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瓣藤

永瓣藤

落葉藤狀灌木,高6米以上。分布於安徽和江西局部海拔150至1000米的山谷、溝邊或山坡林中。多攀援於常綠或落葉闊葉林的林木之上,9至10月開花。為中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對研究衛矛科系統發育及地理分布有科學價值。

基本信息

種屬概況

拉丁文名:MonimopetalumChinenseRehd
門:木蘭植物門(Magnoliophyta)

永瓣藤永瓣藤

綱:木蘭綱(Magnoliopsida)
亞綱:薔薇亞綱(Rosidae)
目:衛矛目(Celastrales)
科:衛矛科(Celastraceae)
屬:永瓣藤屬(MonimopetalumRehd.)
發現時間:1926年
發現人:中國植物學家秦仁昌
發現地點:祁門縣棕里村潘坑
海拔下限(米):150
海拔上限(米):1000

瀕危等級

1.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易危VUA1cd
2.IUCNRL2003:未列入Notlisted
3.國家保護級別(第一批):II 生效年代:1984

形態特徵

永瓣藤永瓣藤花朵和枝葉
藤本灌木,高達6米;小枝節部常有多數宿存卵錐形芽鱗。葉薄,窄卵形或矩圓狀橢圓形;長5-8.5厘米,寬2-3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圓形,葉緣常有線刺狀鋸齒;葉柄長達1厘米;托葉錐形,邊緣有毛狀細齒,宿存聚傘花序側生上年枝上,有3至數花,花梗極細弱,苞片對生,錐形;花白綠色,直徑約5毫米,4數;雄蕊花絲,生花盤邊緣上方;花盤方扁;子房與花盤合生,4室,每室1-2顆胚珠蒴果4深裂,常只1-2裂瓣成熟,外有大形宿存花瓣,瓣倒卵狀匙形,長達1厘米,下垂;果梗絲形,長約1厘米;種子每瓣1粒,黑褐色,基部有細小環狀假種皮

有性繁殖

永瓣藤種子小,種皮堅硬,壽命較短,種子萌發障礙難以消除,致使發芽率極低甚至不發芽,通過對種子處理(表C)的發芽試驗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既使進行了處理,其發芽率還是很不理想,萌發時間長,出苗困難,生長勢弱,抗逆性差。自然環境下的成苗條件苛刻,落到地面的果實或種子難以覆土保墒,以致野外調查幾乎見不到實生苗。因此,永瓣藤的種子特性也是決定它在自然界處於稀有瀕危狀態的重要原因之一。

無性繁殖

永瓣藤永瓣藤
為了提高遷地保存的效率,並為永瓣藤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藥用)奠定基礎,進行了壓條、扦插等無性繁殖試驗。埋土壓條在定位觀察點(武寧)和收集圃同時進行,即將永瓣藤藤蔓(母株)局部埋入土中,待節上發出不定根和萌生了芽後,從母株上切斷移植而形成新的個體。結果表明用此法進行無法繁殖具有生根早而多、生根率高、生長快和繁殖苗健壯等優點;但因母株生長分散,地形高低不平,以致操作不便,管理難度大,繁殖係數也很有限。扦插繁殖是永瓣藤遷地保存和擴大繁殖數量的有效方法。以二年生硬枝(6-10cm)穗,在紅壤土、腐殖質土、火灰土和粗沙(對照)等基質上進行,其結果表明,不同的扦插基質對插穗生根和幼苗生長具有不同的影響。扦插平均生根率最高的基質是偏酸性的紅壤土,其次為腐殖質土,這是由於永瓣藤的原生環境為偏酸性的土壤,是一個適應性問題。
而成活後根系和新梢的生長量,取決於扦插基質的腐殖質和有機質含量多少,即基質的肥沃程度,故腐殖質土和火灰土的影響效果較佳。但不同基質,對扦插生根時間影響不大,這也說明永瓣藤是一種易於無性繁殖的物種。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永瓣藤不需要進行離體保存。

