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園林

宋代園林

宋代的園林可分為四大類別,供帝王休息享樂的皇家園林與宗室外戚、高官富商所擁有的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和陵寢園林。一般來說,一個成熟的園林都有自己要表現的內容與主旨,配以假山、人造池、廊、亭、堂、榭、閣、花木與動物。

詳細介紹

宋代園林宋代園林

唐詩宋詞,這在我國歷史上是詩詞文學的極盛時期,繪畫也甚流行,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山水詩、山水畫。而文人畫家陶醉於山水風光,企圖將生活詩意化。借景抒情,融匯交織,把纏綿的情思從一角紅樓、小橋流水、樹木綠化中泄露出來,形成文人構思的寫意山水園林藝術。

這些文人畫家本人也親自參加造園,所造之園多以山水畫為藍本,詩詞為主題,以畫設景,以景入畫,寓情於景,寓意於形,以情立意,以形傳神。楹聯、詩對與園林建築相結合,富於詩情畫意,耐人尋味。因此,由文人畫家參與園林設計,使三度空間的園林藝術比一紙平面上的創作更有特色,對造園活動帶來深刻影響,所以,經文人畫家著意經營的園林藝術達到了妙極山水的意境。

郭熹《林泉高致》中表達的看法,很能說明當時的情況。他說“……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耳月斷絕。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蕩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之本意也”。

他又說:“山本有可行者,有可觀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為得。何者?觀今山川,地占數百里,可游可居之處,十無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謂此佳處故也”。

宋代園林宋代園林

這種對山水畫的看法也深刻反映了造園的觀點。可行可望只是一般的欣嘗,可居可游才能“得其欲”,繪畫也不過是紙上的,而營造園林則更可以“快人意,實獲我心哉”。因此,宋代的造園活動由單純的山居別業轉而在城市中營造城市山林,由因山就澗轉而人造丘壑。因此大量的人工理水,疊造假山,再構築園林建築成為宋代造園活動的重要特點。

唐、宋的寫意山水園以汴京(今開封)西北角的著名園林“壽山艮岳”為代表。“壽山艮岳”是北宋有名的皇家園林,它具有很多園林藝術的特點。

壽山艮岳是先構圖立意,然後根據畫意施工建造的,園的設計者就是以書畫著稱的趙佶本人。喜好遊山玩水的宋徽宗,更喜歡造園,達到玩物喪志的地步。他在位時,命平江人朱緬專蒐集江浙一帶奇花異石進貢,號稱“花石綱”,並專門在平江設應奉局狩花石。載以大舟,挽以千夫,鑿河斷橋,運送汴京,營造艮岳。

宋代園林宋代園林

全園以山石奇秀、洞空幽深的艮岳為國內各景的構圖中心。“山周十餘里,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介亭,分東西二嶺,直接南山”。艮岳的綴山,雄壯敦厚,是整個山嶺中高而大的主岳,而萬松嶺和壽山是賓是輔,形成主從關係,這就是我國造園藝術中“山貴有脈”、“崗阜拱狀”、“主山始尊”的造園手法。

介亭建於艮岳的最高峰,成為群峰之主,是全園的主要景觀。這在山水畫的創作中叫做“先立賓主之位,次定遠近之形”。有了這種總的原則,再加上恰到好處的疊石理水,使得山無止境,水無盡意,“左山而右水,後溪而旁隴”,山因水活,綿延不盡,山水生動。

艮岳的疊石理水,也為以後的造園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壽山兩峰並峙,列峰如屏,瀑布下入雁池,池水清澈漣漪,鳧雁浮泳水面,棲息石間,不可勝數”。池水出為溪,自南向北行崗脊兩石間,往北流入景龍江,往西與方沼、風池相通,形成了谷深林茂,曲徑兩旁完好的水系。合理的水系,形成艮岳極好的布局,所謂“穿鑿景物,擺布高低”。艮岳的東麓,植梅萬株,以梅取勝,之西是藥用植物配置。西莊是農家村舍,帝王貴族往往齊“放懷適情,游心玩思”的別苑中,欣嘗田野風味。

