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氏腫足蕨

福氏腫足蕨

福氏腫足蕨為腫足蕨科腫足蕨屬植物。植株高35-50厘米。根狀莖橫臥,連同葉柄膨大的基部密生紅棕色的鱗片。產於安徽(宣城)、江西(廬山)、福建(龍巖)、廣東(北江、鼎湖山),日本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達900米,石灰岩縫中。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福氏腫足蕨福氏腫足蕨
植株高35-50厘米。根狀莖橫臥,連同葉柄膨大的基部密生紅棕色的鱗片;鱗片長1-1.5厘米,基部寬1-2毫米,狹披針形,膜質,有光澤。葉近生;葉柄長20-30厘米,粗約1.5毫米,禾稈色,基部以上疏被金黃色球桿狀短腺毛;葉片長15-20厘米,基部寬12-18厘米,闊卵狀五角形,先端漸尖並羽裂,基部闊心形,四回羽狀;向上為三回羽狀;羽片7-8對,近對生,斜上,基部一對最大,距上一對4-5.5厘米,長8-13厘米,基部寬6-9厘米,三角狀卵形,漸尖頭,基部近心形,柄長1-2厘米,三回羽狀;一回小羽片8-10對,互生,上先出,斜上,彼此接近,羽軸下側的小羽片較上側的為大,尤以基部一片最大,長4-6厘米,寬2.5-3.5厘米,長圓形,急尖頭,基部心形,柄長2-3毫米,二回羽狀;二回小羽片8-10對,互生,上先出,卵狀長圓形,基部一對較大,長1.5-2厘米,寬1-1.2厘米(向上的漸次縮小),鈍尖頭,基部闊楔形,以狹翅下延,一回羽狀;三回小羽片約15對,彼此密接,斜上,長圓形,圓鈍頭,基部楔形,下延,邊緣銳裂超過1/2;裂片3-4對,長圓形,鈍尖頭,全緣或下部的略有鈍齒;第二對以上的羽片漸次縮小,二回羽狀?換匭∮鵪巍R堵魷旅婷饗裕嗦鐾ǔ5ヒ唬苛啞?1-2條,斜上,伸達葉邊。葉草質,乾後棕綠色,兩面無針狀毛,僅疏被金黃色球桿狀腺毛,尤沿葉軸及各回羽軸下面為密。孢子囊群小,圓形,背生於小脈中部,每裂片1-2枚;囊群蓋小,圓腎形,淺灰色,膜質,背面尤以邊緣疏被腺毛,宿存。孢子圓腎形,周壁不透明,具褶皺,在表面形成環狀。

產地

安徽宣城)、江西廬山)、福建(龍巖)、廣東北江鼎湖山),日本也有分布。

生境

生於石灰岩縫中,海拔達900米。

模式標本

采自廣東北江。

腫足蕨屬和新月蕨屬植物

腫足蕨屬中小型的石灰岩的旱生植物。屬約16種。主產亞洲和非洲的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中國為本屬的分布中心,除東北和西北地區外,廣布全國各地。生乾早的石灰岩石縫中。現知有12種,1變種。新月蕨屬為土生中型蕨類植物。全世界共有61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現知有18種,主產南嶺以南、台灣及雲南南部,向北達重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