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經濟區

淮海經濟區

淮海經濟區於1986年3月成立,由蘇魯豫皖四省十四個地、市組成,十五年後的今天已發展到四省的二十個地級市。包括江蘇省的連雲港、徐州、淮安、鹽城、宿遷;山東省的濟寧、臨沂、棗莊、日照、泰安、萊蕪、菏澤;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陽、蚌埠、亳州;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周口。共有97個縣(市)、51個區。經濟區總面積17.8萬公里,2000年總人口1.19億人,約占全國面積的1.8%和總人口的9.3%;2015年總人口1.2億人,約占全國面積的1.8%和總人口的9.3%。國務院《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正式提出加快淮海經濟區區域規劃編制,淮海經濟區規劃正式列入國家規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淮海經濟區淮海經濟區
1986年淮海經濟區成立,因這一地區文化習俗語言有太多的相似性,兼之這一地區多為大平原,交通優勢突出,故而本著造福一方人民的本意,設立了淮海經濟區,不排除是為建立淮海省做準備。

2010年5月7日,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在徐州市召開,標誌著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正式啟動。

2010年第一次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中,八位市長簽署了《關於加快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的意見》,商討並通過了《2010年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重點工作方案》、《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合作與發展協調機制(試行)》等相關檔案。八市市長共同啟動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按鈕。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市長會議旨在加快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促進核心區形成資源要素最佳化配置、地區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爭取早日將淮海經濟區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1年5月10日,第二屆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市長會議在淮北市召開,會議通過了《2011年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重點工作方案》,核心區8城市共同簽署了《旅遊合作協定》、《關於共用連雲港港的合作協定》,淮北、宿州、徐州三市簽署了《關於建設城際快速通道的合作協定》。會上推選商丘市為淮海經濟區核心區2012年第三屆年會輪值城市。

2014年,在徐州成立了二十個城市文化產業單位發起的淮海文化財富聯盟,向淮海經濟區文化融合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14年4月徐州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淮海文化財富論壇。

範圍

節點城市

淮海經濟區淮海經濟區
江蘇、山東、河南、安徽中20個地級市,97個縣(市)組成。

江蘇:徐州、宿遷、連雲港、淮安、鹽城

山東:濟寧、菏澤、臨沂、棗莊、日照、泰安、萊蕪

河南:商丘、永城、開封、周口

安徽:淮北、宿州、阜陽、蚌埠、亳州

中心城市

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為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重點規劃建設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國家重要的交通要道(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軍事戰略要地,享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作為華東地區的門戶城市,現為華東重要的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遊、醫療、會展中心,同時也是省內重要的工商業、金融和對外貿易中心。徐州是江蘇文藝第一城,江蘇科教第二城,江蘇旅遊第三,也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六大中心城市之一。

《2012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顯示,徐州成長競爭力排名全國第1位,是中國未來發展前景最好的城市。國家商務部《國家級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評價》顯示,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實力在全國172家國家級開發區中排名第18位。國務院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明確了徐州的定位是建設以工程機械為主的裝備製造業基地、能源工業基地、現代農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旅遊中心,成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2008年淮海經濟區稅收經濟比較分析2008年淮海經濟區稅收經濟比較分析
淮海經濟區處於極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位於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區域,承南啟北,該區東接齊魯、南連江淮、東瀕黃海、西臨中原,在全國經濟總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擁有亞歐大陸橋東部橋頭堡的突出區位,承擔著中國經濟東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並面向大海背靠華中經濟區,在整箇中國的公雞地圖板塊中,淮海經濟區處沿海中心位置。同時,淮海經濟區本身也是頗具規模的市場,全國近一成的人口集中在此。雖然淮海經濟區成立了近二十年,比浦東開發區早,但由於主要依靠四省二十個地市行政推動合作,缺乏市場的依存度,活力不夠,整體經濟比其他沿海區域經濟落後,成為中國沿海區域經濟發展的軟肋。淮海經濟區發展相對落後,令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兩大區域中間出現落差。

土地面積

淮海經濟區土地總面積17.81萬平方公里,其中蘇北5.24萬平方公里、魯南6.00萬平方公里、豫東2.91萬平方公里、皖北3.66萬平方公里。區內面積最大的市是臨沂1.72萬平方公里,最小的市是萊蕪0.22萬平方公里,兩者相差近7倍。地級市之間面積相差太大,不利於城市功能發揮。淮海經濟區土地面積占全國的1.86%,比長江三角洲大7.8萬平方公里。

