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影絨毛鯊

陰影絨毛鯊

陰影絨毛鯊(學名:Cephaloscyllium umbratile):為貓鯊科、絨毛鯊屬魚類。體長可達120厘米。體延長,頗粗壯,前部較平扁,往尾部漸細長。頭頗寬扁,前端鈍圓,吻短鈍,唇褶通化。眼狹長,具瞬褶。齒細小而多,多齒頭型。鰓孔狹長,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尾椎軸上翹,尾細小,在成體比頭和軀幹稍短,在成長過程中體側斑變化大,一般體背具多條鞍狀暗斑,體側散布許多黑心白緣的圓斑,或暗色斑點或深褐色斑塊。棲息在沿岸礁區,屬肉食性,以硬骨魚為主食,偶爾也捕食其他小型鯊魚或烏賊。食用魚,可做魚肝油或沙魚煙,另可飼養在水族館中供欣賞。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至南中國海。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陰影絨毛鯊 陰影絨毛鯊
體延長,頗粗大,前部較平扁,後部較狹小。頭頗寬扁而長,約為全長的1/5。尾細小,在成體比頭和軀幹稍短,在幼體比頭和軀幹稍長。吻平扁,前端鈍圓,比眼徑稍長。眼狹長,兩端尖,下眼瞼上部分化為 瞬褶,能上閉。眼間隔寬平,幾與口寬相等。鼻孔大,幾橫裂,距口比距吻端為近。口寬大,深弧形,口寬約為口長的的2倍。下唇褶不發達,上唇褶短小。牙細小而密,三齒頭或五齒頭型,多行在使用,每側約50餘縱行。噴水孔很小,卵圓形或略呈三角形。 孔較狹小。 盾鱗細滑如絨毛,在背面者較粗大。背鰭2個,第一背鰭比第二背鰭大許多,起點與腹鰭基底中部相對。第二 背鰭起點稍後於臀鰭起點。尾鰭長,在幼體為體長的2/7—1/4,在成體為2/9—1/5。尾椎軸不上翹。 臀鰭比第一背鰭稍小,距尾基比距腹鰭為近。腹鰭低長,與臀鰭的距離約等於背鰭間距。體黃褐色,腹面淡黃色。體背具5條暗色帶狀橫紋。

分布區域

分布於日本(北海道、本州、九州、南西諸島、小笠原諸島和四國),中國台灣省。

棲息環境

棲息於近海砂泥底區。一般棲息於近海底層。

生活習性

卵生。海洋生。屬肉食性,以硬骨魚為主食,偶爾也捕食其他小型鯊魚或烏賊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9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數據缺乏(DD)。

經濟利用

食用魚,生炒、加工成各種肉製品、製成魚粉或魚肝油,另可飼養在水族館中供欣賞。主要以一支釣、沈底刺網及延繩釣捕獲。

新聞報導

中新網2016年4月5日電:據外媒報導,墨西哥一間專門營運出海捕魚活動的公司,於本周二時釣到一條似海怪的魚類,之後在其官方網頁公開此條怪魚的照片。該條魚呈現淺粉紅色,看起來似鯊魚,魚腹部分鼓脹起如氣球一般,更有一雙像是外星人的眼睛。經專家研究後,認為該條怪魚應是學名叫陰影絨毛鯊的絨毛鯊(swell shark)。
該條怪魚是捕魚公司兩名船長於周二接載一名來自美國芝加哥的顧客,在北部卡伯捕魚時釣到。他們在距離海岸約1.6公里、水深逾112公尺的海域,放下魚餌和魚鉤,不久後即有魚上釣。當他們把魚拉上來時,發現它有粗糙的皮膚、3排細小的牙齒、綠色的眼睛,以及頭部左右各有3道鰓裂。
眾人起初以為該魚即是鯊魚,但一般鯊魚至少有5至7道鰓裂,他們擔心它是瀕危品種,於是把魚放回大海。捕魚公司公開照片後,引來網友熱議,有人認為該魚是外星怪物。不過,捕魚公司其後與專家聯絡後,專家確認該怪魚是絨毛鯊,學名叫做陰影絨毛鯊(Cephalloscyllium umbratile)。
專家指出,絨毛鯊一般常見在美國加州中部一帶的水域,南至智利中部亦可見到。它們在遇到捕獵者時,會吸入水或空氣,令自己身體鼓脹,使捕獵者難以咬住它或將它吞食。專家又指,此次捕魚公司釣到的絨毛鯊呈粉紅色,很可能是患了白化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