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塔鎮

樓塔鎮

樓塔鎮位於蕭山市西南部,鎮人民政府駐地樓塔自然鎮。東與諸暨市次塢鎮交界,西南與富陽市大源鎮接壤,北靠河上鎮,杭金公路穿鎮而過。東北距市區31公里,屬丘陵地區。鎮區面積47平方公里,轄31個行政村和1個居民組,人口2.6萬人,耕地面積12915畝,其中圍墾土地2835畝,山林面積45萬畝。山林與耕地面積之比為3∶1。農業以水稻、茶葉、蠶桑、竹木種植為主。工業以造紙、化工、機電、服裝、包裝為主。

基本信息

鄉鎮介紹

樓塔鎮樓家塔村樓塔鎮樓家塔村
樓塔鎮位於杭州市蕭山區南端,處於諸暨、富陽、蕭山三市(區)交界處,03省道和19省道環貫全鎮,樓塔溪穿境而過,鎮區域面積47.63平方公里,原轄31個行政村和1個居民組,2005年6月撤併成12個行政村,人口2.6萬人,耕地面積12915畝,其中圍墾土地2835畝,山林面積4.5萬畝,其中省級生態公益林3萬畝。

樓塔自然鎮為蕭山市南部最邊緣的集鎮。其名據《仙岩樓氏宗譜》記載:樓氏始祖顏孚(樓晉),吳越時任黃嶺鎮守,後從義烏遷居於此,在州口溪邊的沙丘上發族聚居,名曰“樓家塔”(塔意為小土丘)。民國19年(1930)始稱樓塔鎮。現境域1951年為筆架鄉、大同鄉和樓塔鄉,1956年為樓塔、大同鄉,1958年為河上公社樓塔、大同管理區,1961年為樓塔、大同公社,1965年合併為樓塔公社,1981年大同公社分出,更名為大同塢公社,1984年岩山從樓塔鄉劃出,樓塔公社改為樓塔鎮,1992年5月大同塢、岩山鄉併入樓塔鎮。

樓塔鎮屬低山丘陵地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百藥山仙岩山、前葉尖、雪灣大山、大黃嶺、佳山嶺等。洲口溪自西南向東北流經鎮境腹地;源於佳山塢的佳溪自西向東北匯入洲口溪,境內蘊藏金、鐵、石臘和明礬等礦。山林與耕地之比約為3:1。

樓塔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16℃,極端最高氣溫38.8℃,極端最低氣溫-15℃,年平均降水量1400--1600mm,常年多東風,春季多東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秋季常受颱風影響,冬季盛行西北風。

2007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4.07億元。工業經濟呈現穩健增長勢頭。“二次創業”活動成效明顯,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特色經濟發展取得新進展。全鎮完成工業產值達到33.05億元;實現工業銷售產值31.8億元;實現工業利潤1.9億元;工業增加值6.6億元;完成技改投入1.84億元。企業星級管理、標準化建設、產品開發、品牌戰略等方面不斷取得發展,一批規模企業的科學化管理水平明顯得到提升,一批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得到開發;外貿外銷又有新突破;紗藝花邊特色產業又登上了發展新平台,建立開辦了全省唯一的紗藝花邊市場。

2003年末,全鎮有常住人口26394人,7975戶,其中農業人口25462人,非農人口188人,暫住人口744人。樓塔鎮文化教育與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健全,全鎮現有中學一所,中心國小三所,衛生院一家,敬老院一家。

歷史沿革

樓塔鎮大黃嶺
樓塔鎮歷史悠久,地處蕭山、富陽、諸暨三市要衝。境內群山環峙、嶺高峰峻、地勢險要。尤其是蕭山與富陽界嶺大黃嶺,是浙東與浙西往來的咽喉通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唐代末期藩鎮割據,各地戰亂紛起。臨安董昌招募鄉兵,錢鏐為偏將。後董昌為杭州刺史,錢鏐出任都知兵馬使。中和二年(882)八月,浙東觀察使劉漢宏,圖謀兼併浙西,發兵屯於錢塘江邊的西興寨。錢鏐領兵三千,兩渡錢江殺入大營,大挫劉漢宏。翌年三月,劉漢宏調兵分屯黃嶺、岩下、貞女三鎮。錢鏐又率兵攻破三鎮,劉漢宏敗退諸暨。

錢鏐在打敗劉漢宏後,在岩塢口的山崗上建旗祝捷。在州口山麓,錢見州口溪如龍之蟠,仙岩山如虎之踞,且地扼兩浙要衝,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便想在此築城設州。“繼以地類沙積,恐不堪萬年基”,便在州口山石壁上以斧驗石。連劈了十八斧頭,發現岩石脆軟,就放棄了設州打算,而決定在黃嶺設軍鎮守,並令甥樓晉駐守。

