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是指在世界範圍內,由於環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較大的轟動世界的公害事件。

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簡介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

1930年12月1~5日發生在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是20世紀最早記錄下的大氣污染慘案。

事件發生的地區是比利時境內沿馬斯河24公里長的一段河谷地帶,即馬斯峽谷的列日鎮和於伊鎮之間,兩側山高約90米。許多重型工廠分布在河谷上,包括煉焦、煉鋼、電力、玻璃、煉鋅、硫酸、化肥等工廠,還有石灰窯爐。

事件前夕

1930年12月1日開始,整個比利時由於氣候反常變化被大霧復蓋。在馬斯河谷還出現逆溫層,霧層尤其濃厚。在這種氣候反常變化的第3天,這一河谷地段的居民有幾千人呼吸道發病,有63人死亡,為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10.5倍。發病者包括不同年齡的男女,症狀是:流淚、喉痛、聲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悶、噁心、嘔吐。咳嗽與呼吸短促是主要發病症狀。

事件經過

1930年12月1-5日,整個比利時大霧籠罩,氣候反常。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馬斯河谷上空出現了很強的逆溫層,霧層尤其濃厚。

在這種逆溫層和大霧的作用下,馬斯河谷工業區內13個工廠排放的大量煙霧瀰漫在河谷上空無法擴散,有害氣體在大氣層中越積越厚,其積存量接近危害健康的極限。第三天開始,在二氧化硫(SO2)和其他幾種有害氣體以及粉塵污染的綜合作用下,河谷工業區有上千人發生呼吸道疾病,一個星期內就有63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十多倍。死者大多是年老和有慢性心臟病與肺病的患者。許多家畜也未能幸免於難,紛紛死去。屍體解剖結果證實:刺激性化學物質損害呼吸道內壁是致死的原因。其他組織與器官沒有毒物效應。

事件以後

事件發生以後,雖然有關部門立即進行了調查,但一時不能確證致害物質。有人認為是氟化物,有人認為是硫的氧化物,其說不一。以後,又對當地排入大氣的各種氣體和煙霧進行了研究分析,排除了氟化物致毒的可能性,認為硫的氧化物——二氧化硫氣體和三氧化硫煙霧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的物質。據推測,事件發生時工廠排出有害氣體在近地表層積累。據費克特博士在1931年對這一事件所寫的報告,推測大氣中二氧化硫的濃度約為25~100毫克/立方米(9~37微克)。空氣中存在的氧化氮和金屬氧化物微粒等污染物會加速二氧化硫向三氧化硫轉化,加劇對人體的刺激作用。而且一般認為是具有生理惰性的煙霧,通過把刺激性氣體帶進肺部深處,也起了一定的致病作用。

事件分析

在馬斯河谷煙霧事件中,地形和氣候扮演了重要角色。從地形上看,該地區是一狹窄的盆地;氣候反常出現的持續逆溫和大霧,使得工業排放的污染物在河谷地區的大氣中積累到有毒級的濃度。該地區過去有過類似的氣候反常變化,但為時都很短,後果不嚴重。如1911年的發病情況下這次相似,但沒有造成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馬斯河谷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年即有人指出:“如果這一現象在倫敦發生,倫敦公務局可能要對3200人的突然死亡負責”。這話不幸言中。22年後,倫敦果然發生了4000人死亡的嚴重煙霧事件。這也說明造成以後各次煙霧事件的某些因素是具有共同性的。

這次事件曾轟動一時,雖然日後類似這樣的煙霧污染事件在世界很多地方都發生過,但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卻是20世紀最早記錄下的大氣污染慘案。

倫敦煙霧事件

背景

1952年12月5日開始,逆溫層籠罩倫敦,城市處於高氣壓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氣流動均停止,連續數日空氣寂靜無風。當時倫敦冬季多使用燃煤採暖,市區內還分布有許多以煤為主要能源的火力發電站。由於逆溫層的作用,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等氣體與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積,引發了連續數日的大霧天氣。期間由於毒霧的影響,不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車在公路上行駛都必須打開著大燈。室外音樂會也取消了,因為人們看不見舞台。