宋代園林宋代園林

根據不同的景區要求,布置艮岳中的建築。亭、台、軒、榭等,疏密錯落,有的追求清淡脫俗、典雅寧靜,有的可供坐觀靜嘗,而在峰巒之勢,則構築可以遠眺近覽的建築,如介亭等。

艮岳是以山、池作為園林的骨幹,但欣賞景點的位置常設在建築物內,因此這些建築不僅是休息的地方,而且也是風景的觀賞點,具有了使用與觀賞的雙重作用。艮岳中也有宮殿,但它已不是成群或成組為主的布置,而是因勢因景點的需要而建,這與唐以前的宮苑有了很大的不同。

因地制宜的造園原則,使艮岳構園得體,精而合宜。如依山勢建樓,有依翠樓,降雪樓等。沼池有洲,洲中植梅或植蘆,亭、榭隱於花樹之間,形成隱露的庭園景色。這種見樹當蔭,園中有院,依山就勢的園林布置手法,使得造園意境更富有情趣。所謂“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這種因地制宜的造園原則的運用,使得艮岳如“天造地設”,“自然生成”。

艮岳中養禽獸較多,但其功能作用有了根本的變化,已不再供狩獵之用,而是起增加自然情趣的作用,是園林景觀的組成部分之一。

艮岳的建設,是我國園林史上的一大創舉,它不僅有艮岳這座全用太湖石疊砌而成的園林假山之最,更有眾多反映我國山水特色的景點;它既有山水之妙,又有眾多的亭、台、樓、閣的園林建築,它是一個典型的山水宮苑,成為宋以後元、明、清官苑的重要借鑑,而元、明、清的宮苑也是在繼承這一傳統的山水宮苑形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北宋洛陽園林實例與《洛陽名園記》

宋代園林宋代園林

唐代洛陽是陪都,因此貴族官僚在洛陽興建了許多園林。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陽名園記》中,介紹了洛陽名園十九個,多數是在唐朝莊園別墅園林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但在布局上已有了變化。它與以前園林的不同特點是:園景與住宅分開,園林單獨存在,專供官僚富豪休息、游賞或宴會娛樂之用。這種小康式的私家園林,只是私家游嘗。

在十九個名園中,既有花園也有遊憩和宅園,每個園都各具特色。
 
(一)、屬於花園類型的有:

宋代園林宋代園林

1、天王院花園子,園中既無池也無亭,獨有牡丹十萬株,牡丹花開時,花園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這種而專供賞花而建的園林在我國古典園林中還是少見的;

2、歸仁園,原為唐丞相朱僧孺所有,宋時屬中書李侍郎(李清臣),該園所在地是洛陽城市中一個花簇錦繡、植物配置種類繁多,以花木取勝的園子。但它與天王花園子不同,天王花園子是單一的牡丹園,花過即遊園結束,而歸仁園則是一年四季花期不斷,真可以說是百花園了;

3、李氏仁豐園是名符其實的花園類型的園林,不僅洛陽的名花在李氏仁豐園中應有盡有,遠方移植來的花卉等也種植,總計在千種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從該園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斷定,至少是在宋代,已用嫁接的技術來創造新的花木品種了,這在我國造園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李氏仁豐園也不單單養花木,也有以四並、迎翠、灌纓、觀德、超然五亭等園林建築,供人們在花期遊園時賞花和休息之用;
 
(二)、屬於遊憩園類型

宋代園林宋代園林

4、董氏西園的特點是“亭台花木,不為行列”,也就是說它的布局方式是模仿自然,又取山林之勝。入園門之後的起景點是三堂相望,一進門的正堂和稍西一堂劃為一個景區,過小橋流水有一高台。這裡在地形處理上注意了起伏變化,不使人進園後,有一覽無餘之感,又可以說是障景和引人入勝的設計手法。

如登高台而望,則可略觀全園之勝。從台往西,竹叢之中又有一堂,在樹木濃郁,竹林深處有石芙蓉(荷花),更有“水自花間湧出”。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有令人清心的湧泉,使人“開軒窗四面甚敞,盛夏懊暑,不見畏日,清風忽來,留而不去”。這裡確實是盛夏納涼的好去處,更是有“幽禽靜鳴,各誇得意”,使人流連忘返了。