樓晉守黃嶺後,見州口溪沿岸山明水秀,有田可耕,有薪可樵,就在州口溪南的沙丘上肇基發族,形成村落,發展成集鎮,名為樓家塔(塔是土丘的意思),簡稱樓塔。

樓塔古稱“仙岩”,因東晉名士許詢在此隱居,傳說羽化成仙而得名。境內風光旖旎,山幽澗碧、松竹修茂、四季翠綠。唐代詩人王勃曾在仙岩題詩,曰:巍巍怪石立溪濱,曾有隱征下釣花,東有祠堂西有寺,清風岩下百花香。樓塔自唐末形成集鎮,迄今1100多年歷史,歷代名人輩出,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

早在元末明初有名醫樓英,所著《醫學綱目》,先於李時珍《本草綱目》。晚清時期的樓殿英為樓永福“黑旗軍”的主要將領,《馬關條約》後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在台灣英勇戰鬥。解放前夕的樓曼文女士,為婦女運動先驅。抗日戰爭時期,普通農民樓維青,因不願給日寇作挑夫,痛罵日寇而被殺害,就義時大義凜然,表現出高尚的民族氣節。後來,國民黨高級將領張治中親筆書寫一塊“成仁取義”大型匾額送來樓塔,懸掛在中祠堂中廳。

改革開放

樓塔鎮樓塔民俗—半年節
1984年,大同公路通車,改變了過去大同片10個村民眾出門靠步行、運貨用獨輪車的狀況。

1994年,樓塔鎮建立蕭山市第一個私營經濟區。

1995年,全鎮31個行政村,村村通有線電視,成為杭州市廣播共纜傳輸先進鎮鄉;同年,樓塔鎮碑建成,樓塔集鎮菜場、衛生院、集資聯建商品房等相繼建成。

1997年,樓塔集鎮規劃通過會審;同年,建立樓塔停車場。

1998年,投資250萬元,新建樓塔中學教育樓,撤銷大同中學;全年工業生產實現產值6億元,比上年增34%,實現稅利2600萬元,比上年增32%;蕭山中南造紙公司轉制完畢,至此,全鎮鎮村企業轉制率達100%;已形成19個杉木基地、3個梨頭基地,作為村級經濟的“綠色銀行”;鎮有線電視與蕭山電視台聯網;通過杭州市小康鎮鄉驗收,被中共杭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第四批“小康鎮鄉”;全鎮統一實行火化,火化率達100%,並新建樓塔公墓。

工業經濟

樓塔鎮樓塔花邊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樓塔在現代化建設大潮中迅速崛起,經濟建設已呈現迅猛發展態勢。全鎮已形成造紙紙箱、服裝輕紡、電子電聲、五金機械、紗藝花邊等“五大”行業。特別是紗藝塊狀經濟,已形成紗頭、尼龍粘扣、頭巾紗、裝飾布等產業群,出現了加工在千家萬戶,銷售在全國各地的生產銷售格局,成為樓塔經濟的新亮點。

樓塔鎮依託03省道,建立紗藝工業園區,岩下、橋頭等村也相繼建立特色產業基地,使紗藝花邊人戶向基地集聚、向規模發展。全鎮紗藝花邊行業的技改投入資金每年都在一個億以上,特色行業已由“低、小、散”向“高、大、強”發展,產業層次大為提升。

樓塔生產的紗藝花邊產品有窗簾、花邊、流蘇、繩結、絨布、頭巾紗、粘扣、編織帶、玩具等100多個品種,近2000種型號,產品花色繁多,琳琅滿目,基本囊括了室內裝飾所需的編織類工藝品。同時,為之配套的掛鈎、拉桿、塑件等專業生產企業不斷湧現,大大地拉長了產業鏈,增強了市場的競爭力,使樓塔成為中國最大的紗藝品生產基地之一,產量占國內市場份額的80%左右,在173個地縣市場都有樓塔人自營的紗藝經銷市場,在各大中型城市都設有紗藝產品銷售店,有的城市多達十多家,出口創匯勢頭也十分迅猛,全鎮有30%的紗藝產品出口韓國、日本、美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樓塔鎮黨委、政府圍繞“創生態經濟重鎮、興生態文化大鎮、建生態人居名鎮”目標,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使之日趨完善,從而改善全鎮經濟社會的發展環境,交通更加便捷。03省道穿越鎮境至諸暨。19省道是穿越鎮境的主要公路線。2004年,建成了路面寬十餘米的新19省道,路面為瀝青。縣鄉公路過程構成了樓塔連線周邊地區的主要交通網,主要有徐章線(徐家店——章村)、樓佳線(樓塔——佳山塢)。

