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疾病

腸系膜疾病

腸系膜是將腸管懸吊於後腹壁的腹膜。腸系膜疾病在臨床上並不多見。腸系膜疾病臨床上並不多見﹐有以下幾種:急性非特異性腸系膜淋巴結炎;腸系膜脂膜炎﹐又稱腸系膜脂肪代謝障礙﹑收縮性腸系膜炎等。

腸系膜疾病

內容

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和處理 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時,栓子的來源有:①心源性。如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變處的贅生物和左心耳、左心房附壁血栓的脫落;心肌梗塞後的壁栓;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瓣膜贅生物;人工瓣膜置換術後形成的血栓脫落;②血管源性。如動脈粥樣硬化的附壁血栓,或粥樣斑塊脫落;③肺膿腫或膿毒血症的細菌栓子等。

由於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呈銳角相交,且分出較早,管腔較粗,故腸系膜上動脈栓塞的機會比腸系膜下動脈為多。

栓子一旦堵塞動脈、且無側枝循環提供血供時,其遠端分支就發生痙攣。受累腸管發生急性缺血,呈蒼白色。腸黏膜不易耐受缺血而壞死脫落。繼而腸壁血液淤滯,充血、水腫,血漿滲至腸壁,腸壁呈出血性梗死。大量血性液體(包括晶體和膠體)滲出至腸腔和腹腔,循環血容量銳減。腸管缺血缺氧後的代謝產物和腸腔內的細菌、毒素被吸收,造成低血容量、感染中毒性休克,病情急轉直下。

如栓塞發生在腸系膜上動脈入口處,可引起Treitz韌帶以下全部小腸和右半結腸的缺血壞死。較常見的栓塞部位在結腸中動脈入口處以下,可引起大部分小腸壞死。如栓塞發生在腸曲的一個分支動脈而側支循環又良好時,則該段腸曲可不發生壞死。如栓塞在腸曲的邊緣動脈,則該段腸曲也會發生壞死。

腸曲壞死後,腸腔擴張,腸壁漿膜失去光澤直至呈暗黑色,腸蠕動消失,出現血運性腸梗阻

本病男性較女性多見。年齡在40~60歲之間,大多數病人有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心房纖顫或動脈硬化史。

在多數病人發病急驟,突然發生腹部持續性劇烈絞痛,伴有頻繁嘔吐。初起時腹軟,壓痛不明顯,腸鳴音存在,與腹痛程度不相稱。往往當病人嘔吐血性水樣物或排出暗紅色血便而腹痛有所減輕時,卻出現腹部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直至發生休克,腹腔穿刺抽得血性液體時,才想到本病的可能性,為時已晚。後期則出現腹脹、脈速無力、唇紺、指端青紫、皮膚濕涼等周圍循環衰竭徵象。

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血液濃縮和代謝性酸中毒表現。腹部X線平片見大小腸均有輕度或中度擴大脹氣,晚期由於腸腔和腹腔內大量積液,腹部普遍密度增高。

需與本病相鑑別的疾病有:胃腸穿孔、急性胰腺炎、腸扭轉、腸套疊和卵巢囊腫扭轉等。
確診的遲早與本病的預後有密切關係。原來有心臟血管病變而易發本病的患者,一旦突發腹部劇烈疼痛而懷疑本病時,應經積極準備後,行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如發現栓塞和血管痙攣時,可用輸液泵向動脈內持續輸入罌粟鹼30~60mg/小時,尚可試用溶栓治療。如療效不顯著,應早行手術探查。方法有:腸系膜上動脈取栓術,腹主動脈或髂總動脈與腸系膜上動脈搭橋吻合術,術後用肝素、右鏇糖酐等藥物抗凝治療,如腸曲已壞死,需作腸切除術

