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寺

琅琊寺

琅琊寺,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處,一座被稱為陸上蓬萊的琅琊山上。據清光緒年間《募修滁州琅琊山開發律寺大雄寶殿緣起》記載:“琅琊山名自晉始,晉元帝為琅琊之稱。山在滁城西南十里許,勢偉拔,起伏綿旦,與豐山、花山爭奇競秀,而琅琊之名尤著,深岩邃谷中,修竹、清泉別饒佳趣。陡山之巔,南望大江如匹練,江以南諸山出沒,隱現於煙雲杳靄中,蓋淮東勝境也”。山中茂林修竹遍布,林壑幽深,景色宜人。山中還隱映著唐代古剎琅琊寺和宋代建築醉亭,集宗教、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於一體,成為滁州市著名的旅遊勝地。

基本信息

簡介

琅琊寺位於安徽滁州,是我國東南名剎,建於代大曆年間,唐代宗賜名“寶應寺”,宋代易名“開化禪寺”。後因山名相沿,習稱“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潺潺泉水繞寺而過,亭樓閣錯落有,正如宋人詩云:“踏石披雲一徑通,翠微環合見禪宮。峰巒密郁泉聲上,樓殿參差樹色中。”

景觀

琅琊寺琅琊寺

琅琊寺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潺潺泉水繞寺而過,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正如宋人詩云:“踏石披雲一徑通,翠微環合見禪宮。峰巒密郁泉聲上,樓殿參差樹色中。”

琅琊山層巒疊嶂,曲徑幽泉,四季皆有好景。尤以夕陽晚照,雨後聽泉,別有情趣

寺內建築

大雄寶殿為寺內主要建築,雄偉壯觀,殿前院落中央有明月池,池上一拱橋曰明月橋,池北有一精舍為明月觀。大雄寶殿後有藏經樓,相傳唐高僧“西天”取經回來,有一部經書藏在這裡。從樓右側下,可達抵園,園中翠微亭尤為別致。明月觀後有三友亭,因亭旁有松、梅、竹歲寒三友,得名。

琅琊寺東南偏門出便見南天門無梁殿。無梁殿建在山腰,背靠大山,而對南天門,它無一木樑,全系磚石結構,故以其獨特的建築樣式著稱。登上山頂南天門,這裡可遠眺長江和江南諸峰的雄姿,近瞰綠蔭如蓋,雲霧繚繞,溪水潺潺,清幽俊秀的琅琊山自然風光,令人陶醉。

從此下山向北,是一片巨石林立的山坡,這裡有歸雲洞石上松等景點。

禪寺歷史

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被稱為“陸上蓬萊”的琅琊山,山中茂林修竹遍布,林壑幽深,景色宜人,其中還掩映著唐代古剎——琅琊寺和宋代建築醉翁亭,集宗教、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於一體,是滁州市著名的旅遊勝地。

琅琊寺為我國東南名剎之一,建於唐大曆年間,由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僧人法琛創建,唐代宗李豫賜名“寶應寺”。

宋朝時瑯琊寺幾次得以重修擴建,太平興國三年,宋太宗賜額“開化禪寺” ,後因山名相沿,習稱“琅琊寺”,元朝末年,瑯琊寺毀於兵災。明朝洪武年間,僧人紹寧、無為發願予以重修,當時的瑯琊寺規模宏大,殿堂巍峨,盛極一時。可惜在清鹹豐年間毀於戰火。現存的瑯琊寺是達修法師在光緒三十年主持重修的。

琅琊寺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潺潺泉水繞寺而過,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正如宋人詩云:“踏石披雲一徑通,翠微環合見禪宮。峰巒密郁泉聲上,樓殿參差樹色中。”

景觀集萃

琅琊寺琅琊寺

琅琊寺依山而建,殿堂隱沒在綠樹中碧水之中,引人入勝。

琅琊寺的第一道山門上有“琅琊勝境”四個大字。通過石板路進入韋馱殿,也稱彌勒殿,殿中供奉著彌勒佛、韋馱像。

出韋馱殿前行,是一個長方形的庭院,名為翠微園,院落中央有一放生池,又名“明月池”;池上架著一座拱橋,為明月橋;池北有一精舍為明月觀。

明月觀之北另有一座院落,由三友亭、濯纓泉、積馨齋組成。

三友亭,是因亭旁有松、竹、梅歲寒三友而得名。濯纓泉,又稱“庶子泉”,是唐朝時滁州刺史李幼卿所開發的,泉面積約9平方米,深約3米,泉流從石罅中汩汩而出,清冽見底,味甘可口。泉旁原有唐代書法家李陽冰撰寫的泉銘石刻,現已不在。明嘉靖三十二年,莆田人鄭大同因此泉清冽異常,取“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之意,題了“濯纓”兩字於崖壁之上,後人稱此泉為“濯纓泉”。積馨齋則是為1987年琅琊寺創建的素餐館。

由明月橋向西為大雄寶殿,是瑯琊寺的主要建築,始建於唐大曆六年,殿高約12米,進深14米,正殿5間,殿前的“大雄寶殿”匾額為趙朴初先生所題。

大雄寶殿後為藏經樓,相傳唐高僧玄奘自“西天”取經回來,將一部經書藏在了這裡,不過我們凡人是無法看到的。1990年6月,緬甸華人和仰光極樂寺贈送給琅琊寺一尊釋迦牟尼玉佛坐像,高約1.2米,現供奉在藏經樓中,故藏經樓又稱“玉佛樓”。

由琅琊寺東南偏門出去便可見瑯琊山著名的南天門無梁殿。無梁殿建在山腰,背靠大山,面對南天門,它不用木樑,全系磚石結構,以其獨特的建築樣式而著稱。登上山頂南天門,這裡可遠眺長江和江南諸峰的雄姿,近瞰綠蔭如蓋、雲霧繚繞、溪水潺潺、清幽俊秀的琅琊山自然風光,令遊人為之陶醉。

