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縣[江蘇省中部縣]

盱眙縣[江蘇省中部縣]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位於江蘇省中部,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江淮平原中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東與金湖縣、滁州天長市相鄰,南、西分別與南京市六合區、滁州市來安縣和明光縣交界,北至東北與分別泗洪縣、洪澤接壤,總面積2483平方公里,人均國土面積列江蘇省各縣(市)之首。轄14鎮5鄉,257個行政村(居),總人口76萬(2012年)。地勢西南高,多丘陵;東北低、多平原;呈階梯狀傾斜,高差懸殊220多米。淮河流經境內,東、北部瀕臨洪澤湖,有低山、丘崗、平原、河湖圩區等多種地貌,為山水旅遊城市。境內有4家國家4A級景區,曾榮膺中國旅遊強縣。盱眙是南京一小時都市圈重要的節點城市,素有“南京後花園,淮安大觀園,長三角休閒園”之稱。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盱眙縣(城區)盱眙縣(城區)

春秋時,盱眙名“善道”,屬吳國,曾是諸侯會盟的地方;戰國時,後楚國東侵擴地至泗上,盱眙為楚邑,名曰都梁。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度時,盱眙建縣,縣名初為“盱台”,後為“盱眙”。建縣時間在秦王政二十四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3—前221年)之間。盱眙縣先屬泅水郡,後屬東海郡。

楚漢之際(前208—前202年),盱眙屬西楚東陽郡。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反秦義軍領袖項梁擁立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王,以號召天下,仍稱楚懷王(後尊為楚義帝),建都於盱眙。九月遷都彭城(今徐州市境)。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在廣陵置荊國,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廢荊國,置吳國,盱眙先後屬荊、吳兩國。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廢吳國,盱眙改屬沛郡。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盱眙屬之,為臨淮都尉治所。新王莽時期(9—23年),盱眙改名“武匡”。

東漢,光武帝年間(25—57年),臨淮郡併入東海郡;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從東海郡劃出臨淮郡故地置下邳國,盱眙先後屬東海郡和下邳國。

三國時(220—265年),盱眙入魏國,屬徐州下邳郡,後期,盱眙為棄地。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以下邳郡的淮南地區置臨淮郡;永寧元年(301年),臨淮郡更名為臨淮國,盱眙均為屬縣,且是臨淮郡治所。永嘉年間(307—312年),石勒起兵攻晉,盱眙曾為石氏短暫占據,仍屬臨淮郡。東晉,義熙七年(411年),盱眙從臨淮郡分出,以縣置郡,屬徐州。此時無盱眙縣建置,盱眙郡轄考城、直瀆、陽城三縣。

南朝,永初二年(421年),加徐州曰南徐州,盱眙仍為屬郡,郡轄考城、直瀆、陽城三縣。元嘉八年(431年)割江淮之間的地區為南兗州,盱眙郡改屬南兗州。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南兗州從廣陵移治盱眙。元嘉三十年(453年),廢南兗州,後復置,州治仍遷至廣陵。宋末,盱眙郡增轄信都、睢陵兩縣。

,復置盱眙縣,屬南兗州盱眙郡。郡轄考城、盱眙、陽城、直瀆、長樂五縣。建元四年(482年),北兗州州治由淮陰遷至盱眙,盱眙郡改屬北兗州。

,盱眙郡初屬北兗州,後屬淮州。武帝末(549年),淮南地區為東魏占領,於縣治置盱眙郡,屬淮州,郡轄盱眙、陽城、直瀆三縣”。後入北齊,盱眙郡仍屬淮州,郡轄考城、盱眙、陽城、直瀆四縣。

,太建五年(573年)八月,盱眙入於陳,九月改屬譙州,盱眙郡仍轄考城、盱眙、陽城、直瀆四縣。太建七年(575年),盱眙郡改屬南兗州。後在盱眙郡治置北譙州,不久裁撤。太建十一年(579年),盱眙郡入於周,改屬揚州,郡仍轄考城、盱眙、直瀆、陽城四縣。

,開皇三年(583年),廢盱眙郡,考城、直瀆、陽城三縣併入盱眙縣,屬江都郡。

,武德四年(621年),於縣治置西楚州,轄盱眙一縣。武德八年(625年)廢西楚州,盱眙改屬楚州。光宅元年(684年),改屬泗州臨淮郡,隸河南道。五代時,盱眙入於吳。大和三年(931年),吳國升盱眙縣為招信軍。後入南唐,盱眙屬楚州。周顯德中(954—959年之間),盱眙入於周。