循林中小路穿行,可達清水蕩漾的湖池區,這種先收後放的設計方法,創造出豁然開朗的境界,湖池之南有堂與沏池之北的高亭遙相呼應,形成對景。登亭又可總覽全園之勝,但又不是一覽無餘,“堂雖不宏大,而屈曲甚茁,游音至此,往往相失,豈前世所謂述樓者類也”。小小的西園,意境幽深,空間變化有致,不愧“城市園林”。

5、董氏東園是專供載歌載舞遊樂的園林。園中宴飲後醉不可歸,便在此坐下,“有堂可居”。記載說明當時園中有的部分已經荒蕪,而流杯亭、寸碧亭尚完好,其它的景觀與建築內容本多,而比較有特色的是除了有大可十圍的古樹外,西有大池,四周有水噴瀉池中而陰出,故朝夕如飛瀑而池水不溢出,說明此園的水景有其高人一等的地方。名園記中說,洛陽人盛醉的到了這裡就清醒,故俗稱醒酒池,恐怕主要是清意幽新的水面和噴瀉的水,涼爽宜人,使人頭腦清新,這真是水景的妙用了。

6、劉氏園以園林建築取勝,最為突出的是涼堂建築高低比例構築非常適合人意。又有台一區,在不大的建築空間中,樓橫堂列,廊廡相接,組成完整的建築空間,又有花木的合理配置,使得該園的園林建築更為優美。說明宋代的園林中,不僅重視綠化的配置,而且也相當成熟了。

7、叢春園的樹木皆成行排列種植,這種西方園林布置綠化的方式宋以前還不多見,在洛陽各園中恐怕也只此一園。不過由於唐宋時期對外交流已相當多,因此西方園林綠化配置方法被套用於我國古典園林藝術中,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叢春園的另一特點是借景與聞聲,名園記中寫道:其大亭有叢春亭、先春亭,叢春亭出茶園架上,北可望洛水,益洛水自西洶湧奔激而東,天津橋者,壘石為之,直力搐其怒而納之於洪下,洪下皆大石,底與水爭,噴薄成霜雪,聲聞數十里。予嘗窮冬月夜登是亭,聽洛水聲,久之覺清冽侵入肌骨,不可留,乃去”。

叢春園的設計手法有其獨特之處,別出心裁的闢地建亭得景,借景園外,景、聲俱備,為我所用的借景手法是極為成功的。

8、古樸幽雅的松島,在唐朝時為袁象先園,宋為李文(李迪)公園,後為吳氏園。園中多古松,數百年的古松參天,蒼勁古老的松樹,形成本園的一大特色,松島園也就此得名。特別是在園的東南隅,雙松尤奇。從記載中看,園中還有茅草搭建的亭榭,植竹其旁,又可以說是竹籬茅舍了。這種古雅幽靜、野趣自然的園林建築,也多為現代園所借鑑,實為我們今日造園者樣板。

9、東園坐落在土地貧瘠的城東,那裡有一片浩淼瀰漫的大水,舟游湖上,如江湖間。以水景為主,形成動觀的園林布局,又有淵映、攝水二堂建築,到映水中,成為水景中的主要建築,而在湘膚、藥圃二堂間列水石,這說明疊石理水的處理手法是有創新的,建築之間以水石過渡自然,又豐富了園景。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地形,形成景色優美的水景園。

該園的另一特點是,將原來的藥鋪圃改建為園,與水景結合,使得園林內容更為豐富。

10、紫金台張氏園是借景湖水,並引水於園中,又設定四亭,供遊園者遠眺近覽,是一個非常好的遊憩類的園林。

11、水北、胡氏二園是相距只十多步的兩個園子,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依就地勢,沿渭水河岸掘窯室,開窗臨水,遠眺“林木薈蔚,煙雲掩映,高樓曲謝,時隱時見,使畫工極思不可圖……”。近覽花草樹木薈萃,遠眺近覽皆有景可借,由於“相地合宜”,方達到“天授地設”的境界,當然無須??。

