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會館[甘肅省張掖市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甘肅省張掖市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甘肅省張掖市山西會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西會館是山西商人在明清年間在全國各地晉商所到之處聯合捐資建設的共同聚會、娛樂、議事的場所。狹義的山西會館是名稱中帶有山西會館四個字的,廣義的山西會館還包括有山陝會館、全晉會館、西晉會館、秦晉會館等等。所有山西會館的共同特徵有二:一是都拜關公,有關帝廟或關公殿;二是都有戲樓。山西會館是明清商人會館的典型代表,其內在的商業議會、資本運作體制等等對今天的商會、商人會館等等的運作具有相當的借鑑意義。

基本信息

簡介

山西會館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是由多倫經商作賈的山西人合資建成的。意在供奉一方神靈,求其“祥兆”。另供同鄉人來往交流和為剛來的鄉友提供落腳處。
山西會館座落在多倫城區的西南部,占地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為四千多平方米,會館的樓台廳殿、廊台亭樹錯落有致,四進套院,院中會院。可謂方園數百里壩上草原的一大景觀。

建築

山西會館山西會館
會館臨街座北朝南,一大座廟宇式過廳正門,門的正南數十丈外有一高大牌樓,東西兩側街上各有一些稍小的小脾樓,牌樓雕樑畫棟,頗為壯觀。朱紅大門上幾排茶碗口大小的鐵釘漆成黑色,一對渾鐵大門環下倒扣著大鑼似的銅飾,大門兩側廊檐下由五尺高的木柵欄圍住兩塊丈高石碑,上面刻滿方寸楷書文字闡明建館宗旨,時間和出資人。過廳門樓內兩側各有一泥塑彩繪戰馬,大似真馬,馬側各有一馬幢侍立,塑馬栩栩如生,牽之欲出。門廳兩旁各有兩間廂房,兩廂房之西有一高大便門,拱形門楣上四個陽文大字“晉境勝地”。穿過門洞,一四合獨院,院雖不大但很嚴整,這也許是為剛從山西上來的老鄉提供的住宿地方。站在這個小院的門前,其實已置身於山西會館占地約一半的戲場裡了。一座朝南坐北的大戲樓高約三丈,底座全由長方條石砌成。呈“凸”字型,高約八尺,突出部分是台口,台上很粗很大的明柱支撐著戲樓的前半部,樓頂四角鳥啄似的飛檐斜刺天穹。其中一角懸掛一鏡,面向西北,可以映出數里外的善因寺。樓脊一銅物(大概是避雷裝置)經極光照射熠熠發光,戲樓氣勢雄偉,結構精巧。
戲場南是前殿,殿前對稱豎立著兩根筆直的獨木大旗桿。它的頂端有一個大銅帽,底部由兩片內園外方的六尺高的大石條構成。大石底座將旗桿緊緊夾住外有兩道沉重的大鐵圈死死箍牢。任憑狂風呼嘯,毫不動搖。旗桿內側雄踞著一對大石獅,其一口中石球可滾動,但可動不可取。整個會館幾乎大大小小几十處建築無不繪有精美的彩色圖案。圖案均以三國人物故事為主,兼有花卉山水。
前殿兩旁各一閣樓,左置鍾,右置鼓,亦稱鐘鼓樓。鐘有一人高,兩圍多粗,其聲宏亮清越,十幾里外均能聽到,穿過前殿是一過廳,廳後是正殿。前殿與過廳之間、過廳正殿之間兩側都是迴廊,迴廊沒有欄桿,迴廊一例是一排排的廂房,殿院正中有一高大銅爐,下圓上方,頂部似樓閣,所謂方形實為六棱形,爐身刻有文字,銅爐精美之極。
殿內,有三座泥塑。正中端座三國著名人物關羽,身著戰袍,左邊是懷抱寶劍,全身披甲的關平,右邊是手扶青龍侶月刀的周倉,關乎氣態安祥。年輕英武。周倉兩目圓睜,氣勢威猛。關羽的面容被塗成金色。關羽死後被封為關帝,因而被奉為神靈。會館供奉關羽是因為他是蒲州人(山西),因此會館亦稱關帝廟。殿外廊下有一塊九尺高的石碑,外罩一層銅皮,故稱銅皮石碑。碑文清晰可見,碑頭是浮雕的二龍戲珠。正殿左右各有一處院落,東院是全館唯一沒鋪石板的地方。院落與正殿圍牆之間有一通道,盡頭有一小便門,便門內有兩棵參天古楊,約兩圍粗細。
山西會館在“文革”的洗劫下;砸爛了關帝的神像,推倒了所有石碑,大銅香爐去向不明,銅碑被剝去了銅皮,會館後被縣皮毛社作為廠房。

多個山西會館

張掖山西會館張掖山西會館
張掖山西會館位於張掖市小南街,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山西客民趙世貴、趙繼禹、張朝樞等建。張掖是古絲綢路上商貿雲集的重鎮,從山西、陝西等地來的客商,在張掖開辦了幾十家大商號,他們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己經營的實力範圍,於是結幫會、設會館,將始建於雍正二年的關帝廟改建為山西會館,修建費用都由客商募捐。 會館將宮廷建築與民間建築融為一體,形成起伏開闔,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的院落群體。沿一條軸線依次排列著,如山門,戲台(上下兩層,上為台,下為通道),看台(上為台,下為廊),牌樓,鐘鼓樓,大殿,後樓等。造型奇特,威嚴凝重。殿宇樓閣,庭院花木,使整個建築絢麗多彩。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繪、泥塑,遍布全館,交相輝映,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所有建築除陪殿已拆除外,其餘保存完好。解放前,曾設私立三晉國小。解放後,得到妥善保護和多次維修,並頒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張掖市文化館駐地。