當時,倫敦正在舉辦一場牛展覽會,參展的牛隻首先對煙霧產生了反應,350頭牛有52頭嚴重中毒,14頭奄奄一息,1頭當場死亡。不久倫敦市民也對毒霧產生了反應,許多人感到呼吸困難、眼睛刺痛,發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狀的病人明顯增多,進而死亡率陡增,據史料記載,從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裡,倫敦市死亡人數達4000人。根據事後統計,在發生煙霧事件的一周中,48歲以上人群死亡率為平時的3倍;1歲以下人群的死亡率為平時的2倍,在這一周內,倫敦市因支氣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臟衰竭死亡244人,結核病死亡77人,分別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有顯著性增加。

12月9日之後,由於天氣變化,毒霧逐漸消散,但在此之後兩個月內,又有近8000人因為煙霧事件而死於呼吸系統疾病。

當時人們沒發現有什麼異常,一周后才發現許多人死於呼吸道疾病,後來又陸續出現死亡案例。人們重新檢查了當年的肺的樣本發現有許多重金屬,碳和其他有毒元素。這些來自於燃料,在這一年英國的公車正好換成燃油的而且冷空氣使人們家家戶戶都燃起壁爐,讓空氣污染嚴重。

事後,據英國環境污染負責人厄爾斯特.威廉金斯博士統計,在霧災發生的前一周,倫敦死亡人數為945人;而在大霧期間,倫敦地區死亡人數激增到2480人,而大霧所造成的慢性死亡人數達8000人,與歷年同期相比,多死亡3000-4000人。

此後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連續發生了多達十二次嚴重的煙霧事件。直到1965年後,有毒煙霧才從倫敦銷聲匿跡。

原因

發生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間接原因是開始於12月4日的逆溫層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物蓄積。燃煤產生的粉塵表面會大量吸附水,成為形成煙霧的凝聚核,這樣便形成了濃霧。另外燃煤粉塵中含有三氧化二鐵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種來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進而與吸附在粉塵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霧滴。這些硫酸霧滴吸入呼吸系統後會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使體弱者發病甚至死亡。

事件對策

大煙霧事件的巨大衝擊成為亮出解決大氣污染真劍的契機,煙霧帶來的深刻問題為全世界知曉。英國政府出台多項燃料使用規範、以及制定禁止工廠排煙的基準,如1956年與1968年的“大氣淨化法(Clean Air Act)”、1954年的“倫敦市法(City of London (Various Powers) Act 1954)”

影響

1952年的煙霧事件並非倫敦歷史上第一次嚴重的煙霧事件,據史料記載倫敦最早的有毒煙霧事件可以追溯到1837年2月,那次事件造成至少200名倫敦市民死亡。而在1952年之後,倫敦也多次發生煙霧事件。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被環保主義者看做20世紀重大環境災害事件之一,並且作為煤煙型空氣污染的典型案例出現在多部環境科學教科書中。

四日市哮喘事件

簡介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於1961年發生在日本東部海岸的四日市

。該市自1955年以來,相繼興建了3家石油化工聯合企業,在其周圍又擠滿了十餘個石化大廠和一百餘箇中小企業。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產生的廢氣,嚴重污染了城市空氣。1961年,四日市哮喘病大發作。

事件概述

由於四日市近海臨河,交通方便,又是京濱工業區的大門,日本壟斷資本看中了四日市是發展石油工業的好地方。1955年利用戰前鹽濱地區舊海軍燃料廠舊址建成第一座煉油廠,從而奠定了這一地區的石油化學工業基礎,到1958年以後,這個所謂的“石油聯合企業之城”成了日本石油工業四分之一的重要臨海工業區。正當人們對這些將會帶來滾滾財源的大型企業艷羨不已時,可怕的公害病已悄然潛入了人們的生活中。

市內工業主體部分是鹽濱地區和午起地區的聯合企業。午起地區在四日市北部填海造地形成的工業區,建有電廠和午起聯合企業。在這三大石油聯合企業周圍,又擠滿了三菱油化等10多個大廠和100多中小企業。於是四日市成為噪音振耳、臭水橫流、烏煙瘴氣的公害嚴重城市。

