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縣

茶陵縣

茶陵縣,隸屬株洲市,位於湖南東部。北抵長沙,南通廣州,西接衡陽、東鄰江西,面積2500平方公里(2013年)。地處東經113°20′~113°65′,北緯26°30′~27°7′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茶陵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個以茶命名的行政縣。 因地處“茶山之陰”,而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崩葬於茶鄉之尾”而得名。 又因南宋縣令劉子邁鑄鐵犀鎮河妖而有“犀城”之美譽。 茶陵縣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六縣之一,湘贛革命根據地重點縣、模範縣,是毛澤東親手締造的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2018年8月,湖南省政府批覆同意茶陵縣脫貧“摘帽”。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茶陵縣 茶陵縣

西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茶 陵置縣。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置縣,屬長沙國。

隋開皇九年(589年)併入湘潭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茶陵縣,貞觀九年(635年)廢,聖曆元年(698年)復置。

五代為楚潭州長沙府茶陵縣地。  

北宋為衡州茶陵縣。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升縣為軍。嘉定四年(1211年)劃出康樂、霞陽、常平三鄉設定酃縣,屬茶陵軍。

元為天臨路醴陵州、攸州和湘潭州地,以及衡州路酃縣。元世祖十九年(1282年)升縣為州。

明屬長沙府,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州為縣,成化十八年(1482年)又升縣為州。

民國二年(1913年)改州為縣,屬湘江道。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為第二行政督察區茶陵縣。

1994年,酃縣更名為炎陵縣。  

1995年,茶陵縣面積2500平方千米,人口約57.2萬人。轄9個鎮、16個鄉:城關鎮、嚴塘鎮、虎踞鎮、界首鎮、高隴鎮、浣溪鎮、湖口鎮、腰陂鎮、潞水鎮、八團鄉、七地鄉、下東鄉、小田鄉、馬江鄉、火田鄉、平水鄉、江口鄉、堯水鄉、棗市鄉、洣江鄉、思聰鄉、桃坑鄉、秩堂鄉、舲舫鄉、湘東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1996年,火田鄉撤鄉建鎮,10月棗市鄉、平水鄉撤鄉建鎮。1998年馬江鄉撤鄉建鎮。至此,茶陵縣轄13個鎮、12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茶陵縣常住總人口493059人,其中,城關鎮48141人、界首鎮24161人、嚴塘鎮25003人、湖口鎮19754人、浣溪鎮12362人、馬江鎮24508人、高隴鎮13286人、腰陂鎮33754人、潞水鎮19942人、虎踞鎮22127人、平水鎮23405人、棗市鎮24482人、火田鎮20148人、江口鄉3921人、桃坑鄉9486人、下東鄉40826人、鈴舫鄉22638人、思聰鄉25524人、米江鄉24338人、堯水鄉10816人、八團鄉5282人、湘東鄉6124人、秩堂鄉18724人、小田鄉3200人、七地鄉11107人。

2001年,撤銷湘東鄉,併入高隴鎮。至此,茶陵縣轄13個鎮、11個鄉。  

行政區劃

2014年茶陵縣行政區劃下屬:雲陽街道、思聰街道、洣江街道、下東街道、界首鎮、湖口鎮、浣溪鎮、馬江鎮、高隴鎮、潞水鎮、虎踞鎮、平水鎮、棗市鎮、火田鎮、嚴塘鎮、腰陂鎮、舲舫鄉、八團鄉、秩堂鄉、桃坑鄉。  

