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以山貌雄偉和生物多樣性而聞名於世,它位於北緯27°35′~27°55′,東經117°24′~117°53′之間。地跨福建省武夷山、建陽、光澤三市(縣)交界處,北與江西省毗鄰,總面積為56527.4公頃,是福建省最大的自然保護區。1979年,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會接納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簡介

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脈的最高地段,東經117度27分至51分、北緯27度33分至54分。總面積56527平方米,是世界同緯度帶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為95.3%。建立於1979年,被納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武夷山不僅以“碧水丹山”、“奇秀甲東南”自然風光著稱,而且以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世界罕見的物種基因庫,成為“生物模式標本”產地。

氣候特點

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地處中亞熱帶,境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有34座,形成天然屏障,冬季可阻擋、削弱北方冷空氣的入侵,夏季可抬升、截留東南海洋季風,形成中亞熱帶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潮濕,霧日長,垂直變化顯著。保護區內年平均氣溫8.5--18度,年平均降雨量為1486--215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8--84%,早霜10月份,終霜3月份,無霜期253--273天,平均霧日達120天,隨海拔高度增加年日照數遞增率為21.3小時/百米,年降水量遞增率為44--54毫米/百米。

地質地貌

保護區位於武夷山脈地勢最高區域。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主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是武夷山脈最高峰,也是中國東南大陸最高峰。區內地勢高低懸殊,高山深谷縱橫,在面積556.7平方米的小範圍內,最高處達2158米,最低處僅300米,相差1800多米。區內出露最多的岩石是侏羅系兜嶺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崗岩。武夷山脈有數十個與山脊直交或斜交的埡口,它們或是古老的河谷,或是由斷層隱落而成,是小股氣流運行的通道。

動物資源

自然保護區內已知脊椎動物有475種,其中哺乳綱8目23科31種,鳥綱18目47科73種,兩棲綱2目10科35種,魚綱4目12科4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9種,二級48種。

其中被列為國家保護對象的脊椎動物有華南虎(已多年未見出沒)、獼猴短尾猴、毛冠鹿、雲豹、金貓、大靈貓、小靈貓、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鴛鴦、白鷳草鶚穿山甲蘇門羚等。崇安髭蟾(角怪)、麗棘蜥竹鼠蠑螈、大頭平胸龜、長腳鼠耳蝠、短腳鼠耳蝠以及崇安地蚣、武夷湍蛙三港雨蛙等數十種動物,是全國僅見於此的獨有珍貴物種。全國昆蟲有32個目,在這裡已發現31個目,金斑喙鳳蝶寬尾鳳蝶等屬於珍稀種。蛇類已發現5科26屬64種(其中毒蛇17種),占中國蛇類種數的1/3。

植物資源

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概況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植物種類十分豐富,目前已知有維管束植物2200餘種。植物區系地理成分複雜,相互滲透十分明顯,在分布最廣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建群種和優勢種既有溫帶常見的殼斗科,又有亞熱帶分布最廣的樟科、木蘭科、山茶科和安息香科。溫帶最多的菊科紫苑屬、香茅屬、蒿屬植物在保護區中也有分布,但這裡大概已是它們分布的南緣。還有一些典型的古熱帶科如山欖科、棕櫚科、芭蕉科、姜科、天南星科也北上到此紮根。這些南北植物雲集於此,在植物區系分區上,顯示出保護區古地理環境演變的特點。 

種類

1、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天然植被,是我國東南部地區保存最完好的部分,特別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不僅保留原生類型,而且面積也在我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居首位,森林覆蓋率達95%。地勢的高低懸殊影響水熱變化而形成明顯的氣候垂直帶,從而成為研究整個生態系統各環境要素及生態遞變規律的理想場所。從下而上突出的有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山地矮曲林、山地草甸五個植被類型。 

