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榆

琅琊榆

琅琊榆:目前處於瀕危狀態,已經被列為國家三級保護瀕危種,分布面積日益窄小,數量甚小。在安徽琅琊山,約有大、小樹30餘株,胸徑30厘米以上的母樹僅5株,林下幼樹處於被壓狀態,急需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基本信息


簡介

南京教授為它起名

琅琊榆,顧名思義就是琅笽山上的榆樹,這個名字還是南京的教授給起的。據考查,琅笽山有樹木三百多種,其中琅琊榆和醉翁榆為琅笽山所特有。過去,人們看到這種秀直的大樹,讚賞之餘卻叫不出它的名字。1955年,南京林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我國著名樹木分類學家鄭萬鈞,到琅笽山遊覽,他一看到這兩種樹木,便驚喜地說:“這在全國大小森林和名山古寺中還未見到過。”鄭老當即以山、亭命名。這樣,琅琊榆和醉翁榆才有了自己獨特的名字。

與其他樹種組成闊葉林

琅琊榆根系發達,耐乾旱,能生於岩石裸露、土層薄的地方,但在土層深厚、肥沃之處生長更快,喜愛陽光。通常與地錦、黃連木、銅錢樹、青檀、朴樹、櫸樹等組成落葉闊葉林。琅琊榆3月中旬開花,5月上旬果實成熟,隨風飄落。

植物特徵

琅琊榆琅琊榆
落葉喬木,高15--20米;樹皮淡褐灰色,裂成薄片脫落;小枝幼時密被柔毛,後變無毛,灰色或暗灰色,無木栓翅。冬芽卵圓形,芽鱗被毛。葉互生,寬倒卵形、長圓狀倒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6--18厘米,寬3--10厘米,先端短尾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偏斜,楔形至心形,邊緣具重鋸齒,上面密被短硬毛,粗糙,下面密被柔毛,側脈15--21對;葉柄長1--1.5厘米,密被長柔毛。春季先葉開花。在去年生枝葉腋排成簇狀聚傘花序。翅果窄倒卵形、長圓狀倒卵形或寬倒卵形,長1.5--2.5厘米,寬1--1.7厘米,兩面及邊緣疏被或密被柔毛,果核位於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果梗長1--2毫米,被短毛。

生活習性

分布區夏季受東南季風的影響,氣候溫暖濕潤;冬季受大

琅琊榆琅琊榆
陸性氣流的襲擊,氣候較寒冷乾燥。年平均溫15℃,1月平均溫1.8℃,7月平均溫28℃;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集中在6、7、8三個月;相對濕度夏秋季在70%以上,冬春偏低。土壤為石灰岩發育的中性粘土或鈣質土,Ph值6.5--7.5。琅琊榆根系發達,耐乾旱瘠薄,能生於岩石裸露、土層淺薄的立地條件,但在土層深厚、肥沃之處生長較快。為喜光樹種,林內被壓樹生長不良。
通常與地錦槭 Acer mono Maxim.、黃連木 Pistacia chinensis Bunge、銅錢樹 Paliurus hemsleyana Rehd.、青檀 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朴樹 Celtis tetrandra subsp.sinensis (Pers.) Y.C.Tang、櫸樹 Zelkova schneideriana Hand.-Mazz.等組成落葉闊葉林。
琅琊榆3月中旬開花,隨後長出新葉,4月下旬到5月上旬果實成熟,隨風飄落,在林緣及陽光充足的地方,天然更新良好。根系發達,耐乾旱,能生於岩石裸露、土層薄的地方,但在土層深厚、肥沃之處生長更快,喜愛陽光。通常與地錦黃連木銅錢樹青檀朴樹櫸樹等組成落葉闊葉林。琅琊榆3月中旬開花,5月上旬果實成熟,隨風飄落。

分布範圍

僅分布於安徽滁縣琅琊山和江蘇句容寶華山。生於海拔100--250米石灰岩丘陵山地的落葉闊葉林中。分布面積窄小,數量甚少,如在安徽琅琊山,約有大、小樹30餘株,胸徑30厘米以上的母樹僅5株,林下幼樹處於被壓狀態,急需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繁殖培育

繁殖與栽培:
播種繁殖。種子失水後壽命較短,采後宜即播種,或在低溫上加以少貯,次年再播種,造林宜選擇土層深厚疏鬆的山麓坡地。

熱帶珍稀瀕危植物導航

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日前在瑞士格朗總部發表的《全球瀕危熱帶動植物報告》指出,全球12259種熱帶動植物面臨消失的危險。 報告說,熱帶海洋島嶼因與外界隔絕和氣候環境為世界上多種動植物創造了獨特的生 存環境,在一些熱帶海島上擁有全球...

盤點中國瀕危的植物樹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資料顯示,中國野生植物種類豐富,擁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約占世界總數的10%,位居世界第三,是栽培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但近30年來,由於經濟快速發展、人口迅速增長、環境破壞嚴重,植被萎縮等壓力,中國現有野生植物物種中約有6000種植物處於瀕危或瀕臨絕滅的狀況,並且已有100多種植物面臨極危或瀕危,有相當大一部分的種質資源在野外已經不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