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花

泡桐花

泡桐花為玄參科植物泡桐Paulowniatomentosa(Thunb.)Steud.的花。泡桐,喬木,高達30m。樹皮灰褐色,幼枝、葉、葉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黃褐色星狀絨毛。產地: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春季開花,時採收。性味:味苦;性寒。清熱解毒。主治:肺熱咳嗽;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火;急性結膜火;腮腺火;癤腫;瘡癬;支氣管炎。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泡桐花泡桐花
藥 材 名:泡桐花
拉 丁 名:泡桐 Paulownia fortunei (Seem.)Hemsl.或毛泡桐 P. Tomentosa (Thunb.) Steud.
名稱考證:泡桐花 (《河南中草藥手冊》)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玄參科植物
藥用部位:泡桐或毛泡桐的花。
性味歸經:、平入肺經。
功效分類:解表藥,辛涼解表藥
功效主治:疏風散熱、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肺炎,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炎,急性結膜炎,腮腺炎,癤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克。
古籍考證:出自《河南中草藥手冊》。
相關選方:治腮腺炎(痄腮):泡桐花八錢。水煎,白糖一兩沖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參考出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動植物形態

泡桐花泡桐花
1.泡桐,喬木,高達30m。樹皮灰褐色,幼枝葉柄花序各部及幼果均被黃褐色星狀絨毛。葉柄長達12cm;葉片長卵狀心臟形,長可達20cm,先端長漸尖或銳尖頭,基部心形,全緣。花序狹長几成圓柱形,長約25cm;小聚傘花序有花3-8朵,頭年秋天生花蕾,先葉開放;總花梗與花梗近等長;花萼倒圓錐形,長2-2.5cm,5裂達1-3,裂片卵形,果期變為狹三角形;花冠管狀漏斗形,白色,內有紫斑,長達10cm,筒直而向上逐漸擴大,上唇較狹,2裂,反卷,下唇3裂,先端均有齒痕狀齒或凹頭;雄蕊4,二強,隱藏於花冠筒內;子房2室,花柱細長,內彎。蒴果木質,長圓形,長6-10cm,室背2裂。種子多數,扁而有翅。花期2-3月,果期8-9月。
2.毛泡桐其形態主要特徵為:葉全緣或3-5淺裂。花外面通常淡紫色,內面白色,有紫色條紋。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藥材鑑定

泡桐花泡桐花
性狀鑑別
(1)泡桐花 長7-12cm。花萼灰褐色,長2-2.5cm,質厚,裂片被柔毛,內表面較密;花冠白色,乾者外面灰黃色至灰棕色,密被毛茸,內面色淺,腹部具紫色斑點,筒部毛茸稀少。氣微香,味微苦。
(2)毛泡桐花長4-7.5cm;花萼較小,長約1.2cm;花冠紫紅色,乾者灰棕色,內面紫色斑點眾鑫。
顯微鑑別
(1)泡酮花表面觀非腺毛樹枝狀分枝,枝頂部細胞壁厚,具紋孔;腺毛頭部類圓形、橢圓形,直徑32-58μm,柄部長22-190μm;腺毛與分枝非腺毛合生的毛茸,其腺毛部分與非腺毛部分分別同上述腺毛和非腺毛,但均較小;單細胞非腺毛長480-3920μm,直徑10-24μm,有的2-3株簇生。
(2)毛泡桐花表面觀有腺毛與非腺毛合生的毛茸;非腺毛有分枝與不分枝兩種,體部較粗大,基部直徑70-130μm,細胞壁較厚,約至16μm,細胞壁較厚。

中藥化學成分

毛泡桐花含香精油(essential oils)[1].

藥理作用

泡桐花泡桐花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毛泡桐皮的乙醚乙醇丙醇提取物均有抗菌活性,體外抗菌試驗證明,毛泡桐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作用較強,對卡爾斯伯金酵母菌次之,對大腸桿菌較弱。毛泡桐莖丁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鏈球菌類鏈球菌有抗菌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為紫葳新甙Ⅰ,對上述細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為150μg/ml。毛泡桐葉中分離出的幾種結晶,對8種常見菌和流感病毒仙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毛泡桐木部所含右鏇芝麻素(dsesamin)對流感病毒、仙台病毒和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毛泡桐葉中所含熊果酸在體外對革蘭陽性細菌、革蘭陰性細菌和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分別為50-400μg/ml,200-800μg/ml和100-700μg/ml。泡桐花提取物也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鎮咳、祛痰和平喘作用:泡桐果泡桐木屑提取物能顯著延長二氧化硫所致小鼠咳嗽出現時間,並能顯著延長豚鼠因組胺噴霧引起的翻倒時間,表明有平喘作用。泡桐葉泡沫提取物使小鼠呼吸道酚紅排出量明顯增加,表明有祛痰作用。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熊果酸有明顯的安定和降溫作用,能降低大鼠的正常體溫,減少小鼠自發活動,並能增強戊巴比妥的催眠作用和抗戊四唑的抗驚厥作用。

泡桐花圖片

吳鳳花泡桐花
泡桐花泡桐花

抗癌作用

熊果酸在體外對培養的肝癌細胞有顯著抑制作用,並能延長荷艾腹水癌小鼠的生命。
增強殺昆蟲劑作用:毛泡桐含泡桐素芝麻素,此二成分對除蟲菊酯和烯丙除蟲菊酯的殺昆蟲(蠅。蚊等)作用有增效作用。
其他作用:泡桐果有降壓作用,對高血壓患者的降壓作用更明顯。熊果酸尚有抗炎作用,增加肝糖原,降低心肌和橫紋肌肌糖原作用和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動物實驗表明,熊果酸100mg/kg有降低血清轉氨酶的作用。毛泡桐柄木質部尚含有梓醇,實驗表明梓醇有利尿和瀉下作用。毛泡桐樹皮含丁香甙,實驗表明丁香甙有明顯止血作用,用於術中止血,使出血明顯減少。

臨床套用

泡桐花泡桐花
治療炎症感染:將泡桐花製成注射劑片劑藥膏水劑等多種劑型,治療16種疾病計244例,均有一定療效。其中對上感支氣管肺炎急性扁桃體炎菌痢急性腸炎癤腫急性結膜炎的療效較好,治療中未發現不良反應和副作用。製劑及用法;㈠注射劑:每毫升相當於鮮花6克或乾花1.5克,每日肌注2~4次,每次2~4毫升;㈡片劑:每片相當於乾花0.25克,每次5~10片,日服3~4次;㈢水劑:滴眼、滴鼻或滴耳用,每日2~3次,適用於外耳道炎鼻炎結膜炎等;㈣藥膏:每100克含乾花約500克,調劑成膏後外用,每日1~2次,適用於手足癬瘡癤燒傷等。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