常綠闊葉林是本區生長發育最穩定的植被類型,又是中亞熱帶水平地帶性植被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保護區海拔1100米以下的低山區,它們的組成者均為四季常綠的闊葉樹。殼斗科植物是這種森林中最主要的成員,以甜櫧、絲栗栲、羅浮栲、硬斗柯、鐵椆等最為多見。其次為樟科的紅楠、黑殼楠、黃楠、新木姜子等。還有山茶科和木蘭科的紫莖、木荷、厚葉楊桐和深山含笑、假地鳳皮、武夷木蓮等,均為喬木層中的主要成分。與溫帶生態系統相比,這裡的喬木樹種不僅種類豐富,並且層次也較多。灌木層也很發達,由細齒柃木、短柱柃、馬銀花、檵木、烏藥、紅花油茶等主要種類及其他伴生成分組成。草本植物較稀少,主要為蕨類植物芒萁和狗脊。整個群落外貌鬱鬱蔥蔥,常年翠綠,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馬尾松林和杉木林多分布在海拔11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 

2、針闊混交林

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針闊混交林在保護區內的分布,在黃崗山海拔1100~1350米處較典型。主要以黃山松等針葉樹與殼斗科、山茶科、樟科、杜鵑花科等闊葉樹種混交。 在黃崗山海拔1350~1750米範圍,可明顯看出黃山松、柳杉、南方鐵杉等針葉樹構成的針葉林帶,面積相當大,自然更新良好。 山地矮曲林主要分布在黃崗山海拔1750~1900米範圍內。這裡由於海拔高,氣溫降低,風速加大,因雲霧多而空氣相對濕度大。這種特殊生境條件造成植物生長緩慢,機械組織發達,株莖矮壯,森林呈矮化現象。木本層第一亞層的優勢種為茶條果、江南山柳和南方紅豆杉,第二亞層的優勢種為小葉黃楊、岩柃呂宋莢蒾。山地矮林群落中,落葉樹種也占一定的比例。由於林內環境陰濕,苔蘚植物繁多,而草本植物不發育,主要是苔草屬。 在黃崗山海拔1900~2158米之間,生境條件顯著變化,氣溫降低,風速加大,並伴以其他人為因素的影響,喬木樹種難以生存,只有草本植物能夠適應而形成次生性的亞熱帶山地草甸。建群種類有禾本科的芒、野青茅、野古草等,伴生植物有地耳草、尖葉唐松草、鳳毛菊、千里光、苔草、苦蕒菜等。草甸中還常發現有零星分布的黃山松、江南山柳、波緣紅果樹等,都很矮小。在以上主要植被類型中,常有人工和半人工的杉木林,馬尾松林和竹林鑲嵌分布。其中一部分是人工種植的經濟林,還有一些則是常綠闊葉林被砍伐後形成的次生類型。在大竹嵐一帶,是竹林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向有“竹鄉”之稱。其中方竹、腫節竹和矮竹,均為該地區特有種。杉木、馬尾松和毛竹也常與常綠闊葉樹共生,形成常綠針闊葉混交林。 

3、真菌

保護區中除了豐富的高等植物資源外,還有不少的低等植物,其中有的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僅就真菌而言,大約有幾百種之多,它們與高大茂密的森林相依為命,因為全身不含葉綠素,只能靠其它植物供給它們生活養料。保護區出產許多營養價值高的食用真菌,如香菇平菇、銀耳、紅菇、木耳等,都是富含營養的美味菌類。靈芝、茯苓、冬蟲夏草等是名貴的藥用菌。還有許多真菌是森林和農作物害蟲的天敵,具有農藥所不能比擬的作用,既能除害,又不污染環境,是一支十分理想的清潔隊。

生物模式標本

哺乳動物

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猴子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猴子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豐富的植被資源,為生態系統的另一重要組成者——野生動物提供了保護條件和良好的棲息場所以及豐富的食物。據統計,保護區中約有哺乳動物100餘種,占全國同類動物總數的1/4。

鳥類

鳥類約400餘種,占全國總數的近1/3。僅在掛墩地區就有160餘種,集中了全保護區鳥類總數的1/3以上。其中有40餘種為本區所發現的新種,如白鷳、黃嘴角鴞、竹啄木鳥、掛墩鴉雀、白額山鷓鴣等;還有白背啄木鳥、橙背鴉雀、赤尾噪鶥、滇綠鶥等,則為掛墩特有種,故人稱“鳥的王國”。 