鄉鎮(街道) 下轄 郵政編碼
雲陽街道 轄:交通社區、炎帝社區、金山社區、雲盤社區、臘園社區、洣水社區;前進、農林、十八丘、曲江、光輝、東山壩6個村。 412400
思聰街道轄:和平、深塘、華壠、華星、華豐、左壠、聯興、茶沖、烈星、大興、思聰、輝山、紅橋、下清14個村;輝山社區、清水社區。412409
洣江街道轄:下瑤、中瑤、胡家、新河、大洲、渡里、湖塘、雅環、歐江、五壠坪、桃源、石良、榮華、拱塘、樟樹、立新、諸睦、星橋、沙溪19個村湖塘漁場。412400
下東街道轄:頭鋪、儒仕坪、黃堂、茶園、楓樹、條心、小車、二鋪、橋邊、新田、官鋪、金星、齊心、孟溪、長樂。412400
界首鎮 白洲、火星、廟前、紅光、界市、大新、賀鋪、共富、河龍、上聯、鏡嶺、蓮荷、朱嶺、甲山、賀家、花甲、白沙。 412415
嚴塘鎮 花木、泉山、南岸、聯心、玳溪、山寺、愛里、雙龍、高徑等10個村 412421
湖口鎮 湖口鎮居委會;塘頭、湖口、易口、妙石、竹芫、新芫、芫梘、杉南、意心、青呈、新呈、廠江、北斗、姜南、米渡、石井、井和、小潭、黃湖、石湖、同心、南江22個村 412418
浣溪鎮 麻塘、土橋、梅林、荷塘、顧母、東流、八旦、太英、白露、飛鹽、溪江、龍下、小汾、下小、楊柳、寒江村。 412417
馬江鎮 長遠、紅旗、長聯、末頭、塘富、東沖、西沖、麻芫、毛家、井泉、小碧、月嶺、麻石、玄武、皋芫、曾虎、等坪、浪灘、聯湖19個村 412416
高隴鎮 光明、星高、石床、荔市、松江、光泉、龍集、星豐、古城、莊田、仁源、石沖、馬渡、白隴、水頭、長興、九渡17個村 412402
腰陂鎮 澗洲、梘田、月嶺、建民、左江、雙溪、麥源及原堯水鄉的橫屋等11個村 412406
潞水鎮 大台、農元、龍溪、元王、田上、下坊、廟市、首團、大元、廟坪、碣石、雙關12個村委會和潞水墟居 412407
虎踞鎮 雙芫、合湖、銀湖、湖溪、和豐、黃坪、低車、高水、高迎、茶乾、迎豐、三星、三達、喬下、新湖15個村 412413
平水鎮黃石、龍新洲、把集、水源、峰仙、獅江、三門、河東、毛坪、金山、裘家、石朱、龍新、石寶頭、二仙、五峰、西屏、黃泥塘、小水19個村412412
棗市鎮管塘、東嶺、西嶺、岩口、棗園、洞頭、靈官、荊芫、五星、車陂、灑水、田家、候泉、大沖、虎形、對江、曹柏、海潭18個村412414
火田鎮五門、貝水、新華、連溪、廟貝、麻芙、貝江、古石、山田、芙江、洲陂、楓景、樟沖、砂下14個村412404
桃坑鄉桃江社區、虎塘社區、 坑口、上坪、大汾、石潭、鄴坑、桃坑、上芫、中芫、馬溪、帶江、田和、夏樂、東江、中洞、南坑、西坑、大塘、湘江、瓜坪、春楓、焦坪、曉楓、利民、華里、彩霞27個村412403
舲舫鄉18個村:堤洲、長鴨、塘沖、舲舫、垸井、松江、西岸、河塢、滋坑、中洲、洮水、祠灣、龍朱坑、張楊、大岳、南沖、車鋪、官溪412434
八團鄉白石、臥龍、沛江、大英、小英、東黃、東坪、石鼓、向陽、大壠、大坪、麥莊、梯壠、江東14個村412405
秩堂鎮彭家祠、安坑祠、曉塘、合戶、田湖、東首、馬首、吉川、沂江、皇圖。412403

地理環境

位置

茶陵縣地處湘贛邊界、羅霄山脈西麓。位於東經113°20′~113°65′,北緯26°30′--27°7′之間,隸屬株洲市,北抵長沙,南通廣州,西接衡郴、東鄰江西,面積2500平方公里。泉南高速公路縱貫縣境南北、平汝高速公路橫穿縣境東西。  

地質

境內地殼穩定,無地震;縣內出露地層中,從古生界寒武系塔山群至新生界第四系,共10個系,出露面積2155.44平方公里,占茶陵縣面積的86.22%。

境內大地構造主要形跡屬於湘東新華夏系及華夏系。北北東向及北東向構造明顯,小褶皺及次級斷裂發育。中部凹陷區屬茶水凹陷帶一部分,自縣東北角至西南,斜臥縣境中部;東南部萬洋山褶斷帶,屬炎陵-資興隆起帶的西北段;西北部武功山褶斷帶,境內北起太平山,經露嶺、雲陽山,南至茶陵。  

地貌

茶陵縣地貌類型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崗、平俱備,其中山地面積186.49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9.73%;丘陵面積80.54萬畝,占21.48%;崗地面積48.58萬畝,占12.95%;平原面積49.75萬畝,占13.27%,水面9.64萬畝,占2.57%。全縣地質狀態是周圍山地主要為砂頁岩、變質岩、花崗岩和石灰岩,中部西南部主要為紅岩和第四紀鬆散堆積物。  

