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足蕨[腫足蕨]

腫足蕨[腫足蕨]
腫足蕨[腫足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腫足蕨,蕨類金星蕨科植物,性味微苦、澀,平。有祛風利濕、止血、解毒之功效。 產甘肅東南部(康縣、文縣)、河南(伏牛山、大別山、桐柏山)、安徽(休寧,齊雲山)、台灣中南部、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腫足蕨[腫足蕨] 腫足蕨[腫足蕨]
腫足蕨 腫足蕨

植株高(12-)20-50(-60)厘米。根狀莖粗壯,橫走,連同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長0.5-3厘米,狹披針形,先端漸狹成線形,全緣,膜質,亮紅棕色。葉近生,柄長(5-)10-25(-30)厘米,粗1-3毫米,禾稈色,基部有時疏被較小的狹披針形鱗片,向上僅被灰白色柔毛;葉片長(7-)20-30厘米,基部寬(6-)18-30厘米,卵狀五角形,先端漸尖並羽裂,基部圓心形,三回羽狀;羽片8-12對,稍斜上,下部1-2對近對生,相距1.2-8厘米,向上互生;基部一對最大,長(3.5-)10-20厘米,基部寬(3-)5-10厘米,三角狀長圓形,短漸尖頭,基部心形,柄長(2-)5-10毫米,二回羽狀;一回小羽片6-10對,上先出,互生,稍斜上,彼此接近,羽軸下側的較上側的為大,尤以基部一片最大,長(1.5-)3-7厘米,基部寬(1-)2-5厘米,卵狀三角形,短漸尖頭,基部近截形,下延成具狹翅的短柄,一回羽狀;末回小羽片長(0.5-)1.5-2.5厘米,基部寬0.5-1厘米,長圓形,先端鈍尖,基部多少與小羽軸合生,羽狀深裂;裂片長圓形,先端圓鈍,邊緣全緣或略成波狀;基部一對羽片的上側小羽片長1-4厘米,基部寬0.5-2厘米,卵狀三角形至長圓形,先端急尖,基部近平截,以狹翅下延,一回羽狀深裂;第二對以上各對羽片向上漸次縮短,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先端短鈍尖,基部圓截形或為淺心形,具短柄,二回羽裂;羽軸兩側的小羽片近等大。葉脈兩面明顯,側脈羽狀,單一,每末回裂片2-3對,斜上,伸達葉邊;葉草質,乾後黃綠色,兩面連同葉軸和各回羽軸密被灰白色柔毛;羽軸下面偶有紅棕色的線狀披針形的狹鱗片。孢子囊群圓形,背生於側脈中部,每裂片1-3枚;囊群蓋大,腎形,淺灰色,膜質,背面密被柔毛,宿存。孢子圓腎形,周壁具較密的褶皺,形成明顯的彎曲條紋,表面光滑。染色體2n=82。

分布範圍

腫足蕨 腫足蕨

產甘肅東南部台灣中南部、廣東、廣西、河南、安徽。生於乾早的石灰岩縫,海拔50一1800米。廣布亞洲亞熱帶地區和非洲。

主要價值

腫足蕨,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小毒。

【別名】活血草、金毛狗[河南]、黃鼠狼[貴州]、石豬鬃

【來源】蕨類金星蕨科腫足蕨屬植物腫足蕨Hypodematium crenatum (Forsk.) Kuhn,以全草或根狀莖入藥。夏秋採集,洗淨曬乾。

【性味歸經】微苦、澀,平。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止血,解毒。用於風濕關節痛;外用治瘡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適量,鮮全草搗爛敷或根莖上的絨毛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腫足蕨屬和新月蕨屬植物

腫足蕨屬中小型的石灰岩的旱生植物。屬約16種。主產亞洲和非洲的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中國為本屬的分布中心,除東北和西北地區外,廣布全國各地。生乾早的石灰岩石縫中。現知有12種,1變種。新月蕨屬為土生中型蕨類植物。全世界共有61種,分布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現知有18種,主產南嶺以南、台灣及雲南南部,向北達重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