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縣

秀山縣

秀山於清乾隆元年(1736)建縣,以境內一秀美山峰"高秀山"而得名。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撤消秀山縣。秀山自治縣現轄32個鄉鎮,人口63萬,聚居著以土家、苗為主的17個少數民族,占全縣人口的52%以上。全縣基本縣情為:區位較優,潛力較大,機遇較好,發展較快。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今秀山縣境,商周時期屬巴國地,春秋時期屬於巴國南疆之域。乾隆元年(1736年)割酉陽東南境石堤、宋農、晚森等土司據地,始置秀山縣(縣治今三合場鄉),初隸黔彭廳,尋廢廳改隸四

秀山秀山
川省川東道酉陽直隸州,並於石堤設立巡檢署,結束了秀山地區的土司建制。
民國初,秀山縣隸屬川東道,民國2年(1913年),改石堤巡檢署為分縣。民國23年,於縣境所建黔東蘇區轄縣境內清溪、龍鳳、高秀、峻岭、鍾靈、蘭橋、九江、梅江、興隆、雅江、平馬、大板、永興、里仁、保全、地壩(今蓮花一帶)、膏田、石堤等鄉。同時,建立了枷檔河(今屬塘坳鄉)、壩芒(今屬峻岭鄉)、巴盤(今屬三合場鄉)三個鄉蘇維埃政權。民國24年,秀山縣隸屬於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8年,川康建設期成會提出以川、黔、湘、鄂4省邊區48個縣設定“青江省”,以秀山縣城為省會的方案,並完成了法定審批手續,且已實施了建省的第一步工作,派駐了軍隊,修建了飛機場,後因內戰而停止。民國38年4月,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保全司令密電通知,為對付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四川和西南,以秀山、酉陽、黔江、彭水4縣,建立川、湘、鄂邊區綏靖公署。
1949年11月7日,秀山解放。是月20日,建立了秀山縣人民政府,隸西南區川東行政公署區涪陵專員公署。1950年1月23日,涪陵專區所轄之秀山、酉陽、黔江3縣別置“川東酉陽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治酉陽縣城。秀山縣隨隸酉陽專署。1952年9月5日,撤銷酉陽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復併入涪陵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秀山縣亦改隸之。1983年4月4日,建立“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未變,自治縣人民政府駐中和鎮,仍隸屬涪陵地區專員公署。
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置黔江地區,秀山土家苗族自治縣改隸黔江地區。1997年3月,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隨黔江地區改隸重慶市。2001年,撤黔江開發區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隸屬重慶市直管。

自然地理

秀山位於武陵山脈中段,四川盆地東南緣的外側,為川東南重門戶。地處北緯28°9′43″-28°53′5″、東經108°43′6″-109°18′58″之間。東和東北與湖南省花垣、龍山、保靖縣毗

秀山秀山
鄰,南和東南、西高與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相連,北和西北與省內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接壤。東北角距湖北省來風縣境僅20餘公里。距長沙604公里、武漢656里、貴陽556公里、重慶650公里,是重慶市最邊遠的縣之一。全縣幅員面積2462平方公里,邊境線長320公里。

地貌

秀山地處川東南褶皺帶,系武陵山二級隆起帶南段。地跨北緯28°9′-28°53′東經108°43′-109°18′之間。西鄰大婁山。北眺七曜山,屬巫山、大婁山中山區。境內平壩、丘陵、低山、中山互相交錯。西南高,東北低。中部是一個類似三角形的盆地。縣內多數地方海拔在500米至800米之間。西南部轎子頂海拔1631.4米,為縣內最高峰。海拔最低點是石堤鄉高橋村水壩的濫泥灣,海拔245.7米。境內河溪縱橫,河流切割強烈,地表起伏大,山脈、河流多順構造線東北向布展。秀山地貌大體可分為平壩區、低山丘陵區、低中山區3個類型。西部和南部為低中山區,占幅員總面積的30.24%;東部和北部為低山丘陵區,占幅員總面積的38.81%,中部為盆地平壩區,占幅員總面積的30.94%。