位置優勢

淮海經濟區20個市中,沒有一個直轄市、省會城市。而長江三角洲區域有15個地級以上城市,其中1個直轄市、4個副省級城市(含2個省會城市)。上海在長江三角洲發揮的龍頭作用非常顯著,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為徐州。2002年,淮海經濟區行政區劃中共有147個縣級單位,其中市轄區50個、縣級市13個。魯南有縣級單位50個、蘇北有40個、豫東有29個、皖北有28個。

文化資源

淮海經濟區淮海經濟區

淮海經濟區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

該區有道教鼻祖老子以特有的宇宙觀、行知論給後人留下經典著作《道德經》,雖只有五千言,卻文約辭要,博大精深,提出一個非常完整的哲學體系,被譽為“萬經之王”孔子、孟子、曾子、莊子、墨子、劉邦、項羽、曹操、華佗、王羲之、劉裕、朱全忠、李煜、施耐庵、朱元璋、吳承恩、袁世凱以及近代周恩來等一大批名人遺蹟,是中國旅遊內涵極為豐富的地區之一。

著名景點有泰山,孔廟,孔府,雲龍山,雲龍湖,龜山漢墓,高祖原廟,嶧山,微山湖,泗水亭,張良墓,漢城公園,九里山,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園林,太白樓,皇藏峪,包公祠,清明上河園,鐵塔,大相國寺,翰園碑林,開封府,歸德古城,白雲寺,芒碭山,壯悔堂,梁孝王墓,漢高祖斬蛇碑,陳勝墓,閼伯台,張巡祠,帝嚳陵,微子墓,倉頡墓,木蘭祠,伊尹墓,商均墓崇法寺塔,八關齋,造律台遺址,張飛寨,隋堤,梁園,龍崗遺址,商丘古城,黃河故道,冀魯豫革命紀念館,金山,秦王洞,曹州牡丹園,防山墓群,伏羲陵,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沂南漢墓博物館,孟良崮,抱犢崮,花戲樓,太清宮,華祖庵,薛閣塔,萬佛塔,白衣律院,清真石寺,嵇山,萊蕪戰役紀念館,華山森林公園,潁州西湖,花果山,施耐庵紀念館,駱馬湖,宿北大戰紀念館,嶂山森林公園。

交通運輸

淮海經濟區淮海經濟區

淮海經濟區交通便利,區內京滬、京九、隴海、新石二縱二橫鐵路幹線形成“井”形框架,京福、京滬、連霍、日東高速公路及國道幹線構成密集運輸網路。連雲港、日照港天然深水良港,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魯寧輸油管道縱貫南北,航空線路基本覆蓋經濟區,便捷的交通使本區具有貨暢其流、人便其游的優勢條件。

高鐵

根據《中國鐵路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為滿足快速增長的旅客運輸需求,建立省會城市及大中城市間的快速客運通道,規劃“四縱四橫”鐵路快速客運通道以及三個城際快速客運系統。建設客運專線1.2萬公里以上,客車速度目標值達到每小時200公里及以上。

“五縱”客運專線:北京—上海(京滬高速鐵路)、北京—武漢—廣州—深圳—香港(京港高速鐵路)、北京—瀋陽—哈爾濱(大連)、商丘—合肥—杭州(商杭客運專線)、北京—合肥—福州—台北(京台高速鐵路,大陸段叫“京福高速鐵路”)。

“四橫”客運專線:徐州—鄭州—蘭州(徐蘭高鐵)、杭州—南昌—長沙—昆明(滬昆高速鐵路)、青島—石家莊—太原、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成都(滬漢蓉高速鐵路)。

其中北京—徐州—上海(京滬高速鐵路)和徐州—商丘—鄭州—蘭州(徐蘭高鐵)都緊密聯繫淮海經濟區,一旦高鐵建成,必將對淮海經濟區和徐州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淮海經濟區的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環渤海,淮海,長三角三大經濟區將比翼騰飛。淮海、中原、蘭西三大經濟區貫穿沿海、中部到西部,必將對我國中西部發展帶來強大動力。

水路

連雲港日照港天然深水良港,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魯寧輸油管道縱貫南北,便捷的交通使本區具有貨暢其流、人便其游的優勢條件。

航空

徐州觀音國際機場,連雲港白塔埠機場,阜陽機場,濟寧曲阜機場,航空線路基本覆蓋經濟區。

公路

京福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連霍高速、日東高速公路、濟徐高速公路,徐明高速公路及國道幹線構成密集運輸網路。

