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吾

劉三吾

劉三吾(1313-1400),初名昆,後改如步,以字行,自號坦坦翁。湖南茶陵人。仕元為廣西靜江路副提舉。入明後,於洪武十八年(1385)以茹瑺薦授左贊善,累遷翰林學士。刊定三科取士法,為御製《大誥》、《洪範注》作序。三十年主考會試,以會試多中南人,坐罪戍邊。建文初召還。不久即卒。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劉三吾,明初大臣。元延佑五年(1319)戊午正月十八亥時生,建文二年(1400)庚辰八月十七日巳時歿,葬茶陵石陂大塘坪盆形,陵墓現存。又名如孫,以字行,自號坦坦翁,系出宋楚國公之裔,茶陵(今湖南省茶陵縣)人。

三吾之父平野曾任翰林學士,有《平野先生集》行世。三吾之兄劉耕孫、劉燾孫均在元朝為官,後遇寇亂被殺。三吾避寇廣西,授靖江教授,後遷靖江儒學副提舉。 明洪武元年(1368),明兵攻克廣西,於是歸隱故里,潛心著述。明洪武十八年(1385),73歲的劉三吾由茹瑺舉薦,“以文學應聘”入朝,授左春坊左讚譽,後遷翰林學士。因其“博覽善記,應對詳敏,屢承顧問,悉多稱旨”,朱元璋常向他請教治國安民之道、選賢任能之策,並委以刊定典章禮制及三場取士之法的重任。其間,主纂的《存心靈》、《省躬錄》、《禮制集要》、《寰宇通志》等御用典籍,深受朱元璋的讚揚。當時,朝廷徵召了一批稱之為“經明行修,練達時務之士”的元朝遺臣和宿儒,“以備顧問”,其中被並尊為“三老”的劉三吾、汪睿、朱善所受禮遇最優厚。

《明史·劉三吾列傳》稱劉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至臨大節,迄乎不可奪”。正因為如此,他得罪了不少權貴甚至皇上,險送性命。明洪武二十三年,授世子晉王經,吏部劾其“怠職”,一度由翰林學士降為國子監助教,不久官復原職。明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死後,朱元璋召群臣於東閣門議立太子,說:“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當時皇室諸王多擁有重兵,尤其是燕王朱棣“節制沿邊士馬……威名大振”,凱覦皇位已久。對此立儲大事,百官誰都不敢多言。此時劉三吾卻挺身而出勸諫“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朱元璋聽後不答,大哭而入。後立懿王太子之子允炆為皇太孫。劉三吾因此“忤旨”,再次由翰林學士降為國子監博士。後來,他的女婿趙勉“坐贓”處死,他即以避嫌為由奏請引退。途經長沙時他寫了《得告致仕過長沙》一詩:老夫今日到長沙,風送歸舟日未斜。兩岸青山如走馬,一林紅葉似飛霞。買魚沽酒尋常事,撫掌長歌喜到家。八十還鄉能有幾,當時畫錦亦堪夸。但回家不久又被召還朝廷,官復原職。

洪武三十年(1397年),翰林學士劉三吾、王府紀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試,後發榜,宋琮為第一,是為春榜,上榜者竟無一人出自北方。為歷科所不見。會試落第的北方舉人因此聯名上疏,告考官劉三吾為南方人,照顧其鄉親。朱元璋得知後大怒,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局校書嚴叔載、正字董貫、王府長史黃章、紀善周衡和蕭揖等人閱卷。增錄北方人入仕。後張信說劉三吾判卷無錯屬實。但經複閱後上呈的試卷文理不佳,並有犯禁忌之語。有人上告說劉三吾、白信蹈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朱元璋大怒,對考試官嚴加治罪。有人上告說劉三吾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朱元璋知道後更怒,將張信與白信蹈等二十餘人凌遲處死,命劉三吾戍邊。劉諤、宋琮等人也遭遣戍,僅戴彝、尹昌隆免罪。後明太祖親自主持殿試,取錄任伯安等61名 ,是為夏榜 。因所錄 61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稱北榜。再選六十一名進士,都為北方人。當時所謂“南北榜”或“春夏榜”。此事件開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後遂成定製。

這年秋季,朱元璋親自主考重新會試,另行擢選的61名進士都是“北士”。後人稱之為“南北榜”,又謂“春秋榜”,稱此案為“南北榜糊塗案”。

明惠帝朱允炆登基後,劉三吾再度被徵召還京,復原職,主修《春秋大成》,明建文二年(1400)卒,死時年逾90。其詩作《自題畫像》反映他在朝為官十餘年的心境:“莫怪三吾不起身,差將兩足踏紅塵;親朋相顧毋相問,年老無聲懶應人。”

三吾工詩,往往迅筆疾書,不暇錘鍊,粗豪中甚有真氣。成化(1465—1487)中,桐江俞藎知茶陵,將其遺作合刊為《坦齋集》。萬曆(1573—1619)間,茶陵知州韓城賈重刊。《沅湘耆舊集》收入其詩51首。

明史文載

劉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孫,以字行。兄耕孫、燾孫皆仕元。耕孫,寧國路推官,死長槍賊難。燾孫,常寧州學正,死僚寇。三吾避兵廣西,行省承制授靜江路儒學副提舉。明兵下廣西,乃歸茶陵。洪武十八年,以茹瑺薦召至,年七十三矣,奏對稱旨,授左贊善,累遷翰林學士。時天下初平,典章闕略。帝銳意製作,宿儒凋謝,得三吾晚,悅之。一切禮制及三場取士法多所刊定。