12、獨樂園的面積比較小,但由於司馬光詠諸亭台詩,詩情畫意,使得園林因詩而傳誦於世。另外釣魚庵、採藥圃等因是竹林蕃蔓顯得很有野趣。園不在大,自然有趣,詩情描寫,使得園以文傳,園以文存了。

13、呂文穆園利用自然水繫於我用,因地制宜,這是該園的一大特點。木茂竹盛,清澈的流水,直可謂是“水木清華”了。

另一特點是三亭一橋的園林建築藝術設計手法,成為宋以後的園林藝術中的楷模,是造園中經常採用的亭橋的手法之一,亭橋結合往往成為園林中很重要的景觀建築。

(三)屬於宅園類型

宋代園林宋代園林

14、富鄭公園的布置是:從宅向東,先經“探春亭,登四景堂,則一園之景勝,可顧覽而得。南渡通津橋,上方流亭,望紫筠堂而還。右鏇花木中,有百餘步,走(經)蔭樾亭、賞幽台,抵重波軒而止”,這是水景之南的景區。從重波軒往北走,入大竹林中,這裡有“土筠”、“水筠”、“石筠”、“謝筠”四洞,所謂洞者,“皆軒竹丈許,引流穿之而徑其上”。從四洞往北,有“叢玉”、“披鳳”、“漪嵐”、“夾竹”、“兼山”五亭錯列竹中,稍南有梅台、天光台,“洞之南而東還,有臥雲堂,堂與四景堂並南北,左右二山,背壓通流,凡坐此,則一園之勝可擁而有也。”

該園的藝術特點在於以景分區,在景區中注意起景、高潮和結束的安排。各個景區各具特色,或為幽深的景,半路半含於花木竹林中,翠竹搖空,曲徑通幽;或為開朗之景,如四景堂等;或以梅台取勝。景區的不同處理,猶如園中園的園林空間藝術效果,使空間多層次多變化,從而達到岩壑幽勝,峰巒隱映,松檜蔭郁,秀若天成的意境。

15、環溪王開府宅園。環溪的造園手法是以水景取勝,臨水建亭、台、軒、榭等園林建築,採取收而為溪,放而為池,既有溪水潺潺,又有湖水蕩漾。全園以溪流和池水組成的水景為主題,臨水除構置園林建築外,綠化配置以松梅為主調,花木叢中辟出空地搭帳幕供人們賞花,足以看出在園林布局中匠心獨運的妙處。

借景的手法在環溪中也運用得體,南望層巒疊障,遠景天然造就,北望有隋唐宮闕樓殿,千門萬戶,延亘十餘里,山水、建築真可以說是全收眼底,巧於因借了。園內又有宏大壯麗的涼謝、錦廳,其下可坐數百人,正是“洛中無可逾者”。環溪的園林建築成為洛陽名園中之最。

16、苗帥園,原為唐朝天寶年間宰相王溥的宅園,“……園既古,景物皆蒼老”。園中本來有七葉樹二棵,“對峙,高百尺,春夏望之如山然”,園中有“竹萬眾桿,皆大滿二、三圍,園的東部有水,自伊水分行而來,可行大舟,在溪旁建亭,有大松七棵,引水繞之。有池,池中宜種植蓮荷荇菜,建水軒,跨於水上。“對軒有橋亭,制度甚雄侈”。

此園的特點是,在總體布局中,水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布置自然得體,軒榭橋亭因池、溪流,就勢而成,更有景物蒼老,古木大松,為該園大為增色。

17、趙韓王園,名園記中關於該園的記載甚簡。

18、大字寺園是唐代白樂天之宅園,這一建於唐代的宅與園相結合的園林,是以水竹茂盛為其主要的特點,有一池水,並翠竹千竿,這在洛陽來說,是以水竹組成的園標正是甲洛陽之名園了。而宅與園相結合的布局手法,在明清時期更為多見了。

