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病學

消化病學

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腸、肝、膽、胰等器官的器質性和功能性疾病,在臨床上十分常見。

消化病學人體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包括食管等器官的器質性和功能性疾病,在臨床上十分常見。

消化系統的結構功能特點與疾病的關係

由於消化道直接開口於體外,接納體外的各種物質,其黏膜接觸病原體、致癌物質、毒性物質的機會較多,在免疫及其他防禦功能減弱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感染、炎症、損傷。消化系統腫瘤的發病率較高也可能與此有關。胃癌、食管癌、肝癌、結腸癌、胰腺癌均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全身惡性腫瘤中占很大的比例。胃腸道與肝臟含有大量單核巨噬細胞,構成消化道的免疫保護屏障,保護胃腸道不愛外來致病因子的侵襲,當這種功能愛損時即出現相應的疾病。胃腸道微生態環境的正常對維持人的健康狀況、抵禦外來微生物的侵害、防止疾病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分類

消化系統包含的器官很多。本系統疾病的病因也十分複雜,一般有感染、外傷、物理化學因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營養缺乏、代謝紊亂、吸收障礙、腫瘤、自身免疫、變態反應、先天畸形、遺傳和醫源性因素等。
消化系統疾病有多種分類方法,下面按病變器官分類,並列出各類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和常見病種:
(一)食管疾病:主要症狀為咽下困難、胸骨後燒灼感、食管反流。常見病種有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潰瘍、食管賁門失弛緩症

消化病學急性胃炎的病理表現
(二)胃、十二指腸疾病:主要症狀為上腹部不適、疼痛、厭食、噁心、嘔吐、噯氣、反酸等。常見病種有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十二指腸炎、胃腸功能紊亂等。
(三)小腸疾病:主要表現有臍周腹痛、腹脹和腹瀉,糞便呈糊狀或水樣,當發生消化或吸收障礙時,則含消化不完全的食物成分,可伴有全身性營養缺乏的表現。常見病種有急性腸炎腸結核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克羅恩病吸收不良綜合徵、腸梗阻等。
(四)結腸疾病:主要症狀有下腹部一側或雙側疼痛,腹瀉或便秘,粘液、膿、血便,累及直腸時有里急後重。常見病種有痢疾和各種結腸炎、闌尾炎、腸易激綜合徵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直腸癌等。
消化病學肝臟
(五)肝臟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肝區不適或疼痛、肝腫大、肝區壓痛、黃疸、門靜脈高壓征和營養代謝障礙等。常見病種有肝炎肝硬化肝膿腫原發性肝癌等。
(六)膽道疾病:主要臨床表現有右上腹疼痛(膽絞痛)和黃疸。常見病種有膽石症膽囊炎膽管炎膽道蛔蟲症等。
(七)胰腺疾病:主要臨床表現有上腹部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和胰腺分泌障礙所引起小腸吸收不良和代謝紊亂。常見病種有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
(八)腹膜、腸系膜疾病:腹膜與消化器官有緊密的關係。髒層腹膜形成一些消化器官的漿膜層。腹膜疾病的主要表現為腹痛與壓痛、腹部抵抗感的腹水等。常見病種有各種急、慢性腹膜炎腸系膜淋巴結結核腹膜轉移癌等。

