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陽苗族自治縣

麻陽苗族自治縣

麻陽苗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懷化市西北部,地處麻陽河流域。地理坐標為東經109°24′-110°06′、北緯27°32′-28°01′。東臨辰谿縣,南連鶴城區和芷江縣,西接貴州省銅仁市,北靠湘西自治州和四川省秀山縣。

基本信息

簡要介紹

麻陽苗族自治縣麻陽苗族自治縣
麻陽苗族自治縣位於湘黔邊界的湖南省西部,懷化市西北部。全縣總面積15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5.5萬畝,轄17鄉6鎮,總人口37.1萬人,其中苗族占76.8%,是全國五個單一苗族自治縣之一,農業人口32.77萬人,現屬省定貧困縣。近年來,我縣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和湘西開發的大好機遇,圍繞把麻陽縣城建設成為湘黔渝邊界的懷化、吉首、銅仁大三角二極中心城市這一目標,全面實施三帶動(城鎮帶動、開放帶動、“兩路一江”區域帶動)四推進(推進農業產業化、山區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經濟民營化)經濟發展戰略,實現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2004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 5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4.4億元,增長5%;第二產業3億元,增長22.6%;第三產業4.1億元,增長8.3%。全縣財政總收入實現5579萬元,增長12.2%,其中一般預算收入4137萬元,增長12.3%;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494元,比上年增加66元。

行政區劃

麻陽苗族自治縣麻陽苗族自治縣
麻陽苗族自治縣轄6個鎮、18個鄉:高村鎮、錦和鎮、江口墟鎮岩門鎮蘭里鎮、呂家坪鎮、郭公坪鄉、長潭鄉、拖沖鄉堯市鄉文昌閣鄉大橋江鄉舒家村鄉隆家堡鄉譚家寨鄉石羊哨鄉板栗樹鄉谷達坡鄉、蘭村鄉、栗坪鄉綠溪口鄉和坪溪鄉黃桑鄉

歷史沿革

《今縣釋名》:“陳置麻陽戌,唐因置縣,縣治在麻溪口,……麻伊溪原出芷江縣界,北入辰水,縣以此

麻陽苗族自治縣麻陽苗族自治縣
名。”
1988年10月3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麻陽縣,設立麻陽苗族自治縣。
2000年,麻陽苗族自治縣轄6個鎮、18個鄉。總人口335027人,各鄉鎮人口:高村鎮33526錦和鎮17378江口圩鎮16839岩門鎮18998蘭里鎮23683呂家坪鎮17466郭公坪鄉14946長潭鄉9617拖沖鄉9727堯市鄉10748文昌閣鄉11325大橋江鄉9825舒家村鄉9797隆家堡鄉11362譚家寨鄉10968石羊哨鄉10659板栗樹鄉11931谷達坡鄉8651高村鄉16051蘭村鄉8353栗坪鄉9939綠溪口鄉15392和平溪鄉12220黃桑鄉15626(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4年,麻陽苗族自治縣轄6個鎮、18個鄉。

地理特點

麻陽苗族自治縣麻陽苗族自治縣
麻陽區位優勢明顯,新的經濟成長點較多。麻陽縣城距懷化市59公里,距大興、芷江飛機場分別為130、110公里,距旅遊熱點城市鳳凰34公里,處於懷化銅仁吉首三大地級城市的中心點上,是湖南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素有“湘黔門戶”之稱,區位優勢十分明顯。近年來,麻陽加快了城鎮化建設步伐,縣城建設日新月異,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硬化、亮化、綠化、淨化工程全面實施。尤其是錦江大橋竣工在即,將縣城東區與南、北連線起來,形成武漢三鎮的格局,今後一段時間,東區開發潛力巨大;錦和古城結合渝懷鐵路修建,將實施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並舉,擬新上一系列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小城鎮建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旅遊產業穩步發展。利用毗鄰張家界---吉首---鳳凰大湘西旅遊圈和豐富人文資源的優勢,突出打造麻陽至鳳凰旅遊走廊,精心建設好黃土溪水庫溫泉和中國盤瓠部落、盤瓠民俗文化村等龍頭項目,旅遊業將成為我縣新的經濟成長點。