人口

淮海經濟區2002年末戶籍總人口12076萬人,比上年增長6.2‰,增幅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口超過一千萬的市有周口和臨沂,人口最少的萊蕪只有124萬人。連雲港人口464萬人,占其中3.8%。淮海經濟區人口占全國的9.4%,比長江三角洲多4542萬人。淮海經濟區人口密度為676人/平方公里,其中蘇北609人/平方公里、魯南662人/平方公里、皖北697萬人、豫東800人/平方公里,基本呈自東至西遞增狀況。阜陽人口密度914人/平方公里,在各市中最高;淮安513人/平方公里,最低。與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相比,淮海經濟區每平方公里多543人。

經濟總量

淮海經濟區淮海經濟區

一般以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綜合實力的標準。2002年,淮海經濟區實現GDP729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2%,人均GDP6060元。絕對額、增幅和人均值從高到低排列依次均為魯南、蘇北、豫東、皖北。實現GDP最大的市是徐州市794.9億元;淮北和萊蕪實現GDP最小,分別為117.9、141.9,這與其面積最小、人口最少有關。當年增速最快的濟寧達到14.0%,最緩的市只有4.1%,快慢相差近10個百分點,反映出本地區發展不夠均衡。人均GDP最高的萊蕪達到11467元,其他市都沒有超過萬元,最低的市僅有2342元

淮海經濟區實現GDP占全國的7.1%,增幅比全國大3.2個百分點,人均GDP比全國少1937元。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GDP19141.6億元,占全國的比重達到18.7%。長江三角洲GDP總量是淮海經濟區的2.6倍,對全國的貢獻度也比淮海經濟區高11.6個百分點。長江三角洲平均每個城市實現GDP達到1276億元,而淮海經濟區平均每個城市僅為365億元。淮海經濟區實力不足,GDP規模小,人均水平低,不僅與發達地區差距很大,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明顯。占全國9.4%的人口只創造了7.1%的GDP,人均GDP僅相當於全國平均的3/4。

產業結構

2002年,淮海經濟區完成第一產業增加值1812.3億元,比上年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3040.5億元,增長14.8%;第三產業增加值2442.9億元,增長12.3%。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2.2%、5.7%、7.0% ,第二、三產業比重明顯偏低。三次產業當年增長速度都比全國平均速度快,分別快1.4、4.9、5.0個百分點。在各市中,完成一產增加值最多的是鹽城(182.6億元),增速最快的是蚌埠(8.6%);完成二產增加值最多的是徐州(367.1億元),增速最快的是菏澤(20.3%);完成三產增加值最多的也是徐州(294.3億元),增速最快的是臨沂(15.9%)。

淮海經濟區三次產業結構為24.8:41.7:33.5,呈二、三、一格局分布。其中魯南、蘇北為二、三、一格局,豫東為二、一、三格局,皖北為一、三、二格局。20個城市中,有13個城市呈二、三、一格局,有3個城市呈一、三、二格局,有兩個城市呈二、一、三格局,還有兩個城市呈一、二、三格局。

雖然近年來淮海經濟區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與全國和長江三角洲一樣實現了二、三、一布局,但結構最佳化、產業升級的進程明顯落後。一產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3個百分點,高於長江三角洲19.0個百分點;二產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0.0個百分點,低於長江三角洲10.2個百分點;三產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低於長江三角洲8.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劣於全國水平,主要體現在一產和二產比重的差別。

成果展望

淮海經濟區聯合協作結出了豐碩果實,給區域經濟共同發展注入了活力,成為全國較有影響、富有成效的區域合作組織,受到了國家、四省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十五年來,經濟區成員共同致力於投資環境的改善,利用區域的廣闊舞台,借力、借勢、借天時、借地利,實施“大開放、大交通、大市場”的戰略,基礎設施建設大為加強,區域共同市場嶄露頭角,各地投資軟、硬條件不斷改善,使淮海經濟區社會影響大幅度提高,已形成各成員市共同擁有的無形資產和社會財富。

核心區

組成成員

核心區成員
地級市 徐州市、商丘市、濟寧市、連雲港、棗莊市、宿遷市、淮北市、宿州市
縣、縣級市 江蘇 沛縣,豐縣,邳州,新沂,睢寧,灌南縣,灌雲縣,東海縣,沭陽,泗陽,泗洪
安徽 蕭縣,碭山,靈璧,泗縣,濉溪
山東 微山縣、魚台縣、金鄉縣、嘉祥縣、汶上縣、泗水縣、梁山縣、曲阜、兗州、鄒城、嶧城、薛城、滕州
河南 永城,虞城,柘城,夏邑,民權,睢縣,寧陵,