1956年,由於石油工業含酚廢水排入伊勢灣,使附近水產發臭不能食用。但最嚴重的還是大氣污染。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高硫重油)產生的廢氣,使整座城市終年黃煙瀰漫。全市工廠粉塵、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達13萬噸。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超出標準5—6倍。在四日市上空500米厚度的煙霧中飄著多種有毒氣體和有毒鋁、錳、鈷等重金屬粉塵。重金屬微粒與二氧化硫形成煙霧,強烈地刺激和腐蝕人的呼吸器官,吸入肺中能導致癌症和逐步削弱肺部排除污染物的能力,引起氣管和支氣管的反射性攣縮,使管腔縮小,黏膜分泌物增多,呼吸阻力加大,換氣量減少,形成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以及肺氣腫等許多呼吸道疾病。長年累月地吸入這種被二氧化硫及各種金屬粉塵污染的空氣,呼吸器官受到了損害,因此,很多人患有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肺癌等。隨著污染的日趨,支氣管哮喘患者顯著增加,這種情況引起各界廣泛注意,人們遂開始探索致喘原因。據四日市醫師會調查資料證明,患支氣管哮喘的人數在嚴重污染的鹽濱地區比非污染的對照區約高2—3倍。

發生支氣管哮喘的原因一般有家族遺傳因子和對室內塵埃過敏因素。從家族史調查和室內塵埃提取液皮內試驗的結果都表明,污染區患者檢出的陽性率低於對照區的患者。這說明室內塵埃和遺傳因子,不是四日市支氣管哮喘高發的致喘因素。另外,新患者一旦脫離大氣污染環境,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從而推斷局部的大氣污染是主要的致喘因素。

後來,由於日本各大城市普遍燒用高硫重油,致使四日市哮喘病蔓延全國。如千葉、川崎、橫濱、名古屋、水島、岩國、大分等幾十個城市都有哮喘病在蔓延。據日本環境廳統計,到1972年為止,日本全國患四日市哮喘病的患者多達6376人。

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的九州、四國等地區的幾十萬隻雞突然死亡。經調查,發現是飼料中毒,但因當時沒有弄清毒物的來源,也就沒有對此進行追究。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完結,當年6-10月,有4家門人因患原因不明的皮膚病到九州大學附屬醫院就診,患者初期症狀為痤瘡樣皮疹,指甲發黑,皮膚色素沉著,眼結膜充血等。此後3個月內,又確診了112個家庭325名患者,之後在全國各地仍不斷出現。至1977年,因此病死亡人數達數餘人,1978年,確診患者累計達1684人。

事件調查

米糠油事件引起了日本衛生部門的重視,通過屍體解剖,在死者五臟和皮下脂肪中發現了多氯聯苯,這是一種化學性質極為穩定的脂溶性化合物,可以通過食物鏈而富集於動物體內。多氯聯苯被人畜食用後,多積蓄在肝臟等多脂肪的組織中,損害皮膚和肝臟,引起中毒。初期症狀為眼皮腫脹,手掌出汗,全身起紅疹,其後症狀轉為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重者發生急性肝壞死、肝昏迷等,以至死亡。

專家從病症的家族多發性了解到食用油的使用情況,懷疑與米糠油有關。經過對患者共同食用的米糠油進行追蹤調查,發現九州一個食用油廠在生產米糠油時,因管理不善,操作失誤,致使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脫臭工藝中使用的熱載體多氯聯苯,造成食物油污染。由於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被用做了飼料,還造成數十萬隻家禽的死亡。這一事件的發生在當時震驚了世界。

事件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最初10年可以說是日本的經濟復甦時期。在這個時期,日本對追趕歐美趨之若鶩,發展重工業、化學工業,跨入世界經濟大國行列成為全體日本國民的興奮點。然而,日本人在陶醉於日漸成為東方經濟大國的同時,卻沒有多少人想到肆虐環境將帶來的滅頂之災。正是由於這種急功近利的態度,20世紀初期發生20世紀初期發生的世界8件重大公害事件中,日本就占了4件,足見日本當時環境問題的嚴重性。

經驗教訓

人類應該認識到自己是幸運的,因種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天佑機緣而得以在地球的懷抱中降生,並得天獨厚地在地球上生存。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平心靜氣地反省大自然給予的恩惠並珍重它,而是執泥於殺雞取卵地發展經濟的話,總有一天,維繫我們生存的地球會土崩瓦解,那時人類的去向是現在連想像都無法預見的。

