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會館

民勤會館

民勤會館在張掖二中院內,是一座古典寺院建築。是民勤縣商人建於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作為聚會議事祭神的地方。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築,古樸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布著大殿,陪殿,廂房,鐘鼓樓,牌坊等,既對稱,又陪襯,高低錯落,氣勢雄偉。構成了古建築物的特色。解放前在前院設私立民勤國小。館舍至今保存完好。

基本信息

在張掖二中院內,是一座古典寺院建築。是民勤縣商人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作為聚會議事祭神的地方。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築,古樸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布著大殿,陪殿,廂房,鐘鼓樓,牌坊等,既對稱,又陪襯,高低錯落,氣勢雄偉。構成了古建築物的特色。解放前在前院設私立民勤國小。館舍至今保存完好。 民勤會館

建築特色

民勤會館大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築。古樸斗拱,保存完整。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布著牌坊,鐘鼓樓,大殿,配殿,廂房等,既對稱,又陪襯,高低錯落,氣勢雄偉。木牌坊為四柱三門,正樓大、左右次樓小,總面寬11.2米,歇山式頂,券口上雕刻二龍戲珠、大象、海馬、麒麟,神態生動,正樓正面刻行書“福陰蘇山”,背刻“膏流瀚海”,左右次樓嵌板上刻有8字楹聯一副。牌坊左右,排列兩座鐘鼓樓,平面正方形,邊寬6.2米,上下兩層,四面坡攢尖頂。下層或東或西正中開門,過牌坊東西兩邊為對稱的廂房,各寬9間,深1間,懸山式頂,最後正中為大殿3間,平面正方形,寬14米,深14.6米,單檐歇山頂,兩側為東西配殿,規模較小,各寬3間,深1間。整個建築主次分明,構成了古建築物的特色。解放前在前院設私立民勤國小,館舍至今保存完好。為全市保存較完整的一組民國初期建築,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張掖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為河西四郡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張騫班超、法顯、唐玄奘等都曾途經張掖前往西域隋煬帝於609年在張掖曾召集西域27國君主使巨,召開了“萬國博覽會”。1985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

地理位置

張掖古稱“金張掖”,後改名甘州,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東鄰武威地區和金昌市,西連酒泉地區,是“古綢之路”南北兩線與“居延古道”交匯點,今亞歐大陸橋經濟帶上。張掖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龍首二山,黑河貫穿全境,形成了特有的荒漠綠洲景象。境內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林茂糧豐、瓜果飄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國風韻,又具有塞上風情,所以留下了“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這樣的佳句。

分布的資源

自然資源張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最,盛產小麥玉米水稻油菜胡麻等農作物,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瓜菜種類多、品質好,洋蔥、辣椒、茄子、西瓜及新引進的精細瓜菜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是著名的西菜東運基地。紅棗、蘋果、蘋果梨、桃子、葡萄及其它優質雜果頗負盛名。同時還出產姜活、麻黃等80餘種中藥材。張掖市還具有豐富的礦產、土地、水利、光熱和勞動力資源。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資源有煤、石膏、粘土、磚石、等,累計儲量居全省之首。人文資源張掖市名勝古蹟眾多,人文景觀奇特。既有大佛寺西來寺、土塔、鎮遠樓、山西會館、明糧倉等古代建築,又有黑水國遺址、漢墓群、古城牆、長城烽燧等歷史足跡;既有甘泉公園、沙漠公園、黑河山莊、大野口自然風景區等融南國秀色與塞外風光為一體的絢麗的自然景觀,又有漢、回、蒙、藏、裕固等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大佛寺臥佛身長35米,為全國寶內臥佛之最,市中心鎮遠樓造形雄偉、比例協調,可與西安鐘樓媲美;高32.8米的隋代九層木塔,結構精巧、蔚偉壯觀,歷來被視為古城之象徵。這些不可多得的旅遊資源,每年都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觀光攬勝。