核心區經濟

2015年淮海經濟區城市GDP及增速
成員(地市) GDP總計(億元) 增速(%)
徐州市 5319.88 9.5
宿遷 2126.19 10.0
棗莊 2031 7.1
商丘市 1803.93 6.26
連雲港 2160.64 10.8
濟寧 4013.1 8.4
宿州市 1235.80 8.35
淮北 760.40 0.10
總計 19450.94 6.80
2010年工作方案
2010年核心區一體化建設重點工作方案
徐州市 建立協調機制、成立企業家聯合會、舉辦淮海經濟區開發聯合會旅遊分會首屆年會 
宿遷市 召開人力資源交流大會
濟寧市 共享區域航空港
宿州市 加快城際交通建設 
商丘市 開通農產品“綠色通道” 
淮北市 打造便捷高效的支付結算通道 
連雲港 共享連雲港港

經濟交流

淮海經濟區淮海經濟區

2010年11月25日,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地稅局局長座談會在徐州市召開。宿遷市、徐州市、商丘市、濟寧市、連雲港市、棗莊市、宿遷市、淮北市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八市的地稅局長聚會古城徐州,交流工作經驗,商討區域合作,共謀發展大計。此次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地稅局局長座談會由徐州市地稅局承辦,旨在加強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交流合作,構建核心區地稅協調發展新格局,推進地稅工作快速發展,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會上,本著“加強交流、密切協作、求同存異、增進友誼、促進發展、實現共贏”原則,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八市地稅局長們圍繞2011年工作構想和“十二五”規劃發展思路、建立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地稅合作協調機制以及夯實征管基礎、促進精細稅源管理、加強隊伍建設等方面暢所欲言,分析地稅工作面臨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交流地稅工作經驗,探討破解地稅發展難題,分享地稅發展成果,共同謀劃未來五年地稅發展目標任務和發展良策,提出了許多有價值、很實用、可操作的創新舉措,達到了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相互促進的作用。

積極推進淮海城市群建設。各成員市分別向各自省政府積極呼籲,爭取獲得省級層面支持,加快建立跨省際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委託國家高層次研究機構開展淮海城鎮群發展專題研究和規劃編制前期工作,爭取早日將淮海城市群納入全國城市群發展戰略。繼續深入推進重點領域產業對接。著手開展共建產業轉移示範園區和產業創新平台的建設。召開2014年度核心區企業家聯合會重點企業專題對接會議,聯合制訂《淮海經濟區核心區承接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加快推進宿州蕭縣——徐州泉山經濟開發區、淮北杜集區——徐州泉山區等跨省際合作共建園區建設。

交通建設

淮海經濟區淮海經濟區

繼續完善區域性綜合交通網路。

以強化區域內互通和區域內外互聯能力為方向,加快推進徐宿淮鹽鐵路建設,加快推進徐連運河早日完成項目立項;繼續深化區內與連雲港港、徐州港億噸大港的合作,支持區域航空港發展,加快通港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優先選擇區域內國際航線,繼續推進航空郵運業務和機場串飛航線的落實。繼續加強科研協同創新。進一步最佳化整合核心區高校科研院所優勢資源,為區域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提升技術產權交易服務、技術產權轉讓和技術成果轉讓諮詢服務、技術項目推薦和諮詢服務、項目風險投資、科技政策諮詢服務力度,為技術產權交易提供綜合服務,架構連線技術與資本之間的橋樑紐帶,實現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強化人力資源合作。各城市積極組織用人單位參加其他市舉辦的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人力資源交流大會,將各市的人才供給和需求情況通過人才中心信息平台實現共享,做到資源互通,在資信互認上,加強各兄弟市人才中心的互動,對協定簽署方進行資信和憑證互認。

共享連雲港港,為成立淮海經濟區核心城市物流合作聯盟,建立互惠互利的物流合作、信息共享機制,制定統一的物流優惠政策,積極推進區域大通關合作,加快區域間無水港建設,支持本地物流企業優先選擇連雲港口岸作為進出海通道。共享區域航空港,建立徐州、連雲港、濟寧三個機場貨運聯繫制度,協調統一貨運運價政策。共同在核心區各城市發展貨運代理,設立機場貨運點。以觀音機場開通航空郵路為契機,爭取各市郵局與觀音機場簽署合作意向,發展航空郵運業務。推進機場串飛航線落實。加強對台航線合作。推進區域間交通聯網暢通。推進新沂至宿遷高速公路、連雲港北疏港高速公路建設,開工建設徐州至明光高速公路、徐州至濟寧段高速公路;加快推進徐連客運專線、連淮鐵路前期工作,力爭開工建設;實施湖西航道一期整治工程,推進“億噸大港”建設;加快建設310國道徐商段、249省道新沂至宿遷段、236省道連雲港段、344省道沭陽至連雲港段,並爭取開工建設252省道塔雙公路北延至山東交界段等省際、市際幹線公路。