日本水俁病事件

在1956年日本水俁灣出現的一種奇怪的病。這種“怪病”是日後轟動世界的“水俁病”,是最早出現的由於工業廢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

症狀表現為輕者口齒不清、步履蹣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覺障礙、視覺喪失、震顫、手足變形,重者神經失常,或酣睡,或興奮,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

事件回放

日本熊本縣水俁灣外圍的“不知火海”是被九州本土和天草諸島圍起來的內海,那裡海產豐富,是漁民們賴以生存的主要漁場。水俁鎮是水俁灣東部的一個小鎮,有4萬多人居住,周圍的村莊還居住著1萬多農民和漁民。“不知火海”豐富的漁產使小鎮格外興旺。

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這裡建廠,後又開設了合成醋酸廠。1949年後,這個公司開始生產氯乙烯(C2H5Cl),年產量不斷提高,1956年超過6000噸。與此同時,工廠把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廢水排放到水俁灣中。

1956年,水俁灣附近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病。這種病症最初出現在貓身上,被稱為“貓舞蹈症”。病貓步態不穩,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稱為“自殺貓”。隨後不久,此地也發現了患這種病症的人。患者由於腦中樞神經和末梢神經被侵害,症狀如上。當時這種病由於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這種“怪病”就是日後轟動世界的“水俁病”,是最早出現的由於工業廢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

“水俁病”的罪魁禍首是當時處於世界化工業尖端技術的氮(N)生產企業。氮用於肥皂、化學調味料等日用品以及醋酸(CH3COOH)、硫酸(H2SO4)等工業用品的製造上。日本的氮產業始創於1906年,其後由於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而使化肥製造業飛速發展,甚至有人說“氮的歷史就是日本化學工業的歷史”,日本的經濟成長是“在以氮為首的化學工業的支撐下完成的”。然而,這個“先驅產業”肆意的發展,卻給當地居民及其生存環境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製造過程中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劑,這使排放的廢水含有大量的汞。當汞在水中被水生物食用後,會轉化成甲基汞(CH3HgCl)。這種劇毒物質只要有挖耳勺的一半大小就可以致人於死命,而當時由於氮的持續生產已使水俁灣的甲基汞含量達到了足以毒死日本全國人口2次都有餘的程度。水俁灣由於常年的工業廢水排放而被嚴重污染了,水俁灣里的魚蝦類也由此被污染了。這些被污染的魚蝦通過食物鏈又進入了動物和人類的體內。甲基汞通過魚蝦進入人體,被腸胃吸收,侵害腦部和身體其他部分。進入腦部的甲基汞會使腦萎縮,侵害神經細胞,破壞掌握身體平衡的小腦和知覺系統。據統計,有數十萬人食用了水俁灣中被甲基汞污染的魚蝦。

早在多年前,就屢屢有過關於“不知火海”的魚、烏、貓等生物異變的報導,有的地方甚至連貓都絕跡了。“水俁病”危害了當地人的健康和家庭幸福,使很多人身心受到摧殘,經濟上受到沉重的打擊,甚至家破人亡。更可悲的是,由於甲基汞污染,水俁灣的魚蝦不能再捕撈食用,當地漁民的生活失去了依賴,很多家庭陷於貧困之中。“不知火海”失去了生命力,伴隨它的是無期的蕭索。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復甦,工業飛速發展,但由於當時沒有相應的環境保護和公害治理措施,致使工業污染和各種公害病隨之泛濫成災。除了“水俁病”外,四日市哮喘病、富山“痛痛病”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日本的工業發展雖然使經濟獲利不菲,但難以挽回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和貽害無窮的公害病使日本政府和企業日後為此付出了極其昂貴的治理、治療和賠償的代價。至今為止,因水俁病而提起的曠日持久的法庭訴訟仍然沒有完結。

事件解析

罪魁禍首

汞類似水銀,是我們常用的溫度表里顯示多少度的銀白色金屬,它是一種劇毒的重金屬,具有較強的揮發性。汞對於生物的毒性不僅取決於它的濃度,而且與汞的化學形態以及生物本身的特徵有密切關係。一般認為,汞是通過海洋生物體表(皮膚和鰓)的滲透或攝含汞的食物進入體內的。

