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產資源

中國礦產資源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的、礦產自給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一部分礦種(礦組)的儲量名列世界前茅或首位。但人均占有量卻低於世界水平。

正文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的、礦產自給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一部分礦種(礦組)的儲量名列世界前茅或首位。但人均占有量卻低於世界水平。

中國至少在50萬年以前就開始利用礦產資源(見周口店古人類遺址)。在明代和更早的時期,對礦產資源的利用技術就居當時世界先進地位。19世紀後半葉,帝國主義以掠奪方式在中國開辦礦山,因而自清朝末年開始,中國的礦產資源就處於這種半殖民地的地位被開發掠奪。但到1949年為止,中國探明一定儲量的礦種僅有18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對礦產資源的大規模勘查,到1990年年底,中國已發現162個礦種,探明儲量的礦種有148個。主要有:

① 能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鈾、釷等。

② 黑色金屬礦產:鐵、錳、鉻、釩、鈦等。

③ 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銅、鉛、鋅、鋁、鎢、錫、鎳、鉍、鉬、鈷、汞、銻、金、銀、鉑等。

④ 稀有、稀土和分散元素:鈮、鉭、鋰、鈹、稀土族元素、鍺、鎵、銦、鎘、硒、磅等。

⑤ 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熔劑石灰岩、熔劑白雲岩、 矽石、菱鎂礦、耐火粘土、 螢石、鑄型用砂、高鋁礦物原料等。

⑥ 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 硫鐵礦、 自然硫、磷、鉀鹽、鉀長石、明礬石、 硼、芒硝、天然鹼、 重晶石、鈉硝石等。

⑦ 建築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產:雲母、石棉、高嶺土、石墨、石膏、滑石、水泥用原料、陶瓷粘土、磚瓦粘土、玻璃用砂、建築用石材、大理石、鑄石用玄武岩、珍珠岩、 沸石、蛭石、 硅藻土、膨潤土、葉蠟石、剛玉、天然油石、玉石、瑪瑙、金鋼石、冰洲石、光學螢石、藍石棉、壓電水晶等。

⑧ 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把地下水、地熱等也列為礦產管理。(見中國水資源)

中國礦產資源中國礦產資源

自50年代以來,採礦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共建立了重要礦山5000多處,鄉鎮集體和個體辦礦也有12萬處。全國礦石產量從1949年的4000多萬噸,增加到1984年的12億多噸,採礦、選礦和加工技術也有很大提高。(見彩圖)

中國礦產資源的不斷發現及其地質分布規律 中國的許多礦產資源在不同地質條件下作有規律的分布,如:雲南東川銅礦、箇舊錫礦、湖南錫礦山的銻礦、貴州汞礦、華北地區的煤礦、東北地區的煤礦、新疆的煤礦、鞍山的鐵礦、江西的鎢礦、新疆阿爾泰的稀有金屬礦等。20世紀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期,根據已掌握的一些礦產的形成和分布特徵,相繼擴大或發現並勘探了一批新的礦產資源產地,如:長江中下游鐵、銅礦,四川西昌攀枝花的釩鈦磁鐵礦,北京和冀東地區的鐵礦,白雲鄂博稀土及鐵礦,貴州六盤水地區的煤礦,東秦嶺、伏牛山地區的鉬礦,西南及中南地區的磷礦,祁連山地區的銅、鎳礦,新疆、陝、甘、寧地區的油田,松遼平原的大慶油田,渤海灣、河北、山東及江漢地區的油田等。70年代中期以來,又在遼寧復州灣發現了與山東魯南地區類似條件的原生金剛石,在膠東半島擴大了金礦的遠景,肯定了西藏昌都地區以銅為主的多種金屬成礦帶和西藏的鉻鐵礦遠景,在江西、江蘇、安徽發現了鹽礦,在山東、南京、吉林等地發現了石膏礦,在南海與東海相繼發現了工業油流等等。

