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棘

構棘

灌木或小喬木,高2~3米,稀達6米;小枝與葉柄密生伸展的褐色或灰褐色粗毛。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構棘 構棘
構棘 構棘

直立或攀援狀灌木;枝無毛,具粗壯彎曲無葉的腋生刺,刺長約1厘米。葉革質,橢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3-8厘米,寬2-2.5厘米,全緣,先端鈍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側脈7-10對;葉柄長約1厘米。花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為具苞片的球形頭狀花序,每花具2-4個苞片,苞片錐形,內面具2個黃色腺體,苞片常附著於花被片上;雄花序直徑約6-10毫米,花被片4,不相等,雄蕊4,花葯短,在芽時直立,退化雌蕊錐形或盾或形;雌花序微被毛,花被片頂部厚,分離或萬部合生,基有2黃色像體。聚合果肉質,直徑2-5厘米,表面微被毛,成熟時橙紅色,核果卵圓形,成熟時褐色,光滑。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多生長於村莊附近或荒野。

分布範圍

產我國東南部至西南部的亞熱帶地區。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越南、中南半島各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至日本及澳大利亞、新喀里多尼亞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本種農村常作綠籬用;木材煮汁可作染料,莖皮及根皮藥用,稱“黃龍脫殼”。

臨床套用

構棘 構棘

治療急、慢性肝炎。取穿破石2斤,五指毛挑(Ficus simplicissima)半斤,葫蘆茶3兩,加水浸過藥面煮2次,藥液合併濃縮至1500ml,加白糖300g及防腐劑,靜置過濾。每次45ml,對急性黃疸型肝炎及較重的慢性肝炎日服二次,輕症慢性肝炎日服一次,均以30天為一療程。經治72例,臨床治癒35例(急性黃疸型17例,慢性肝炎18例);好轉25例(急性黃疸型6例、慢性肝炎19例);無效12例(慢性肝炎)。

常用選方

1、治肺癆,風濕: 穿破石、鐵包金、甘草。同煎服。(《廣東中藥》)

2、治體虛白帶:柘樹根一兩。水煎服。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挫傷:葨芝根和糯米搗敷。(《浙江中藥資源名錄》)

4、治耳久聾鳴,或有汁出,皆由腎虛, 致多年不瘥: 故鐵三十斤(燒令赤,以水五斗,漬鐵三宿,澄清),菖蒲七斤(切,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 柘根三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上藥,合成一石五斗,用米二石,並曲三斗,釀如常法,侯酒熟即開,用磁石三斤,搗羅為末,納酒中,漬三宿。日夜恆飲之,取醉為度,候聽聞人語乃止。(《聖惠方》鐵漿酒)

5、治小兒心熱,重舌,鵝口:柘根(銼)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細細敷之,數數為之。(《千金方》)

文獻論述

1、姚可成《食物本草》:治瘡瘍疥癬。

2、《生草藥性備要》: 治酒頂,消蠱脹;浸酒祛風。

3、《本草求原》:壯筋骨,活血,理跌打。

4、《嶺南採藥錄》:祛風濕,十蒸九曬;治跌打,酒煎服;肩瘡和蜜搗敷。

5、《南寧市藥物志》:破血通經,治淋濁,去遠年瘀積、結石。

6、《閩東本草》:健脾益胃,舒筋活絡,祛風濕,去瘀血。治腰痛、關節痛,虛勞黃腫,脾虛泄瀉。

7、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涼血散瘀。治經閉。

8、《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清熱活血,止咳祛痰。治勞傷咳血。

9、《雲南中草藥選》:消炎止痛。治流行性腮腺炎,癤腫。

10、《福建中草藥》: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濕熱痹,疔瘡癰腫。

民族醫藥

【彝藥】根用於肌肉撕裂,創口出血,瘀血腫痛,瘡癰潰膿《哀牢》。榨桑:根用於其消腫止痛,止血生血等[97]。

【壯藥】黃雙勒,南濃:根或根皮治療肺結核,跌打損傷,肝炎腹水,跌打腫痛,風濕跌打,爛瘡久不收口,遠年臁瘡,連珠瘡《桂藥編》。

【毛難藥】嫩氣嘎:功用同壯族《桂藥編》。

【仫佬藥】美寧根:功用同壯族《桂藥編》。

【瑤藥】黃龍退殼:功用同壯族《桂藥編》。

【傣藥】梅丟(西傣):根治療黃疸性肝炎,風濕骨痛,腰肌勞損,跌打損傷,閉經,痛經《滇藥錄》。埋丟:能舒肝理氣,通經活絡,散瘀消腫《傣醫藥》。千千層皮,梅丟:根用於黃疸型肝炎,風濕骨痛,腰肌勞損《傣藥錄》。

【佤藥】乾菠莎:根用於腸炎,大便秘結《滇藥錄》。

【水藥】高定,奶漿刺:根治咳嗽《水族藥》。

【苗藥】畏芝,穿破石,黑剛崽:根、根皮用於涼血散瘀,舒筋活絡《湘藍考》。

【拉祜藥】阿打鼠,雞刺,牛頭刺:根治療感冒,咽痛,風濕性關節疼痛,肺病咳嗽,黃疸,淋濁等。

蕁麻目百科(二)

蕁麻目(Urticales) 雙子葉植物綱 花單性、雙性或雜性,小而整齊,常有4-5枚花被片,通常雄蕊與花被片同數並與其對生,有1-2心皮,但子房通常單室而內含一枚胚珠,果實為堅果、核果、瘦果或翅果,含一枚種子,胚占據整個種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