,盱眙初屬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區)。乾德元年(963年),改屬泅州。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縣升為軍,隸淮南東路。次年九月廢軍為縣,屬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紹興二年(1132年)復屬泗州。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升天長縣為天長軍,盱眙為其屬縣。五月廢天長軍,復升盱眙縣為軍,隸淮南東路,盱眙軍轄天長、招信兩縣。乾道初(1165—1168年),盱眙入於金,仍為盱眙軍。金宣宗南渡(1214年)後,盱眙軍改為鎮淮府,不久棄去,盱眙歸末。寶慶三年門227年),盱眙再次入於金。紹定五年(1232年),金將以盱眙降宋,宋詔改盱抬軍為招信軍,轄天長、招信兩縣,隸屬於淮南東路。

,盱眙初為招信軍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行招信路安撫司事,轄盱眙、天長、招信、五河四縣。次年,在盱眙縣。治立招信路總管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為臨淮府。至元十七年¨280年),五河縣劃歸泗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廢招信縣,其地併入盱眙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廢臨淮府,盱眙縣歸屬泗州。

,盱眙為縣,屬泗州。泗州,洪武元年(1368年)屬臨濠府(今安徽省鳳陽縣),次年直屬中書省,洪武四年(1371年),改屬鳳陽府(今安徽省鳳陽縣)。

,盱眙初屬鳳陽府泗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沉沒水中,泗州州治移置盱眙。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為直隸州,隸安徽布政使司,盱眙仍為屬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鳳陽府虹縣為泗州,州治由盱眙移至虹縣(今泗縣)。

民國,盱眙開始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年)6月,屬安徽省淮泗道(治鳳陽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再次直屬安徽省。民國二十年(1932年)5月,安徽省分區設首席縣長,盱眙屬第七區。同年10月,改首席縣長區為行政督察區,盱眙屬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盱眙改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改第六行政督察區為第四行政督察區,盱眙屬之。民國三十年(1941年)初,盱眙改屬新設立的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裁撤第九行政督察區,盱眙改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新四軍淮南主力北撤山東,盱眙為游擊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復建人民政權,成立泗盱邊防辦事處,11月又成立盱嘉辦事處,盱眙縣政府(三個名稱,一個機構),先後隸屬於淮南津浦路東專員公署和江淮第一行政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盱眙、嘉山、來安、六合四縣合併,成立盱嘉來六縣政府。12月,盱眙全境解放,成立盱眙縣政府(民主政府),仍隸屬江淮第一行政區。

新中國建立後,皖南、皖北合併為安徽省,盱眙屬安徽省滁縣專區。

1952年底江蘇省成立,為加強洪澤湖管理,盱眙於1955年劃歸江蘇省,屬淮陰專區。

1966年,改屬新設定的六合專區(現南京市六合區)。

1971年六合專區撤銷,盱眙又屬淮陰地區。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盱眙縣屬淮陰市。

2001年三淮一體,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盱眙隸屬於淮安市。

2015年5月18日,江蘇省政府批覆同意調整盱眙縣部分行政區劃,撤銷盱城鎮、古桑鄉、王店鄉,設立盱城街道、太和街道、古桑街道、天泉湖鎮。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4月,盱眙縣下轄盱城街道、古桑街道、太和街道3個街道,天泉湖鎮、馬壩鎮、官灘鎮、舊鋪鎮、桂五鎮、管鎮鎮、河橋鎮、鮑集鎮、黃花塘鎮、明祖陵鎮、鐵佛鎮、淮河鎮、仇集鎮、觀音寺鎮14個鎮,維橋鄉、穆店鄉、興隆鄉3個鄉。政府駐盱城街道辦事處十里營大街86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盱眙縣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西南部,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江淮平原中東部;東與金湖縣、滁州天長市相鄰,南、西分別與南京市六合區、滁州市來安縣和明光縣交界,北至東北與分別泗洪縣、洪澤區接壤。全縣總面積2497平方公里,介於北緯32°43‘~33°13’、東經118°11‘~118°54’之間。

地形地貌

盱眙縣境內地勢西南高,多丘陵低山;東北低,多平原;呈階梯狀傾斜,高差懸殊220多米。境內有低山、丘崗、平原、河湖圩區等多種地貌,位於仇集鎮五座窯旁海拔231米的無名山峰為盱眙境內地貌最高點。

