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大佛寺

張掖大佛寺

大佛寺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葉如來寺,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名寶覺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因寺內有巨大的臥佛像故名大佛寺,又名睡佛寺,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佛寺占地約23000平方米,坐東朝西,現僅存中軸線上的大佛殿、藏經閣、土塔等建築。大佛殿面闊九間(48.3米),進深七間(24.5米),高20.2米,二層,重檐歇山頂。殿內有彩繪泥塑31具,為西夏遺物。

基本信息

風景介紹

博物館博物館

張掖大佛寺位於張掖市西南隅,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涅槃像而得名,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蹟群,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

景區對外開放的景點有建於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萬壽木塔、明代的彌陀千佛塔、鐘鼓樓以及名揚西北的清代山西會館。其中,大佛寺(甘州區博物館所在地)是該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為西北內陸久負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稱“塞上名剎,佛國勝境”。

張掖大佛寺張掖大佛寺

史載西夏國師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復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聖境”,右為“入三摩地”、“袛園演法”。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身後塑十大弟子

,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遊記》和《山海經》壁畫。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寺後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張掖大佛寺被評審為4A級景區

這裡有全國僅見的西夏少數民族宗教殿堂,亞洲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世所罕見的明代手書金經,還有數以千計的館藏精品文物。在歷史上大佛寺又是與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關係的古剎之一。據記載:篤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

珍藏經卷珍藏經卷

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於大佛寺。大佛寺經國家多次撥款修葺,被國家旅遊局評審為4A級景區。今天已成為集文物收藏、陳列、展出、旅遊、民族風情為一體的遊覽勝地。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

大佛寺的歷史文物。

1966年在臥佛腹內發現石碑、銅佛、銅鏡、銅壺、佛經等,還有一塊鉛牌,記載了明成化年間在河西發生的一次地震,是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資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屬建築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銀幣,則是古代中外貿外貿易往來的見證。此外,該寺碑有明宣宗《敕賜寶覺寺碑記》、明通政使穆來輔《重修宏仁寺碑記》等。寺中藏有《大藏經》等眾多佛經。

旅遊指南

門票

價格:41元

旅遊小貼士

張掖跨緯度很大,所以南北氣候有明顯差別。北地區夏天炎熱冬季嚴寒,日夜溫差大,乾燥少雨,到這些地區除必備太陽鏡、帽子等防曬品外,最好再帶件厚實的外套,以抵禦早晚的寒氣。

交通

張掖大佛寺位於張掖市甘州區大佛寺巷步行街,可乘坐1、11、13路公車在大佛寺文化廣場下車即到。

美食

搓魚面搓魚面

張掖飲食以麵食為主。比較富有地方特色的有搓魚面、糍耳子、羊肉粉皮麵筋、香飯、小飯、煎血腸、羊頭湯、魚兒粉、灰豆湯、油糕兒、梗粉、涼粉、涼糕兒、臊面、孫炒炮、雞肉墊卷子、山丹油果子以及糊餑、豆腐腦兒等。肉食類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湯羊肉外,臘羊肉也久享盛名。酒有黃酒、南酒、燒酒,當地素有“無酒不成禮”之俗。在位於張掖市民主東街的甘州市場小吃一條街上,你可以品嘗到當地的各種美味小吃。小吃街一般從清晨六時開張到翌日凌晨三、四點收攤。整個街道兩邊是一字排開的小吃攤,花樣繁多,價格低廉,在小吃街兩端還有拔地而起的仿古牌樓,古樸別致,再現了昔日張掖風貌。

交通信息

公共運輸

4路,5路,6路,7路,8路,10路,12路,14路,15路,16路,23路,機場專線,紅沙窩專線大佛寺站或南城巷口站下車都可以。

的士

張掖城區內打表五元左右即可到達

航班

到達甘州機場後乘坐機場大巴在南城巷口下車後即可到達

歷史文化

歷史名人

張掖大佛寺張掖大佛寺

據記載: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朝拜,在此設道場,大作齋會。又傳說蒙古別吉太后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元始祖忽必烈。別吉太后死後,靈柩也停殯在大佛寺。這些傳聞,不見經傳,是真是假,至今是謎。

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當皇帝了,轉身卻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後的藏經閣里,還藏有唐宋以來的佛經6800餘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賜的《大明三藏聖教北藏經》,為全國僅存的幾部經書中最完整的一部。

元時,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張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偉建築和張掖的繁華所嘆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均出生於大佛寺。

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 問者永問問白世永問不明。 這是大佛寺山門的副楹聯。大佛寺蘊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問白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許值得詢問的問題太多了,不說別的,光涉及大佛寺的傳說就撲朔迷離,不能不讓人疑問。

