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寺[福建]

寶應寺[福建]
寶應寺[福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寶應寺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始建於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寶應寺是永安市的重點寺院。該寺院在創建文明寺中成績顯著,1990年至1992年連續2年被永安市佛教協會授予“文明寺院”稱號;1994年又被三明市宗教局授予“文明寺”光榮稱號。2005年被永安市評為“五好宗教”活動場所。

基本信息

寺院歷史

始建於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幾經戰亂焚毀,爾後多次重建。1984年3月,由釋寂理法師與劉明如居士募緣在舊址建房居住修行,取名“寶應精舍”。1985年初又籌款陸續擴建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千手觀音殿、海會塔等。現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是年改為“寶應寺”。1987年12月24日,寶應寺經三明市委明委(1988)2號檔案批准開放。

社會定位

五百羅漢木雕像五百羅漢木雕像
寺院每年的信徒有增長趨勢,現有長住人員10人左右。有辦學能力,確定僧人教化人心的社會定位,熱心社會慈善,配合景區開發。寺前種植竹林,林中建素菜館,館中擺放五百羅漢木雕像。寺院東側鐘山上有石雕12生肖像(上方4尊,下方8尊)。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有鬼斧神工之妙。
寺廟坐北朝南(坐子山午向兼壬丙、丙子丙午分金,坐危宿三度,向張宿五度。按砂法定三吉六秀以貪狼、巨門、武曲為三吉;破軍、祿存、文曲、廉貞為四凶,能收三吉六秀中之一、二山峰;而貼近廟者即為大吉。
經考證寺院前右側方,能收“三吉”中的庚峰;前方能收“六秀”中的丙巽丁三峰;後方,左有艮峰、右有亥峰,貼近寺廟為吉。“三吉”乃禍祿之所,“六秀”為薦元之地,廟如居此吉方,則官民吉利。因此,這裡長年香客雲集,香火旺盛。

主要景點

金剛力士石金剛力士石
像邁入大門,首先映入筆者眼帘是兩尊站立的威武金剛力士石像。在殿前有四條蟠龍盤抱在四根圓立柱上,栩栩如生。殿門兩旁有精緻優雅的窗雕圖形,令人讚嘆不已。步入天王殿,迎面一尊袒胸露乳、笑容滿面的彌勒佛。兩旁楹聯:“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開顏便笑遺忘天下古今愁。”彌勒佛像後是韋馱菩薩像。兩旁楹聯:“受如來囑護持正法,現將軍身破除邪見”。在天王殿左後側是佛緣閣流通處,右後側是客堂。兩側各建有平房。左邊是祖師殿,右邊是伽藍殿。

穿過天王殿,是大雄寶殿,兩旁楹聯:(1)“十法界中佛心一條悟圓覺;三寶殿前鍾三聖佛像聲相應證菩提。”(2)“來這裡不準你七顛八倒;進此門莫管他五眼六通。”殿內三聖佛(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兩面旁站立是阿難、迦葉弟子,左邊是阿彌陀像,右邊是藥師菩薩),左後側是普賢菩薩,右後側是文殊師利菩薩,兩側是十八羅漢像。殿兩側廂房,左為地藏王殿,殿左邊是廚房、膳廳。右為觀音殿,大殿後是天井,種植鐵樹和綠竹及各種花卉。左側是鼓樓,右側是鐘樓。

千手觀音千手觀音
大殿背面是千手觀音殿,供奉著一尊高3.6米直徑1米的五頭十一個臉的坐式千手觀音菩薩。金光閃閃的千手觀音,出自民間雕刻家之手。殿門上方橫額書:“法雨慈航”。內柱門聯:“古佛由來非女子;慈航到處有婆心”。外柱聯:(1)“照見法界護持眾生三昧園通皆自在;示現普門分身塵剎萬機鹹應以無道”。(2)“南海駕慈航普渡眾生超苦海;西天懸慧日光昭萬姓庇鈞天。”

建築特色

象鼻雕塑其建築為雙檐翹翅,雕樑畫棟,紅色琉璃瓦屋頂,棕色鋼磚地板。建築群外圍牆環繞,且在西南角圍牆上轉彎處雕塑一隻小象從鼻孔中排滴水,在此卻顯見獨特。整個寺院,顯得莊嚴、清淨、和諧。遠看白牆紅瓦,將寺院點綴得分外新穎。

所獲榮譽

寶應寺寶應寺是永安市的重點寺院。該寺院在創建文明寺中成績顯著,1990年至1992年連續2年被永安市佛教協會授予“文明寺院”稱號;1994年又被三明市宗教局授予“文明寺”光榮稱號。2005年被永安市評為“五好宗教”活動場所。現寺院住持釋寂蓮法師(畢業於福建佛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