地質

秀山地質構造屬新華夏系及華夏系,是揚子台地內的川湘凹陷南部邊緣。主要構造線呈北北東至北東向展布,裙皺呈北北東至北東向,向斜傾角平緩,背斜傾角較大,局部受斷裂影響,有倒轉現象。斷裂在縣境內十分發育,尤以南部元古生界、下古生界地區和北部秀山背斜伏端為最。主要斷裂走向與褶皺軸線基本一致,呈北北東向傾向北西。

氣候

秀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正常,降水充沛,日照偏少。全年平均氣溫為16℃,屬基本正常。其中:一月最冷,月平均氣溫5℃。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7.5℃。地溫和氣溫一樣,7月最高、1月最低。熱量條件以溶溪、洪安、石堤河谷一帶最優,年平均氣溫均大於17℃。平壩、淺丘地帶平均氣溫在16℃至17℃之間。“三大蓋”及西部的轎子頂、南部的椅子山、東北角的八面山,年平均氣溫在10℃至14℃之間。其餘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4℃至16℃之間。
常年降水量為1341.1毫米。80%以上年份降水量在1100至l700毫米之間。以5、7兩月最多,均接近200毫米。1月最少,不足30毫米。從旬季分布看,全年有3個月明顯的降水高峰,即5月上旬、6月下旬或7月上旬、9月中旬,旬平均雨量分別為71.2、76.4、60毫米。從四季降水分布看,以夏季降水最多,春季為次,秋季再次,冬季最少,分別占全年降水總量的37%、31%、24%和8%。1979年6月降大到暴雨155.5毫米,為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暴雨。
境內年日照時數為1213.7小時,占可照時數的28%,屬全國日照低值區之一。80%的年份日照時數少於1300小時。日照以7月最多,為201.8小時,8月稍次,為199.4小時。7、8兩月日照時數占全年日照總時數的三分之一。1月較少,為48.8小時,2月最少,僅44.7小時。1、2月日照總時數僅占全年的8%。

自然資源

秀山自然資源獨特。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有三個顯著特徵,即儲藏量(產量)大、壟斷性強、互補性強。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豐、品位高,已探明的礦藏有60餘種。秀山錳礦帶跨三省(市)連三縣,錳礦儲量在2400萬噸以上,平均品位24.5%左右,與毗鄰的貴州松桃縣、湖南花垣縣並稱為中國錳礦“金三角”,為全國最大,最集中的礦區。生物資源中,黃花、玄參、白朮、金銀花、杜仲等極具開發價值。境內旅遊資源也相當豐富,有極具開發價值的石耶、峨溶、熱水塘三處溫泉和洪安邊城、石堤峽江風光,還有鳳凰山等風景名勝及人文景觀。

經濟發展

國道319線、326線貫穿秀山全境。渝懷鐵路的建成通車,正在建設中的渝湘(重慶至湖南長沙)高速公路、設計中的包頭到北海的高速公路都將經過秀山,秀山作為重慶市通向東南沿海最邊界的通道及"買全國賣武陵,買武陵賣全國"的區位優勢將全面凸現。

200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6.7%,達到50.04億元,增幅高於全國7.7個百分點,全市2.3個百分點;全口徑財政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39.2%、52%,達到7.1億元、4億元。被評為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縣(市),並再次被評為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

秀山文化

秀山人傑地靈,勤勞淳樸的先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黃楊扁擔》等花燈歌舞流行國內,名揚海外,被譽為“花燈歌舞之鄉”。秀山民間藝術文化豐富多彩,又是全國文化體育先進縣,秀山是老革命根據地。這片熱土孕育了大批革命志士,留下了劉伯承、賀龍等革命前輩光輝的戰鬥足跡。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秀山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新世紀的征程上,秀山人民乘西部大開發東風,發揚“誠信開放、實幹創新”的人文精神,緊緊圍繞重慶市委、市政府把“秀山建成渝鄂湘黔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高地和中等城市”這一定位,全力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商貿興縣、文化活縣"戰略,力爭通過5到10年的努力,成為渝東南經濟強縣和渝、鄂、湘、黔交匯地區的少數民族商貿中心,使秀山成為渝東南--武陵山區旅遊中轉地,綜合經濟實力領先周邊縣,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

