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萊姆病

神經萊姆病

萊姆病(lyme’s disease,LD)是近年來被認識的一種人畜自然疫源性、累及人體多個器官的蜱媒傳染病。約15%和8%的患者分別出現明顯的神經系統症狀和心臟受累的徵象。神經系統可表現為腦膜炎、腦炎、舞蹈病、小腦共濟失調、腦神經炎、運動及感覺性神經根炎以及脊髓炎等多種病變,但以腦膜炎、腦神經炎及神經根炎多見。

基本信息

神經萊姆病萊姆

萊姆病是由伯氏疏螺鏇體引起的一種蜱媒螺鏇體病。此病是一種多系統受損害的綜合徵,除了出現皮膚慢性遊走紅斑(ECM)、心臟損害、關節炎症外,還可以出現複雜的神經系統症狀。萊姆病是蜱咬性伯氏疏螺鏇體多系統感染引起的自己疫源性疾病,侵犯皮膚、神經系統心臟關節等。預防包括遠離蜱感染區、使用驅蟲劑和在疫區穿防護服。Lyme病疫苗效果仍有爭議,12歲以下兒童禁用。

概述

神經萊姆病神經萊姆病

萊姆病是由伯氏疏螺鏇體引起的一種蜱媒螺鏇體病。此病是一種多系統受損害的綜合徵,除了出現皮膚慢性遊走紅斑(ECM)、心臟損害、關節炎症外,還可以出現複雜的神經系統症狀。
其神經系統損害的發病機制目前傾向於免疫學說和血管源性學說。臨床一般分三期:一期是於蜱咬後出現特徵性、皮膚慢性遊走性紅斑;二期為心臟與神經系統症狀;三期為關節炎症。
萊姆病的神經系統損害表現:伯氏疏螺鏇體具有高度嗜神經性。
(1)在萊姆病的第一期,出現皮膚紅斑時,病原體可能已侵犯到中樞神經系統。
(2)萊姆病第二期,神經系統損害表現為腦膜炎、顱神經炎神經根炎末梢神經炎
輔助檢查:血常規血細菌培養、血沉血清GOT、GPT、LDH。急性期從血液腦脊液關節液皮膚病灶中,可查到病原螺鏇體,腦脊液中淋巴細胞輕至中度增高,蛋白正常或輕中度增多。免疫血清反應在診斷中有重要意義。頭顱CT和MRI。

描述

萊姆病是蜱咬性伯氏疏螺鏇體多系統感染引起的自己疫源性疾病,侵犯皮膚、神經系統、心臟和關節等。1975天在美國康涅敵狄格州Lyme鎮發現本病並命名,歐洲多數國家、俄羅斯日本歐洲非洲均發現本病,我國自1985年首次報導,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證實23個省(市)存在Lyme病自然疫源地。神經萊姆病是伯氏疏螺鏇體導致神經系統感染

體徵

神經萊姆病神經萊姆病

本病多發生在夏季,病程分三期:
Ⅰ期是蜱叮咬後2-32天,除慢性遊走性紅斑,可有頭痛、肌痛、頸強直及罕見的面神經癱瘓,ECM常在3-4周后消失。
Ⅱ期自發生股部、腹股溝或腋窩ECM後數周,出現無菌性腦膜炎或腦膜腦炎,表現腦膜刺激征如頭痛頸強,常同時或線頭出現雙側面神經麻痹,以及畏光、眼球活動疼痛、疲勞、易怒、情緒不穩、記憶和睡眠障礙、關節或肌肉疼痛、食慾下降和咽痛等;常累及周圍神經、單個或多數神經根,出現劇烈根痛或肢體無力;CSF淋巴細胞增多。可出現心臟傳導障礙、心肌炎心包炎心臟擴大心功能不全等。
Ⅲ期常見於原發感染後數月,特徵是出現慢性關節炎,常見於HLA-DR2陽性病人。少數病例可見慢性腦脊髓病,如記憶和認知障礙、視神經和括約肌功能異常等。

病因病理

病原體Borreliaburgdorferi通過蜱咬蟲媒傳遞,感染人和動物,但感染蜱咬後不一定發病。
蜱叮咬後伯氏疏螺鏇體侵入皮膚病在局部孵育播散,形成慢性遊走性紅斑,受損皮膚科培養出螺鏇體(I期)。數日至數周螺鏇體經淋巴管進入淋巴結或經血液播散到各器官,形成循環免疫複合物導致血管損傷,引起心肌、視網膜肌肉骨骼滑膜腦膜大腦病變,病理可見腦血管周圍淋巴細胞、漿細胞侵潤及內膜增厚,可查到螺鏇體(Ⅱ期);約10%患者變為嚴重慢性病變(Ⅲ期)時治療以效果不佳。

