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毛皂莢

絨毛皂莢

絨毛皂莢,絨毛皂莢(Gleditsia vestita)又名毛果皂莢,是我國獨有的世界稀有樹種。據調查該種在湖南南嶽山原有老樹5株,現僅存2株,鑒於上述情況本種被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基本信息

絨毛皂莢 拉丁名:Gleditsia japonica var. vestita (Chun et How ex B. G. Li)
(Gleditsia vestita Chun et How ex B. G. Li)
中文名:絨毛皂莢
拉丁科名:Leguminosae
中文科名:豆科
保護級別:三級保護

絨毛皂莢物種簡介

談及植物物種的瀕危狀況,莫過於絨毛皂莢之危機。據調查該種在湖南南嶽山原有老樹5株,現僅存2株。本樹木材緻密,莢果可作洗滌劑,植株具有園林觀賞價值。又本種是豆科中較原始的種類,對分類系統研究有重要意義。鑒於上述情況本種被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絨毛皂莢為落葉喬木,高15-20米。樹幹與枝條上生粗壯、有分枝的木質堅刺。葉常集生於枝頂,偶數羽狀複葉,具小葉10-16片。小葉長卵圓形,長2-6.5厘米,寬1-2.5厘米,近基部的小葉10枚,子房密被毛。花後莢果長條形,長15-40厘米,不規則扭曲,密被絨毛。種子扁平,橢圓形,長8-10毫米,棕色,有光澤。
本種僅產於湖南南嶽廣濟寺附近山谷和溪邊。對僅存的老樹應嚴加保護,並積極開展繁殖、引種研究,長沙已有栽培,本圖是深圳仙湖植物引種植株,看來本種具較廣的適應性。

珍稀樹種漫談

絨毛皂莢

絨毛皂莢(Gleditsia vestita)又名毛果皂莢,是我國獨有的世界稀有樹種。絨毛皂莢是落葉喬木,高12米,胸徑60厘米,樹幹圓滿通直。偶數羽狀複葉,有7~9對小葉,近參考生卵形、長圓狀卵形或橢圓形狀卵形,長2厘米~6.5 厘米,寬1.5厘米~2.5厘米,先端鈍至圓鈍,具小尖頭,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兩側不等,邊緣有細緣齒,兩面被疏柔毛,背面沿中脈與側脈密被長柔毛,網脈明顯,葉軸的 溝兩沿和小葉柄上被短柔毛。枝上衡生棘刺,幼樹較多,後漸脫落,刺扁平粗大,鹿角狀,具短分叉。小枝“之”字形,綠色,有光澤。花生於短枝葉腋,成總狀花序,花雜性同株或單性異株。莢果長條形,扁平,鏇曲,軟革質,淺紅褐色,長15厘米~40厘米,寬3厘米~4.5厘米,密被金黃色絨毛,呈淺紅灰白色。種子多數,扁平,橢圓形,棕綠色,長約8毫米~10毫米,千粒重42克。花期5月~6月,果期10月~11月。
絨毛皂莢分布區的氣候獨特,終年多霧,日照短,年平均氣溫為12℃~13℃,年降雨量為2000毫米以上,空氣濕度大。土壤為花崗岩母質分化的山地黃棕壤,腐殖質層較厚,PH值5~5.5。
絨毛皂莢於1957年首次在湖南省的南嶽衡山主峰祝融峰東北向半山腰的坡地上發現,在原始次生常綠闊葉林,且與以殼斗科植物甜櫧樹混生,其中一株的樹齡約80年,高12米,胸徑26厘米;另一株的樹齡約260年,高8米,胸徑60厘米,已斷梢,空心腐朽。由於它的天然更新能力弱,種原稀少,已處於瀕危滅絕的邊緣。湖南省南嶽樹木園的科研人員,採種育苗,攻破繁殖的技術難關,已成功地獲得一批新的植株,累計近萬株。毛果皂莢的木材堅硬,不易警備區翹裂,可供建築、家具等用。既速生又美觀,是園林綠化好樹種。我們必須及時拯救這一稀有樹種,努力推廣繁殖。

物種現狀

絨毛皂莢,屬於瀕危種。湖南南嶽山原有老樹5株,現僅存2株。自然更新能力很弱,人工繁殖種子成苗率較低,宜加強保護,研究繁殖方法。

物種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15-20米,具粗壯、分枝的棘刺;1年生枝黃褐色,散生黃白色皮孔。偶數羽狀複葉,常數葉簇生於短枝上;小葉l0--16(一18),下部的較小,卵形、長圓狀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2一6.5厘米,寬1一2.5厘米,先端鈍圓,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兩側不等,邊緣有圓齒,兩面被疏柔毛,下面沿中脈與側脈密被長柔毛。花兩性、單性或雜性,排成總狀花序,生於短枝上,花序軸密被黃褐色柔毛;萼片4,狀披針形,花瓣4,寬卵形,基部連合,萼片和花瓣外面均密被金黃色絨毛;雄蕊8一10;子房密被銀白色絨毛。莢果長條形,不規則的扭曲,長15-40厘米,寬2.5一4厘米,密被金黃色絨毛;果瓣革質;種子多數,扁平,橢圓形,長約8一10毫米,種皮棕色,有光澤。