信息交流

促進商會間信息交流合作。

推動建立異地企業商會,積極引導各商業行業協會擴大活動範圍,延伸工作領域,組織區域內多形式、多層次的學習和人才交流,推動區域內企業合作、開拓市場,形成多種力量協作的一體化機制,在此基礎上,通過區域商貿流通信息交流、匯總和發布平台,實現區域商貿流通信息共享。

建立核心區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繼續把“建立跨界環境污染聯合處置機制”作為落腳點和著力點,加快建立推動淮海經濟區核心區環境保護聯席會議的長效機制,督促輪值城市對口部門牽頭召集,通過協商交流,形成淮海經濟區環境保護區域聯防聯控機制。繼續加強警務合作。

進一步加強協作區公安機關內外部資源對接整合和共享套用,為管控流入流出重點人員、打防區域流竄犯罪提供數據保障和情報支撐;提高區域指揮調度工作的科技化水平和服務實戰能力,開展以區域堵控、應急求援處置為主要課目的綜合演練,增強協同作戰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核心區協調機制。

搶抓國家城市群發展建設機遇,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新型城鎮化規劃》,強化核心區各成員市間合作聯動,在《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一體化建設合作與發展協調機制》已確定的12個專題組的基礎上,增設城市群專題組。

深化企業家聯合會合作,籌建淮海經濟區核心區企業家聯合會秘書處和工作網站,建立各城市企業聯合會、會員企業的聯絡機制。

開展總部經濟專題對接,搭建政企溝通平台,為區域招商引資創造條件。加強區域科技合作,力爭在兗礦集團淮北礦業集團等礦山建設1-2個“感知礦山”物聯網示範工程,建成淮海經濟區技術交易中心,舉辦1次針對淮海經濟區企業的產學研對接成果展示交易會。召開淮海經濟區核心區城市商會聯誼,同時,加強國家糧食生產和食品加工示範區研究。

完善區域金融合作。舉辦區域金融發展與穩定研討會,為地方性商業銀行在核心區城市設立分支機構提供快速服務通道,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跨區域銀團合作。深化區域人才資源交流與合作。通過聯合辦學、委託培養等方式擴大區域內高技能人才培養,積極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推進區域內職業技能人才交流與合作。擴大醫保異地結算範圍。加強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管理工作,完善定點醫療機構準入和退出制度,協調各市互認對方確定的定點醫療機構,逐步建立異地就醫經辦服務協作機制。

旅遊

淮海經濟區淮海經濟區
2011年5月10日,淮海經濟區核心區8城市共同簽署了《旅遊合作協定》和《關於共用連雲港港的合作協定》。完善區域警務協作機制,按照“打擊聯手、整治聯動、治安聯防、維穩聯管、信息聯網、網上聯控”,加強異地扁平化指揮、一體化運作、協同化作戰的磨合演練,開發建設警務協作平台和PGIS警務地理系統,充實省、市農村交界地區治安聯防力量,共同維護區域治安穩定。

共同打造旅遊目的地形象。打造漢文化精品游、紅色旅遊精品游、環微山湖游和山、海、泉休閒度假游等區域旅遊精品線路,圍繞“兩漢文化”、“運河文化”等主題詞開展聯合宣傳促銷,推進無障礙旅遊服務。包裝旅遊線路,開展旅遊業務對接,出台針對台灣旅行商組織遊客來核心區觀光旅遊的優惠獎勵政策;重點開拓京滬高鐵沿線旅遊市場,大力開拓台灣、港澳、韓國、新加坡等市場。

2012年淮海經濟區年會輪值城市為商丘市。商丘市承諾:將按照“積極融入,主動作為,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宗旨,強化政策對接、機制對接,著力於從能夠做到的事情做起,著力於從馬上見到成效的項目做起,求實求效,求好求快;積極推進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旅遊文化、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建設;積極推動物流合作聯盟建設,確保農產品“綠色通道”高效、暢通、惠民;進一步完善警務區域協作機制,加強警務聯動,維護區域治安;通過促進交通互聯、產業互補、市場互通、信息互用、文化互融、人才互動,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整合資源要素,合作共享,互利共贏,攜手並進,聯動發展。商丘市與各成員市在交流互訪、項目對接等方面開展富有成效的工作,通過打破行政區區劃界限,拓展更大發展空間;通過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促進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通過各地的差異化錯位發展,實現互補互惠、協同共進的倍增效應,加快共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