診斷

消化病學疾病的診斷
(一)病史:病史是診斷疾病的基本資料,在診斷消化系統疾病中尤其重要,往往是診斷的主要依據,例如消化性潰瘍常能根據病史作出正確的診斷。
(二)症狀:典型的消化系統疾病診斷多有消化系統的症狀。但也有病變在消化系統,而症狀卻是全身性的或屬於其他系統的。
(1)厭食食欲不振 多見於消化系統疾病的胃癌、肝癌、胰腺癌、肝硬化、慢性胃炎等。也可見於其他系統疾病,如肺結核、內分泌疾病等。
(2)噁心嘔吐 二者可單獨發生,但多相繼出現。見於胃炎、胃癌、幽門痙攣、幽門梗阻、腸梗阻等。
(3)噯氣 是進入胃內的空氣過多自口腔溢出的表現,頻繁噯氣為功能性改變,神經、精神因素所致,也可由胃、十二指腸、膽道等疾病引起。
(4)反酸 是由於胃酸分泌過盛或賁門功能不全,胃逆蠕動致胃酸反流至口的表現,常見於胃、十二指腸疾病。
(5)咽下困難 常見於咽、食管及食管周圍器官、賁門部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賁門癌、主動脈及縱隔腫瘤、賁門失弛緩症等。
(6)上腹或胸骨後燒灼感 主要有炎症、化學物刺激食管黏膜或食管神經肌肉活動異常引起的。常見於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潰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7)腹脹 其原因可為胃腸積氣、積食、積糞、腹水、腹塊、胃腸功能失調等。
(8)腹痛 是常見而複雜的症狀,有時診斷困難,是由多種原因引起,多由於消化器官的膨脹、肌肉痙攣、腹膜刺激、血液供應異常等基本原因所致。
(9)腹瀉 是由於腸蠕動加速,腸分泌增多和吸收障礙所致。
(10)里急後重 是直腸疾病的表現。
(11)便秘 多為結腸平滑肌、腹肌、膈肌、提肛肌張力減低、腸梗阻、直腸反射減弱或消失、結腸痙攣等所致。
(12)嘔血、黑便和便血 嘔血、黑便為上消化道出血,即食管、胃、十二指腸、膽道系統、胰腺疾病所致。便血多為下消化道出血,即小腸、結腸疾病所致。
(13)黃疸 原因複雜,常分類為肝細胞性黃疸、阻塞性黃疸、溶血性黃疸三種,需進行鑑別。
(三)體格檢查: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非常重要,腹部檢查對消化系統的診斷尤為重要。
(四)輔助檢查:
(1)化驗檢查:包括血、尿、便的檢查,其中糞便檢查對胃腸道疾病是一種簡便易行的診斷手段,對腸道感染、寄生蟲病、腹瀉、便秘和消化道出血尤其重要。
消化病學胃十二指腸造影
(2)X線檢查:包括腹部平片、消化道造影、經皮肝穿刺膽管造影術(PTC)、計算機X線體層掃描(CT)等。
(3)胃腸動力學檢查,食管腔pH、壓力測定和食管動力測定:此類檢查對診斷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運動障礙性疾病,如食管賁門失弛緩症等有幫助。
(4)脫落細胞檢查:有助於癌瘤的診斷,對食管癌的胃癌的確診率較高。
(5)活組織檢查:肝穿刺活組織檢查是確診慢性肝病最有價值的方法之一。還可通過外科手術進行活組織檢查。這是診斷消化系統器質性疾病的重要方法。
(6)內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消化道腔內病變和拍照、錄像記錄,並可採取活組織進行病理檢查。
(7)超聲顯像:可顯示肝、脾、膽囊的大小和輪廓,對肝病特別是肝癌、肝膿腫的診斷幫助較大,對腹水和腹腔內實質性腫塊的診斷也有一定價值。
(8)放射性核素檢查:對肝癌和其他占位性病變的定位診斷有一定的價值。
(9)磁共振成像(MRI)
(10)仿真內鏡檢查術
(11)內鏡超聲顯像
(12)膠囊內鏡

防治原則

消化病學疾病防治
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往往與飲食有關,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強調有規律的飲食習慣,節制菸酒,注意飲水和食品的衛生。要掌握疾病的規律,並採取積極措施,預防復發,防止併發症和後遺症。消化系統疾病可源於其他系統疾病,也可影響其他系統,因此應進行整體和局部相結合的療法。首先患者對本身疾病有正確的認識,樹立治療信心,消除緊張心理,與醫務人員密切合作,才能收到最佳療效。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