進入途徑

汞進入海洋的主要途徑是工業廢水、含汞農藥的流失以及含汞廢氣的沉降。此外,含汞的礦渣和礦漿也是其來源之一。水俁灣為什麼會有含汞的海產品呢?這還要從水俁鎮的一家工廠談起。水俁鎮有一個合成醋酸工廠,在生產中採用氯化汞和硫酸汞兩種化學物質作催化劑。催化劑在生產過程中僅僅起促進化學反應的作用,最後全部隨廢水排入臨近的水俁灣內,並且大部分沉澱在灣底的泥里。工廠所選的催化劑氯化汞和硫酸汞本身雖然也有毒,但毒性不很強。然而它們在海底泥里能夠通過一種叫甲基鈷氨素的細菌作用變成毒性十分強烈的甲基汞。甲基汞每年能以1%速率釋放出來,對上層海水形成二次污染,長期生活在這裡的魚蝦貝類最易被甲基汞所污染,據測定水俁灣里的海產品含有汞的量已超過可食用量的50倍,居民長期食用此種含汞的海產品,自然就成為甲基汞的受害者。一旦甲基汞進入人體就會迅速溶解在人的脂肪里,並且大部分聚集在人的腦部,粘著在神經細胞上,使細胞中的核糖酸減少,引起細胞分裂死亡。

致命劑量

科學試驗證實,人體血液中汞的安全濃度為1微克/10毫升,當到達5-10微克/10毫升時,就會出現明顯中毒症狀。經計算,如果一個人每天食用200克含汞0.5毫克/公斤的魚,人體所攝入的汞量恰好在此安全範圍內。然而,經測定水俁灣的海產品汞的含量高達每公斤幾十毫克,已大大超標,此外,人們每天還要搭配其他食品,其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汞,這樣全天攝入的總量就更是大大超過安全限度標準了。

水俁病是直接由汞對海洋環境污染造成的公害,迄今已在很多地方發現類似的污染中毒事件,同時還發現其他一些重金屬如鎘、鈷、銅、鋅、鉻等,以及非金屬砷,它們的許多化學性質都與汞相近,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警惕,而另一種“骨痛病”的發生,經長期跟蹤調查研究,最終確認這是一種重金屬鎘污染所致。

遺傳性

水俁病的遺傳性也很強,孕婦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海產品後,可能引起嬰兒患先天性水俁病,就連一些健康者(可能是受害輕微,無明顯病症)的後代也難逃惡運。許多先天性水俁病患兒,都存在運動和語言方面的障礙,其病狀酷似小兒麻痹症,這說明要消除水俁病的影響絕非易事。由此,環境科學家認為沉積物中的重金屬污染是環境中的一顆“定時炸彈”,當外界條件適應時,就可能導致過早爆炸。例如在缺氧的條件下,一些厭氧生物可以把無機金屬甲基化。尤其近20年來大量污染物無節制的排放,已使一些港灣和近岸沉積物的吸附容量趨於飽和,隨時可能引爆這顆化學污染“定時炸彈”。

事後反思

水俁病事件帶給我們的思考遠不止這些,在1956年確認日本氮肥公司的排污為病源之後,日本政府毫無作為,以至於該公司肆無忌憚地繼續排污12年,直到1968年為止。後來,46名受害者聯合向日本最高法院起訴日本政府在水俁病事件中的無作為,並在2004年獲得勝訴。法院判決認為日本政府在1956年知道水俁病病因後應當立即責令污染企業停止侵害,但直到12年後政府才做出決定,為此,日本政府應當對未能及時做出決定而導致水俁病傷害範圍擴大而承擔行政責任。

日本工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飛速發展,但由於沒有環境保護措施,工業污染和各種公害病泛濫成災。經濟雖然得到發展,但環境破壞和貽害無窮的公害病使日本政府和企業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代價。水俁病引發的訴訟曠日持久,時至今日依然沒完沒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回顧歷史,我們可以從中學到點什麼。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發生在美國洛杉磯市。光化學煙霧是大量碳氫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與空氣中其他成份起化學作用而產生的。這種煙霧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劑,滯留市區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中,洛杉磯市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於大氣污染和高溫,短短兩天之內,65歲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餘人,許多人出現眼睛痛、頭痛、呼吸困難等症狀。直到20世紀70年代,洛杉磯市還被稱為“美國的煙霧城”。