19、湖園為唐代裴晉公(裝度)宅園,從總體布局來看是一個水景園,湖池是全園的構圖中心,湖中有島洲,洲中有堂,湖北面有四並堂,與洲中之堂遙相吁應;湖之右者(西岸)建有迎暉亭,這種從湖岸望湖中,或從湖中望湖岸,都有景可對應,而又在構圖上取得平衡。

過橫地,披林莽,這種林中穿路,曲折變化到達梅台知止庵,再從竹林小徑可達環翠亭,是曲徑通幽的處理手法,與開朗的湖水景區成鮮明的對比。而在翠樾軒周圍則以花木取勝,更妙的是池、亭、花木,形成波光倒影,相映成趣的園林建築藝術氣氛,更加濃郁引人。

另一重要特色是注意了園林藝術的動觀與靜觀的效果,這是極高的一著,這種設計手法,在今日造園手法中也仍算高明的。青草動、林蔭合,水靜而魚鳴,都說明動與靜的園林藝術意境。

造園者也注意了因時而變的造園藝術效果,木落而群峰出,四時不同而景物皆好。不僅注意了一天中時間的變化,也注意了一年四季的景物變化,真是不可殫記也,妙處難言,也怪不得名園記的作者李格非對該園推祟備至了。

南宋園林

以艮岳為代表的寫意山水園,因地制宜地建造在城市之中,稱為城市園林,這是唐、宋時期園林的一種類型。

這一時期園林藝術的另一種類型是在自然勝區,以原來自然風景為基礎,加以人工規劃、布置,創造出各種意境的自然風景園。此種園林又受文人畫家的影響,也具有寫意園林藝術的特色。所不同的是,建於城市中的寫意山水國往往都是人工為主,兼有寫意的藝術特色,顯得更完美。而自然風景園則以原來的自然風景為基本條件,經人為加工組織。

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西湖及近郊一帶??畫家更以西湖為題吟詩作畫。“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照珠……”,“水光澈灩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蘇東坡這些描寫西湖的名詩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他們寫園,也參加造園,這都直接促進了我國園林藝術的發展。加上民間流行的許多傳說故事,西湖的丰姿倩影使人們一見傾心。

在山水秀麗,綠蔭叢中,到處隱現著數不清的樓台亭榭和嵐影波光、丰姿綽約,確實使人有“古今難畫亦難詩”的園林藝術好景。最富詩情畫意的“西湖十景”:蘇堤春曉柳浪聞鶯花港觀魚曲景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鐘雙峰插雲三潭印月等聞名中外的景點,從南宋流傳至今,在七百多年的歷史過程中,使西湖形成具有詩情畫意,自然山水園林美的傳統風格。

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原是南宋聚景園。南宋高宗、孝宗曾在西湖景區內造御花園多處,而以聚景園最為宏麗。傳說和記載中,該園是會芳、瀛春、瑤萍、寒碧等亭台軒榭樓閣組成,這裡循湖岸行,鋪岸如茵,泉池碧澄,小橋流水,更有那時時傳來清脆悅耳的鶯啼,這鶯啼點出了靜中聞聲的絕好意境。又有萬樹柳絲倒掛輕垂,猶如一道綠色的帳幔,再加上“晴波淡淡樹冥冥,亂擲金梭萬縷青”的點景之作,取名“柳浪聞鶯”真是十分得體了。

“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的“三潭印月”素有“小瀛州”之稱,這種用古仙島名比作“蓬萊仙境”的造園意境,在我國園林藝術的布局中常有之。當年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曾利用這裡的自然條件加以改造,用疏浚的湖泥堆成水上園林,構成“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園林美景。

風光旖旎的“三潭印月”,運用亭、榭、橋、石、廊等園林建築,組成重重層次,構成富有變化的景區。雖然湖中有湖,但不感覺水多,陸地雖狹,卻處處引人入勝,特別是當遊人踏著那九轉三回三十個彎的九曲橋,來到碑亭和“我心相印”亭時,景色變化其妙無窮。

從曲橋的湖面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三塔正好在“心心相印”亭的兩旁和中間圓洞門的框景之中,如是在中秋賞月,那皓月中天,塔內燈光、月色、湖波、塔影,相映成趣,詩情畫意,盡蘊育其中。景色奇麗的“三潭印月”,歷來成為人們賞月的勝地。