中國的礦產資源是按一定的地質規律而出現、分布的。

① 在不同地質時期形成的地層和岩石中含有不同的礦產資源。如在中國前寒武紀早期的不同階段,形成了鞍山式鐵礦、 銅、金、鎳、 菱鎂礦以及雲母、滑石、鉛鋅、硼等等;前寒武紀晚期有錳、鉛、鋅、石墨、磷礦、稀土礦,等等;在寒武紀地層中有磷稀土、釩汞等礦;泥盆紀地層中有鐵、錳;如按層控礦床的觀點來分析,華南地區許多有意義的礦產資源如鉛鋅礦、硫鐵礦、銻礦、汞礦等都賦存在這套泥盆紀地層中;石炭二疊紀是中國主要成煤期,東北地區南部,華北地區的煤都賦存在這一時期,晚二疊世是華南的主要成煤期。中生代的岩漿活動是中國東部主要成礦期,其中燕山期的花崗岩類同許多與岩漿有關的礦床有關,通過岩漿的形成、運移、轉化及熱液(氣)活動,形成各式各樣礦床。侏羅紀是西北、特別是新疆地區,以及東北北部的主要成煤期,老第三系是已發現的油田的主要含油層。

上述地層和岩類含礦特徵及相應的成礦時代,有的同世界其他地區類似,如早前寒武紀地層含鞍山式(即條帶狀)鐵礦和金,石炭二疊系富含煤,老第三系含石油等。有的是中國同其他地區有所不同的成礦特點,如中生代燕山期岩漿活動是主要的內生礦床的成礦時代,早前寒武紀末期在一定地區形成了重要的菱鎂礦和硼礦等。

② 一些重要礦種的沉積礦床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明顯,尤其顯示了北方和南方成礦條件的不同。這主要是由於中國的不同時代的含礦地層在空間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如早前寒武紀岩層大量出露在秦嶺以北,直到陰山和大青山的東西延長線上,即包括東北南部的廣大北方地區;寒武系和奧陶系廣泛發育在南、北方;志留系在華北和東北南部缺失;大部分古生代地層在北方為陸相或海陸交替相;中生代地層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為陸相,只在西部和南部有海相。此外,不同時代含礦地層的沉積環境和條件也有地區上的差別。因而,中國同沉積作用有關的礦產資源,包括已經變質的在內,就出現了地區差別和南北不同的情況。

如早前寒武紀的鞍山式變質的沉積鐵礦,主要分布在秦嶺以北的廣大北方,直到內蒙古和東北的南部。前寒武系頂部和寒武系中的沉積磷礦,主要分布在南方的鄂、湘、黔、滇、川等省,而北方的晉、內蒙古、寧等地,雖也有基本相同的含磷層位,但品位低而層薄。下寒武統含有釩、鉬等多種金屬的黑色頁岩建造,有較大的綜合利用遠景,主要見於秦嶺以南的廣大地區;有名的泥盆紀寧鄉式鐵礦,只廣泛分布於南方的湘、鄂、贛、桂、黔、滇等省區;石炭二疊系是中國煤資源和共生的粘土與一水型鋁土礦等的主要來源,這些類型的礦產,主要分布於秦嶺及其東延山脈以北和北緯40°~42°以南的許多地區以及貴州等地。青藏高原湖泊地區的鉀、硼等鹽湖礦產資源也有明顯的地區分布特徵。

③ 古生代初期以來同岩漿活動有關的內生礦產資源,也有不同的地區分布特點,特別表現在中國東部同西部的差別。大體上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大雪山和橫斷山脈為界限,可將中國分為東西兩部。在西部的北區,華力西期岩漿活動的影響居主導地位,形成了一些有關的內生礦床,從柴達木北緣向南,依次出現了印支期和燕山期岩漿作用相繼增強而又漸次減弱甚至消失的情況;到西藏南部和滇西,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期岩漿活動影響最為強烈,在各地相應地生成了有關幾個活動期的內生礦床。在東部,大體上從西往東,燕山期侵入岩漿活動的遺蹟不斷增多,大致從北部邊界東經115°左右南向或南南西方向延伸、經南嶺西段到粵西海濱的一線以東,燕山期岩漿活動(包括陸相火山作用)的影響最為明顯和強烈,產生了廣大地區內許多金屬和非金屬的礦床;但在其北部,即東北北部和內蒙古北部,華力西期的岩漿活動,尤其是花崗岩類的侵入影響,同燕山期的不相上下,甚至更明顯一些,因而這兩期形成的內生礦床或相鄰並存,或穿插出現,或燕山期的成礦作用疊加在華力西期的上面。