周圍損傷

周圍神經包括脊神經顱神經植物神經的周圍部分。周圍神經發自腦幹神經與脊髓的運動細胞、感覺神經節細胞以及植物神經低級中樞。萊姆病(LymediseaseLD)螺鏇體〔1〕具有高度嗜神經性,可長期潛伏在中樞神經系統,亦可在不同階段產生不同的神經病變。腦膜炎、顱神經炎和疼痛性神經根炎常稱之為神經系統“三聯症”。

1 LD的顱神經損害

神經萊姆病神經萊姆病
1986~1987年,原蘇聯學者〔2〕對前蘇聯發生的90例患者進行了觀察,發現半數患者患有顱神經炎,同時有神經紊亂,以第Ⅶ對顱神經損害最為常見,多表現為面肌不全麻痹、病損側面部麻木或刺痛、耳或下頜部疼痛,無明顯的感覺障礙,面肌不全麻痹常在治療後恢復正常。此外,還可使動眼、視、聽神經受累;Ⅸ、Ⅹ對神經受累較少。另有學者報導〔3〕,在神經系受累患者中,腦膜炎最多見(80%),腦炎次之(70%),顱神經炎(55%)和神經根炎(45%)相對少些。Boutros等〔4〕報導1例不具有萊姆病系統表現,但發生虹膜睫狀體炎和視神經乳頭炎,在用頭孢噻肟三嗪後眼炎症控制。Winward等〔5〕報導6例眼萊姆病,其中5例有肉芽腫性虹膜睫狀體炎和玻璃體炎,5例中有1例還合併有雙眼視神經炎。作者認為,對合併視神經乳頭炎的虹膜睫狀體炎及有肉芽腫角膜沉著物和後部粘連的非典型症狀,需要敦促尋找LD的有關證據。

LD中神經併發症大約占病例的10%,一半以上由顱神經麻痹引起,這些麻痹可以個別發生或者各自間合併發生,或與其它神經異常合併發生。復視是典型的眼部主訴。眼球運動障礙常在發病後2周至5個月內解除〔5-6〕。曾有1例Augyu-Robertson化瞳孔和1例可逆性Horner氏綜合症;有幾例有視神經萎縮。少數有腦膜炎的萊姆病,可觀察到雙側典型的視神經水腫,導致視力模糊,而顱內壓往往不升高。但也有報導,患視神經乳頭水腫的一些LD病人的顱內壓升高,而沒有腦膜炎的症狀,這些患者有時有第Ⅵ對顱神經麻痹,抗生素和其它藥物對降低顱內壓有用。還有報導LD引起視神經炎和眼球萎縮,1例在發生LD病後6個月出現視乳頭的進行性顳側蒼白;另1例在發病後3個月左右出現視神經乳頭炎及左眼缺血性神經病,用抗生素加皮質酮治療後病情穩定〔7〕。動眼神經及外展神經麻痹:出現內斜、外轉受限,但仍存在正常的快速掃視運動。其它可有三叉神經損傷,如出現三叉神經病及Honner征。

國內馮文祥等〔8〕自1987~1990年對牡丹江林區確診的170例LD病人進行了臨床觀察研究,1例眩暈的LD病人證實為前庭神經炎,7例發生聽力減退。王夢祥等〔9〕於1989年報導以右側面癱而就診的患者證實為萊姆病後,與LD相關的顱神經患者人數顯著增多。張哲夫〔10〕於1991年5~6月份從1例面神經麻痹病人血液中分離出LD螺鏇體,首次從病原學上證實我國西南地區有LD存在。最近有人〔1〕對31例LD作了報導,檢查結果為單側周圍性面癱6例,聽力減退4例,末梢型感覺障礙腦膜刺激征各2例,偏癱和小腦共濟失調各1例,同時並發森林腦炎4例,與國外報導基本相似。

