄新月蕨
紅色新月蕨
新月蕨
西藏卵果蕨
延羽卵果蕨
齒牙毛蕨
光腳金星蕨
毛腳金星蕨
矮小金星蕨
金星蕨
馬蹄金星蕨
光蓋毛蕨
狹葉金星蕨
疏羽凸軸蕨
林下凸軸蕨
凸軸蕨
耳羽鉤毛蕨
龍津蕨
狹基鉤毛蕨
剛鱗針毛蕨
樹形針毛蕨
針毛蕨
小葉茯蕨
峨嵋茯蕨
粉紅方稈蕨
方稈蕨
毛囊方稈蕨
羽裂聖蕨
閩浙聖蕨
聖蕨
黃志毛蕨
截裂毛蕨
台灣毛蕨
無腺毛蕨
小葉鉤毛蕨
寬羽毛蕨
閩台毛蕨
不育帶毛蕨
禾稈紫柄蕨
景烈假毛蕨
西南假毛蕨
單葉新月蕨
卵果蕨
中華金星蕨
薄葉凸軸蕨
普通針毛蕨
華南毛蕨
毛蕨
鱗柄毛蕨
星毛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