氣候

茶陵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由於西北有武功山阻擋,減弱了北方冷空氣南侵的勢力。茶陵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寒期短。年平均氣溫17.9℃,一月最低,平均5.9℃,七月最高,平均29.2℃,穩定通過10℃的天數有233天,活動積溫5509℃,平均初霜日為12月3日,終霜日為2月10日,無霜期294天。日平均氣溫連續三天在零度或零度以下。  

水文

屬湘江水系的洣水流域,連線大小河流25條,溪澗1732條。界首河入安仁永樂江。屬贛江水系的溪澗3條,發源於茶山,入江西永新縣三灣河,匯入禾水。全縣地表水徑流總量4.43×10米。境內主流是洣江,流域面積2495平方公里,通航里程137千米。洣水的主要支流水系有茶水、洮水、漚江和文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茶陵縣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為主。2005年,縣域各土地利用類型中,以林地和耕地面積最大,分別達到156446.40公頃和38876.00公頃,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62.40%和15.51%,合計占茶陵縣土地總面積的77.91%。  

礦產資源

茶陵礦產資源豐富,根據2010年統計,鉭鈮礦儲量居亞洲第二。鐵礦石儲量近億噸,煤礦儲量1100萬噸,鉛儲量8700噸,鎢儲量28000噸,還有銅、錫、鋅、花崗石等20餘種礦產資源的儲量和品位均占相當優勢。  

人口民族

2011年茶陵縣戶籍總人口608425人。其中:農業人口504681人,非農業人口103744人。實現計畫生育率90.2%,2011年出生8184人,出生率為1.34%,死亡3612人,死亡率0.59%,人口自然增長率0.75%。

茶陵是少數民族散居縣,至2012年,茶陵有藏族、維吾爾族、高山族等19個少數民族,總計221人,散居在20個鄉鎮。  

經濟

綜述

2017年,茶陵縣完成縣內生產總值178.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8.2%。其中: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35.90億元,增長3.8%;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57.51億元,增長5.9%,其中完成工業增加值45.87億元,增長6.4%;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84.70億元,增長12.3%。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8.8%、29.3%、61.9%,分別拉動GDP增長0.7、2.4、5.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比20.1:32.3:47.6。

全縣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57.25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實現57.17億元,同比下降14.3%,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完成28.69億元,同比下降32.2%。  

第一產業

2017年,茶陵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51.39億元,同比增長4.1%,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5.97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完成總產值25.24億元,增長3.9%,增加值17.11億元,增長3.9%;林業完成總產值5.86億元,增長4.5%,增加值4.91億元,增長3.8%;牧業完成總產值16.99億元,增長3.9%,實現增加值11.94億元,增長4.0%;漁業完成總產值2.42億元,增長3.5%,實現增加值1.64億元,增長3.6%;農林牧漁服務業完成總產值8712萬元,增長8.9%,實現增加值3538萬元,增長8.9%。糧食總產量31.7萬噸,同比增長2.88%;生豬出欄88.1萬頭,增長2.8%;油料作物產量 1.9萬噸,增長8.1%;烤菸產量5843噸,同比下降10.9%;茶葉產量 334噸,增長 3.4%;水產品總產量為17165噸,增長4.1%。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770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6000畝;大型水庫蓄水總量51940萬立方米,總用水量32500萬立方米;完成造林面積4.5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75.5萬千瓦。  

第二產業

2017年,茶陵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171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38.47億元,同比增長16.2%,其中:國有企業實現總產值3.24億元;重工業實現總產值89.61億元,比上年增長16.1%;輕工業實現總產值48.86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全縣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45.87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88億元;股份制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9.37億元。

建築業:全縣資質以上建築業實現總產值34.6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2.44億元,比上年增長4.5%。

全年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14.26億元,比上年下降2.9 %。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 52.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5%。全縣商品房銷售額18.01億元,增長10.8%。  

第三產業

2017年,茶陵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87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其中,城鎮消費零售總額實現54.65億元,比上年增長11.9%;鄉村消費零售總額18.21億元,比上年增長9.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零售額64.38億元,同比增長11.6%;住宿餐欽業零售額8.48億元,同比增長7.9%。

全縣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1.05億元,比上年增長4%,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249.2萬人次,同比增長6.1%。  

