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苧麻

大葉苧麻

大葉苧麻,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多年生草本。莖高1~1.5米,苧麻屬,生長於溝邊、山坡或林邊,主要分布於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四川、貴州、湖北、山東、江蘇。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大葉苧麻大葉苧麻

種中文名:大葉苧麻
種拉丁名:BoehmerialongispicaSteud.
種別名:野苧麻、山麻、凍麻
科中文名:蕁麻科
科拉丁名:Urticaceae
屬中文名:苧麻屬
屬拉丁名:Boehmeria

特徵描述

灌木或多年生草本,高0.6-1.5米,上部通常有較密的開展或貼伏的糙毛。對生,同一對葉等大或稍不等大;葉片紙質,近圓形、圓卵形或卵形,長7-17(-26)厘米,寬5.5-13(-20)厘米,頂端驟尖,有時不明顯三驟尖,基部寬楔形或截形,邊緣在基部之上有牙齒(下部的較小,近正三角形,上部的大,三角形,頂端銳尖,全緣或常有1小齒),上面粗糙,有短糙伏毛,下面沿脈網有短柔毛,側脈1-2對;葉柄長達6(-8)厘米。穗狀花序單生葉腋,雌雄異株,不分枝,有時具少數分枝,雄的長約,3厘米,雌的長7-20(-30)厘米;雄團傘花序直徑約1.5毫米,約有3花,雌團傘花序直徑2-4毫米,有極多數雌花;苞片卵狀三角形或狹披針形,長0.8-1.5毫米。雄花:花被片4,橢圓形,長約1毫米,基部合生,外面被短糙伏毛;雄蕊4,花葯長約0.5毫米;退化雌蕊橢圓形,長約0.5毫米。雌花花被倒卵狀紡錘形,長1-1.2毫米,頂端有2小齒,上部密被糙毛,果期呈菱狀倒卵形,長約2毫米;柱頭長1.2-1.5毫米。瘦果倒卵球形,長約1毫米,光滑。花期6-9月 。

大葉苧麻大葉苧麻

主要用途

莖皮纖維可代麻,供紡織麻布用。葉供藥用,可清熱解毒、消腫,治瘡疥,又可飼豬。

飼用價值

大葉苧麻的葉量大,莖葉柔軟。其嫩葉豬,禽在切碎或打漿後喜食,牛,羊食其嫩葉,其他牲畜很少採食。營養成分中粗蛋白質含量較高,胺基酸賴氨酸含量較高。可製成千草或青貯料,也可做配合飼料的組成成分,是畜禽的良質飼草。大葉苧麻還是紡織,造紙等工業原料,也是水土保持優良植物。

生態特徵

大葉苧麻喜生於林緣、疏林下,路旁和溝邊肥沃的土地上。在灌木林中及森林砍伐後的次生草地上也有分布。其分布垂直高度可達1700m左右。在疏林下,常與懸鈴木葉苧麻(B.platanifolia)、序葉苧麻(B.clidemioidesvar.Difusa),小赤麻(B.Spicata)形成以苧麻為優勢種的群落。大葉苧麻的適應性較強,能在-1—43℃的溫度變幅中生活,最適溫度為22—30℃,種子發芽要求在5℃以上。適應的降水範圍750—1700mm。適應的土壤pH4—8左右,最適pH5.5—7.5。耐陰性強,在鬱閉度30—35%時,還能正常生長發育。大葉苧麻在安徽3月中下旬返青,6月下旬至7月上旬孕蕾,7月下旬至8月上旬開花,9月中旬以後種子成熟,生育期180天左右,11月底至12月初枯黃,生長期約200天。該草的種子繁殖能力強,種子小,繁殖係數大,其根也能繁衍成新株。植株的再生力較強,每年可刈割3—4次 。

蕁麻目百科(二)

蕁麻目(Urticales) 雙子葉植物綱 花單性、雙性或雜性,小而整齊,常有4-5枚花被片,通常雄蕊與花被片同數並與其對生,有1-2心皮,但子房通常單室而內含一枚胚珠,果實為堅果、核果、瘦果或翅果,含一枚種子,胚占據整個種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