基礎設施

麻陽苗族自治縣麻陽基礎設施較好,交通十分便利。枝柳和渝懷2條鐵路主幹線途徑境內,設有8個站,其中縣級站2個;209國道和308省道交匯於縣城,縣到鄉公路幹線未來2年內全部達到硬化和油路標準,境內路網密布,是周邊貴州省銅仁地區、黔東南州和本省湘西自治州等不通火車縣市的物資中轉站,具有十分明顯的區位和交通優勢。通訊便捷,程控電話實現村村通,移動通信覆蓋全縣24個鄉鎮和80%以上村。電力豐富,全縣自建水電站3個,裝機容量2.75萬千瓦,已與省電網併網,全縣村村戶戶通電,系全國第一批農村初級電氣化達標縣之一。目前,水能資源豐富的錦江流域7個梯級電站已開發2個,1個裝機容量達3萬千瓦的電站正在建設之中,其餘4個正在規劃和建設籌備階段。市場網路健全,全縣共建集貿市場26個,面積達15萬平方米,是周邊縣市重要商品物資集散地。

主要特產

麻陽苗族自治縣麻陽苗族自治縣
麻陽物產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境內盛產大米、油菜籽柑桔、曬紅煙、小籽花生、茶油、無籽西瓜、黃豆、板栗、山羊、白鵝、大麻鴨、蔬菜等,先後被評為湖南省水果之鄉、中國冰糖橙之鄉、全國曬紅煙生產基地縣。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突出丘崗山地開發,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全縣形成了柑桔無籽西瓜養殖蔬菜四大產值過億元的支柱產業,並先後創立了冰糖橙、紐荷爾臍橙、無籽西瓜、麻陽大麻鴨、大白鵝、反季錯季無公害蔬菜等一批名優農產品,柑桔多次獲得部級省級金獎,無籽西瓜遠銷海外,蔬菜成為周邊地級城市的生產基地;突出食品工業開發,大力發展本地資源加工企業,以本地高梁為原料錦江王子系列白酒多次獲得部優省優,以本地小籽花生為原料的十八怪花生系列,以及十八怪腊味等產品十分暢銷,成為極富地方特色的風味產品。

人文資源

麻陽人文資源豐富,苗鄉風俗獨特。麻陽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平江起義領導人之一、新中國第一任鐵道部
麻陽苗族自治縣麻陽苗族自治縣
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滕代遠同志的家鄉,是劉羅鍋式一代“怪臣”滿朝薦的家鄉,名人輩出。麻陽農民畫聞名全國,多次參加海內外多種繪畫展出,曾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麻陽苗族源遠流長,民族風俗獨特,是全國盤瓠文化實物留存最多、非物質形態文化保存最豐富的縣,境內盤瓠文化民俗村被湖南省苗學會命名為“盤瓠文化研究基地”,是一個神奇的苗鄉。
經濟建設麻陽,這塊自古以來被稱為“富州”的土地,是一方前程無限美,春光飛不盡的熱土。為了促進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麻陽縣委、縣政府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建設的重點來抓,思想上高度重視,實踐中身體力行,並以營造良好的環境為重心,重新修訂出台了《關於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若干規定》,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環境的若干規定》和《關於黨政機關工作人員違反最佳化環境有關政策給予黨紀政紀處分的規定》,設立了最佳化環境辦公室,負責協調外來投資企業的有關事項,建立了政務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切實簡化手續,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各種方便;麻陽人民素有古樸淳厚風氣,同時也在縣委縣政府的引導下,統一了思想認識,把外來投資者看作是給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增加經濟收入的福音,全縣上下正在大力營造開放興縣的良好氛圍。