琅琊寺在建築風格上兼具南北兩種建築風格,廟門、院牆及寺外的各建築均採用紅牆、拱門,有北方皇家陵園建築風格。但寺內的明月觀、山門、藏經樓等建築則採用粉牆、細木柱、鵝頸椅、漏窗、小青瓦屋等江南古典園林的建築處理手法,十分獨特。

琅琊寺琅琊寺

與瑯琊寺相毗鄰的,是著名的醉翁亭。遊覽瑯琊寺,醉翁亭也是不可不去的景觀。

醉翁亭位於琅琊山半山腰,為我國四大名亭之一。它和豐名亭都因鐫刻有歐陽修之文、蘇東坡之字而著名。北宋仁宗慶曆六年,著名散文家歐陽修被貶至滁州任知府,常來此飲酒作賦。當時的琅琊寺住持智仙和尚同情他,因此為他專門在釀泉旁建亭,作為遊玩休息之所。因歐陽修自號“醉翁”,便取名“醉翁亭”。歐陽修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記》 ,讚頌了琅玡山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現醉翁亭已成為琅琊山一景。

醉翁亭四周的台榭建築,也都獨具一格,意趣盎然。亭東有一巨石橫臥,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為寶宋齋,內藏高約2米,寬近1米,刻有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兩塊,為稀世珍寶。亭西側有古梅一株,傳為歐陽修手植,故稱“歐梅”。亭前的釀泉,旁有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再往西行,可觀賞到瑯琊山“九曲流觴”的勝景。醉翁亭景區具有江南園林的風格,粉牆漏窗,洞門曲流,小巧別致,風格獨特,讓人流連忘返。

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琅琊寺有僧人12名,殿堂房屋60餘間,田產2700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僧人也分得了土地、山林,從事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生活自養。

1952年,政府撥專款,對琅琊寺進行了維修。

1956年,安徽省政府將琅琊寺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時,寺內常住僧人有4名,根如法師任住持。

1961年,根如法師圓寂後,超然法師任住持。

1983年,琅琊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並於19以年底交給僧人管理使用,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果圓法師任住持。

1985年農曆八月十五舉行了佛像開光儀式。

近些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琅琊寺對殿堂亭閣進行了全面維修,大雄寶殿、韋馱殿、玉皇殿、藏經樓等修葺一新,殿內佛像、菩薩、羅漢像等次第重塑。寺內還添置了各類法器,有五千多斤的鑄鐵鐘,3.5米高的萬年寶鼎,直徑1米的法鼓和大香爐,還有經書等,把寺廟裝點得幽靜肅穆,使琅琊寺成為滁州市佛教活動的中心。

風采

琅琊寺依山而建,殿堂隱映在綠樹碧水之中。琅琊寺的第一道山門上有“琅琊勝境”四個大字。通過石板路進入韋馱殿,也稱彌勒殿,殿中供奉著彌勒佛、韋馱像。 出韋馱殿前行,進入長方形庭院,院中有放生池、明月觀。明月觀之北由三友亭、濯纓泉、積馨齋組成一院落。三友亭,是因院內有松、竹、梅歲寒三友而得名。濯纓泉,又稱庶子泉,為唐時滁州刺史李幼卿開發,泉面約9平方米,深約3米,泉流出石罅中,清冽見底,味甘可口。原泉旁有唐代書法家李陽冰撰寫的泉銘石刻,今已不存。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莆田人鄭大同因此泉清純可洗帽纓子,題“濯纓”兩字於崖壁之上,後人稱濯纓泉。積馨齋為1987年琅琊寺創建的素餐館。大雄寶殿[3] 由明月橋向西為大雄寶殿,始建於唐大曆六年(771年),殿高約12米,進深14米,正殿5間,殿前的“大雄寶由”匾額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所題。1990年,在香港九華山佛教界的資助下,琅琊山將大雄寶殿內佛、菩薩、羅漢像全部裝金,金碧輝煌。1990年6月,緬甸華人和仰光極樂寺贈送給琅琊寺一尊釋迦牟尼玉佛坐像,高約1.2米,供奉在藏經樓中,故藏經樓又稱玉佛樓。

風格

琅琊寺在建築風格上兼具南北兩種建築風格,廟門、院牆及寺外各建築採用紅牆、拱門,有北方皇家陵園建築風格。但寺內有明月觀、山門、藏經樓等建築則採用粉牆、細木柱、鵝頸椅、漏窗、小青瓦屋等江南古典園林建築處理手法,十分獨特。琅琊寺僧眾除進行日常佛事活動外,還開辦了素餐、經書、香燭、工藝品、攝影、導遊等服務項目,認真進行文物保護工作,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滁州旅遊景點

琅琊山風景區 | 醉翁亭 | 花山彩雲洞 | 狼巷迷谷 | 琅琊寺 | 龍興寺 | 明皇陵 | 小崗村 | 明中都鼓樓 | 碧雲湖 | 會峰閣 | 韭山洞 | 龍崗抗大八分校舊址 | 明中都皇城遺址 | 女山湖火山 | 讓泉 | 深秀湖 | 吳敬梓紀念館 | 洗心亭 | 半塔烈士陵園 | 釜山臥龍公園 | 天長護國寺 | 皇甫山 | 孔雀寺 | 三塔寺 | 神山國家森林公園 | 天長博物館 | 楊將軍墓 | 定遠虞姬墓 | 白鷺島 | 二郎湖 | 皇覺寺遺址 | 九天峰生態旅遊度假區 | 女山湖 | 沃公祠 | 野芳園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