氣候特徵

盱眙縣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域,屬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日照總量2222.4小時,年總計輻射量每平方厘米480千焦耳,年平均氣溫14.7℃,無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05.4毫米。盱眙四季分明,季際、年際變異性突出,春季氣溫回升快,秋季降溫早,春、秋兩季度光照足,晝夜溫差大,夏季較炎熱(最高氣溫37℃~39℃,持續不超過5天),冬季寒冷早(最低氣溫-12℃,持續不超過7天)。光溫資源年內分布呈“雙峰”型,境內氣候資源分布略有差異。日照,西北高於東南,年相差100小時~120小時;氣溫由西南向東北遞減,相差0.4℃;降雨量在水沖港、天泉湖(化農水庫)一帶最大,並形成閉合雨量圈,地域差異120毫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盱眙縣境內有凹凸棒粘土、玄武岩、石灰石、礦泉水、石油等多種礦產。截至2015年,該縣凹凸棒石黏土已發現的礦床(點)32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4處、小型礦床5處、礦點20多處;查明優質資源量為9646萬噸,預測有用黏土總資源量21.77億噸,占全國總量的73%。玄武岩主要分布於縣域南部丘陵低山地區,出露面積500平方公里,資源總量177億噸;按其工業用途,可分別套用於建築石料、岩棉、水泥、鑄石等。石灰岩資源主要分布於官灘鎮至古桑鄉佛窩一帶,面積78平方公里,儲量約21.2億噸,其中用作水泥原料的約1.07億噸、用作建築石料的約2680萬噸。礦泉水主要分布縣城南部和西南部丘陵低山地區,面積1014平方公里。黃花塘鎮泥沛和桂五鎮“八四”庫礦泉水通過部級鑑定,其中泥沛礦泉水埋深為80米~120米、“八四”庫礦泉水埋深為54.9米,初步探明的石油儲量,占江蘇省的三分之一。

動物資源

截至2015年,盱眙縣境內主要有狼、獾、、兔、黃鼬、草獐以及10目23科51種鳥類等野生動物,洪澤湖和淮河盛產鯿魚、鯉魚、鯽魚、銀魚、黃鱔等各種水生動物,其中鯉科魚類占60%以上。動物性中藥材資源有42個品種。

林木資源

截至2015年,盱眙縣存樹種計65科232種,其中裸子植物5科22種、被子植物60科210種。新發現的樹木有漆樹、毛葉歐李、迎春花、野核桃、羽葉泡花、湖北楂、毛木來、紅脈釣樟、中華石楠等。鐵山寺森林公園內還發現有欒樹、無患子、重陽木、椴樹等稀有樹種。

人口民族

盱眙縣(城區)盱眙縣(城區)

民族:盱眙民族以漢族為主,人數比較多的少數民族有回族

人口:截至2014年末,盱眙縣總戶數21.80萬戶,戶籍總人口80.05萬人,性別比為104.7:100。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4.65‰,人口死亡率為6.9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67‰。年末常住人口數65.0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2.63萬人,農村人口32.40萬人,城市化率為50.2%。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

農業生產農業生產

盱眙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0.15億元,比2012年增長1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6.13億元,比2012年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10.49億元,比2012年增長13.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3.53億元,比2012年增長14.0%。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0333元(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按當年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年平均匯率計算,折合美元約6612美元。全縣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12年的18.2:43.5:38.3演進為17.7:42.5:39.8。

2014年

盱眙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0.04億元,比2013年增長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48.42億元,比2013年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18.86億元,比2013年增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22.76億元,比2013年增長14.2%。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4714元,按當年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年平均匯率計算,約折合7279美元。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13年的17.1:41.7:41.2演進為16.7:41.0:42.3。

2015年

盱眙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20.13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0%,增速較2014年回落1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為“三二一”格局,三次產業比重為16.2:40.2:4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1.98億元,比2014年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128.57億元,比2014年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139.58億元,比2014年增長11.6%。

第一產業

農業生產農業生產
2013年

盱眙縣全年糧食總產量達95.57萬噸,比2012年減少1.63萬噸,減少1.67%。其中,夏糧33.91萬噸,比2012年增長6.3%;秋糧61.66萬噸,比2012年減少5.57%。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11.89萬畝,比2012年增加0.21萬畝;油料面積14.58萬畝,比2012年減少0.76萬畝;蔬菜面積14.58萬畝,比2012年增加0.18萬畝。全年成片造林面積0.81萬畝;全縣生豬出欄46.54萬頭,比2012年增長2.7%;牛出欄0.82萬頭,比2012年增長2.5%;羊出欄14.53萬隻,比2012年增長2.3%;禽蛋總產量3.117萬噸,比2012年減少3.13%;全年水產養殖總面積17.71萬畝,水產品總產量5.38萬噸,比2012年增加7.6%。全縣設施農業面積達23.1萬畝,比2012年新增2.06萬畝。全縣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旱澇保收面積)達129萬畝,機電灌溉面積達151.5萬畝;地膜覆蓋面積達7.95萬畝;農用化肥施用量(按折純法計算)達5萬噸。