悠久歷史

麻陽苗族自治縣麻陽苗族自治縣
海闊憑躍,天高任飛。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資源,厚實的產業基礎,巨大的發展潛力,為麻陽展示了輝煌燦爛的發展前景,也給渴望搏擊經濟大潮的仁人志士提供了一展雄才的廣闊天地。尤其是圍繞柑桔蔬菜麻鴨等優勢農產品資源深度加工,和小城鎮基礎設施、旅遊等新興產業開發,前景不可限量。
發展經濟,經商置業,麻陽是一座接東納西的大舞台,只要你登上這舞台,一定好戲連台;旅遊觀光,縱情山水,麻陽是一個朝思暮想的好去處,只要你來到這裡,一定會留連忘返。美麗富饒的麻陽已張開雙臂,熱忱歡迎你們前往投資興業。

人口民族

麻陽世代居住著苗、漢、土家、侗、瑤等兄弟民族,其中以苗族為主。苗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苗族先民在遠古時期,曾居住黃河流域,其首領蚩尤領導的部落聯盟和黃帝領導的部落聯盟經過涿鹿之戰,被戰敗後,被迫遷移江淮,逐漸流入洞庭彭蠡區域。秦漢時期,大部苗族由於戰爭遷居湘、鄂、川、黔毗連地區的武陵郡。苗族先民開始定居麻陽。元明清初,麻陽苗民又開始大量向貴州省江口縣、松桃縣和重慶市秀山縣以及湖南省湘西鳳凰縣臘爾山地區遷移。部分留下來的苗民,在與漢族地區經濟文化交流中,逐漸實現融合,人們普遍使用漢語,風俗基本相通,使麻陽成為“熟苗”區。歷史上,麻陽苗族分布較廣,南北朝時,苗人自稱“歹熊”、“歹鬻”,也稱“仡僖”,“仡卡”,居錦江、堯里河沿岸。陳天嘉三年(562),頻往背離錦江、堯里河水的非流域散遷,“依山而居,聚戶為寨”、“好五色衣,織績木皮,染草以成”。宋到明代,相繼有滕、段、滿、劉、田、張、陳、李、鄭、王、周、曾、莫、歐、譚、胡、楊、唐、傅、孫等姓遷入,與“歹熊”、“歹鬻”之後裔的吳、龍、廖、石、麻、文、龔、蒲、向、舒、皮、馬、曹等苗姓通婚,瓜瓞綿綿,苗疆拓展。當時,麻陽苗寨25個,較大的17個,即張家堡、龍旺、牛天、板車、銅信溪、曹家、田家沖、龍頭壠、橫土、新田、新風坳、羊角、中寨、楊家、譚家、龍坪、壟頭苗寨。清光緒年間,苗寨174個,苗人分布廣。1987年,恢復、登記民族成份,苗族人口157435,占麻陽縣總人口的51.3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苗族人口263437人,占麻陽縣總人口的74.3%,遍布麻陽縣各鄉鎮村寨。2007年,麻陽縣苗族人口29.63萬人,占麻陽縣總人口的78.8%。
2012年末,麻陽縣總戶數為11.07萬戶,其中,農業戶9.33萬戶,非農業戶1.74萬戶,總人口達到39.53萬人,農業人口34.8萬人,非農業人口4.73萬人,男性人口20.42萬人,女性人口19.11萬人,性別比例為106.9:100,少數民族人口31.69萬人,占總人口的80.2%。全年出生人口6021人,出生率為15.2‰,死亡人口2807人,死亡率為7.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1‰,麻陽縣計畫生育率為95.7%。城鎮人口較快增長,2012年麻陽縣城鎮總人口達到12.57萬人,城鎮化率達到31.8%,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交通