分布範圍

永瓣藤永瓣藤枝葉

分布於安徽南部祁門、貴池及江西北部景德鎮、貴溪、武寧、修水、萬載、宜豐、奉新及靖安等地。生於海拔150-1000米的山谷、溝邊或山坡林中。
永瓣藤一般在土層較深、腐殖質含量豐富、排水良好的偏酸性土壤環境生長最好,在濕潤的溝谷、土層淺薄、岩石裸露的地方也能適應,但在長期積水之地或乾旱的山嵴未見分布其分布區域狹窄,零星分布於贛西北及鄂東南的九嶺、幕阜山林區(西部亞區)和贛東北與皖南交界的山區(東部亞區),因鄱陽湖水域使其呈東西間斷分布。永瓣藤很可能是本地區起源的單型特有屬。西部亞區即鄂東南的通山縣(為湖北省新記錄),贛西北的修水武寧奉新靖安永修九江等縣,東部亞區即皖南的祁門(模式產地),贛東北的浮梁(景德鎮市)、婺源德興玉山等縣。原有記載的貴池貴溪宜豐萬載等縣現未見有其種群蹤跡,很可能已絕滅,說明永瓣藤的分布區正在逐漸縮小。永瓣藤種群的分布格局(大格局)呈狹域間斷分布是以地史成因為主,生態成因次之。
在地史時期,該種群在揚子古陸呈連續分布,隨著造山運動、鄱陽湖的形成,從而分成東西兩個亞區。又因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下,人類活動嚴重破壞森林植被,導致生境脆弱化,其分布也嚴重片斷化、破碎化,使現存的種群呈島嶼星散分布格局。永瓣藤種群內個體的分布格局(小格局)呈集群分布,這與其種群無性系天然更新密切相關。通過生態定位觀測得知,永瓣藤種子散布的有效性極低,主要通過匍匐生長的不定根所形成無性系小植株來維持種群的繁衍和生存。

自然概況

永瓣藤是華東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其分布區的氣候屬溫暖濕潤型,年均氣溫15-17.3℃,1月平均氣溫4-5℃,7月平均氣溫33-35℃,絕對最低氣溫-10℃左右,絕對最高氣溫40℃,≥10℃年活動積溫為5200-5400℃,無霜期230-250天,年均降水量1700-2000mm,5-6月最多,冬季最少,空氣相對濕度75%左右。分布區的土壤多為山地紅黃壤山地黃壤,ph值為5.5-6.5,有機質含量在2.9%-5.1%,成土母岩多為千枚岩頁岩板岩沙岩,但一般不存在於石灰岩花崗岩等山地。

土壤環境

永瓣藤永瓣藤花朵和葉子
永瓣藤(Monimopetalumchinense)是衛矛科(Celastraceae)的一個中國特有單型屬植物,被列為國家二級稀有瀕危保護物種。永瓣藤分布區14個樣地土壤樣品的pH值、有機質、全氮、水解氮、硝態氮、全磷、速效磷和全鉀進行了檢測分析,以期弄清該物種分布與土壤環境因子的關係。結果表明,其pH值的變化幅度為4.55~5.57,主要處於強酸性範圍,適應幅度較窄。有機質與氮素非常豐富,相互間具有明顯的相關性,有利於永瓣藤的生長與繁衍,但土壤中磷、鉀素較為缺乏。土壤酸鹼度和有機質的質量分數在某種程度上對永瓣藤的分布範圍具有制約作用。
套用Greig-Smith鄰接格子取樣法,研究了中國珍稀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chinenseRehd.)的地理分布和種群空間格局及其形成機制;分析了其克隆生長格局和生態適應對策。研究結果表明,永瓣藤的分布區域狹窄,其種群空間格局為集群型,克隆生長格局為游擊式稀疏線形樣式,這與其生物學特性和種群生態適應對策密切相關。