物種生長特性

分布於山谷東南坡及溪邊。分布區的氣候冬季較冷,夏季較涼,雨量多,霧期長,濕度大;年平均溫13.2℃,1月平均溫-7.4℃,7月平均溫31.4℃,無期227天,年降雨量2112毫米,相對濕度86%。土壤為山地黃棕壤,pH值4.5--6。為陽性樹種,根系發達,生於林緣及溪邊較為空曠的地方。產地在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下界,常見的同生樹種有亮葉水青岡Fagus lucida Rehd.et Wils.、多脈青岡Cyclbalanopsis multinervis Cheng et T. Hong. 、包槲柯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 Rehd. et Wils.等。5--6月開花,10--11月果熟。莢果成熟後不開裂,種子發芽率很低,天然更新不良。
生長海拔限度:
海拔下限(米)300
海拔上限(米) 750

物種分布

湖南省的南嶽衡山分布區的氣候獨特,終年多霧,日照短,年平均氣溫為12℃~13℃,年降雨量為2000毫米以上,空氣濕度大。土壤為花崗岩母質分化的山地黃棕壤,腐殖質層較厚,PH值5~5.5。

保護價值

絨毛皂莢為極稀少的樹種,該種和肥皂莢屬Cymnocladus是雲實亞科兩個較原始的屬,受到許多學者重視。保護本種有科學意義。木材緻密,為重要用材樹種。莢果富含胰皂素,可作絲綢及優美家具的洗滌劑。樹冠優美,莢果密被金黃色絨毛,懸垂枝頭,微風吹動,金光閃閃,甚為美觀,宜作為庭園觀賞樹種。

物種保護措施

湖南衡山南嶽林場現已指定專人保護,南嶽林木園已開展人工繁殖和造林等方面的研究。長沙有栽培。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採種後,將種子放在濕度適當的沙內貯藏,至第2年3月上旬條播。先將種子放入0.15%的福馬林溶液內消毒,約15分鐘,置於盛器內密閉2小時,或用5%石灰水浸30分鐘後沖洗。苗床土拌用生石灰消毒,pH值宜保持在5.5左右。15天后幼苗開始出土,30天后齊苗。1年生苗高達117厘米,平均為60--70厘米。冬季用1米以上的苗木出圃定植。亦可採用該屬近緣種皂莢的1--2年生苗作砧木,於3月底用劈接法嫁接,成活率60--89%。

中國僅存10株以下的珍惜植物

除了崖柏以外,我國還有11種瀕臨滅絕的物種,目前僅存1到10株,其中大多數為中國特有物種,
普陀鵝耳櫪,分布於浙江東部舟山群島,是中國特有物種,目前我國僅存1株,處瀕臨滅絕的境地。
絨毛皂莢,分布於湖南省衡山縣,目前我國僅存2株,
百山祖冷杉,殘存於浙江南部,是我國特有的古老殘遺植物,對研究冷杉屬植物演化和我國東南部地區植物區系的發生
與演變等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現在僅存3株。
廣西火桐,僅產於廣西西南部,我國特有植物,僅存3株。
羊角槭,分布於浙江,是古老的殘遺物種,對研究東亞植物區系的起源、演化以及古氣候、古地理變遷具有重要的科學
價值。共4株,
雲南藍果樹,分布於雲南南部,中國特有種,僅存4株,在植物區系地理研究方面有重要價值。
天目鐵木,分布於浙江西部,中國特有物種,共5株,
華蓋木,分布於雲南東南部,現存僅6株大樹。
滇桐,分布於廣西西南部、貴州南部、雲南西南部及東南部,僅發現6株
丹霞梧桐,我國特有物種,僅分布於廣東省,僅8株。
膝柄木,分布在廣西南部,僅存10株

相關連線

中國科普網:http://www.cpus.gov.cn/zlg/zxzw/zxzw_w191.htm

盤點中國瀕危的植物樹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資料顯示,中國野生植物種類豐富,擁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約占世界總數的10%,位居世界第三,是栽培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但近30年來,由於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迅速增長、環境破壞嚴重,植被萎縮等壓力,中國現有野生植物物種中約有6000種植物處於瀕危或瀕臨絕滅的狀況,並且已有100多種植物面臨極危或瀕危,有相當大一部分的種質資源在野外已經不存在。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