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吻篦鯊

廣吻篦鯊

廣吻篦鯊又稱沙魚、廣吻篦鮫、平頭光尾鯊,為軟骨魚綱真鯊目貓鯊科的其中一種。深海魚類,可能為底棲性,屬肉食性,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台灣及日本。台灣發現於北部及東北部海域。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廣吻篦鯊廣吻篦鯊

學名:Apristurusmacrorhynchus

中文名:廣吻篦鯊

俗名:沙魚、廣吻篦鮫、平頭光尾鯊

科中文名:貓鯊科

科號科名:F023 Scyliorhinidae

同種異名Scyliorhinusmacrorhynchus

模式種產地:NearMisaki,Japan

棲息深度:300-800公尺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棲息環境:深海、近海沿岸

瀕危狀態:IUCN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參考文獻:台灣魚類志(沈等,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2001);FAOSpeciesCatalogue,Vol.4SharksoftheworldTanaka,S.1909Compagno,L.J.V.1984Compagno,L.J.V.1984沈世傑編Shih-ChiehShened.1993朱元鼎,孟慶聞等編2001

形態特徵

廣吻篦鯊廣吻篦鯊

體延長,前部縱扁,後部側扁;體柔軟。吻長,寬而扁,約為眶間隔的1.5倍;口長吻長大於口寬。眼中大,背位,眼徑約為眶間隔的1/2倍,下眼臉上部分化成瞬褶。前鼻瓣三角形突起。口較寬,弧形;唇褶發達;齒細小密列,上下頜齒同型,具3-5齒尖,齒數約42。噴水孔頗小,位於眼后角。背鰭2個,狹小,兩背鰭間距大於第二背鰭基底;第一背鰭稍小於第二背鰭,起點位與腹鰭基底末端;第二背鰭起點與臀鰭基底中部相對;胸鰭寬大,前緣與後緣圓凸,外緣長大於吻長;臀鰭基底長,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長但窄,尾椎軸低平,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低平而與上葉相連。體一致為灰黑色,腹面較淡,背鰭及胸鰭前緣和尾鰭緣均為黑色,背鰭及胸鰭後緣和腹鰭及臀鰭緣淡色。

棲所生態

深海魚類,可能為底棲性,生態習性不甚明了。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台灣日本。台灣發現於北部及東北部海域

魚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以下雜魚處理。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三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