例如新疆阿爾泰地區有名的偉晶岩型鈹、鋰、鈮、鉭、雲母等礦產,是華力西期形成;川西大雪山及其西側以鋰為主的相似偉晶岩型稀有元素礦床以及一些雲母礦床,主要生成於稍晚的印支期;而東部湘、贛、粵、桂的同類型礦床,則是燕山期產物,它們的規模同經濟價值也不如西部。

又如,同超基性岩有關的鉻鐵礦床,大多位於西部,其成礦期在新疆境內為華力西期,在西藏境內主要為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同基性岩漿活動有關的釩鈦磁鐵礦礦床,一些重要產地集中於西部東南側的四川西昌地區,其主要成礦時代也屬華力西期;東部的那些不重要產地,主要形成於燕山期。而同(屬於超基性範疇的)金伯利岩有關的原生金剛石礦床,已知重要產地只見於東部的山東、遼寧,其成礦時代主要屬燕山期,附近還有第四紀以來形成的金剛石砂礦。

東部同燕山期中,酸性(偏鹼性)岩漿活動有關的一系列重要礦產資源中,在金屬礦產方面,有包括河北邯(鄲)邢(台)、山東萊蕪、湖北東南部地區的大冶式等接觸交代型鐵(銅)礦,南京、蕪湖一帶的玢岩型鐵礦系列,江西北部和其他地區的銅礦系列,南嶺和相鄰地區的鎢、錫(包括廣西北部和雲南箇舊)、鉛、鋅等礦床,東秦嶺北坡及其東延地帶以及燕山等地區的鉬礦。在非金屬方面,有同火山作用關係密切的、閩浙交界沿海地區和安徽廬江附近的明礬石礦,蘇州和湘、閩等一些地點的高嶺土礦,浙江等地的螢石礦,以及不同地區的珍珠岩、沸石等;還有由侵入體接觸變質形成的透輝石、透閃石、矽灰石、紅柱石等礦產。

④ 不少礦產不是一次生成的,而是兩次以上成礦期的產物。這主要是由於中國的許多地區,具有經歷兩次以上構造和岩漿活動,乃至成礦作用的特點。因而早期生成礦床的物質成分(礦物或化學的)和結構、構造,受到後期礦化作用疊加的影響,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這樣,有用組分有所增減,形成富礦或貧礦,或使組分更為複雜,往往增加了綜合利用的難度。如前述鞍山式鐵礦,一般都是貧礦,在經歷了原始沉積和後來的區域變質以後,在有些地方(如遼寧弓長嶺等地),又受到不同成因熱液對元素遷移積聚作用的影響而形成富鐵礦,白雲鄂博鐵礦在元古代形成時,已含有一些稀土元素,後來又受到華力西期熱液作用的影響,增添了其他一些稀土元素的組分和其他組分,同時又有鐵的遷移;西昌地區某些釩鈦磁鐵礦床生成後,又受到鹼性岩脈侵入影響,增加了一些稀有金屬元素;南方一些銅礦床受第四紀以來表生作用影響而形成的次生富集帶,也是疊加成礦作用的實例。

各類主要礦產資源 能源礦產 主要是煤和石油,其次,還有油頁岩(見中國能源)。

黑色與有色金屬礦產 主要有下列12種:

① 鐵礦。中國現有鐵礦儲量400多億噸,類型齊全,其中鞍山式變質的沉積鐵礦幾乎占1/2。 鐵礦資源雖豐,但富礦所占比例很少,不少礦床組分複雜,易采易選礦石不多。鐵礦分布廣而不均衡,東北、華北兩區儲量幾占全國的一半, 其中最集中的地區是遼寧鞍山、 本溪、冀東和西昌地區。

中國礦產資源中國礦產資源

② 錳礦。 中國的錳礦儲量相當豐富,大多為沉積型或次生氧化堆積型,但以中低品位和碳酸錳礦石為主。產地大多集中於中南、 西南兩大區, 包括桂、湘、黔、川、滇、鄂等省區,遼也有較儲大量。

③ 銅礦。中國銅礦資源也較豐富,已探明銅礦儲量居世界第3位。 但缺少易選的高品位富礦。儲量的一半以上在華東、西南兩區,包括贛、滇、藏、皖等省區。銅產地分布較廣,長江中、下游是集中地區之一,甘肅的白銀廠、雲南的東川和山西的中條山也是有名的大礦。礦床類型以斑岩型和接觸交代型為主,前者以江西德興為代表,後者以湖北大冶和安徽銅陵為代表。

④ 鉛、鋅礦。也是中國儲量豐富的礦產。鋅比鉛多。現有儲量,稍多於一半在中南、西南兩個大區。主要產地分布於南嶺一帶(包括湖南水口山在內)、滇、內蒙古、甘、陝南和柴達木的北緣;礦石中有銀,也有鎵、鍺、銦、鎘、硒、碲等伴生的分散元素。

⑤ 鋁礦。中國的鋁礦大多為沉積型鋁土礦床,礦石以一水型的硬水鋁石為主,鋁、矽比相對較低,冶煉性能不如三水型鋁土礦。其主要產地在山西中部、河南鞏縣一帶、 貴州修水、 山東淄博和廣西平果等地。浙、閩、皖等省的明礬石礦也是可供綜合利用的鋁礦資源。

⑥ 鎳礦。中國鎳礦的主要類型是硫化物銅鎳礦床。甘肅金川鎳礦是世界著名大礦區,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礦石中含有較多的銅和鉑族元素等。滇、吉、新、川、鄂等省區也有一些鎳礦資源。

⑦ 鎢礦。中國是世界上鎢礦儲量最多的國家,也是鎢礦的主要出口國。鎢礦床主要有石英脈型鎢錳鐵礦和接觸交代型白鎢礦。開採的鎢礦主要是鎢錳鐵礦,但其儲量僅稍多於白鎢礦。湘東南、贛南、粵北等地南嶺一帶是全國鎢礦最集中的地區,儲量占全國一半以上,豫、閩、滇、黑等省也有一定的鎢礦資源。

⑧ 錫礦。中國的錫礦很豐富。開採的礦床包括不同類型的原生錫礦和砂錫兩大類。最大的礦區在雲南箇舊,有“錫都”之稱,聞名全球(見箇舊市),另一重要產地在廣西南丹一帶(見南丹縣)。內蒙古、湘、粵、贛也有一定的錫礦資源,滇西也有一些錫礦床。

⑨ 鉬礦。中國鉬礦資源豐富,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產量也列前茅。礦床類型齊全,以斑岩型為主,沉積型也有重大的綜合利用潛在價值。中南、東北、西北3大區的已知儲量約占全國3/4。東秦嶺北坡及以東為一主要成礦帶,燕山部分地區亦為鉬成礦帶。

⑩ 銻礦。中國銻礦探明儲量名列世界第一。礦床類型齊全,其中廣西的“紅銻礦”是一種獨特類型。湖南新化錫礦山是全球最大的銻礦產地(見冷水江市)。湖南其他地區以及桂、黔、甘、滇、陝等省區也有一些銻礦產地。  汞礦。中國是世界汞礦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產地集中於黔、湘、川交界的地區內,其中黔東北的汞儲量占全國總量一半以上。陝西儲量僅次於貴州;滇、鄂、青、桂等省區也有一些汞礦產地。  金礦。中國現有儲量中,原生金礦(即“脈金”或“山金”)占很大比重,砂金只占10%左右,另在其他礦產伴生組分中,回收不少數量。金礦產地分布廣泛,其中伴生金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游。長江上游及其某些支流和黑龍江一些地段歷來開採砂金,現仍有一定砂金資源。膠東、豫西、黑龍江、陝甘川交界處及河北是主要的黃金資源和生產基地。

