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紋頭鯊

豹紋頭鯊

豹紋頭鯊又稱沙條、豹紋頭鮫(學名:Cephaloscyllium pardelotum)為板鰓亞綱須鮫目的其中一科,僅有1屬1種。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外緣或大陸坡上緣較深水區的中或近底層的水域。能以喝水或吸空氣的方式將自己的腹部膨脹,進而翻身上浮,藉以誘捕獵物。卵生。主要以硬骨魚類為食,偶亦捕食其它小型鯊魚或烏賊。目前已知只分布在中國台灣的西南部外海。

基本信息

概述

學名
Cephaloscyllium pardelotum
命名者Schaaf-Da Silva & Eber, 2008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豹紋頭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貓鯊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F023 Scyliorh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豹斑絨毛鯊
模式種產地Tungkang [Tongkang], off southern Taiwan, 22°27.6'N, 120°26.4'E.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沙條、豹紋頭鮫
世界分布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西南部
最大體長20.2 cm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Schaaf-Da Silva, JA and DA Ebert. 2008 (8 Sept.). A revision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wellsharks, genus Cephaloscyllium Gill 1862 (Chondrichthys: Carcharhiniformes: Scyliorhinidae), including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Zootaxa No. 1872: 1-8. Schaaf-Da Silva, J. etc. 2008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Leopard-spotted swellshark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粗狀有如紡錘形,往尾端而漸細長。頭寬扁,前端鈍圓。吻非常短,平扁而鈍圓。眼端位,狹長而兩頭尖,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鼻孔斜列,近口部;前鼻瓣長而呈葉形,內緣具一深凹,但不延長而覆蓋後鼻孔之開口;無觸鬚。口寬大,弧形,唇褶褪化或消失;齒細小而多,三齒尖頭型。噴水孔狹小,橢圓形,位於眼后角下方。盾鱗細小如絨毛,盾鱗具3棘突3脊突。背鰭2個,第一背鰭略大,位於體腔後部,起點位於腹鰭基底前部1/2上方;第二背鰭略小,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胸鰭寬大,呈圓鈍形;臀鰭略大於第一背鰭,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狹長,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三角形突出而與上葉相連。體背金黃色至淡褐色,腹面淡色。體側具有一些不規則污斑散布在體表,但是在偶鰭之間沒有一個暗色側斑。此外體背有7個可以清楚界定的H型鞍狀班,第一個在鰓孔上方;第二個在胸鰭末緣上方;第三個在臀鰭起點的上方;第四及五個分別在兩個背鰭基底上;第六個在尾柄上以及第七個在尾鰭上,而鞍狀班的外緣線是褐色的斑駁線,並非是暗色且連續而完整的。玫瑰花紋是存在的,是由5-6個小型的褐色不規則斑駁所組成;體側胸鰭與腹鰭之間就有3個玫瑰花紋,另外在頭部的玫瑰花紋:包括1個在眼後方、 1個在兩眼間、1個橫越在各鰓孔間以及有一些在吻部。而在各個偶鰭上亦有一個玫瑰花紋。其他體側有玫瑰花紋分別在:腹鰭基底上方、兩背鰭之間、尾柄上及尾鰭下葉。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外緣或大陸坡上緣較深水區的中或近底層的水域。能以喝水或吸空氣的方式將自己的腹部膨脹,進而翻身上浮,藉以誘捕獵物。卵生。主要以硬骨魚類為食,偶亦捕食其它小型鯊魚或烏賊。

地理分布

目前已知只分布在台灣的西南部外海。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沉底刺網及延繩釣捕獲。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三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