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14.49億元,比上年增長8.8%;實現地方財政收入9.57億元,同比下降1.4%。完成稅收收入9.48億元,同比增長20.5%,其中國稅收入6.1億元,地稅收入3.53億元。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為65.5%;非稅收入完成5.01億元,同比下降8.1%,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為34.5%。全縣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0.8億元,同比增長20.1%。其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及農林水四項支出分別完成7.81億元、4.34億元、3.73億元和9.2億元。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完成1.29億元,同比下降57.0%。

全縣11家銀行機構年末實現各項存款餘額217.95億萬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和非金融企業存款分別實現163.69億元和30.96億元。實現各項貸款餘額107.1億元,增長16.6%,住戶貸款53.71億元,比上年增長14.9%,中長期貸款40.79億元,比上年增長11.1%,短期貸款12.93億元,增長27.7%;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53.38億元,增長17.9%;全縣存貸比為49.1%,較上年同期提高3.1個百分點。

全縣全年保險收入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其中壽險保費收入1.9億元,同比增長17.5%;財險保費收入3361萬元,同比增長25.7%。各種理賠支出2161.3萬元,同比增長8.0%。  

社會事業

科技

截至2017年,茶陵縣投入科技三項費7003萬元,農村科技示範戶560戶。科技成果推廣8項,其中,工業2項,農業6項。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324件和186件,分別比上年增長27.1%、38.8%。  

教育

截至2017年,茶陵縣各類學校231所。其中:普通中學22所,國小32所,職業中專1所。在校學生92864人,其中,高中在校生25198人,國中在校生16658人,普通國小在校生46947人;2017年各級學校招生人數22905人,各級學校畢業23452人;各級學校專任教師4846人,其中,普通中學任教老師1091人,普通國小任教老師1717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茶陵縣電視信號覆蓋100%,有線電視用戶42090戶。電影放映4296場次,電影觀眾人數45萬人。縣圖書館藏書達73.05萬冊。  

衛生

截至2017年,茶陵縣擁有衛生機構(含民間)421個,醫院(含私營個體)35個,床位數2796張,衛生技術人員1902人。鄉鎮衛生院19個,衛生院床位數447張,醫生及技術人員600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510701人,參加醫療保險31589人,其中職工15975人,退休人員15614人。  

體育

截至2017年,茶陵縣獲省市級以上獎牌數11枚,其中:金牌3枚,銀牌4枚,銅牌4枚。城區健身場所有所增多,健身意識不斷增強,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為51%。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茶陵縣基本養老、城鎮醫療和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3404人、31589人、15065人。全縣優撫對象總戶數為9009戶,享受定期撫恤金人數9009人,享受社會救濟對象總人數為21004人。全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為7753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農民為13251人。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27個,鄉鎮敬老院20個,2017年新擴建鄉鎮敬老院1個。  

就業

截至2017年,茶陵縣新增就業人員4977人,其中城鎮實現新增就業人數為2418人,農村實現新增就業人數為255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 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106人。  

交通運輸

茶陵交通 茶陵交通

茶陵交通資源豐富,境內有衡炎高速、岳汝高速、泉南高速3條高速公路,醴茶鐵路、衡茶吉鐵路2條鐵路,和320省道、106國道。  

風景名勝

簡介圖片
地處今茶陵縣城關鎮前進村三角坪。1927年11月,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次攻克茶陵城後,為探索中國建政之路,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於同年11月28日,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縣級工農兵政府,設有民政、財經、青工、婦女等部門,由譚震林任政府主席。茶陵縣工農兵政府的建立,標誌著井岡山鬥爭發展到了建政階段,為以後的政權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1992年,雲陽山被批准為湖南省省級森林公園,山上的森林資源和風景名勝,更得到了合理的開發和利用。這顆鑲嵌在“雄三楚”勝地的明珠,將會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茶陵縣雲陽山 茶陵縣雲陽山
2014年3月,在茶陵縣東陽湖景區,發現了抗戰時期“紅軍寨”。據初步考證,70多年前,茶陵籍老一輩革命家譚家述、譚余保等,都曾在這裡浴血奮戰。該地還曾是國共兩黨在茶陵聯合抗擊日寇的一個抗戰指揮部。 茶陵縣紅軍寨 茶陵縣紅軍寨