兩棲和爬行動物

兩棲和爬行動物約100餘種,崇安髭蟾、蠑螈、三港雨蛙、大頭平胸龜、麗棘蜥等均為世界罕見的特有種,所以這裡被譽為研究“亞洲兩棲和爬行動物的鑰匙”。魚類也有30餘種,新近發現一個新種——武夷厚唇魚。 

昆蟲

保護區中昆蟲的豐富程度也是我國其他地區少有的,全國昆蟲32個目,保護區採到的就占31目,估計可達2萬餘種之多,僅在大竹嵐一帶已發現的昆蟲就達300多個科,占全國昆蟲總科數的1/3。 

珍惜動物

保護區內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華南虎白頸長尾雉、金貓、大靈貓、穿山甲、獼猴、雲豹、毛冠鹿、短尾猴、小靈貓、黃腹角雉、鬣羚等。 保護區中豐富的動植物區系及大量新種發現,使得這個地區很早就已成為世界關注的動物模式標本產地。早在19世紀晚期,就有許多中外學者及商人在武夷山採集過大量珍貴的動植物標本。尤其是掛墩和大竹嵐一帶,發現不少新種,已成為世界聞名的生物標本採集地。100多年來,從武夷山採到的動物標本中已發現600多個新種,實為世界所罕見的動物基因庫。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於時局動盪,科學事業得不到發展,許多學者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工作,難以發揮其才能,所以在武夷山所發現的600餘個新種中,有95%被外國人搶注定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的有關研究所及部分省市的高等院校及有關研究單位都相繼來此採集生物標本,進行科學考察,保護區管理機構中成立研究室。1979年保護區建立,省科委即組織省內外科學家在這裡進行考察,歷時10年,編寫出《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專著。

發展

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建立於1979年4月,保護區的建立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親自過問。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11月21日光明日報的《情況反映》上看到福建專家學者關於建立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呼籲後,立即予以關注,於11月22日寫下“請福建省委採取有力措施”的重要批示。福建省委立即行動,有關部門僅用5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建區的有關工作。1979年7月3日,國務院批准武夷山保護區為國家重點保護區。武夷山保護區的成立是黨的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
建區21年來,在福建省林業廳的領導下,保護區管理局依法治區,建立了比較完備的保護管理體系,還和周邊的縣市政府、省地市林業部門、區內林場、周邊鄉村及江西省的毗鄰單位共同組成了《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保護委員會》,形成了“管理局-管理所-哨卡”和“聯合保護委員會-聯保小組-村、場”兩線交織的三級管理網路體系,使自然資源和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現在全區森林覆蓋率達96.3%,比建區初期提高了4.2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增長了22.8%,毛竹立竹數增加了39.4%,珍稀動植物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武夷山保護區是南方典型的以集體林為主的保護區,區內居住著兩個市三個行政村的2500村民,周邊還涉及省內數萬民眾。保護區管理局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抓住保護與發展這一主要矛盾,將社區的經濟發展納入保護區管理議事日程,實施社區參與管理在實驗區內劃定固定的生產區域,引導村民經營利用毛竹、茶葉這些可再生且生長周期短的資源,較好地解決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問題,找到了一條聯合保護與協調發展的保護區建設發展之路。現在,區內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由建區初期的204元提高到3500元,區內三個村分別是省明星村或市小康樣榜村,村民的自然保護意識也有了很大的增強。

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保護區中僅有的一個既是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雙遺產”保留地的保護區。1999年,武夷山保護區管理局受到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農業部、國土資源部的聯合表彰,被評為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先進集體。武夷山保護區還被確定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球環境基金(GEF)援助“中國自然保護區管理”項目在武夷山保護區實施已5年,保護區的保護管理水平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現在,武夷山保護區正為建設成“生態保護示範區”而努力。

中國主要自然保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