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古剎

琅琊古剎

琅琊古道長約500米,條石鋪成,婉蜒于山腰,由低漸高,平坦而幽深。古道兩旁樹木參天,枝葉茂盛,形成天然棚蓋,晴天可以遮陽,雨天可以擋雨,遊人至此,常常流連忘返。 在琅琊古道上踏石而行,滿目蒼翠,貫耳鳥語。走著走著,突然蒼山橫臥,道盡路斷。

基本信息

簡介

琅琊古剎琅琊古剎
琅琊古道長約500米,條石鋪成,婉蜒于山腰,由低漸高,平坦而幽深。古道兩旁樹木參天,枝葉茂盛,形成天然棚蓋,晴天可以遮陽,雨天可以擋雨,遊人至此,常常流連忘返。 在琅琊古道上踏石而行,滿目蒼翠,貫耳鳥語。走著走著,突然蒼山橫臥,道盡路斷。可是,你繼續前行,一轉彎便豁然開朗,只見古道依然,一座青石砌成的拱形門樓,鎮於兩山之間,樓額上刻“峰迴路轉”四個大字,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過“峰迴路轉”門樓,隱約可見一小亭掩映在樹色之中,這就是蔚然亭。亭之大小、格式,約如醉翁亭中的意在亭。固亭旁有一座和平水庫,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和平亭。現在,和平水庫改名為深秀湖,亭亦改名蔚然亭。一亭一湖,蔚然深秀,相映成趣。 蔚然亭是遊人途中小慈兼賞景的好地方。坐在亭中舉目南望,兩山之間一汛湖水,使是深秀湖,湖水清澈如鏡。湖上築有丸曲橋,遊人可以從橋步行至湖的彼岸。湖水、藍天)蒼山、古樹、曲橋、小亭、飛鳥、遊人,構成了一幅絕妙的山水圖畫。極目山峰重疊,古樹蔥寵處,便是琅琊古寺了。

琅琊古道

琅琊古道長約500米,條石鋪成,婉蜒于山腰,由低漸高,平坦而幽深。古道兩旁樹木參天,枝葉茂盛,形成天然棚蓋,晴天可以遮陽,雨天可以擋雨,遊人至此,常常流連忘返。
在琅琊古道上踏石而行,滿目蒼翠,貫耳鳥語。走著走著,突然蒼山橫臥,道盡路斷。可是,你繼續前行,一轉彎便豁然開朗,只見古道依然,一座青石砌成的拱形門樓,鎮於兩山之間,樓額上刻“峰迴路轉”四個大字,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走過“峰迴路轉”門樓,隱約可見一小亭掩映在樹色之中,這就是蔚然亭。亭之大小、格式,約如醉翁亭中的意在亭。固亭旁有一座和平水庫,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和平亭。現在,和平水庫改名為深秀湖,亭亦改名蔚然亭。一亭一湖,蔚然深秀,相映成趣。蔚然亭是遊人途中小慈兼賞景的好地方。坐在亭中舉目南望,兩山之間一汛湖水,使是深秀湖,湖水清澈如鏡。湖上築有丸曲橋,遊人可以從橋步行至湖的彼岸。湖水、藍天、蒼山、古樹、曲橋、小亭、飛鳥、遊人,構成了一幅絕妙的山水圖畫。極目山峰重疊,古樹蔥寵處,便是琅琊古寺了。

琅琊寺

琅琊寺距醉翁亭約1公里許,居琅琊山深秀之處。
初建於大曆元年(公元771年),名寶應寺,由滁州刺史李幼卿會同山僧易名開元禪寺
以後又幾經興廢,現在的寺院大部分為清光緒年間重建的,稱開元律寺,系我國東南名剎之一。建國後,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圍山明水秀,風光旖旎,成為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和風景名勝區。該寺因位於琅琊山上,長期以來人們就簡稱它為“琅琊寺”。1984年滁州市地名辦公室報請市委批准,正式命名琅琊寺,擴修了琅琊古道。 琅琊寺占地約1平方公里,前有山門,上書“琅琊勝境”。寺內主殿為大雄寶殿,簡稱大殿,宏偉寬敞,高大巍峨,雕飾精緻,古樸典雅,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珍品。殿中供釋迦牟尼十八羅漢觀音等佛像,“文革”中全部被毀。1981年重塑,更顯光彩。大殿後院的牆壁上有唐代名畫家吳道子所繪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被世人譽為“眉目津津,向人慾語”的衡世絕筆。此像原置於琅琊寺東北的觀音殿中,後殿毀於兵火,像就移至此,鑲嵌於壁上。 大殿前有一放生池,名明月池,池上建有明月橋。每當月白風清之夜,站在橋前池畔,觀月賞景,更顯得清幽絕俗。池左側有明月觀,原是道教佛堂,現設茶室,遊人可在此小憩、品茗。大殿後有藏經樓,原藏有佛教經書甚多,其中一部《貝葉經》,相傳系大唐高僧玄奘從“西天”取來的,彌足珍貴。
此外,還藏有唐伯虎文徵明鄭板橋等名家書畫。藏經樓旁有念佛樓,現闢為招待所,供遊人住宿。 大雄寶殿北面的院內有攬秀堂、積馨齋等建築,積馨齋原為僧 人廚房,現改建為餐廳,對外供就素餐,風味獨特,質美價廉,三友亭、濯纓泉等名勝。三友亭初建於明代,亭旁原有松、竹、梅“歲寒三友”而得名,周圍景色清雅。原亭早毀,1917年由僧人募資重建,建國後又經政府大修。濯纓泉以取意於《楚辭》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之句,又名庶子泉,泉水清冽甘醇,過去與醉翁亭前的釀泉同享盛名,被譽為“琅琊名水”。 大殿南面有一園林名祗園,自成一獨立院落。園內蒼松翠竹,古樹名花,景色清幽。院後峭壁高聳,壁上滿是摩崖題刻,大多出自名家手筆,字型俊秀遒勁,百家紛陣,殊堪觀賞。園中建有悟經堂翠微亭等古建築,為宋明兩代所建,後都遭毀,現在的建築是清代、由僧人重建的,現又加以重修,並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琅琊寺東北側有一無梁殿,原名玉皇閣,為道教場所,由於整個殿宇全用磚石砌成,無一根木樑,故俗呼為“無梁殿”。其旁過去還有地藏殿觀音殿等建築,今已無存。無梁殿內有玉皇大帝銅像一尊,高8尺,亦在“文革”中遭毀,現已按原樣重塑。殿旁有石徑上山,可至清風亭雪鴻洞歸雲洞皓青和尚墓。雪鴻、歸雲兩洞曲折幽邃,深不可測,洞內有石刻多處,書法精湛,亦是珍貴文物。在離兩洞不遠,有一株奇特的“石上松”(現經專家鑑定,此樹不是松,而是一古柏),軀幹高大,盤根錯節,虬枝如龍,已有四百餘年樹齡。整個樹幹是從一塊巨石上破隙而出,堪稱“琅琊一絕”。 在琅琊寺右側有登山石道,一路上岩石崎嶇,林木茂密,至近峰頂處有一山凹,即“南天門”。原有牌坊一座,因年久失修而廢。除近過去有久廢的碧霞宮會峰閣三霄殿等建築,近年來已漸次修復和重建,煥然一新。這裡視野開闊,氣象萬千,極目遠跳,滾滾長江有如白練,巍巍鐘山恍若青屏。山下阡陌縱橫,眼前層巒疊翠,頓覺胸懷開廣,心曠神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