歷史文化

稻作文化:1981年在茶陵縣堯水鄉艾里村湖裡發現的、1983年經南方13省水稻專家鑑定的“茶陵野生稻”,和1986、1996年在茶陵縣獨嶺坳(即茶陵縣棗市鎮虎形村境內)發掘的大溪文化遺址,證實了茶陵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尤其從約600平方米遺址中遺存的稻粒考古發現,早在約7000年以前,茶陵的先民已人工栽培水稻,開創了稻作文化之先河。

耕讀文化:稻作文化是茶陵上古時期人們生存與安全的需求,而耕讀文化則是茶陵唐宋以來人們的高層次需求。

紅色文化:大革命時期,茶陵蘇區有各類國小47所,其中列寧高小1所,列寧初小20所,平民夜校23所,半日學校2所、女子職業學校1所。為新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奠定了基礎。

客家文化:客家人元宵節里賽山歌——求快樂平安;元月十九敬觀音——求子孫發達;六月初六拜水神——求風調雨順;九月初九點篝火——求健康長壽。

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
譚用式蕭錦忠曹詒孫陳仁子張治譚延闓李東陽
陳泰譚鍾麟譚雲山尹銘綬劉三吾彭維新

湖南省-知名景區

所在地景點名稱
長沙市
長沙市橘子洲頭嶽麓山 |   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楊開慧故居天心閣馬王堆長沙市動物園烈士公園海底世界火宮殿秋收起義紀念館
望城縣銅官窯雷鋒紀念館千龍湖
寧鄉縣劉少奇故居
瀏陽市胡耀邦故居 | 大圍山 | 石燕湖 | 豐竹園 | 青竹湖
沙縣櫻花溫泉
婁底市
婁底市湄江 | 波月洞 | 洛陽灣 | 水府廟 | 曾國藩故居 | 蔡和森紀念館 | 紫鵲界梯田 | 梅山龍宮
常德市
常德市

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桃花源 | 夾山國家森林公園 | 花岩溪國家森林公園 | 常德詩牆 | 柳葉湖 | 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河洑國家森林公園太浮山森林公園蒙泉湖城頭山太陽山德山公園

郴州市
郴州市仰天湖草原蘇仙嶺萬華岩王仙嶺五蓋山天堂溫泉 |  義帝陵
宜章縣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湘南年關暴動舊址
資興縣東江湖觀瀾書院回龍山鵝山國家森林公園
汝城縣福泉山莊
蘇仙區飛天山天下十八泉湘粵古道
北湖縣石林龍女溫泉
永興縣便江板梁古村
永州市 
永州市上甘棠古村
祁陽縣金洞漂流  |  文昌塔三聖湖
東安縣舜皇岩
零陵縣柳子廟
江華縣盤王殿
江永縣女書園
雙牌縣大黃江源瀑布群  | 文廟
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
道縣月岩
株洲市
炎陵縣炎帝陵
攸縣白龍洞
醴陵縣紅色官窯
茶陵縣南宋古城
湘潭市
韶山縣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  |  滴水洞
湘潭市彭德懷紀念館齊白石故居
衡陽市
衡南縣江口鳥洲
衡陽縣南嶽衡山南嶽大廟石鼓回雁峰岣嶁峰陸家新屋湘西草堂
衡東縣羅榮桓故居
耒陽縣蔡侯祠
懷化市
芷江縣芷江受降紀念坊
會同縣粟裕故居 |  高椅古村
漵浦縣向警予故居
新邵縣白水洞
新寧縣崀山
城步縣南山大草原
隆回縣魏源故居 | 高洲溫泉
綏寧縣鐵杉林
武岡縣中山堂雲山法相岩
岳陽市
岳陽市岳陽樓 | 君山島 | 東洞庭濕地 |  張谷英村
汨羅縣屈子祠 | 任弼時故居
張家界市
張家界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 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 黃龍洞 | 寶峰湖 | 慈利五雷山 | 桑植九天洞 | 賀龍故居洪家關 | 湘鄂川黔根據地紀念館 | 茅岩河漂流 | 崇文寶塔 | 土家風情園 | 普光寺葫蘆殼溫泉 | 澧水源頭五道水 | 烈士塔 | 秀華山館 | 老院子 | 大庸府城 | 婁江漂流
湘西自治州
湘西鳳凰古城 | 猛洞河漂流 | 芙蓉鎮王村 | 德夯苗寨 | 關田山古苗寨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長沙市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株洲市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湘潭市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衡陽市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邵陽市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常德市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張家界市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益陽市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郴州市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永州市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婁底市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