地勢地貌

秀山位於武陵山脈中段,四川盆地東南緣的外側,為川東南重門戶。地處北緯28°9′43″-28°53′5″、東經108°43′6″-109°18′58″之間。東和東北與湖南省花垣、龍山、保靖縣毗鄰,南和東南、西高與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相連,北和西北與省內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接壤。東北角距湖北省來風縣境僅20餘公里。距長沙604公里、武漢656里、貴陽556公里、重慶650公里,是重慶市最邊遠的縣之一。全縣幅員面積2462平方公里,邊境線長320公里。
地貌
秀山地處川東南褶皺帶,系武陵山二級隆起帶南段。地跨北緯28°9′-28°53′東經108°43′-109°18′之間。西鄰大婁山。北眺七曜山,屬巫山、大婁山中山區。境內平壩、丘陵、低山、中山互相交錯。西南高,東北低。中部是一個類似三角形的盆地。縣內多數地方海拔在500米至800米之間。西南部轎子頂海拔1631.4米,為縣內最高峰。海拔最低點是石堤鄉高橋村水壩的濫泥灣,海拔245.7米。境內河溪縱橫,河流切割強烈,地表起伏大,山脈、河流多順構造線東北向布展。秀山地貌大體可分為平壩區、低山丘陵區、低中山區3個類型。西部和南部為低中山區,占幅員總面積的30.24%;東部和北部為低山丘陵區,占幅員總面積的38.81%,中部為盆地平壩區,占幅員總面積的30.94%。
地質
秀山地質構造屬新華夏系及華夏系,是揚子台地內的川湘凹陷南部邊緣。主要構造線呈北北東至北東向展布,裙皺呈北北東至北東向,向斜傾角平緩,背斜傾角較大,局部受斷裂影響,有倒轉現象。斷裂在縣境內十分發育,尤以南部元古生界、下古生界地區和北部秀山背斜伏端為最。主要斷裂走向與褶皺軸線基本一致,呈北北東向傾向北西。 氣候
秀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溫正常,降水充沛,日照偏少。全年平均氣溫為平均氣溫為16℃,屬基本正常。其中:一月最冷,月平均氣溫5℃。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7.5℃。地溫和氣溫一樣,7月最高、1月最低。熱量條件以溶溪、洪安、石堤河谷一帶最優,年平均氣溫均大於17℃。平壩、淺丘地帶平均氣溫在16℃至17℃之間。“三大蓋”及西部的轎子頂、南部的椅子山、東北角的八面山,年平均氣溫在10℃至14℃之間。其餘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4℃至16℃之間。

常年降水量為1341.1毫米。80%以上年份降水量在1100至l700毫米之間。以5、7兩月最多,均接近200毫米。1月最少,不足30毫米。從旬季分布看,全年有3個月明顯的降水高峰,即5月上旬、6月下旬或7月上旬、9月中旬,旬平均雨量分別為71.2、76.4、60毫米。從四季降水分布看,以夏季降水最多,春季為次,秋季再次,冬季最少,分別占全年降水總量的37%、31%、24%和8%。1979年6月降大到暴雨155.5毫米,為有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暴雨。

境內年日照時數為1213.7小時,占可照時數的28%,屬全國日照低值區之一。80%的年份日照時數少於1300小時。日照以7月最多,為201.8小時,8月稍次,為199.4小時。7、8兩月日照時數占全年日照總時數的三分之一。1月較少,為48.8小時,2月最少,僅44.7小時。1、2月日照總時數僅占全年的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