1978年,麻陽縣公路通車裡程273.04公里,其中國道76.96公里,省道33.4公里,縣道137.7公里,鄉道24.98公里。改革開放以來,實施“以工代賑”、“縣鄉道砂改油”工程,公路建設駛上快車道。1979至2005年累計投入資金3.2億元,改造、維修209國道、308省道、縣鄉道340公里,新建縣鄉道7線120公里、村道7條120公里,新建公路橋樑60座,實現100%鄉鎮通客車。208個村通公路。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有17公里。鐵路建設實現“零”的突破。1981年,枝柳鐵路投入運營,境內長33公里。設有大坡、麻陽、谷達坡、大壠村4個車站。2000年開始修建渝懷鐵路麻陽段,長42公里,建有郭公坪、錦和、舒家村、齊天坪4個車站。2005年全面竣工,2007年4月正式通車。鐵路密度每百平方公裡面積有20.9公里,高於湖南全省平均水平。

經濟概況

綜合
歷史上,麻陽開發較早。西周時期,即有人在九曲灣大規模地開採銅礦,後為楚國四大銅礦之一,其遺址猶存。春秋時期,境內盛產苞茅,風靡九州,《左傳》載:“茅貢不入,無以縮酒”;麻陽舊志亦有“楚不輸茅貢,齊征之”記載。然而,自西漢以來,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階級壓迫與剝削、種族歧視與奴役,加之頻繁的兵禍、匪患、災荒又不斷地造成巨大災害,人民生活十分貧困。直到1949年,麻陽仍是一個地瘠民窮、交通閉塞、工農業落後的三等小縣。
新中國成立後,中共麻陽縣委、縣人民政府領導人民清匪反霸、鎮壓反革命,進行土地改革,支持抗美援朝,鞏固新政權,解放生產力,經濟逐步恢復。1953年貫徹執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有計畫的經濟建設,逐步實行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國營工業、商業和集體企業,組織農民興修水利,改善生產條件,發展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各項事業長足發展。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1789萬元,糧食總產量達60720噸,分別比1952年增長34.6%、21.59%。
1958年,由於掀起“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大煉鋼鐵,大修水利,大辦公共食堂,實行供給制,加上連續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大滑坡。1961年糧食產量29183噸,比1957年減少51.04%,市場物資匱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人口出現“負增長”。1962年,縣委採取一系列調整措施,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至1965年,麻陽縣糧食總產量達64562噸,比1961年增長121.23%,年均增長30.31%;工農業總產值2528萬元,比1961年增長52.1%,年均增長13.03%。
1966-1976年,麻陽遭遇十年“文革”浩劫。期間,境內幹部民眾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堅持生產和工作,興修水利,大搞農業基本建設,發展社隊企業,先後修建中型水庫1座、小型水庫101座、山塘6200口,特別是為“三線”建設服務,修建水電站3座,裝機容量9270千瓦;修建公路5條,長162公里;興辦氮肥、電機、機磚、陶瓷、銅礦、汽車修配等企業。1976年,麻陽縣糧食總產量85162噸,比1965年增長31.92%,年均增3.55%;工農業總產值4757萬元,比1965年增長88.17%,年均增長9.8%。
2005年,麻陽縣生產總值升至14.0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9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5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45億元,人均縣內生產總值4192元,財政收入5706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6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5元。
2012年,麻陽縣實現生產總值47.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9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17.15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18.35億元,增長12.2%;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5.2:35.2:39.6調整為25.1:36.2:38.7;按常住人口計算,麻陽縣人均GDP達到13696元。
第一產業
2012年,麻陽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66億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農業13.23億元,增長4.1%,林業0.51億元,增長9%,牧業4.61億元,增長4.1%,漁業0.31億元,增長6.4%。麻陽縣糧食總產量達到10.92萬噸,比上年增長1.9%;油料總產量1.27萬噸,下降1.9%。瓜果總產量34.03萬噸,增長4.5%,其中,柑桔27.18萬噸,增長4.7%,蔬菜產量7.19萬噸,增長17.7%,牲豬出欄20.27萬頭,增長4.2%,山羊出欄3.39萬隻,增長3.7%。家禽出籠404萬羽,增長3.9%,肉類總產量2.39萬噸,增長3%,水產品總量0.34萬噸,增長8.1%。
第二產業
2012年,麻陽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79億元,增長18.2%,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95億元,增長14.6%。2012年麻陽縣完成發電量3.09億千瓦時,增長12%,飲料酒3656千升,增長22%,銅精礦5722噸,增長32.1%,碳素鋼3.36萬噸,增長7.5%,鐵合金3.56萬噸,增長26.4%。2012年麻陽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盈利,實現利潤總額5824萬元,增長41.9%,實現利稅總額7378萬元,增長35.9%。2012麻陽縣建築企業總產值達到5.07億元,增長11.6%,實現增加值2.2億元,增長11.4%。