簡介

腸系膜是將腸管懸吊於後腹壁的腹膜。腸系膜疾病在臨床上並不多見。
解剖腹膜是構成腹腔的漿膜﹐為封閉的囊狀結構﹐囊壁即腹膜﹐囊腔即腹膜腔(統稱腹腔)。胚胎時期全部腹腔內臟器均在腹膜後﹐在發育過程中中腸和部分後腸向前方移動﹐逐漸被後腹膜完全包裹敷蓋﹐進而延伸成為腸系膜。腸系膜實為兩層﹐將腸管繫於腹腔後壁﹐該附著部分稱為系膜根部。腸系膜中最主要的是小腸系膜﹐此外尚有闌尾系膜﹑橫結腸系膜乙狀結腸系膜等。升結腸﹑降結腸一般無系膜﹐僅其前及側壁由後腹膜敷蓋而附著於腹後壁。在兩層系膜之間有血管﹑神經﹑淋巴管﹑淋巴結和為量不等的脂肪存在﹐腸系膜的長度為根部至腸管附著緣的距離﹐由於所有腸管的系膜均附著於根部﹐故鋪開後系膜呈扇形。腸系膜的長度和所系腸管的長度應有一定比例﹐若系膜的長度過短﹐則容易發生腸管扭轉。小腸系膜根﹐從十二指腸空腸曲斜向右下至右髂關節處﹐系膜根的寬度僅15cm﹐而系膜所系的腸管長6~7m﹐但由於小腸的系膜很長﹐小腸可在腸系膜長度所允許的範圍內作任何方向的自由活動﹐如果小腸系膜因先天性異常或炎性黏連而過短﹐特別是腸管充盈時﹐體位突然改變﹐可發生一段腸襻甚至全部小腸的扭轉。降結腸和升結腸特別是盲腸偶有系膜存在﹐但均較短。闌尾系膜是闌尾與小腸系膜下端之間的雙層三角形腹膜皺襞﹐附著於闌尾全長。乙狀結腸系膜較長﹐因結腸緣長而系膜根很窄﹐也是腸扭轉的好發部位。橫結腸為腹膜內器官﹐活動度甚大。橫結腸系膜甚寬﹐但橫結腸與胃大彎間又有胃結腸韌帶相連﹐故橫結腸極少發生扭轉。

分類

急性非特異性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小兒及青少年急性腹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多發生於回盲部的腸系膜淋巴結﹐這與回結腸區腸系膜淋巴結多﹑末段迴腸淋巴引流十分豐富有關﹐且因腸內容物常在迴腸末段停留﹐毒素或細菌產物易在該處被吸收而使淋巴結產生反應。此時可見到迴腸末端系膜的淋巴結腫大﹑硬韌﹐呈灰白色﹐系膜血管有輕度充血﹐腹內可有少量清液滲出﹐腸管本身正常。臨床表現為程度不等的腹痛﹐隨後疼痛局限於右下腹。發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應與急性闌尾炎鑑別。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常是先發熱後腹痛﹐其腹痛範圍較廣﹐不很局限﹐與闌尾炎病人能確切指出腹痛最重的部位不同。檢查時其壓痛點比闌尾炎靠內上﹐並向臍部延伸﹐有肌抵抗而少有肌強直﹐很少能觸到腫大的淋巴結。預後良好﹐不需特殊處理也可痊癒。與急性闌尾炎鑑別困難時﹐應手術探查﹐診斷明確後無需切除淋巴結﹐術後淋巴結炎症常可順利消退。
腸系膜脂膜炎﹐又稱腸系膜脂肪代謝障礙﹑收縮性腸系膜炎等。病因不明﹐罕見。腸系膜廣泛增厚變硬﹐正常的脂肪分葉消失﹐有不規則的色澤改變。顯微鏡下可見慢性脂肪壞死(見脂膜炎)。臨床無特異表現﹐可有反覆發作的腹痛﹐常在腹右側。伴低熱乏力或噁心嘔吐﹐遲早出現腹內腫塊。鋇餐造影﹑腸系膜血管造影﹑CT可幫助確定病變部位。必須手術探查才能明確診斷﹐常需作活體組織檢查以與腫瘤鑑別。無需手術切除病變﹐皮質激素治療有效﹐無特異治療。多數病例可自行緩解﹐很少產生嚴重合併症。
腸系膜腫瘤﹐有囊性﹑實性之分﹐臨床上均較少見。發生部位多在小腸系膜﹐尤其是迴腸系膜﹐橫結腸或乙狀結腸系膜少見。
腸系膜腫瘤多為良性﹐臨床症狀與腫物大小﹑位置﹑活動度是否壓迫周圍器官﹐有無扭轉﹑出血壞死﹑感染﹑梗阻等合併症有關。由於腸系膜可活動﹐病初起時大都無症狀﹐腫瘤長大後﹐可觸及無痛的腹內腫物。腫物軟硬不等﹐一般可活動﹐側向活動度大﹐上下方向活動度小。惡性者常伴有腹痛﹑消瘦無力等症狀。B型超音波﹑鋇餐造影﹑CT等檢查可協助診斷﹐確診常需靠剖腹探查。

治療方法

手術切除為唯一的治療﹐可行摘除術或局部切除術。必要時﹐可連同部分小腸一併切除。若切除不徹底﹐良性腫瘤亦可復發或惡變。惡性腫瘤根治切除率低﹐預後不佳﹐術後可根據腫瘤的病理﹐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

配圖

腸系膜疾病

所屬分類

腹部
現代醫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