非金屬礦產 包括冶金輔助原料、化工用、建材用等各種非金屬礦產,現擇其重要者分述於後:

① 磷礦。中國磷礦資源約100億噸,絕大部分為海相沉積型礦床。大型沉積礦產地集中於雲南昆陽、貴州開陽、湖北襄陽等地及其附近區域。中國西南、中南地區是世界範圍的重要磷礦產集中地區,只是品位高的富礦所占比例小,交通也較不便。其他地區有一些變質岩和火成岩中的磷礦,一般規模較小,品位一般也相當低。

中國礦產資源中國礦產資源

② 硫礦。中國硫礦包括硫鐵礦、自然硫和在金屬礦產中的伴生硫礦。當前主要發現利用的是粵、皖、內蒙古等大型硫鐵礦床,許多有色金屬礦山(如甘肅白銀廠)的伴生硫也提供了不少資源來源,晉、川等含煤地層的伴生硫鐵礦也是重要的硫礦資源。全國自然硫不多,石油、天然氣中的伴生硫也可回收。

③ 菱鎂礦。中國的菱鎂礦儲量居世界第一,遼寧大石橋地區的菱鎂礦聞名全球,為變質碳酸鹽岩層中熱液交代富集型的鈣鎂碳酸鹽岩礦床。魯、冀有一些探明的儲量;藏、新、甘也有一定的遠景。

④ 石棉礦。重要的石棉礦在四川石棉縣與青、新、交界處的茫崖(見茫崖鎮),陝西也有較豐富的資源,礦床屬於超基性岩的蛇紋岩石棉礦類型,短纖維為主,四川石棉礦有長纖維的。內蒙古等地的小型石棉礦也提供不少資源。

⑤ 石墨礦。中國石墨礦主要產於黑、魯、吉、湘、內蒙古等地,粵、新也有一定的資源。以往以晶質石墨為主的山東南墅石墨礦最著名,近年來在黑龍江省探查到更多的資源,開發上也有新的發展。

⑥ 雲母礦。中國著名的雲母礦產地是新疆阿爾泰、四川丹巴和內蒙古土貴烏拉。青、魯、藏等省區也有一定的資源或遠景。

⑦ 石膏(硬石膏)礦。中國石膏資源豐富,分布很廣。近年來儲量增加特多的山東已居全國首位;邊緣省區,如:內蒙古、青、寧(夏)、藏、甘、滇等地增長也多;蘇、吉兩省有突破,有科學和實用的意義。長期開採的兩湖、山西等礦區也有新的發展,但儲量的增加相對較少。

⑧ 高嶺土。其主要成分是世界礦物學界以中國“高嶺”地名命名的高嶺石,這種粘土資源分布較廣,儲量最多的是蘇,其次是湘、閩、滇、粵等省。著名的瓷都江西景德鎮附近資源,其儲量增加相對較少。中國利用“高嶺土”的歷史悠久,瓷器聞名全世界,當前質量好的高嶺土產於蘇州。

⑨ 重晶石。是重要的非金屬礦產。中國重晶石的探明儲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⑩ 寶石與彩石。和田玉、南陽玉與虎晴石、岫巖玉、湖北綠松石、青田石、福建壽山石與田黃等,多年來海內、外視為珍寶。

中國一部分需用量大的礦產如鐵、磷、錳、銅等,中低品位的貧礦多而富礦少(或很少),它們的部分礦石組分複雜,選礦(冶煉)難度大;兩種以上礦產共生在一定地質建造(地質體)三度空間中的共生礦及多種有用組分伴生在同一礦體中的礦產,也大量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