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護國寺

天長護國寺

位於安徽天長市區南端,占地五十餘畝,建築面積近五千餘平方米,始建於清同治年間,是全國千座經典寺廟之一,現為省級重點開放寺廟。

簡介

護國寺原考慮在天后宮基礎上進行重修,但因該面積狹窄,交通不便,在再三斟酌下,最後將護國寺遷至離縣城二里許的南郊望城岡進行建造。護國寺新址瀕臨川河,四周有桑竹環繞,環境清幽雅致。1987年4月,重建工程破土動工。十多年來,在各級政府及有關人士的大力鼎助下,先後累計投入250萬元,新建起山門、大雄寶殿、觀音殿、報恩堂、玉佛樓、方丈樓等,另建醒園,內有怡然亭、愛蓮亭、詠豐亭、義城堡、長春樓、清涼園等景點。全部建築仿蘇州,揚州寺院格局建造,是一座具有園林風格的嶄新寺院。迄今為止,護國寺已先後接待海內外香客遊人五十多萬人次。現在的護國寺已原成為天長市的主要風景區和對外開放的視窗。

護國寺是一座園林式廟宇,有“袖珍九華”之美譽。寺內殿閣錯落,亭台參差,花木繁茂,綠草如茵,環境幽雅,景色秀麗,是皖東地區著名的宗教旅遊勝地。全寺分佛事區和休閒區兩個部分,佛事區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殿、藏經樓等,皆為傳統廟宇式建築,飛檐翹角,莊嚴整肅;休閒區為園林式格局,亭台樓閣相映成趣,荷池花木交相輝映,主要設施有醒園、清涼園、觀音庵、濟公庵等;此外,護國寺還非常注重加強自身文化內涵建設,先後興建了義城堡、二賢堂、報恩堂、文化碑廊、九龍壁等一大批供遊客遊覽的文化基礎設施,其中二賢堂是為紀念北宋時期曾任天長縣令的包拯,以及著名“二十四孝”之一的天長秦欄人朱壽昌而建。整個寺區布局精巧,結構緊湊,移步即景,鐘鼓相聞,是人們休閒觀光的良好場所。護國寺素宴色、香、味俱全,極具特色,深受遊客喜愛。

護國寺聲名遠播,在東南亞一帶極負盛名。每年前來進香拜佛,休閒攬勝的旅客達十多萬之眾,廟會期間盛況更為空前。目前,護國寺是天長市區的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寺內文物

寺內珍貴文物主要有一對石獅和“仙人足印”。石獅原存於清嘉慶年間吏部尚書王安國宅內,後移至寺中。石獅質地柔軟,雕刻精美,歷經兩百多年,線條依然清晰,栩栩如生。怡然亭北面有一塊石頭名曰“仙人足印”,原置於橫山天官寺中,後寺毀乃被棄於橫山腳下,1989年移入護國寺。石上凹處酷似仙人足跡,約一尺長,民間傳說是張果路過此地留下的足印。

方丈

護國寺現任方丈宗鏡法師,82歲,江蘇江都人,10歲時出家於江蘇高 護國永清寺,師從禪悟法師,17歲在南京樓棲霞寺受具足戒。1944年受邀掌天長毗尼禪林,抗戰勝利後曾出任天長縣佛教會長。改革開放後,致力於護國寺的重建工作,並把積蓄兩萬多元全部捐獻出來,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為該寺恢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兼任安徽省滁州市政協委員,天長市政協委員,天長市佛教協會會長。現任監院繼傳法師,30歲,安徽滁州人,1990年出家,師從震環法師,畢業於南京棲霞山佛學院,兼任安徽省天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滁州旅遊景點

琅琊山風景區 | 醉翁亭 | 花山彩雲洞 | 狼巷迷谷 | 琅琊寺 | 龍興寺 | 明皇陵 | 小崗村 | 明中都鼓樓 | 碧雲湖 | 會峰閣 | 韭山洞 | 龍崗抗大八分校舊址 | 明中都皇城遺址 | 女山湖火山 | 讓泉 | 深秀湖 | 吳敬梓紀念館 | 洗心亭 | 半塔烈士陵園 | 釜山臥龍公園 | 天長護國寺 | 皇甫山 | 孔雀寺 | 三塔寺 | 神山國家森林公園 | 天長博物館 | 楊將軍墓 | 定遠虞姬墓 | 白鷺島 | 二郎湖 | 皇覺寺遺址 | 九天峰生態旅遊度假區 | 女山湖 | 沃公祠 | 野芳園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