2014年

盱眙縣全年糧食總產量98.56萬噸,比2013年增加2.99萬噸,增長幅度3.13%。其中,夏糧35.34萬噸,比2013年增長4.21%;秋糧63.22萬噸,比2013年增長2.53%。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4.24萬公頃,比2013年增加0.1萬公頃;油料面積0.7萬公頃,比2013年減少0.27萬公頃;蔬菜面積0.99萬公頃,比2013年增加0.01萬公頃。全縣設施農業面積1.69萬公頃,比2013年新增0.15萬公頃。地膜覆蓋面積0.5萬公頃;農用化肥施用量(按折純法計算)5.3萬噸。共完成農村綠化造林總面積509.7公頃,其中新建成片造林面積398.7公頃;完成森林撫育面積1667公頃;完善農田林網控制面積1334公頃;完成四旁植樹111餘萬株;完成綠色示範村建設11個。全縣生豬出欄47.32萬頭,比2013年增長1.68%;牛出欄0.83萬頭,比2013年增長1.22%;羊出欄14.71萬隻,比2013年增長1.24%;家禽出欄1915萬隻,比2013年減少2.1%;禽蛋總產量3.06萬噸,比2013年減少1.96%。全年水產養殖總面積17.71萬畝,水產品總產量6.26萬噸,比2013年增長6.5%。

2015年

盱眙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2.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8%,增速較2014年回升0.6個百分點。全年糧食總產量98.72萬噸,比2014年增加0.16萬噸,增長0.16%。全年生豬出欄47.06萬頭,同比2014年下降0.55%;家禽出欄1804萬隻,同比2014年下降5.8%;禽蛋產量2.84萬噸,同比2014年下降7%。全年水產品總產量為4.96萬噸,同比2014年增長9.5%。

第二產業

盱眙經濟開發區盱眙經濟開發區
2013年

盱眙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393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2012年增長16.1%。實現工業產值628.2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7.7%,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幅下降2%,股份制企業增長30.1%,外商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26.1%。全年規模工業開票銷售達235.9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5.7%,開票銷售超億元企業達40家,開票超10億元企業達4家;規模以上工業入庫稅收4.57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4.5%。全縣393戶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企業達64家,實現產值136.8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21.8%。全縣完成建築業總產值63.49億元,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2.69億元,比2012年增長3.8%。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486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10萬平方米。

2014年

盱眙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731.49億元,比2013年增長23.8%,其中73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193.25億元,比2013年增長36.2%,占規模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26.4%。全年規模工業開票銷售達290.57億元,比2013年增長21.8%,開票超10億元企業5家;規模以上工業入庫稅收3.92億元,比2013年下降8.4%。建築業發展趨緩。全縣完成建築業總產值82.14億元,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5.1億元,比2013年增長6.5%。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518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217萬平方米。

盱眙經濟開發區盱眙經濟開發區
2015年

盱眙縣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175.06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1.7%,較2014年同期回落2個百分點。4個季度工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分別為40.25%、41.91%、37.8%、31.98%。

第三產業

2013年

盱眙縣擁有省級旅遊度假區1個、國家AAAA級景區4個,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9個,星級飯店數8個,星級飯店客房總數達到742個。全縣星級農家樂27家,龍廟湖生態科技園、月亮山生態園建成省三星級鄉村旅遊點,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被國家林業局評為“中國最美森林旅遊景區”,天泉湖成為全市首家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6億元,比2012年增長14.6%。分經營地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8.6億元,增長20.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3.0億元,增長4.3%。分行業看,住宿和餐飲業實現營業額8.9億元,增長21.9%;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銷售額62.7億元,增長13.6%。年末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達到12家,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98.6億元,比2012年增長16.1%。年末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75.1億元,比2012年增長29.9%。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中,企業存款餘額88.5億元,儲蓄存款餘額108.7億元。年末金融機構貸款餘額中,短期貸款餘額98.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30.6%;中長期貸款75.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9.3%。

2014年

盱眙縣共擁有國家4A級景區3個,國家3A級景區1個,國家2A級景區1個,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10個,星級飯店數9個,星級飯店客房總數1083個。年底全縣擁有鄉村旅遊點10家,農家樂45家。月亮山生態園、龍廟湖生態科技園獲批江蘇省三星級鄉村旅遊點。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83億元,比2013年增長12.8%。分經營地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7.17億元,增長17.5%;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3.66億元,增長2.9%。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70.43億元,增長12.3%;住宿和餐飲業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0.4億元,增長16.2%。全縣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法人戶數為143戶,實現銷售額36.88億元,比2013年增長21.3%,其中:零售業實現34.14億元,批發業實現2.74億元。年末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達到13家,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18.15億元,比2013年增長9.8%,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22.45億元。年末金融機構貸款餘額203.46億元,比2013年增長16.2%,其中短期貸款餘額107.38億元,增長8.7%;中長期貸款91.71億元,增長22.1%。

2015年

盱眙縣(城區)盱眙縣(城區)

盱眙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1.06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2.1%。按行業來看,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銷售額98.14億元,同比增長13.8%;住宿和餐飲業銷售額12.92億元,同比增長0.4%。按銷售單位所在地來看,城鎮地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45億元,同比增長13.1%;鄉村地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61億元,同比增長9.7%。金融業完成增加值8.38億元,比2014年增長9.8%。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為218.9億元,較年初增加0.74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0.74%。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為206.2億元,較年初增加2.74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3%。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盱眙技師學院盱眙技師學院