歷史發展

恢復建設管理委員會掛牌儀式

2006年5月30號,張掖大佛寺禪院恢復建設管理委員會掛牌儀式在張掖大佛寺舉行,在掛牌儀式上,中共甘州區委副書記鄭月萍說,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張掖大佛寺禪院恢復建設管理委員會掛牌儀式,標誌著張掖大佛寺禪院恢復建設工作正式啟動運行。這是區委、區政府本著“歷史文化遺產為今天服務,宗教文化資源為社會服務”的理念,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做出的重大決策,是我區旅遊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對於盤活旅遊資源,凝聚人氣,增強活力,做精、做大、做強大佛寺品牌,再現“千年古剎、西域聖境”歷史風貌,加快全區旅遊產業和社會事業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此,我謹代表區委、人大、政府、政協向管委會的正式掛牌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百忙之中前來參加今天掛牌儀式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向關心、支持大佛寺禪院建設,以及為大佛寺禪院恢復建設積極捐贈善款、獻計出力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甘州自古半城蘆葦半城塔,令八方賢達、有志之士所青睞。聞名於世的張掖大佛寺創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全國僅存的四家皇家寺院之一,寺院建設規模宏大,風格獨特,館藏文物眾多,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我區最富特色、最具潛力的旅遊資源和極富吸引力的旅遊勝地。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大佛寺的開發建設,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了以大佛寺開發建設為龍頭的旅遊產業發展戰略,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景區建設步伐,使大佛寺景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服務功能日益增強,規模檔次明顯提升,成為全區唯一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全區旅遊產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去年以來,經過市區兩級多方爭取協調,省宗教局批准大佛寺禪院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這為甘州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劃時代的重大歷史機遇。

現狀

大佛寺牌坊大佛寺牌坊

張掖大佛寺文化產業園規劃範圍東至南大街、西至縣府街、南至南城巷、北至民主西街,總體規劃面積96952平方米。園區以張掖大佛寺為核心,通過南擴北拓,形成佛教聖地朝拜區、佛教文化體驗區、佛教文化展示區和旅遊服務配套區四個各具特色的功能區。項目概算投資3.75億元,其中張掖大佛寺景區開發建設概算投資2.39億元,主要實施佛教聖地朝拜區壁畫彩繪、內部設施設備購置、旅遊設施配套,佛教文化體驗區房屋拆遷、人造甘泉池建設、仿古樓閣修建、多媒體學術報告廳建設、遊客服務中心建設,佛教文化展示區園林綠化、景觀雕塑製作、詩詞碑廊建設、人造假山石林建設以及配套服務區張掖賓館拆遷、大佛寺文化廣場建設、金佛街商業街區改造等多項工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張掖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文化旅遊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強勢推進大佛寺景區建設。大佛寺文化廣場規劃占地面積36210.6平方米,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完成投資5000多萬元,完成張掖賓館拆遷任務,新建占地60米×60米下沉淨心池1座,94米仿古長廊2座,石牌坊1座,照壁1座,地面鋪磚13344平方米,綠化8990平方米,配套完善了石燈、雕塑等景觀設施,完成遊客服務中心建設任務;金佛街建設項目已完成投資2600萬元,開挖地下管道560米,安裝配套供排水、供暖、供電、通訊等8類管線3500多米,鋪設大理石地磚6600平方米,修建旅遊廁所2座,整修仿古鋪面1200多平方米,栽植大樹110棵,架設景觀路燈200多盞,改造整修治街仿古門店62間。完成大佛寺景區佛教文化體驗區和佛教文化展示區拆遷安置居民341戶,拆遷房屋31140.19平方米,支付拆遷安置費用2900萬元,全面完成7個單位的拆遷任務。

周邊景點

【 張掖境內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名錄】(13家)

張掖大佛寺、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張掖丹霞地質公園、山丹大佛寺、焉支山森林公園、馬蹄寺、文殊寺、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中華裕固族風情走廊景區、祁連玉文化產業園、大湖灣、扁都口風光旅遊區、肅南冰溝丹霞景區

【張掖境內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甘泉公園、二壩湖水利風景區、張掖森林公園、月牙湖公園、祁連葡萄莊園、南湖生態植物示範園、民樂聖天寺旅遊景區、香古寺、梨園口戰役紀念館

【張掖境內其他旅遊景區部分名錄】

山丹軍馬場、張掖潤泉湖公園、駱駝城古遺址、山丹漢明長城、高台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肅南康隆寺獵場

、張掖國家沙漠體育公園、鎮遠樓、七一冰川、祁連山國際滑雪場、文殊山國際滑雪、扁都口滑雪場

東大山自然保護區、 黑水國遺址及漢墓群、木塔寺、東山寺、西武當、牘侯堡、山丹新河驛、道巷廟、山西會館、西來寺、唐鍾、屋蘭古城 民勤會館 黑河流域自然保護區、諸葛樓 許三灣城及墓群 文殊山石窟 紅崖山水庫 聖容寺 二郎廟 龍首山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