種群數量

永瓣藤永瓣藤葉子
通過主要分布地區種群數量、規模的調查統計可知,雖然其種群數量(141個以上)並不 少,但大都為小種群或較小種群(≤20株),占總種群數的73%。永瓣藤分布中心地區靖安奉新武寧等縣(屬九嶺山脈的中山地帶)的種群規模相對較大,種群間隔距離較小;而沿分布區邊緣的通山祁門等地的種群幾乎都是小種群或較小種群,種群間隔距離較大,而且種群規模變小的趨勢明顯。調查還發現,永瓣藤種群數量、規模與林分鬱閉度有一定的相關性。永瓣藤在森林群落中為伴生成分,林分鬱閉度過大或過小都不利於其生存。鬱閉度達0.8或以上的天然林中就幾乎找不到它的蹤跡,即使偶爾存在,也僅是小種群或較小種群,年齡結構間斷,為明顯的衰退種群。林分鬱閉度過小(≤0.3),人為干擾過度,也不適應永瓣藤的定居和散布。

自然繁衍

永瓣藤永瓣藤葉子與花朵
永瓣藤的二歧聚傘花序多從去年生枝的上部芽鱗內抽出,花期5-6月,果熟期9-10月。永瓣藤的落花落果胚珠敗育現象較普遍,有的種群(尤其是分布區邊緣的)很難見到幾個果實發育到成熟,甚至8月果枝上還剩下當年暫存的果柄。主要原因是永瓣藤花小、雄蕊花絲極短(僅約0.9mm)和缺乏引誘昆蟲傳粉的結構特徵(花色、香氣和蜜腺等),定位觀察未見昆蟲參與傳粉。其次是開花、結果初期(5-7月)正逢江南降雨頻繁,加之種群規模偏小和種群密度低,都將影響到風媒傳粉的效率,必然導致傳粉受精不良,胚珠敗育而結實率偏低。雌配子體大都能發育成熟,但成熟後不少逐漸退化而使胚珠敗育。如果一朵花中所有雌配子體或胚珠(一般為4枚)都退化就必定落花落果。

瀕危和保護

永瓣藤永瓣藤植株
保護價值
永瓣藤為我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對研究衛矛科種群起源進化、相互關係,以及闡明華東植物區系的起源和外部的聯繫等方面均有重要科學意義。
保護措施
安徽祁門縣宗里村已設定永瓣藤自然保護點。其他分布地區也應採取保護措施。有關部門可進行引種栽培試驗,以確保這一珍稀植物的繁衍。
保護建議
1)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對稀有瀕危物種來說,遷地保護雖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保護途徑,但畢竟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無性繁殖本質上只是無性群遺傳物質的轉移,因此要保護永瓣藤這個物種的遺傳多樣性,首先應基於對原產地的保護。在其種群規模較大的地方,建立自然保護區(如武寧岩等)。
2)加強生殖生理學等基礎研究,消除其有性繁殖障礙,提高永瓣藤的種子繁殖效率。
3)開展藥用成分研究,在利用的基礎上實現有效保護。據初步分析,永瓣藤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種質資源,若能在大量引種繁殖苗木的基礎上開發利用,就可以達到最好的遷地保護及持續發展。

栽培要點

當前尚未栽培,可試用種子及插條法繁殖。
為了保存好永瓣藤的種質資源,選擇了和其原生地生態條件相似的“九江珍稀瀕危植物種質庫”作為遷地保存基地,設立了田間收集圃。在引種取樣方法上,克服了傳統的引種原生地單一的問題,注意到不同地理條件種源的採集和保存,儘量多地保存它的遺傳多樣性
取樣在3-4月進行,此間雨水較多,濕度大,成活率高。每個樣地多點採挖植株&E個以上,分3組綑紮並掛牌編號。運回及時按組分別栽於陽地、半陰地和陰地3種不同光照條件的收集圃中,進行常規管理和物候觀察及生長發育情況記載。引種結果初步表明:收集圃是永瓣藤種質資源遷地保存的既經濟又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成活率高達86.3%,永瓣藤在偏酸性土壤和半陰性的環境條件下生長發育最好;向陽地的強光照對其生長具有一定抑制性,表現出枝條生長相對緩慢,葉形變窄變小,但生長在陰生地的永瓣藤開花結果甚少。

相關詞條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