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基級核潛艇

楊基級核潛艇

楊基級(Yankee class)核潛艇是一系列蘇聯第二代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的北約代號,該級潛艇自1968年服役,由紅寶石設計局設計(當時名為第18中央設計局)。現在部分楊基級潛艇退役。

基本信息

簡介

基級(Yankee class)核潛艇是一系列蘇聯第二代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的北約代號,此級潛艇包括了667A級(楊基I級)、667AУ級(楊基I級改進型)、667AM級(楊基II級)。該級潛艇自1968年服役,統一划歸在代號為“627計畫”的研究計畫中,由紅寶石設計局設計(當時名為第18中央設計局)。該級中24艘由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建造,劃歸北方艦隊,還有10艘為共青城建造,劃歸太平洋艦隊。該級的北約代號為楊基(Yankee,在英文俚語中意指“美國佬”)是因為該級外形頗像美國潛艇喬治·華盛頓級。現在部分楊基級潛艇退役。

發展過程

楊基級是蘇聯第一級能與美國的戰略潛艇飛彈裝載量媲美的級別。由於消音裝置技術的提升使得楊基級H級更為安靜,但仍比當時北約的潛艇噪聲要大。古巴飛彈危機時,蘇聯由於核動力潛艇的不穩定和技術不過關造成只能調集常規潛艇前往支援。而這深深刺激了當時的蘇聯政府。在楊基級尚未服役之前,蘇俄的H級和G級所有潛艇所攜帶的彈道飛彈全部才27枚,其中一些還必須在水面上發射。而僅僅1962年,美國所有戰略潛艇所帶彈道飛彈總共達到約300枚。以上種種情況使得楊基級的研究建造提到了當時潛艇研究建造序列的第一位上。1962年楊基級正式開始研究,首艦K-137艇於1964年11月在北德文斯克開始建造,1967年11月交艇,次年正式服役,所有楊基級潛艇中只有這一艘是在耐壓艇體上沒有安裝消聲瓦的。共青城建造的第一艘楊基級K-339艇是於1968年2月開工,1969年12月交艇。楊基I級最後一艇於1974年12月25日交艇,全部34艘潛艇僅用了10年就建造完畢。在北德文斯克建造的K-408和K-415艇後來轉到了太平洋艦隊,轉場航行時一直未露出水面。1971年3月]]B·H·切爾納文海軍少將(後升為海軍上將並接替戈爾什科夫成為海軍司令)領導K-408艇前往美國海岸附近巡航,此後大量次的楊基級潛艇進入了美國附近的百慕達海區,並且至少三艘楊基級潛艇與美國潛艇發生了大大小小的相撞事故。

分類

航行中的楊基I級潛艇航行中的楊基I級潛艇

楊基I級

航行中的楊基I級潛艇楊基I級(Yankee I,蘇俄代號:667А,667АУ)是當時蘇聯第一種能夠攜帶多於10發彈道飛彈的核潛艇,該級能夠攜帶16發,與美國當時的戰略潛艇相同。楊基I級裝備P-27型(SS-N-6)潛射液體燃料彈道飛彈。楊基級的外形與美國喬治·華盛頓級很相像但內部結構卻相差甚遠。與其他蘇聯潛艇一樣,楊基級採用雙殼體結構,大儲備浮力。耐壓艇體直徑約9.4米。這個直徑從楊基I級一直沿用到德爾塔III級,直到德爾塔IV級才稍微增大一些。楊基級系列開始使用指揮圍殼舵,取消了首水平舵。這種圍殼舵使得潛艇可以在無傾斜的情況下改變下潛深度從而簡化了潛艇深度控制操作,有利於發射飛彈。

楊基缺口型楊基缺口型

楊基缺口型

1983年,3艘楊基I級改裝為被北約稱為楊基缺口型的巡航飛彈潛艇。在飛彈發射部改成了8個21英寸(533毫米)的“缺口”,成為巡航飛彈的發射口以取代彈道飛彈的發射筒。改裝後的楊基缺口型可以攜帶40發SS-N-21型巡航飛彈以及若干魚雷。普遍認為原來的533毫米魚雷管並沒有改變,但也有部分報導認為部分楊基缺口型艇至少有2個魚雷管改裝為了650毫米魚雷管以發射65型魚雷。這些缺口型潛艇的角色從戰略核打擊的角色改為了戰術角色。楊基缺口型由於攜帶的是巡航飛彈而不被美蘇限制戰略武器條例所限制。改裝後的缺口型長度正加到140米。水下排水量也增大到了11,500噸。

航行中的楊基II級K-140艇航行中的楊基II級K-140艇

楊基II級

發生事故的K-219艇,發生爆炸的飛彈筒位於第3排發生事故的K-219艇,發生爆炸的飛彈筒位於第3排

航行中的楊基II級K-140艇楊基II級(667AM)是基於楊基I級的改裝型號。但實際上楊基II級也一艘K-140艇改為了楊基II級。楊基II級與楊級I級最大的區別在於後者是裝備液體燃料飛彈,而前者在改為裝備固體燃料的P-31型飛彈(SS-N-17)彈道飛彈。K-140艇於1971年12月至1976年4月期間進行改裝工作,實際上直到1976年P-31型飛彈才研製成功。不過更為拖後的是Д-11型飛彈系統,一直拖到了1980年初才完成。這一切使得K-140的改裝工作一直到1980年9月才最後完成。楊基II級發射時不必向發射筒內注水,所以潛艇也能在水面發射飛彈。改裝後的楊基II級排水量增大到了7900噸,而其他結構部分則沒有特別大的改變。根據美蘇削減和限制戰略性武器協定,K-140艇於1990年4月19日除役並在北德文斯克予以長期封存。1997年-1998年拆解。

事故

發生事故的K-219艇,發生爆炸的飛彈筒位於第3排1968年,K-140艇發生非控制啟堆事故,由於控制線路接線錯誤造成應當插入反應堆的控制棒反而向反方向伸出,造成反應堆快速進入臨界狀態,一迴路壓力達到0.8兆帕,由於優良的反應堆材料和焊接工藝才保證了一迴路的密閉。後來反應堆的安全停堆系統自動停堆才化險為夷。
1986年10月3日,K-219艇在百慕達群島東600海里位置發生了飛彈燃料泄漏事件,氧化劑和燃料混合發生了爆炸,發射筒內的海水進入艇體。隨後上浮時反應堆由於艇體內的海水引發短路從而無法停堆,最後艇員進入反應堆艙用手動方式驅動控制棒停堆。水兵謝爾蓋·普列米寧在反應堆內陣亡。

潛艇

蘇聯
美國
法國
英國
德國
日本
荷蘭
朝鮮
其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