三吾博學,善屬文。帝制《大誥》及《洪範注》成,皆命為序。敕修《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志》、《禮制集要》諸書,皆總其事,賜賚甚厚。帝嘗曰:“朕觀奎壁間嘗有黑氣,今消矣,文運其興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稱朕意。”帝制詩,時令屬和。嘗賜以朝鮮玳瑁筆。朝參,命列侍衛前;燕享,賜坐殿中。與汪睿、朱善稱“三老。”既而三吾年日益老,才力日益減,往往忤意,禮遇亦漸輕。二十三年,授晉世子經,吏部侍郎侯庸劾其怠職。降國子博士,尋還職。

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坦坦翁”。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奪。懿文太子薨,帝御東閣門,召對群臣,慟哭。三吾進曰:“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太孫之立由此。戶部尚書趙勉者,三吾婿也,坐贓死。三吾引退。許之。未幾,復為學士。三十年偕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榜發,泰和宋琮第一,北士無預者。於是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鄉。帝怒,命侍講張信等覆閱,不稱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實屬之。帝益怒,信蹈等論死,三吾以老戍邊,琮亦遣戍。帝親賜策問,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時謂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雲。建文初,三吾召還,久之,卒。

詩作選摘

【登城感事】

華表愁聞鶴語聲,女牆自照月華明。

在秦本有關中險,散楚其如垓下兵。

百戰山河唯骨在,萬年壁壘為誰城。

興來不敢閒登覽,只恐新亭感慨生。

【與先復初州判】

左身瘺痹耳仍聾,近被刀傷更怯風。

亦有將軍憐杜甫,豈無高弟念王通。

弊廬漫枉過朝使,束帛終難強病翁。

欲涉湘江采蘅杜,美人遙隔暮雲中。

【哭伯兄存吾推官天曆庚午,進士署高城門曰:"身隨下士同甘苦,誓與高城共死生。"】

寸心忠厚古人流,兩鬢風霜為國憂。

黃甲題名前進士,白頭死難古宣州。

高城留得萇弘血,故友應同李黼游。

弱弟自慚無氣力,未能申請達宸旒。

【哭從兄益吾教諭】

多年大治之官去,近日哀音始得聞。

蝸角祇緣爭戰久,鴒原遂有死生分。

可憐怕道終無後,誰憶中郎所著文。

想見散花洲渚上,至今猶自結愁雲。

【追挽海清臣全子仁兩尚書】

郁姑台下戰多時,變起蕭牆遂不支。

杞子方通北門管,漢家已拔趙軍旗。

孤忠不遂尚書志,一死啀期聖主知。

想見江東橋上路,至今猶自血淋漓。

【吊鄧左丞(二首。零陵忠臣)】

甓為城一水旁,誰將孤壘捍瀟湘?

左丞親獎三軍士,諸將皆成百鍊鋼。

高密信為功第一,孔明如在國寧亡。

上游緣此無藩蔽,徒使英雄信感傷。

中山昔厲忠君志,左轄今推報國誠。

一死有光諸宰輔,九京無愧舊門生。

雁聲愁過衡陽浦,江瀨悲鳴一水城。

欲吊英雄已無跡,湘靈瑟罷月淒清。

【哭憲僉帖君澤】

不死清湘死桂城,惟天可表此忠貞。

諸賢坐失同盟約,一木難支大廈傾。

臨難儒臣能死節,流芳國史定標名。

北門留得模糊血,歲歲惟應勁草生。

【吊老掾史趙元隆】

疾風勁草昔人言,臨難知君有講論。

江相自投信州沼,敬翔肯入大梁門。

夕陽冷落前山路,夜月淒涼故里魂。

後死文台再知己,何由蕉荔薦芳尊。

【湘南雜詠(三首)】

大廈原非一木支,諸賢坐失有為時。

不緣天上雲龍會,誰解湘南蚌持?

垂翅夕陽鴻去遠,游神華表鶴歸遲。

爭如漚鷺忘機好,依舊無心在水湄。

遣使頻年赴帝京,名為計事豈真情。

鄂垣僅有湘南地,朝野猶夸紙上兵。

諸鎮一如唐末歲,孤忠誰是李長城?

山河依舊天如水,愁聽寒鴉日暮聲。

于闐幾載洮陽上,臨難方圖籍寇兵。

但說調鷹飢可食,寧知養虎患非輕。

塗窮反噬三湘地,風靡長驅八桂城。

常武不歌天亦老,琵琶又作過船聲。

【粵城懷古】

五年城裡一枰棋,當局安危總不知。

吏部羨官膠柱瑟,右丞改調豎降旗。

園林別有鶯花主,江海都無蚌持。

祇見越王台畔草,春來依舊草離離。

【姑蘇即事】

姑蘇自王亦豪雄,藩屏東南一旦空。

使眷為誰歸火底,俘囚何面見江東。

王封有愧非殊錫,死去無碑可表忠。

粳稻祇今誰阻遏,海門元與直沽通。

【追挽忠襄王】

相王檄下青齊地,七十餘城一檄傳。

諸葛未亡將復漢,岑彭遽死豈非天。

蛟龍泣下三秋雨,貔虎愁連萬灶煙。

先志克申仇亦復,誰知今子總戎賢。

此皆學士在粵西及歸楚雲作,其語意感激,不忘故國,殆亦有犁眉之志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