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壩水電站

石龍壩水電站

是中國第一座水電站,位於中國雲南省昆明市郊的螳螂川上,是中國最早興建的水電站。電站一廠於1910年7月開工,1912年4月發電,最初裝機容量為480 kW。位於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海口鎮石龍壩。清宣統元年(1909年)建築。原為清光緒元年(1875年)官商合辦開發螳螂川工程,後改商辦,建耀龍電燈公司。購進德國西門子工廠所產240千瓦發電機組兩台,歷時一年半建成。占地345平方米,耗資50餘萬元,所發電力可供六千餘盞電燈照明,是我國最早的商辦水電站。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第一座水電站 —— 石龍壩水電站
石龍壩水電站位於中國雲南省昆明市郊的螳螂川上,是中國最早興建的水電站。電站一廠於1910年7月開工, 1912年4月發電,最初裝機容量為480 kW。
螳螂川滇池的唯一泄水通道,從滇池出口到平地哨一段,河道平緩;平地哨以下從滾龍壩到石龍壩一段,坡陡流急,集中落差30餘m。石龍壩水電站就是以滇池為天然調節水庫,利用該段較集中落差興建的引水式水電站。

發展歷史

中國第一座水電站 —— 石龍壩水電站中國第一座水電站 —— 石龍壩水電站

石龍壩水電站一廠是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由昆明商人王筱齋為首招募商股、集資籌建的。引水渠長1478 m,利用落差15 m,引用流量4 m3/s,安裝兩台向德國西門子公司訂購的、單機容量240 kW的水輪發電機組,用22 kV輸電線路向距電站32 km的昆明市供電。1932年一廠擴建,增設一台720 kW機組。

1909年,雲南最大的商戶、“錢王”王熾之子王筱齋聯絡了19位商業同仁,要求成立一家股份公司來辦電業。官府同意,清朝末代雲貴總督李經羲批覆:“從今起,二十五年內不許外人來滇辦電。”
1912年農曆4月12日晚,耗資50萬銀元的水電廠建成,兩台向德國西門子公司定製的機組正式發電。昆明各界人士匯集翠湖海心亭,慶祝石龍壩水電站通電開燈。當時市民仍比較迷信,裝用電燈的人較少,電廠以“免費裝燈頭”搞推銷,爾後電才在昆明漸漸普及。中國(大陸)第一座水力發電站起名“耀龍電燈公司石龍壩發電廠”。
1935年又將最初安裝的兩台240 kW小機組拆除,增設第二台720 kW機組,使一廠最終規模達到1440 kW。由於一廠只利用落差15 m,僅為河段總落差的一半,故在1924~1939年間,又引用一廠尾水,再利用落差15 m,先後建成二廠和三廠,裝機容量分別為1000 kW和480 kW。石龍壩水電站經過三四十年新建、擴建和改建,到1949年,全廠總裝機容量為2920 kW。

石龍壩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石龍壩水電站進行了徹底改造:另建新廠房,由原來的兩級開發改為一級開發,將原來的7台小機組拆除,改為兩台單機容最為3000 kW的機組,全廠總裝機容量達到6000 kW。
1950年7月,耀龍公司與昆湖電廠合併,成立了“雲南省電力工業管理局”,統一管理全省的電力工業。
1954年新廠房建成,安裝第一台瑞士產的機組投產。
1958年7月1日第二台中國產機組發電。改建後的電站利用落差31 m,引用流量24 m3/s,至今仍在運行。
2006年05月25日,石龍壩水電站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9年7月,石龍壩水電站已更名“華電雲南發電有限公司石龍壩發電廠”。

修繕工程

中國大陸最早的水電站——石龍壩水電站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石龍壩水電站的管理、保護工作。國家文物局下發了《關於石龍壩電站修繕方案的批覆》,下撥專項資金200多萬元,對石龍壩水電站進行文物修繕。
石龍壩水電站修繕工程包括:正房、東廂房、西廂房、東廂房耳房、倒座、東偏廈、東炮樓、西炮樓、過廊及其它修繕等工程。國家文物局將逐年投入工程費用230多萬元,資金費用將隨著工程實施進度逐步到位。受國家文物局委託,雲南省文物局副局長余劍明,雲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雲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古建築專家李炳楠、昆明市文化局文物處處長李東明等一行11人到石龍壩水電站協商了修繕方案,進行了保護工作的安排和部署。

污染事件

污染事件逼停百年電站:
機組檢查機組檢查

2004年5月,充沛的雨水並未讓迎來黃金生產季節的水電站工人喜笑顏開。此時,公司的領導人正對著一台台被嚴重腐蝕的轉輪,愁眉不展。“那兩天水大,我們想把老機器開起來,才運行了12天,轉輪葉就腐蝕斷裂了。”螳螂川上游化工企業排放的廢水不僅腐蝕了轉輪,就連攔河壩的石壁都被腐蝕得漏水。
即使在抗日戰爭時期也未曾倒下的中國第一家水電站,卻因為污染被迫停機。 訊息經雲南本地媒體率先報導後,引起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處於螳螂川上游的幾家排污企業先後安裝了污水處理設施,以達到排污標準。然而,遭受重創的石龍壩水電站最終只拿到了兩家企業的4萬元賠償金,這些錢連維修受腐蝕的轉輪都不夠。直到2007年,石龍壩才還清了貸款,情況逐漸好轉起來。

旅遊項目

歷史價值托起旅遊新項目:
最高齡機組最高齡機組

無論是百歲發電機組,還是防空洞、炸彈坑,都能反映出石龍壩水電站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歷史價值與意義。1910年修建的水電站辦公樓如今已成文物陳列室。裡面,各種文字與實物向遊客講述著水電站一路走來的故事。

石龍壩水電站占地面積213畝的電站靜臥在一片蔥翠的樹林後,穿過一條條巷道,隨處可見近代風格的建築。電廠最里端的一車間是廠里最老的機房之一,青色磚牆,拱形窗,下午的陽光透過窗戶射進來,讓人仿佛進入了另一個時空。儘管已有百歲年齡,那台泛著青銅色光芒的德國機器仍能發電,它就是最早引進的第一座240kw的水輪發電機組。過去的百年里,它曾因廠里引進了發電功率更高的機器而賦閒,抗戰時期又重新發電;上世紀50年代,這台機組還曾被拆裝到開遠效力,後來又被送到過綠水河、石屏、通海等地支援;直至1987年,石龍壩水電廠花錢購回這台機組。而建廠時與它一起引進的另一台“兄弟”機組,至今仍在富源效力。
一顆侵華日軍轟炸石龍壩水電站的炸彈殼擺在展櫃裡。對於水電站的明天,發展旅遊可能是將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早在水電站開建70周年時,相關部門就投入3000多萬元搞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建食堂、假山……但是,這些舉措並未讓旅遊形成氣候,不少現實問題仍擺在電站面前。

榮譽

石龍壩水電站是中國的首座水力發電站。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曾於1939至1941年先後4次轟炸石龍壩水電站,仍未能破壞供電,電站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鑒於石龍壩的歷史意義和價值,1993年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成為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中國知名水利工程

中國的水利樞紐工程規模宏偉,綜合效益巨大,舉世矚目。但是,但凡水利樞紐都會或多或少對當地原始生態帶來一些影響,其負面影響與其巨大的正面效益孰重孰輕?讓我們在編輯與閱讀詞條中尋找答案……

旱災背後的水利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