橫貫兩湖南北的蘇堤,全長2.8公里,“四湖景致六條橋,一枝楊柳一枝桃”。風光迤邐的“蘇堤春曉”用桃、柳點出春意,人們沿著柳影波光,綠色的長廊而行,視野深遠,動觀之中景色多變。如果在這裡臨水小坐,遠眺近覽西湖的美景,心曠神怡。1071年,蘇東坡在這裡組織修建了長堤,後人為紀念他,定命為蘇堤。用一條長堤,既把西湖湖水起到劃分空間的作用,增加西湖水面空間的層次,豐富了西湖水面景色,而且蘇堤本身又是非常重要的一景。這種大範圍巾的設計構思,可以說是我國最早期城市園林的極好實例之一。

另外的“斷橋殘雪”、“平湖秋月”、“雙峰插雲”等,都打破了封閉性園林的性質,成為自然美人工為之的美好園林藝術佳例。

在杭州,南宋皇家宮苑雖然已基本上都荒蕪,但卻留下了人們號稱為“人間天堂”的自然山水園林,成為古今人們遊園的勝地。

從唐、宋眾多的園林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園林的基本形式有以艮岳為代表的皇家宮苑,以杭州等地為代表的自然式城市風景園,或以洛陽等地為代表的私家園林。這些不僅在形式,而且在造園手法等方面,進一步開創了我國園林藝術的一代新風,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公共園林性質的寺院叢林在唐宋也有所發展,如在我國的一些名山勝景廬山黃山嵩山終南山等地,修建了許多寺院,有的既是貴族官僚的別莊,往往又作為避暑消夏的去處。

這一時期園林藝術總的特點是,效法自然而又高於自然。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極富詩情畫意,形成人們所說的寫意山水園。在杭州等這種本來就具備豐富的風景資源的城市,到了唐、宋,特別是宋朝,極注意開發,利用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見樹當蔭,依山就勢,按坡築庭等因地制宜的造園,逐步發展成為更為美麗的風景園林城市。

在具體造園的手法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如為了創造美好的園林意境,造園中很注意引注泉流,或為池沼,或為掛天飛瀑。臨水又置以亭、榭等,注意劃分景區和空間,在大範圍內組織小庭院,並力求建築的造型、大小、層次、虛實、色彩並與石態、山形、樹種、水體等配合默契,融為一體,具有曲折、得宜、描景、變化等特點,構成園林空間猶如立體畫的藝術效果。以上手法,在小小的私家園林中,用得比較普遍。

到了宋代,造園中已非常注意利用絢麗多彩、千姿百態的植物,並注意四季的不同觀賞效果。喬木以松、柏、杉、檜等為主;花果樹以梅、李、桃、杏等為主;花卉以牡丹、山茶、瓊花、茉莉等為主。臨水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叢等植物配置,不僅起綠化的作用,更多的是注意觀賞和造園的藝術效果。

宋代不僅有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這種評論性的專著,而且還有李誠(字明仲)編著的《營造法式》。這本書總結了宋及宋以前造園的實際經驗,從簡單地測量方法、圓周率等釋名開始,介紹了基礎、石作、大小木作、竹瓦泥磚作、彩雕等具體的法制及功限、材料制度等,並附有各種構件的詳細圖樣,這本集前人及宋代造園經驗的著作成為後代園林建築技術上的典則。

園林建築的造型到了宋代,幾??間的恰當比例關係,並用預先制好的構件成品,採用安裝的方法,這在宋代是了不起的成就,形成了木構建築的頂峰時期。而在宋不僅有了這種理論與實踐經驗的總結,還有了專門造假山的“山匠”。這些能“堆垛峰巒,構置澗壑,絕有天巧……”的能工巧匠,為我國園林藝術的營造和發展,都作出了極為寶貴的貢獻,他們才是園林的真正創造者。

由於唐、宋打下了非常厚實的造園藝術基礎,才使我國明、清時期的園林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