背景

洛杉磯位於美國西南海岸,西面臨海,三面環山,是個陽光明媚,氣候溫暖,風景宜人的地方。早期金礦、石油和運河的開發,加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它很快成為了一個商業、旅遊業都很發達的港口城市。洛杉磯市很快就變得空前繁榮,著名的電影業中心好萊塢和美國第一個“迪斯尼樂園”都建在了這裡。城市的繁榮又使洛杉礬人口劇增。白天,縱橫交錯的城市高速公路上擁擠著數百萬輛汽車,整個城市仿佛一個龐大的蟻穴。

起因

從1943年開始,洛杉磯每年從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城市上空就會出現一種瀰漫天空的淺藍色煙霧,使整座城市上空變得渾濁不清。

洛杉磯在40年代就擁有250萬輛汽車,每天大約消耗1100噸汽油,排出1000多噸碳氫(CH)化合物,300多噸氮氧(NOx)化合物,700多噸一氧化碳(CO)。另外,還有煉油廠、供油站等其他石油燃燒排放,這些化合物被排放到陽光明媚的洛杉磯上空,不啻製造了一個毒煙霧工廠。這種煙霧使人眼睛發紅,咽喉疼痛,呼吸憋悶、頭昏、頭痛。這種煙霧是由於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排放造成的,一般發生在濕度低、氣溫在24-32℃度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後。汽車尾氣中的烯烴類碳氫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氣中後,在強烈的陽光紫外線照射下,會吸收太陽光所具有的能量。這些物質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陽光的能量後,會變得不穩定起來,原有的化學鏈遭到破壞,形成新的物質。這種化學反應被稱為光化學反應,其產物為含劇毒的光化學煙霧。

發展

1943年以後,煙霧更加肆虐,以致遠離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減產。僅1950-1951年,美國因大氣污染造成的損失就達15億美元。1955年,因呼吸系統衰竭死亡的65歲以上的老人達400多人;1970年,約有75%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紅眼病。

結果

飽受光化學煙霧折磨的洛杉磯市民於1947年劃定了一個空氣污染控制區,專門研究污染物的性質和它們的來源,探討如何才能改變現狀。

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是美國環境管理的轉折點,其不僅催生了著名的《清潔空氣法》,也始終起到了環境管理的先頭示範作用。在洛杉磯,環境管理措施的核心包括:

設立空氣品質管理區,加大區域環境管理部門的自主權,以期環境政策能夠以最有效的方式落實;

設立排放許可證制度,嚴格控制排放源;

為交通污染源(從內燃機、汽油到排放)設立了嚴格環境標準;

開放環境交易市場,將市場化手段引入環境減排中;

投入很強的科研及管理力量,開發通用的環評軟體及有效的污染控制技術。

經過近40年的治理,儘管洛杉磯的人口增長了3倍、機動車增長了4倍多,但該地區發布健康警告的天數卻從1977年的184天下降到了2004年的4天。

骨痛病事件

發生於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

鋅、鉛冶煉廠等排放的含鎘廢水污染了神通川水體,兩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農田,使稻米和飲用水含鎘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19世紀80年代,日本富山縣平原神通川上游的神岡礦山成為從事鉛、鋅礦的開採、精煉及硫酸生產的大型礦山企業。然而在採礦過程及堆積的礦渣中產生的含有鎘等重金屬的廢水卻直接長期流入周圍的環境中,在當地的水田土壤、河流底泥中產生了鎘等重金屬的沉澱堆積。鎘通過稻米進入人體,首先引起腎臟障礙,逐漸導致軟骨症,在婦女妊娠、哺乳、內分泌不協調、營養性鈣不足等誘發原因存在的情況下,使婦女得上一種渾身劇烈疼痛的病,叫痛痛病,也叫骨痛病,重者全身多處骨折,在痛苦中死亡。從1931年到1968年,神通川平原地區被確診患此病的人數為258人,其中死亡128人,至1977年12月又死亡79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