社會事業

科技
1979~2005年,麻陽縣成立科學技術學(協)會9個,會員總數210人。科學技術隊伍不斷壯大,2005年,麻陽縣共有科技人員980人,占麻陽縣在業人口的1%。25年來,麻陽縣有52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省、市各類科技獎,其中獲國家獎勵3項,獲省獎勵有11項,獲市(地)獎勵有38項。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由1989年的30%上升至45%。
2012年,麻陽縣成功申報市級以上科技項目6項,專利授權12件。
教育
1979年後,麻陽教育開始撥亂反正,批判“讀書無用論”,調整中國小布局,逐步改革管理體制、辦學體制,鼓勵和支持民辦教育。1988年,普及初等義務教育通過省驗收達標。1990~2004年,中央和地方共投入9334.4萬元,擴建新校舍182653平方米,改造危房104691平方米,引進和添置大量現代化教學設備。到2000年,掃除青少年文盲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通過省、市驗收達標。2005年,麻陽縣有完全中學2所,國中24所,職業中學2所,國小239所,幼稚園66所,在校中小學生52889人,人園幼兒3953人。擁有教職工4946人,其中高級教師218人,中級教師1276人。國小入學率100%,鞏固率99%、升學率100%。1977-2005年,共向全國各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6300餘人,其中體育人才85人。特級教師傅嘉長於2004年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
2012末,麻陽縣有中等專業(職業)學校2所,在校學生731人,專任教師60人,普通中學24所,在校學生16226人,專任教師1193人。普通國小146所,在校學生25641人,專任教師1438人,特教學校1所,在校學生78人,專任教師7人,幼稚園(含民辦)13所,入園兒童3316人,幼師5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8%,國中入學率為98.7%。2012年麻陽縣考入本、專科1014人(其中,本科558人,專科456人),高考錄取率達到89.1%。
文化
1978-2005年,麻陽縣公開發表各類文學作品89件,藝術作品23件。特別是麻陽“農民畫”蜚聲國內外。1988年,麻陽縣被文化部命名“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至2005年,麻陽縣共舉辦29屆“農民畫展”,展出作品2067件(次);參加全國性美展7次。聯合國教科組織出版麻陽畫鄉檯曆一冊;麻陽農民畫還先後在美、日、德、法、韓、匈牙利等20個國家和地區發表、展出作品80餘件。
2012年,麻陽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圖書館1個,民眾業餘表演隊125個,文化市場經營單位(戶)310家。廣場歌舞、長壽太極、民間書法等民眾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極大豐富了麻陽縣人民的精神生活。廣播事業快速發展。2012年末麻陽縣電視覆蓋率達到96.8%,廣播覆蓋率達到41.7%,有線電視用戶達到5.78萬戶。
衛生
2012年末,麻陽縣各類醫療機構達到33個,農村衛生室360個,擁有床位1106張,每千人擁有衛生床位2.8張,衛生技術人員1022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58人。

