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與環境

化學與環境

環境的好壞,關係著人類的生存與興衰。保護環境,已成為人類緊迫和重要的任務。本書從化學的角度闡述了環境與環保知識,書中通過介紹大氣污染、水土污染、酸雨、溫室效應、大氣臭氧層的破壞等,分析了化學與環境的密切關係,以及利用化學方法解決一些環境問題的途徑。全書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是一本對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非常有益的科普讀物。

基本信息

書籍信息

作者:梁英豪著

ISBN:10位[754352919X]13位[9787543529199]

出版社:廣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0-1

定價:¥9.70元

內容提要

環境的好壞,關係著人類的生存與興衰。保護環境,已成為人類緊迫和重要的任務。本書從化學的角度闡述了環境與環保知識,書中通過介紹大氣污染、水土污染、酸雨、溫室效應、大氣臭氧層的破壞等,分析了化學與環境的密切關係,以及利用化學方法解決一些環境問題的途徑。

全書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是一本對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非常有益的科普讀物。

作者簡介

梁英豪,1947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化學系。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歷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主任、上海師範大學化學系兼職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理事、全國化學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會化學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曾負責全國中學化學課本和中學化學教學大綱的編寫和起草工作。主要著作有《科學技術社會辭典·化學卷》(主編)、《環境保護》(副主編)、《化學與能源》等。撰寫和翻譯100餘篇化學教育方面的論文。

目錄

致青少年朋友

寫在前面的話

世界重大公害事件

環境問題

八大公害事件

重大環境污染事件

事件與化學有關嗎

還我藍天——大氣污染

城市會失蹤嗎

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物及其產生

人類遭到了報復

還我蔚藍的天空

“空中死神”——酸雨

酸雨是什麼

怎樣形成酸雨

我國酸雨情勢如何

酸雨的“美稱”

對酸雨的防治對策

地球在發燒——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什麼

罪魁禍首是誰

溫室效應的禍害

對策和途徑

地球保護傘上出現了“空洞”——大氣臭氧層的

破壞

地球的“保護傘”

“保護傘”被破壞了

破壞臭氧層危害每個人

誰是殺手

不同認識

拯救“保護傘”的對策

誰殺死了奧運會的禿鷹——光化學煙霧

光化學煙霧

在哪裡形成“煙霧”

反應原理和主要成分

對付光化學煙霧

水體的“敗血症”——水體污染

面臨全球性水危機

水體污染物及其危害

水污染的防治

大地母親的呻吟——土壤污染

土壤

是什麼造成污染

污染帶來的危害

農藥的污染化學

重金屬的污染化學

土壤污染的防治

燃放煙花爆竹,謹防樂極生悲——煙花爆竹污染

爆竹及其成分

爆炸產生有害物質

危害何其多

小小一支煙,毒物何止千——吸菸的危害

編輯推薦

《化學與環境》編輯推薦:保護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最重要的是全人類的覺醒和一致行動。保護環境已確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為提高廣大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科學素養,加強環境教育,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已開設相關課程。

序言

20世紀化學的研究使人們逐漸掌握了物質變化的規律和各類化學反應的機理,也使得人們在掌握化學反應規律的基礎上認識了化學過程,揭示了化學變化的本質。在過去的近100年中,人們化學合成和分離了2285萬種化合物(如新藥物、新材料),極大地滿足了人類生活和高新技術發展的需要,為人類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然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類在利用化學技術開發自然並取得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其生產和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大量化學有害物質排入環境,破壞了環境的結構和狀態,使環境不斷惡化,干擾了人類的正常生活,對人類健康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甚至是潛在的不利影響。人類對自然界掠奪式的開發不可避免地遭到自然界的無情報復,進入21世紀,人類在享受豐富物質文明的同時已經發現自身深深陷入環境危機之中。

環境污染並非是個別學科、技術領域或某類企業造成的,而是早期社會生產盲目發展的必然結果。化學學科能夠幫助人們認識環境危機的變化過程並指導人們正確地控制其發展,找到保護環境的途徑。目前,許多化學家在積極開展污染治理的同時,致力於處理和利用廢棄物,實現變廢為寶;致力於建立高靈敏度、高選擇性、快速、自動化程度高的監測、分析方法和方法標準化的研究;致力於開發新材料、新能源,利用潔淨工藝代替經典工藝,並已提出綠色化學的奮鬥目標。可見,化學不僅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還是保護世界的工具。化學是環境的朋友、環境決策的參謀和污染治理的主力軍。

媒體推薦

前言

《化學與環境》一書於2002年3月出版,至今已經兩次印刷,印數超過了一萬冊。我們對第一版進行修訂。現將第二版與第一版的區別說明如下。

編者調整了章節內容的安排,使其更加合理。將第一版中的第十二章生命與化學改名為生命科學基礎,並移至第二版中的第五章。將第一版中的第八章現代分析測試技術改名為現代儀器分析技術,並移至第二版中的第六章。這樣,第二版中的前六章以化學內容為主。後九章以環境內容為主,脈絡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另外,對化學基本原理、電化學、物質結構、有機污染物、土壤污染與防治、日常生活污染等章的名稱或內容也作了一些調整。

在第二版中,我們對部分內容進行更新,例如,我們採用最新的化學數據和國家標準;在聯繫實際的部分,收入最新發生的事件,編入最新的事實和數字。在有機污染物這一章,增加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一節,在日常生活污染一章,增加了白色污染與廢棄電子產品污染一節。

在兩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第一版中有一些錯誤和應該修改之處,在第二版中,我們進行了全面修訂。

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有: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環境科學系任仁(緒論、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五章)、張敦信(第四、第八、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章)、於志輝(第一、第二章、附錄)、陳莎(第三、第五、第六章),全書由任仁統一修改定稿。

編者的同事王道教授對本書第一、第二章的內容提出很多修改意見,謹表示感射。

本書第二版的出版得到北京工業大學教育教學研究項目(2005年面上項目35號)資助。

敬請讀者指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