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鼻真鯊

大鼻真鯊

大鼻真鯊,Carcharhinus altimus (Springer,1950),真鯊科真鯊屬的一種鯊魚。主要分布在台灣分布東北部,最大體長300 cm 。棲息環境為大洋、深海、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

基本信息

概述

編號:5146

拉丁目名:CARCHARHINIFORMES

中文目名:真鯊目

拉丁亞目:Carcharhinidae

中文亞目:真鯊亞目

中文科名:真鯊科

拉丁科名:Carcharhinidae

中文屬名:真鯊屬

拉丁屬名:Carcharhinus

拉丁種名:altimus

定名人:(Springer)

年代:1950

中文名:大鼻真鯊

ogenus:Eulamia

原始文獻:Am. Mus. Novit. No. 1451:9.

模式產地:美國佛羅里達礁島群off Cosgrove Reef

國內分布:中國大陸沿海, 台灣東北部海域

國外分布:佛羅里達, 巴哈馬, 古巴, 尼加拉瓜, 哥斯大黎加, 委內瑞拉沿海, 塞內加爾, 甘比亞, 獅子山, 象牙海岸, 加納, 地中海海域, 南非, 馬達加斯加

資料來源

台灣魚類志:62.

地域

世界分布全球性 台灣分布東北部

最大體長300 cm 棲息環境大洋、深海、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 Carcharhinus galapagensis, Carcharhinus obscurus, Carcharhinus radamae, Carcharinus altimus, Carcharinus radamae, Eulamia altima

大鼻真鯊 大鼻真鯊

參考文獻台灣魚類志(沈等, 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Springer, S. 1950 Schwartz, FJ 1983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編Shih-Chieh Shen ed. 1993 Anderson, RC etc. 1996 朱元鼎,孟慶聞等編2001

典藏標本NMMBP04707 .

英文俗名Bignose shark; Knopp's shark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頭寬扁。尾基上下各具一凹窪。吻短而圓鈍。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發達,具一寬三角形突出;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側扁,三角形,邊緣具細鋸齒,齒尖略外斜;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具鋸齒,基底寬。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存在隆脊,第一背鰭中大,鰭高大於基底長,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後緣深凹,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後緣斜直,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稍凹,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灰色,腹側灰白;除腹鰭外鰭尖均為黑色;胸鰭內角亦為黑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溫、熱帶近海和外海中、底層水域的大型鯊類。通常巡遊於大陸棚或島坡邊緣的海域,除幼鯊活動於較淺水域外,一般皆活動於80-225公尺深處。主要掠食硬骨魚,其它鯊類、魟類及烏賊等。胎生,一胎可產下3-15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70-90公分。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台灣東北海域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三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