2013年,盱眙縣有各級各類學校總數65所,共有在校學生9.35萬人,比2012年下降6.5%。普通中學在校生32643人,國小在校生47413人。全縣幼稚園數35所,在園幼兒數26671人,建成4個省級優質園。普通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1341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畢業生入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入學率96.21%,高中畢業生升學率70.1%。全縣二本以上達線人數1694人,比2012年提高4個百分點。

2014年,盱眙縣有各級各類學校總數107所,其中幼稚園39所。共有在校學生11.92萬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0072人,職業高中在校學生12401人,國小在校學生52290人,幼稚園在校生2441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畢業生入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入學率98.5%,高中畢業生升學率82.7%。全縣二本以上達線人數1937人,比2013年提高2.5個百分點。

文化事業

2013年,盱眙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9.1萬冊(件);劇場、影劇院數4個,藝術館、文化館、文化站23個,各類文藝團體39個,舉辦新年音樂會等大型文化活動40餘場;新增30家文化產業公司,申報市級以上文化產業項目8個。全縣電視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96.5%,廣播電視覆蓋率100%,數位電視節目130餘套;全年製作廣播節目5400小時。2013年,本土作家韓開春散文集《蟲蟲》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大雲山漢墓博物館啟動建設,泗州城遺址、第一山題刻獲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盱眙縣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20萬冊(件);劇場、影劇院數4個,藝術(博物)館、文化館、文化站23個,各類文藝團體41個,共舉辦新年音樂會等大型文化活動102場。全縣電視覆蓋率100%,廣播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98%,數位電視節目130餘套;全年製作廣播節目3600小時。2014年獲得全省農家書屋提升工程先進獎。建成水漫泗州、漁鼓舞、麵塑3個市級以上非遺保護傳承基地;龍蝦民俗文化節獲批市級非遺項目。

醫療衛生

2013年,盱眙縣縣鄉衛生服務網路體系健全率達100%。年末共有衛生機構334個,其中醫院8個,衛生院20個;全縣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3064張,共有衛生工作人員4589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388人,執業醫師1432人,衛生服務人員資格合格率100%;全年嬰兒死亡率1.1‰,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8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54.02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100%。

2014年末,盱眙縣共有衛生機構334個,其中醫院8個,衛生院20個;全縣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3101張,共有衛生工作人員466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467人,執業醫師1450人,衛生服務人員資格合格率100%;全年嬰兒死亡率1.39‰,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100%。

科技事業

盱眙縣(城區夜景)盱眙縣(城區夜景)

2013年末,盱眙縣共有科研機構數73個,較2012年增加8個;年末科研人員數817人,比2012年增加37人;全縣專利申請量2099件,授權量728件,發明專利申請量359件;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達到3.6億元。全年直接和柔性引進博士34人、碩士22人,獲批“省333高層次人才”等省級以上人才項目15人,獲批“淮上英才計畫”領軍人才7人。年內被科技部表彰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2014年末,盱眙縣共有科研機構數82個,較2013年增加9個;年末科研人員數869人,比2013年增加52人;全縣專利申請受理量2130項,授權量922項,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146項;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達到5.02億元。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家、累計24家。獲批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4項,市級25項。

環境保護

2013年,盱眙縣植樹造林370萬株,建成省級綠色示範村莊13個、森林生態示範村2個,林木覆蓋率達30.78%,連續五年榮獲全省植樹造林先進縣稱號。新增各類綠地62.7公頃,推廣套用自衍花卉1.5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率達41.8%。全年實施河道生態修復,整治清淤河塘148面、縣鄉河道40條。完成992個村莊環境整治。全縣污水處理廠19個,垃圾處理站24個,污水處理率77.2%;城市水域功能水質達標率100%,Ⅲ類及以上地表水比例98%;單位GDP能耗下降4.3%,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2千克/萬元,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強度1.06千克/萬元,空氣品質達到二級以上標準天數295天,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4.5%。

2014年末,盱眙縣共設立自然保護區6個,自然保護區面積42779公頃。林木覆蓋率30.96%。各類綠地面積達1317.6公頃,建成區綠化率達41.87%。鄉鎮垃圾中轉站全部投入使用,城區機械化清掃率提高到64.5%。全縣共有污水處理廠18座;城市水域功能水質達標率100%,Ⅲ類及以上地表水比例94%;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0.315千克/萬元,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強度0.55千克/萬元,城市空氣品質達到二級以上標準天數321天,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3.2分,獲批省級生態縣。