2 LD的脊神經及植物神經的周圍損傷

神經萊姆病神經萊姆病
在前蘇聯發生的90例LD患者,神經根痛和感覺障礙占7.7%〔2〕。發生脊髓神經的頸、胸、腰段神經根感覺障礙,支配肢體的運動神經根神經炎與感覺障礙,多或單神經炎和臂叢神經炎等。損害部位劇痛或麻木,有不適感,還可表現出某些肌群乏力和反射減弱。早年歐洲學者首先記載的Banvart淋巴細胞增多性腦脊膜神經根炎,也是LD的損害之一。在LD後期可出現瀰漫性神經系統病變,如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脫髓鞘病。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狀,如睡眠紊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易激動等。馮文祥〔8〕在170例LD的研究中,發現有31例出現肌肉疼痛,其中腓腸肌痛2例,股四頭肌痛1例,其它均為多肌群酸痛;腓腸肌及股四頭肌疼痛者伴有肢體無力,但無肌萎縮;1例右肱二、三頭肌疼痛患者,右三角肌、斜方肌、岡上肌輕度萎縮,肌力減退;另1例左側手大魚際肌及指間肌漸漸萎縮已2年;22例有感覺障礙,其中1例局部感覺喪失。頭暈17例,失眠1例,步行困難1例,間歇性乏力2例。馮方波〔11〕等對萊姆抗體156人觀察,發現失眠19例,注意力不集中3例,記憶力減退12例,情緒不穩定5例,關節麻木13例,發涼6例,坐骨神經痛1例,重聽1例。鄭定文〔12〕於1992年曾報導過1例以右臂酸麻刺痛、間歇性反覆發作、長期不愈、雙下肢漸漸酸軟無力的LD患者,因誤診而治療不及時導致雙下肢肌肉嚴重萎縮,站立困難,錯過治療的最佳時間,由此提醒醫生髮現此類病人應考慮到LD。孫桂蘭〔13〕亦曾報導1例以神經、肌肉疼痛為主要表現的LD,經用紅黴素治療後症狀基本消失。本文作者曾收治1例以神經、四肢無力、肌肉酸痛、腱反射消失為主要表現的LD,在外院曾誤診為低鉀麻痹,經用大劑量青黴素治療痊癒的病例。

綜上所述,在各種報導中,LD引起的周圍神經損傷表現越來越多,且複雜多變,但有關LD的周圍神經損傷的臨床表現的綜述尚未見報導。LD不同階段表現的周圍神經損傷的症狀不同,所以對於不典型的腦膜炎、面神經炎、多發性硬化、肌病、低鉀麻痹末梢神經炎,尤其是周圍神經損傷不以周圍神經分布的病例應警惕LD。

診斷

神經萊姆病神經萊姆病
輔助檢查

1、腦脊液檢查
可見淋巴細胞增多,100-200×106/L,蛋白輕度增高,糖含量正常。病後4-5周可出現CSF-IgG指數增高及CSF寡克隆帶,提示鞘內免疫球蛋白合成。ELISA法可迅速檢出CSF和血清特異性伯氏疏螺鏇體抗體,感染後3-4周出現IgM抗體,6-8周達峰,4-6個月恢復正常;6-8周出現IgG抗體,4-6個月達峰,數年內仍可測試出。患者血液、CSF和皮膚可分離培養出伯氏疏螺鏇體,但不作為常規檢查。
2、腦電圖、頭部CT和MRI檢查多為正常,慢性期CT無及MRI可顯示腦部多灶性及腦室周圍病變。
診斷及鑑別診斷
1、診斷
神經Lyme病診斷主要根據流行病學、腦膜炎、神經根炎、鬧病和脊髓病等表現和特異性血清學診斷試驗,蜱澆傷史和ECM等可高度提示診斷。
2、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特發性面神經炎、無菌性腦膜炎多發性硬化、心肌炎、關節炎等鑑別,早期症狀缺乏特異性,臨床醫生加強對本病的認識極為重要。

治療

神經萊姆病阿莫西林
1、伯氏疏螺鏇體對四環素、氨苄青黴素和頭孢曲松高度敏感,早期治療:
四環素:250mg口服,4次/d,每療程10-30日;
Bell麻痹口服強力黴素(100mg,2次/d)或阿莫西林(500mg,4次/d),3-4周;
甲紅黴素:250mg口服,2次/d,10-30日。
2、腦膜炎或中樞神經系統受累可用頭孢曲松,成人2g/d,兒童20-80mg/d(kg.d)、青黴素(200-240萬單位/d,q4h)或頭孢噻肟(2g,q8h),靜脈滴注,連用2-4周。

預防

神經萊姆病腦膜炎
預防包括遠離蜱感染區、使用驅蟲劑和在疫區穿防護服。Lyme病疫苗效果仍有爭議,12歲以下兒童禁用。
1、男女各年齡均可發病,但以在林區、牧區、山野草地、水邊等野外作業之青壯年發病率高。
2、在萊姆病各階段出現的神經系統症狀,注意不要誤診為帶狀皰疹腦膜炎貝爾氏麻痹腦腫瘤多發性硬化精神病等。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