景區特色

皮影戲
皮影是我國獨特的民間藝術品,早在西漢至北宋時已有流傳。據傳,皮影戲最早產生於漢代。漢武帝死了寵妃李夫人,想她想出了病。宮中有個叫少翁的人,用素紙剪成李氏人形,於燈前投影帳幕,武帝似見到李氏一樣,病漸見好。這便是皮影戲的雛形。後來逐步發展成為彩繪、鏤雕,又改紙制為皮製,再配上音樂,唱腔,慢慢地成了後來的皮影戲。由於受材質限制,保存甚難,所以傳至今世的古影不多。張掖的上寨小滿一帶製作的皮影是用牛皮或驢皮作原料,刻成各種生動傳神戲劇人物,博得人們的喜愛。張掖當時的皮影具有造型簡潔、紋樣誇張的特點。它除作戲劇表演外,還是一種有趣味的裝飾品和藝術欣賞品。逢年過節,喜慶日子,都要請皮影戲班子唱戲。三、四十年代中,張掖皮影戲有七十多個正本戲,一百多個折子戲,不少是個人創作獨家所有,內容上也逐步有所改進。高蹺高蹺是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表演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道具,雙腳踩著木高蹺(高者一米多,低者三四十厘米)按照一定的規矩,一定的套路,或行或走,或演或唱,給人一種動的藝術享受。高蹺歷史悠久,遠在兩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列禦寇寫的《列子·說符》中就有記載。隨著時間的推移,不但它的表演藝術後來有了很大提高,而且藝術結構也臻完善,成了廟會佳節中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高蹺不拘形式,花樣繁多,多在秧歌、旱船、竹馬兒表演後出現,還配有一些丑角,扮相醜陋怪涎,表演滑稽幽默,以嬉笑逗樂,插科打揮表現角色性格,製造節日歡樂氣氛。高蹺從清朝同治年(公元1862年至1874年)就出現在張掖農村各村、寨、堡的秧歌表演中,高蹺中的丑角,雖是秧歌集體舞隊的附屬部分,但卻表現著有趣的民間傳說,折射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和民眾的思想情趣。譬如常見的丑角蠻婆蠻漢和張公背張婆、大頭和尚稀妮翠,就表現了人民民眾對造福大眾,驅疫逐邪者的讚美及對通情達理,與人為善者的謳歌。這些丑角的表演大多不受秧歌節奏制約,自由穿插於秧歌佇列的前後即興作戲,調情逗趣,引入發笑,使秧歌表演氣氛更加熱烈。

圖片列表

民勤會館 民勤會館

交通提示

  • 從張掖市區坐計程車直達
  • 6路水泥廠、商貿、麵粉廠什字、草灘莊路口、新墩鄉、農科所、雙堡五社、雙堡九社、上頭閘三社、上頭閘村委會、上頭閘四社
  • 7路草灘莊路口、地區醫院、門診二部、省輕機廠、地區農科所、安里閘村、八里堡→(←上秦村五社)、上秦村橋、(←高升庵二社)、(←十號村三社)、(←十號村)、沿溝國小
  • 8路體校、市勞動局、鼓樓北、商貿、省輕機廠、飲馬橋、鋼窗廠、三工、清涼寺、花家窪、黨寨鄉政府
  • 9路汽車南站、軍分區、西關盤旋路、皇嘉門口、東盤旋路、二十七醫院、市交警大隊、汽車南站
  • 12路汽車南站、省輕機廠、甘州市場、汽車東站(後門)、東盤旋路、牌坊樓、濱河集團、五八岔路口、收費站、付家堡七社、付家堡十社、王家墩村、王家墩三社、王家墩倉庫、金家灣路口、東王堡、繆家堡

相臨景點

1.http://www.elvxing.com/tguides/show.asp?id=7098

2.http://www.allofall.cn/ComFiles/viewOneShow.jsp?id=2498

甘肅張掖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