社會保障

2013年,盱眙縣年末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25.7萬人,比2012年增加1.4萬人,其中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9.8萬人,比2012年增加1.2萬人;年末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18.5萬人,比2012年增加1.2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9.3萬人,比2012年增加0.9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54.02萬人,比2012年增加6219人;參加城鎮失業保險人數為6.9萬人,比2012年增加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8%。全縣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35個,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3762張,社區服務中心覆蓋率100%,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6361人,農村五保供養人數2244人。

2014年,盱眙縣年末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25.2萬人,比2013年增加0.3萬人,城鄉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97.8%;年末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18.7萬人,比2013年增加0.2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99.4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為54.9萬人,比2013年增加0.9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100%;失業保險參保人數為7.0萬人,比2013年增加0.05萬人,失業保險覆蓋面95.9%。全縣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數39個,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數4432張,新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4個、關愛驛站1個,社區服務中心覆蓋率100%。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6650人,農村五保供養人數2213人。

交通運輸

陸運

盱眙縣境內有寧淮、寧宿徐兩條高速公路穿越,覆蓋全縣三分之二的鄉鎮。盱眙縣境內另有縣道19條、鄉道12條、專用道5條,淮河大橋是全國最大油管、公路兩用橋;寧宿徐高速公路淮河特大橋,橋長6048米,寬25.5米。淮河三橋工程是省“撤渡建橋”項目,項目於2012年6月正式開工建設,起點於古桑鄉磨澗村省道331,終點於淮河鎮蛤灘村蛤腰公路,全長5.868公里,其中橋樑長1.692公里,接線長4.176公里,一級公路建設標準,路基寬度26.0米,設計時速100公里。

水運

盱眙縣交通區點陣圖盱眙縣交通區點陣圖

淮河盱眙段1994年6月被定為省管三級航道,總長37公里;支線航道10條,總長143.92公里。2007年12月,淮河盱眙港建成並投入使用。

地方文化

古代文化

下草灣文化是盱眙遠古文化的傑出代表。1954年6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楊鍾健在盱眙鮑集與泗洪雙溝交界的下草灣淮河東岸採集到一段骨化石,經研究確認為人的股骨化石,是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距今4-5萬年,屬於晚期智慧型人,被命名為“下草灣人”,考古界稱為下草灣文化。“下草灣人”股骨化石的發現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層中,無原始人類蹤跡可尋”的論說,是迄今為止江蘇人類乃至中國人類老祖宗的發源地之一。

盱眙建縣2200多年,但史前文化可直溯五千年前。據對盱眙范家崗、大墩頭、六郎墩等遺址考古成果表明:早在良渚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時期盱眙就有豐富的史前文化。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先後在管鎮、官灘、維橋、桂五、穆店、黃花塘、東陽等地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鐮和大量的陶器殘片。尤其是范家崗古遺址,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許多陶器,主要有紅陶,還有灰陶、黑皮陶。夾砂紅陶有扁圓形鼎足,泥質灰陶有圓柱形鼎足,黑皮陶罐採用了輪制技術,黑亮規整,還有雙耳。陶器上的那些繩紋、折線紋、弦紋和亞布紋,都凸現盱眙人的藝術天賦;石斧、石鐮顯然是盱眙人與大自然抗衡鬥爭,征服後的重要見證;這些陶器兼有大汶口、龍山、良渚文化特點,自覺借鑑,兼收並蓄,證明南北交匯處的盱眙具有包容精神。

傳說故事

盱眙縣(城區)盱眙縣(城區)

盱眙民間流傳著許多古老的有趣故事,主要有:傳說、故事、神話、笑話、諺語等,其中尤以傳說、故事居多。一是以傑出人物為內容的傳說和故事。如朱元璋的傳說,戚天官的傳說,徐偃王的傳說,管鮑分金亭的傳說,泗州大聖的傳說,陳嬰的傳說,蘇軾、米芾的傳說,陳毅、羅炳輝、李桂五的傳說等。二是以地名掌故為內容的傳說和故事。包括建築、街巷、寺廟、橋樑、湖泊、集鎮、村莊等。如盱眙的來歷,黃花塘的傳說,明祖陵的傳說,水漫泗州的傳說,禹王河與九里荒的傳說,萬塘的傳說,四十里橋的傳說。還有史事、民俗、動植物、土特產等方面的傳說,如磨盤山與摩旗山的傳說,七品縣令為何稱芝麻官,紫竹林為什麼沒有紫竹,野馬追、澤蘭的傳說等。這些傳說和故事,分別從不同側面,饒有趣味地介紹了盱眙的人物歷史、自然概貌、社會生產、風土人情以及文化傳統,反映了人民民眾的精神和願望。對人民民眾文化素養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增強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許多傳說故事已結集出版,有的還被改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如“水漫泗州”、“虹橋贈珠”、“真假新郎”、“鐵山寺傳奇”、戚天宮的傳說等。

