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俁病

水俁病

水俁病,為公害病的一種,成因為汞中毒。水俁病主要發生途徑是人或其他動物食用了含有機水銀污染的魚貝類,使有機水銀侵入腦神經細胞而引起的一種綜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

名稱來源

水俁病水俁病

“俁”,日文原作“俁”字。《名義抄》音“疑輔反”、《漢語大字典》釋為“‘俁’的新字形”,日語訓讀“また”。

台灣教育部《國語字典》收有“水俁症”一詞。其解釋若下:“病名。由於工廠排放污水,使有機水銀經過海生物分級濃縮,最後使人體累積至一定程度而發病。受害的主要器官為大腦皮質,主要症狀有隧道視野、運動失調震顫、語言障礙等。”
“水俁病”於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縣水俁鎮發生,當時由於病因不明,故稱之為水俁病。

臨床表現

水俁病日本水俁病發生地區

水俁病實際為有機的中毒。患者手足協調失常,甚至步行困難、運動障礙、弱智、聽力及言語障礙、肢端麻木、感覺障礙、視野縮小;重者例如神經錯亂、思覺失調、痙攣,最後死亡。
發病起三個月內約有半數重症者死亡,懷孕婦女亦會將這種汞中毒帶給胎中幼兒,令幼兒天生弱智。

發病機理

因為甲基汞具有脂溶性、原形蓄積和高神經毒3項特性。首先甲基汞進入胃與胃酸作用,產生氯化甲基汞,經腸道幾乎全部吸收進入血液(無機汞只有5%被吸收);然後在紅細胞內與血紅蛋白中的巰基結合,隨血液輸送到各器官。人類為了保護自己的大腦,為防止病毒入侵,專設了血腦屏障。但氯化甲基汞是稀客,為血腦屏障不識,故能順利通過,進入腦細胞,還能透過胎盤,進入胎兒腦中。腦細胞富含類脂質,而脂溶性的甲基汞對類脂質具有很高的親和力。所以很容易蓄積在腦細胞內。甲基汞分子結CH3-Hg-Cl中的C-Hg鍵結合得很牢固,不易斷開,在細胞中呈原形蓄積,以整個分子損害腦細胞,這種損害的表現具有進行性和不可恢復性。因此,水俁病是環境污染中有毒微量元素造成的最嚴重的公害病之一。

水俁病的主要病理變化為大腦皮質細胞萎縮,嚴重者尚可侵犯小腦脊髓

遺傳性

孕婦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海產品後,可能引起嬰兒患先天性水俁病,就連一些健康者(可能是受害輕微,無明顯病症)的後代也難逃惡運。許多先天性水俁病患兒,都存在運動和語言方面的障礙,其病狀酷似小兒麻痹症,這說明要消除水俁病的影響絕非易事。

歷史事件

日本水污染事件

水俁病表現症狀水俁病表現症狀

1923年,新日本窒素肥料(由人糞與糞於酒窖發酵而產成)於水俁工場生產氯乙烯醋酸乙烯,其製程中需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劑。由於該工廠任意排放廢水,這些含汞的劇毒物質流入河流,並進入食用水塘,轉成甲基汞氯(化學式CH3HgCl)等有機汞化合物。當人類食用該等水源或原居於受污染水源的生物時,甲基汞等有機汞化合物通過魚蝦進入人體,被腸胃吸收,侵害腦部和身體其他部分,造成生物累積(或生物濃縮,Bioaccumulation)。該事件被認為是一起重大的工業災難
1950年在水俁灣附近漁村中,發現一些貓步態不穩、抽筋麻痹,最後跳入水中溺死。當地人謂之“自殺貓”。1953年水俁鎮發現一個生怪病的人,開始只是口齒不清、步態不穩、面部痴呆,進而耳聾眼瞎、全身麻木,最後神經失常,一會兒酣睡,一會兒興奮異常,身體彎弓,高叫而死。1956年在這個地區又發現五十多人患有同樣症狀的病。

經過對病的調查和研究,在1962年才確定水俁病的發生是由於汞對環境的污染,特別是常期食用被污染的魚和貝類引起的甲基汞慢性中毒。這是從水俁鎮的工廠排放的氯化甲基汞污染海域,使魚和貝類中毒造成的。

繼水俁鎮之後,1963年日本新瀉縣又有大批自殺貓、自殺狗出現。

1973年在有明海南部沿岸的有明町等地又發生了水俁病。據報導這三次發病人數總計900多人。實際上在日本,受害人數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僅水俁鎮受害居民已有一萬人左右。

中國發現

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東北松花江中、下游地區的漁民中也曾發現過類似水俁病的病例。

治療方案

1:依地酸二鈉鈣,每日一克稀釋後靜脈注射或靜脈滴注,用藥三天,停藥四天為一療程,一般套用2~4個療程。
2:促排靈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三鈉鈣),每日0.5~1克,稀釋後靜脈滴注或肌注,療程與依地酸二鈉鈣相同,但效果較依地酸二鈉鈣為好。
3:青黴胺,每次0.3克,每日3次,連服3天,停藥4天為一療程,共三個療程;驅效果較上述二藥為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