民俗文化

麻陽人民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融巫文化、苗文化為一體的福壽文化。取材於盤瓠文化基礎上的麻陽民間繪畫聞名全國,多次參加海內外各種繪畫展出,曾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麻陽苗族源遠流長,民族風俗獨特,是全國盤瓠文化實物留存最多、非物質形態文化保存最豐富的地方,境內盤瓠文化民俗村被湖南省苗學會命名為“盤瓠文化研究基地”,麻陽盤瓠祭被列為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麻陽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有蠟染、剪紙、雕花、泥塑、挑花、刺繡、繪畫等工藝尤為精湛。
福壽文化
麻陽福壽文化作為中華福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俗文化的一條重要支流,凝結了麻陽人們的宗教情懷、風俗民情、民間語言等。2011年,麻陽總人口是37.5萬人,人均壽命75.6歲。有百歲老人79人,占麻陽總人口的十萬分之三十二,遠超過聯合國人口組織規定的長壽地區百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0.75萬人的標準;80歲至99歲高齡老人達5430人,占麻陽總人口1.46%;60歲以上的老人有48320位,占麻陽總人口13%,這些指標均符合或超過長壽之鄉的審核標準。
盤瓠文化
盤瓠,是南方苗、瑤、畲、仡佬等族共同信奉的“南蠻始祖”。麻陽苗族是盤瓠族後裔,盤瓠是他們信奉的始祖。麻陽錦江河位於古代“五溪”之一的辰水中下游,麻陽地處“五溪地區”腹地,是古代盤瓠部落實際的政治、文化中心。麻陽有世界僅存的盤瓠圖騰。麻陽漫水龍王廟大門橫枋正中刻有扇形浮雕圖案,其主體是“龍犬”,“龍犬”構件包括龍頭、狗耳、牛身(前後大腿根部有水渦紋)、狗尾(上翹)、虎爪,身子左傾,顧首右盼,閒步洞頂“岩塊”上;“龍犬”上方環繞四隻“蝙蝠”。專家學者考證,這就是世界僅存的“盤瓠圖騰”。麻陽保留有完整的盤瓠廟建築體系。麻陽有據可查的盤瓠廟及其遺址有18處之多,保留完好尚有8處,其中高村鎮漫水“龍王廟”、蘭里鎮新營“祖神殿”、郭公坪鄉陳家坡“三座大王廟”最為完整。1988年,漫水盤瓠廟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漫水盤瓠廟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漫水村被湖南省苗學會確定為“盤瓠文化研究基地”。1999年、2001年,麻陽兩屆縣委、政府領導先後成立盤瓠文化基地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規劃建設漫水盤瓠文化民俗村,修建了漫水防洪堤和龍舟看台,對漫水盤瓠廟進行了重點維修,於盤瓠廟後建成了二層仿古建築——盤瓠大殿及300m2的盤瓠祭祀坪。2005年,“麻陽盤瓠祭”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範圍,縣政府出台五年保護計畫。2006年,“麻陽盤瓠祭”入選《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1月,在盤瓠大殿背後,開始建設盤瓠文化廣場和苗族文化博物館。
花燈戲
麻陽花燈戲傳自域外,始於盛唐,在吸收江南小調的柔美,麻陽山歌的直率、儺願歌的悲壯、苗歌的潑辣後,形成了優美、熱烈、歡快的獨特風格。從1964年開始,麻陽花燈藝人大膽創新,在弘揚發展花燈歌舞藝術的同時,創作、移植了《喜迎親》、《貼畫》、《戰地黃花》、《沙家浜》等近百個花燈戲劇目。“麻陽花燈戲”逐漸發展定型為湖南省地方保留小劇種之一,1990年被收錄於《湖南地方劇種志》中。2007年,麻陽花燈戲入選懷化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麻陽花燈戲入選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風景名勝

蘭山洞水庫
蘭山洞水庫位於麻陽苗族自治縣拖沖鄉蘭山村境內,於1973年建成,面積260多畝,大壩高36米,為該縣海
拔最高的小I型水庫。山泉水匯成4條小溪流入蘭山洞水庫,庫面開闊。庫水晶瑩透澈,屬國家一級水體。
盤瓠文化旅遊