民間藝術

歌謠

盱眙位處江淮與淮揚地域交界處,鄉野生態文化兼容了江淮文化和淮揚文化之長,加之優美的田園風光,漁農交替的產業模式,為盱眙民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和繁衍空間。盱眙民歌的特點:

一是源遠流長。從其內容看,不少是敘述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如“四季歌”等。

二是品種多樣。在盱眙近千首的民歌民謠中占一半以上是情歌,如“十二相思”、“手扶欄桿”、“後五更”等。其它還有田歌、懺詞、嘞嘞、勞動歌、行業歌、儀式歌、叫賣歌、嗩吶散曲、漁歌漁謠、兒歌童謠等。

三是獨具特色。在廣闊的農村,農民耕田耙地,打起“嘞嘞”是出口成章,歌曲鏇律豪放、清脆悠揚。在勞動中不僅抒發了情感,似乎連為之出力的耕牛也能聽懂他們的音樂語言。栽秧(特別是“了秧”)時男女農民利用秧歌對唱,其鏇律多半是歷史的,但填詞許多是即景生情,信手拈來,即興而作的。

四是內涵豐實。民歌藝人經過數代相傳,逐步使歌詞的內容豐富,通俗易記,語言幽默,生活韻味濃。

五是活態傳承。好多地方鄉土民歌幾乎滅跡,而盱眙民歌民謠都有其特殊的生命力,一直傳承至今,如:新四軍時期在盱眙黃花塘、穆店一帶流傳的《白菜心》等歌謠,不僅填補了江蘇民歌的空白,它的鏇律和演唱方式對民間音樂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為民間文學、民俗音樂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財富。

舞蹈

盱眙地區最具普遍性的傳統舞蹈有花船、龍燈、驢燈、舞獅和花籃擔等形式,這些傳統舞蹈幾乎覆蓋了盱眙每個鄉鎮村莊,最受廣大民眾喜愛和追崇,也是傳承最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有一些傳統項目既能體現盱眙地方特色,又具有代表性,如花鼓傘、團團會、盱城漁鼓等。這些項目產生於盱眙水泊地區,反映了當時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體現了當地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

戲曲

盱眙縣(都梁閣)盱眙縣(都梁閣)

盱眙歷史上地處交通要道,因而各種文化在那裡交相融合,曾出現過各類劇種的戲劇表演團體,如淮劇、京劇、越劇、淮海戲、黃梅戲、泗州戲等。在廣泛融合的基礎上,盱眙又形成了自己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如流傳於盱眙西部地區的淮洪調、泗州調。這些原汁原味的藝術精華,為其他藝術種類提供了借鑑。

傳統技藝

烹飪技藝

盱眙的烹飪技藝,不僅承載了歷史文化信息,而且淮揚菜中有許多菜餚出自盱眙並留有歷史典故。盱眙菜源於淮揚菜,但又不同於淮揚菜,它不僅吸納了徽菜的元素,更重要的是歷史上借“明皇故里”之緣,把皇帝宮廷菜餚的技藝也融合其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風味。究其特點有五個方面:

一是注重選料。取材全部源於本地,注重“鮮、活、嫩、綠”要素。

二是講究烹調。盱眙菜的烹調技藝可歸納為八個字,即:拌、炒、燴、燒、燉、烤、燜、鹵,綜合了其它菜餚的製作技能。

三是重視營養。最大特點就是加工精細,講究營養搭配,並注重菜餚的營養價值。

四是追求風味。盱眙菜講求原汁原味,追求色、香、味、形的統一,注意葷素搭配、乾濕搭配、營養搭配。

五是體現文化。部分傳統特色菜餚都有歷史文化淵源和傳說典故。如“爆醃白魚”源於明清貢品淮河白魚的製作,“重八燒鵝”源於明太祖朱元璋“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典故;“乾隆虎皮豆腐”源於乾隆皇帝巡遊,路過淮河時吃過的一道民間家常菜餚。

手工技藝

盱眙的傳統技藝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色,西部是水網地區,因而形成的傳統技藝往往與地方特色產品有關,如利用蘆葦編織席簍、席籃等各種手工產品;西南地區是山區,因而傳統技藝多與山石樹木有關,如金銀首飾製作、制秤等;東部是平原地區,生產以稻麥為主,傳統技藝大多與生產生活有關,如編笆斗、泥土瓮,用於裝盛糧食。當然,這些帶有鮮明區域特色的傳統技藝,隨著社會進步,有些正在逐漸式微,甚至消亡。

盱眙還流轉著麵塑手藝,其作為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其製作工具和使用材質簡單,分布廣,種類多,內涵豐富,渾厚誇張的造型表現出頑強的藝術生命力,成為百姓生活、信仰、文化的載體。