農業建設

樓塔鎮雀山嶺村
樓塔鎮的農業不斷加快產業結構步伐,改變了單一的種植模式。鎮內有匯利蔬菜食品廠和誠楷蔬菜有限公司2家大型蔬菜加工企業及一個萬頭豬場。樓塔花卉苗木始於20世紀90年代,2006年,發展花卉苗木2300餘畝。全鎮山林面積46600畝,以種植松樹毛竹為主,還有生態果園、蜜梨、楊梅、香乾菜等。全鎮水產養殖面積200畝,以養殖“四大家魚”為主,養殖業除水產外,主要有家畜、家禽,其中還有養狗。狗肉,是一種美味佳肴,味香而不膩口,“雋味能欺紫蟹香”。且狗肉性溫,大熱,能溫補、壯陽、祛寒。樓塔鎮已形成狗肉集市,每當秋風起,滿街狗肉香。生意興盛,效益稱好。2006年,年末生豬存欄3萬頭,全年飼養5萬多頭,家禽飼養量20多萬隻。鎮內擁有法慶農牧有限公司及正華本雞養殖場2家上規模的養殖企業

樓塔風景秀麗,青山、綠水、田野錯落有致,一片田園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樓塔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先天的優勢。樓塔的生態農業已經小有規模。在發展生態農業時,樓塔充分利用了當地的生態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適合自己的農業。在上級有關部門的牽頭幫助下,雀山嶺村建立起了100畝的白茶基地,並順利完成種植。雀山嶺村的土質十分適合種植茶葉,白茶基地以種植白茶為主,並種植一部分的龍井43。投資者計畫將此白茶基地建設為休閒農莊的形式,現已在基地內開挖兩個面積共約5畝左右的魚塘,近期將籌備建造管理用房等基礎設施。白茶基地是樓塔農業招商引資的一個重要項目,也是該鎮重點開發生態農業、休閒農業所走出的第一步。

白茶基地的成功引進為樓塔的生態農業開了一個好頭。雀山嶺村繼白茶基地之後,又引進了一個生態農莊,辦起了農家樂。投資者是臨浦鎮的養殖大戶施妙芳,他準備在村里建一個500畝的休閒農莊——延壽園。現在農莊的用地已經平整完畢,即將進入建設階段。建成後的農莊將種植水果、農產品和觀賞性的樹木。

區第二大水庫、風光迷人的樓塔東紀塢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開發。這裡將會成為一個占地300畝,集種植、養殖、休閒旅遊功能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景區。與此同時,樓塔當地的企業家也開始投資生態農業,管村的企業家章建成利用村裡的山地,投資建設了一個占地100多畝的休閒農家樂項目。

全面發展

樓塔鎮樓塔鎮樓家塔村
樓塔鎮素有“文化之鄉”之稱。《細十番》、龍燈馬燈、彩燈等異彩紛呈,1998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文化藝術之鄉。樓塔又有“籃球之鄉”之稱。特別是1998年開始,樓塔鎮興起民建球場熱, 31個自然村,處處建有球場,村村成立了籃球隊。年年在國慶、春節舉行籃球邀請賽。在蕭山市(區)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全運會上,分別獲得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佳績。2001年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體育先進鄉鎮稱號。2003年省體育特色鎮。2005年創建為省體育強鎮。

教育事業迅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樓塔鎮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鎮教育資金達上千萬元,10所中國小都聳立起嶄新的教學大樓、實驗大樓。1990年8月,樓塔鎮中心幼稚園建立,時設3個班。1998年,根據教育現狀,調整教育布局,對部分中國小實行撤併,師資力量統一調整,4所視窗學校面貌煥然一新。2006年,全鎮有中心幼稚園1所,個體3所27個班,在園幼兒746人,教職工44人;國小4所,46個班,在校學生1596人;國中1所,18個班,在校學生801人。全鎮中、國小生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

1959年開始建立樓塔衛生醫療診所,全面培訓農村赤腳醫生,基本解決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形成較完備的農村衛生網路。至2006年,全鎮有衛生院一所,設病床10張,下設醫療點2處,1個社區服務站,村衛生室14個,醫療衛生技術人員36名。自2003年區政府推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來,全鎮上下積極回響迅速普及,連續四年參加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占全鎮應參加人數的97%以上;連續二年對20周歲以上參加新農醫人員進行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