盤瓠文化旅遊基地景點一覽表
名稱 區域範圍 占地面積 經 營 特 色
盤瓠民俗活動區 漫水村居民區 120畝 參觀盤瓠廟,盤瓠大殿,盤瓠展廳,盤瓠民俗老街,民俗商場購物,欣賞盤瓠民俗表演
娛樂休閒區 鴛鴦島 (知青農莊) 浮石煙村 42畝 游盤瓠花船、錦江小舟、苗鄉山歌對唱,烘烤,品苗鄉小吃,風味大餐、沐浴場,音樂茶座等。娛樂、休閒
龍舟賽區 錦江河段 60畝 擬每年舉辦一次全國性、省級盤瓠龍舟大賽
旅遊觀光區 青山寺四周 36畝 觀苗鄉武術表演,碑林,垂釣
文化公園 防洪大堤內外 50畝 各類休閒項目
民間繪畫長廊 千米防洪大堤 3024m 賞苗鄉民間繪畫藝術、教苗族歷史文物
錦江大橋 湖南省最長的石拱橋、錦江夜色
滕代遠紀念館
滕代遠紀念館位於縣城中心區,於1986年11月建成開館,2004年擴建館名由時住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館內陳列滕代遠留下了文物、文獻、圖片、書信。滕代遠故居位於岩門鎮王代瑁坡村,建於明末清初,典型的湘西古典民居風格,比較完整地保留了滕代遠少年時代生活學習時的各種遺物。滕代遠紀念館及故居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湖南湖北

一湖之隔的湖南、湖北。來完善他們,分享知識!

湖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長沙市嶽麓區 | 芙蓉區 | 天心區 | 開福區 | 雨花區 | 瀏陽市 | 長沙縣 |望城縣 | 寧鄉縣
株洲市天元區 | 荷塘區 | 蘆淞區 | 石峰區 | 醴陵市 | 株洲縣 | 炎陵縣 | 茶陵縣 | 攸縣
湘潭市岳塘區 | 雨湖區 | 湘鄉市 | 韶山市 | 湘潭縣
衡陽市雁峰區 | 珠暉區 | 石鼓區 |蒸湘區 | 南嶽區 | 耒陽市 | 常寧市 |衡陽縣 | 衡東縣 | 衡山縣 | 衡南縣 | 祁東縣
邵陽市雙清區 | 大祥區 | 北塔區 | 武岡市 | 邵東縣 | 洞口縣 | 新邵縣 | 綏寧縣 | 新寧縣 | 邵陽縣 | 隆回縣 | 城步苗族自治縣
岳陽市岳陽樓區 |雲溪區 | 君山區 | 臨湘市 | 汩羅市 | 岳陽縣 | 湘陰縣 | 平江縣 | 華容縣 | 屈原管理區*
常德市武陵區 | 鼎城區 | 津市市| 澧縣 | 臨澧縣 | 桃源縣 |漢壽縣 | 安鄉縣 | 石門縣 | 西湖管理區* | 西洞庭管理區*
張家界市永定區 | 武陵源區 | 慈利縣 | 桑植縣
益陽市赫山區 | 資陽區 | 沅江市 | 桃江縣 | 南縣 | 安化縣 | 大通湖管理區*
郴州市北湖區 | 蘇仙區 | 資興市 | 宜章縣 | 汝城縣 | 安仁縣 | 嘉禾縣 | 臨武縣 | 桂東縣 | 永興縣 | 桂陽縣
永州市冷水灘區 | 零陵區 | 祁陽縣 | 藍山縣 | 寧遠縣 | 新田縣 | 東安縣 |江永縣 | 道縣 | 雙牌縣 | 江華瑤族自治縣
懷化市鶴城區 | 洪江市 | 會同縣 | 沅陵縣 | 辰谿縣 | 漵浦縣 | 中方縣 | 新晃侗族自治縣 | 芷江侗族自治縣 | 通道侗族自治縣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 麻陽苗族自治縣 | 洪江管理區*
婁底市婁星區 | 冷水江市 | 漣源市 | 新化縣 | 雙峰縣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 | 古丈縣 | 龍山縣 |永順縣 | 鳳凰縣 | 瀘溪縣 | 保靖縣 | 花垣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行政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參見:湖南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