多倫山西會館

位於內蒙古多倫縣境內的“山西會館”是乾隆十年(1745年)由實力雄厚的山西籍商人集資興建的,在當時可謂規模宏大。會館占地面積5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由四進院落組成,有牌坊5座、大山門、下宿、大戲樓、鐘鼓樓各一座及二山門、配殿、東西長廊、東西廂房、耳房、正大殿等。大牌樓高達數丈,東西兩側各有

小牌樓一座,雕梁畫柱,頗為壯觀。大山門俗稱“過馬殿”,兩側立有泥塑彩繪戰馬,側立馬僮。西側高大的拱形門上書有“晉者勝地”四個字。出山門是大戲樓,坐南朝北,高約3丈多。戲台由兩根大紅明柱支撐,台前橫樑掛一匾上書“水鏡台”三字。後堂懸掛一匾上書“紫金東來”,戲樓北面二山門上方掛一匾書有“千秋俎豆”。門前兩根大旗桿下雄居一對大石獅子,形態十分逼真。沿過殿出廳就是正大殿,正大殿是祭奉關公的主殿,兩側廂房牆壁上繪有三國人物故事畫。殿內三座泥塑像,中間端坐關羽,左右關平、周倉,氣勢威猛。關公像前有香案,聚寶箱,裡面撒滿零錢,是拜謁祈福的人們對關老先生的敬意吧!
“山西會館”是當時在多倫經商的山西商人結社、集會、議事和藝人娛樂的重要場所。會館碑文記載,嘉慶、道光、民國初年曆次重修,僅有記載的捐款山西籍客商就達千餘戶,足見當時在多倫經商的山西人有多少,當時多倫的商業有多發達。
1933年,愛國將領、共產黨員吉鴻昌將軍率領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與日本侵略軍激戰5日,一舉攻克多倫後,曾在山西會館內召集萬人大會,宣傳抗日主張,館內一側有一尊吉鴻昌的全身雕塑像供人們瞻仰。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至2000年,多倫縣政府多次對“山西會館”進行修復,恢復其舊日輝煌。1995年“山西會館”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禹州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山西會館
通常以行省駐某地購置房地產所建,以利本地人員聯繫、集會、互通信息,或生活互助。禹州境內會館不僅有行省會館,(因藥交會)也有低於省的商埠會館。以助本地藥商內部或市場上貿易活動的經濟往來。在古代等級林嚴的封建制度下,藥商利用各王朝對關羽的封號,興建廟宇,以求會館的建築品位與規模,次建藥王等神殿宇以廣其場地,再建經濟、生產、生活區而附之。進而彰耀經濟勢力,並利用神權約束經濟行為,提高本商幫誠實守信的知名度。
山西會館,占地38畝,嘉慶六年(1801年)始建。乾隆年間,晉籍藥商聯袂來此而建,因太穀人居多又稱太谷幫。廟宇二進院落,多系懸山大式。中心建築關帝殿居中,山牆外隔甬道配藥王、火神殿,形成橫十一間,縱十三間廊房,再為戲樓。僅中院即容千人活動。殿後至北城牆為義葬地,名澤及園。供晉、陝籍人病災死亡,暫厝。故亦稱山陝會館。當時,城內晉字、太字商號隨處可見。

海城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山西會館
“關岳廟又稱武廟,本為關帝廟,在城西門外大街路北,正殿三楹,後殿五楹,大門三楹,鐘樓、鼓樓各一。路南樂樓一座。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縣鄭繡建,後屢經晉商捐資修建後,作為山西會館”。———《海城縣誌》
“山西會館”。 位於興海管理區東側,“三學寺”的西側,南約1.5華里為海城河,方位:座北朝南。
山西會館原為清代廟宇建築,康熙二十一年(1682)重修擴建後改為山西會館。民國三年重修後又改為關帝廟。一九八七年劃規海城市文物保管所使用並開始維修。由於受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該建築東西配房、戲台等破損嚴重。 一九八九年公布為“遼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建築由山門、鐘鼓樓、前殿、後殿、東西配房、戲台組成。山門前有立體石雕大獅子兩尊,守衛在門前。整個建築群占地約3000平方米。
前殿為懸山式建築,雕樑畫棟、屋檐斗拱翹昂、木刻精緻,前楹與後柱均用磨光鼓石為基,前有外廊後有抱廈,山門左右建有鍾、鼓二樓,結構嚴密、檐角翹麗、造型別致。後殿造型樸素;東西廂房為硬山式建築。整個建築群布局工整、雄偉,特別是木雕工藝,刻工極細。山門牆面有三國演義壁畫。
該建築群從一九八七年起,省、市政府先後撥款達百餘萬元和博物館自籌資金近二百萬元,先後對該建築群進行了全面維修和重建,現仍有戲台沒有恢復。
山西會館建築群從建築規模到建築風格以及建築技術等方面看,都是海城市目前僅存的幾處清代廟宇建築群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保護範圍:圍牆內及牆外東、西、北均為20米,南40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外50米以內為二類建設控制地帶。該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由遼寧省一九九三年八號檔案公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