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齒真鯊

直齒真鯊

又稱為尖鰭副沙條鯊。體延長,軀幹較粗大。頭平扁,頭長約為全長1/5。尾比頭和軀幹稍長,尾基上下方具凹窪。吻中長,前緣鈍圓。眼頗大,橢圓形,具瞬膜。鼻孔頗寬大。分布於我國南海、東海南部、台灣海峽;印度太平洋。在巴基斯坦、印度和泰國是經濟魚類。

基本信息

概述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直齒真鯊
直齒真鯊

模式種產地Java, Indonesia, eastern Indian Ocean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大沙、薔薇白眼鮫、短鰭真鯊
世界分布全球性 台灣分布東部、東北部
最大體長300 cm 棲息環境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Aprion brevipinna, Aprionodon brevipinna, Aprionodon caparti, Carcharhinus amblyrhynchoides, Carcharhinus brevipina, Carcharhinus johnsoni, Carcharhinus limbatus, Carcharhinus maculipinnis, Carcharias brevipinna, Carcharinus brevipinna, Carcharinus johnsoni, Galeolamna fowleri, Isogomphodon maculipinnis ...共17筆..
參考文獻台灣魚類志(沈等, 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編Shih -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孟慶聞等編2001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Shark; Spinner shark; Blacktipped shark; Great blacktip shark; Long-nose grey shark; Large blacktip shark; Spinner shark
瀕危狀態IUCN 瀕危狀態: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頭寬扁。尾基上下各具一凹窪。吻平直而中常。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不明顯;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下頜齒較小,皆窄而直立,上頜齒具細鋸齒,下頜齒邊緣光滑。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稍後於胸鰭內角,後緣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後緣微凹,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深凹,外角鈍圓,內角圓形,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圓鈍。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灰白;體側具一不顯之白色縱帶;幼魚時各鰭淡色,隨著成長,各鰭或多或少具有黑色鰭尖。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斜坡緣的沿海或近海大型鯊類,通常棲息在淺海0-30公尺處。具有洄游習性。性喜群游,常於水錶層巡遊而露出背鰭。主要以硬骨魚類、頭足類、小型鯊魚等為食。胎生,一胎可產下6-15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60-75公分。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沿岸水域。台灣東北海域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三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