旅遊景點

明祖陵明祖陵

明祖陵

明祖陵位於盱眙縣明祖陵鎮境內,距縣城西北15公里,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祖父的實際墓葬,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始建於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歷時28年之久。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黃河奪淮,與古泗州城一起毀於洪水。1953年春旱時,首次露出水面,被當地人們稱為“大墓頭”。1963年再次露出水面,被江蘇省考古專家發現,確認是明代第一陵明祖陵。1976年開始修復,1982年對外開放,並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0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順利獲批國家AAAA級景區。2016年9月28日在省旅遊局公布的20家存在問題的景區,其中,淮安盱眙縣明祖陵景區則被降級為國家3A級景區。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

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距盱眙縣城約45公里,占地面積70.58平方公里,其中61.58平方公里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環抱的9平方公里的天泉湖,構成了極其獨特的小氣候環境,那裡繁衍生息著40多種野生動物、170多種鳥類、280多種高等植物、近800種中草藥,其中絕大多數為南北地域邊緣物種。公園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蘇北首家省級旅遊度假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觀測基地落戶園中,其附屬設施——盱眙鐵山寺天文科普園於2001年7月30日對外開放。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

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位於盱眙縣黃花塘鎮境內,距縣城35公里,是國家AAAA級景區。1943年1月初到1945年2月底,在全國抗日戰爭由相持轉入反攻的關鍵時期,新四軍軍部移駐黃花塘。劉少奇、陳毅、張雲逸、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指揮華中抗日大業,直到抗戰勝利。軍部紀念館由舊址、舊居、陳列館和園林等組成。陳列館記憶體放著大量的歷史圖片和文物,展示了華中抗戰的崢嶸歲月,再現了革命前輩當年的戰鬥風采。

八仙颱風景區八仙颱風景區
八仙颱風景區

八仙颱風景區位於盱眙縣穆店鄉西南部,距盱眙縣城17公里,總面積10.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3平方公里,是國家AA級風景區。相傳八仙在人間雲遊時路過此山,看到此地山青水秀,森林茂密,環境幽雅,遂擇此地作為他們修仙論道的居所,因此後人將此山起名為“八仙山”,八仙修煉的座台得名為“八仙台”。據考證,宋朝巾幗英雄穆桂英曾帶兵駐紮此山,穆店由此得名。

都梁公園都梁公園

都梁公園

都梁公園位於第一山風景名勝區的南部,是歷屆中國龍蝦節的主會場,園內新建成的中國龍蝦節廣場是中國最大的山地廣場,都梁閣座落其里,中國龍蝦節博物館巧設其中,館中收集了歷屆中國龍蝦節代表性物件2000餘件,展示了“中國十大節慶”、“中國十大美食類節慶”第一名的中國龍蝦節的歷程。公園免費對外開放,成為當地市民的休閒場所之一。

名優特產

龍蝦龍蝦

龍蝦

盱眙縣盛產龍蝦,有“龍蝦之都”之稱,盱眙龍蝦的特徵就是“三白”(腮白、肉白、底板白),龍蝦晶瑩剔透、呈半透明狀,比較乾淨。截至2016年,盱眙年產龍蝦6萬噸、年交易量10萬噸、交易額突破60億元。

板栗板栗
板栗

盱眙縣水沖港丘陵山區板栗栽培歷史悠久,良種栗園栽培板栗14000畝,周邊鄉鎮種植面積6萬多畝。水沖港板栗曾榮獲“江蘇省名特優產品獎”。

著名人物

陳嬰:秦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起兵反秦,後與項梁、項羽會合,擁立楚懷王熊槐的孫子熊心為懷王並受任上柱國、封五縣;西漢時,追隨項羽征戰的武涉,受項羽指派勸韓信棄漢投楚,雖未果,但深得項羽讚賞;三國時,官至司徒、受封東陽侯的政治家陳矯,佐魏文帝登基,穩定政局;唐朝時,以驍勇而馳名的軍事家劉金,破秦彥,敗孫儒,屢立戰功。

朱元璋:少年家貧,曾入皇覺寺為僧,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投入郭子興所部紅巾軍。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慶(今江蘇南京),二十四年(1364年)稱吳王。後滅陳友諒、俘張士誠、降方國珍,平定南方,接著派徐達、常遇春率軍北伐。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定都南京。八月,攻占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他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並對中央和地方各項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改革,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

李桂五:組織西高廟農民武裝暴動,成立盱眙紅軍游擊隊;抗日戰爭中,愛國紳士王養吾,組織千名民練抗擊日軍;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炮兵英雄王工一,在多次戰役中屢立戰功。

主要榮譽

級別 榮譽
國家級 中國旅遊強縣
中國優秀旅遊名縣
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區
中國詩詞之鄉
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省級 省級文明城市
省級衛生縣城
省教育工作先進縣

淮安市縣級行政區劃

行政單位地名
市轄區清河區清浦區楚州區淮陰區
縣級市漣水縣洪澤縣金湖縣盱眙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