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紋頭鯊

條紋頭鯊

條紋頭鯊又稱沙條、條紋頭鮫、網紋絨毛鯊(學名:Cephaloscyllium fasciatum)為貓鯊科絨毛鯊屬的魚類。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越南、南中國海、澳洲西北部、菲律賓及台灣等。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外緣或大陸坡上緣較深水區的中或近底層的水域。能以喝水或吸空氣的方式將自己的腹部膨脹,進而翻身上浮,藉以誘捕獵物。主要以硬骨魚類為食,偶亦捕食其它小型鯊魚或烏賊。這種魚可生炒、加工成各種肉製品、製成魚粉或魚魚肝油。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條紋頭鯊條紋頭鯊

學名:Cephaloscylliumfasciatum

命名者:Chan,1966

中文名:條紋頭鯊

科中文名:貓鯊科

科號科名:F023 Scyliorhinidae

俗名:沙條、條紋頭鮫、網紋絨毛鯊

棲息深度:219-450公尺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模式種產地:SouthChinaSea,about35mileseast-southeastofCapeBantagan,Vietnam,15°55.7'N,109°28.5'E,depth112-172fathoms

最大體長:42cm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參考文獻:Schaaf-DaSilva,J.A.andD.A.Ebert.2008(8Sept.).ArevisionofthewesternNorthPacificswellsharks,genusCephaloscylliumGill1862(Chondrichthys:Carcharhiniformes:Scyliorhinidae),includingdescriptionsoftwonewspecies.ZootaxaNo.1872:1-8.;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2001)Chan,W.L.1966朱元鼎,孟慶聞等編2001Schaaf-DaSilva,J.etc.2008

典藏標本:ASIZP0057906.ASIZP0057928.

瀕危狀態:IUCN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形態特徵

體延長,粗狀有如紡錘形,往尾端而漸細長。頭寬扁,前端鈍圓。吻短,平扁而鈍圓。眼端位,狹長而兩頭尖,下眼臉上部分化成瞬褶。鼻孔斜列,近口部;前鼻瓣具三角形帶蓋狀突出,後緣具一深凹;無觸須。口寬大,弧形,唇褶褪化或消失;齒細小而多,三齒尖頭型。噴水孔狹小,橢圓形,位於眼后角下方。盾鱗細小如絨毛,盾鱗具3棘突3脊突。背鰭2個,第一背鰭較大,位於體腔後部,起點位於腹鰭基底前部2/3上方;第二背鰭較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胸鰭寬大,呈圓鈍形;臀鰭略小於第一背鰭,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狹長,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三角形突出而與上葉相連。體淺灰褐色,體側或體背具有許多由深褐色線紋所構成的環狀斑、中空的鞍狀斑、網狀斑及圓形斑,包括眼前上側各具一橢圓形環紋,眼中下部有1個三角形環紋,眼後緣左右聯合成鞍狀斑;第一背鰭前方背側具4-5個鞍狀班,後方背側尚有4-5個網狀斑紋。此外在鰓孔上方、體側及各鰭皆有不規則的環狀斑紋,並有一些暗色小斑點散布(幼魚沒有);頭的腹側及腹部則具淺色小斑;成體體側沒有白色或淺色小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外緣或大陸坡上緣較深水區的中或近底層的水域。能以喝水或吸空氣的方式將自己的腹部膨脹,進而翻身上浮,藉以誘捕獵物。卵生;目前捕獲最大體長為42公分的雌魚。主要以硬骨魚類為食,偶亦捕食其它小型鯊魚或烏賊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中國分布

分布於中國台灣西南部、東沙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越南南中國海澳洲西北部、菲律賓及台灣等。台灣分布於西南部及東沙海域。

魚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沈底刺網及延繩釣捕獲。可生炒、加工成各種肉製品、製成魚粉或魚魚肝油。偶被展示於大型水族館。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三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