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維克托級核潛艇

俄羅斯維克托級核潛艇

1959年,美國第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GeorgeWashington)號(SSBN-598)開始服役,迫使前蘇聯重新考慮海上戰略。以前忽視了反潛戰,重新將其擺到重要位置。在開始發展反潛水面艦艇的同時,開始建造主要擔負反潛使命的“維克托”(Victor)級攻擊型核潛艇。

 

研製背景與計畫

  俄羅斯維克托級核潛艇 1
該級艇是在第一代“十一月”(November)級攻擊型核潛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艇上首部裝備主/被動低頻探測聲吶,專門跟蹤西方彈道飛彈核潛艇。以後又擔負為本國彈道飛彈核潛艇護航提供支援的使命。裝備了經過改進的探測設備,大直徑魚雷發射管等,攜帶了先進的反潛飛彈,共發展了V-I、V-Ⅱ、V-Ⅲ三型艇,成為俄羅斯攻擊型核潛艇的主力。
2.研製計畫
計畫概況
該級艇的發展目標是,提高探測能力,增強攻擊能力,以反潛作為主要使命。
該級艇從1959年開始發展至1992年間共發展了三型艇:V-I型艇建造了16艘,V-Ⅱ型艇建造了7艘,V-Ⅲ艇建造了26艘,共建造49艘艇。目前,V-I型艇、V-Ⅱ型艇已全部退役,V-Ⅲ艇已退役19艘,還有7艘在役。
(2)研製時間表
批准V-I型艇戰術技術任務書:1959年11月
完成V-I型艇設計:1960年3月
V-I型艇首艇開工建造:1965年1月
批准V-Ⅱ型艇的設計:1967年6月
V-I型艇首艇建成:1968年
V-Ⅱ型艇首艇開工建造:1970年
V-I型艇全部建成:1974年
批准V-Ⅲ型艇的設計:1975年6月
V-Ⅲ艇首艇開工建造:1976年
V-Ⅱ型艇全部建成:1978年
V-I型艇第一艘艇退役:1991年
V-Ⅲ型艇全部建成:1992年10月
V-Ⅱ型艇開始退役:1993年。
V-Ⅲ型艇第一批退役8艘:1996年
V-Ⅲ型艇第二、三批退役11艘:1997~1999年
(3)研製單位
該級艇由俄羅斯孔雀石設計局設計,由聖.彼得堡市海軍部造船廠(AdmiraltyShipyard)建造;還有共青城造船廠(KomsomolskShipyard)參加建造V-Ⅲ型艇。
3.使命任務
該級艇是俄羅斯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是多用途核潛艇,首要任務是反潛,對付敵人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和攻擊型核潛艇,攻擊敵方水面艦艇,偵察、布雷,為本國彈道飛彈核潛艇護航,以及使用遠程巡航飛彈攻擊敵方陸上各種目標。
4.服役狀況
該級艇在1965~1992年間共建造了49艘。
目前,該級船只有1976~1992年建造的V-Ⅲ型艇26艘中的7艘在役,其餘全部退役。在役艇的代號有K138,K255, K388K502,K507, K524和K527艇。

總體性能與裝備

1.總體布置與結構
該級艇分為V-I、V-Ⅱ和V-Ⅲ型艇。現以在役的V-Ⅲ型艇為主,介紹其總體布置與結構。該級艇採用了軸對稱的水滴線型,雙殼體結構。長寬比為10,與第一代核潛艇相比,對快速性較為有利。指揮台和上層建築很低,光滑、突出部分很小,順應了流體的光順性,流經艇表面時保持層流,並設有控制邊界層的輔助推進器。保持層流可減小阻力,降低噪聲。主壓載水艙都採用 通海閥形式。採用了十字形尾穩定翼,尾升降舵中設有大舵和小舵,小舵供高速時使用。
在V-Ⅲ型艇的尾部垂直穩定翼上安裝了一個紡錘形的導流罩,收藏拖曳陣聲吶的收放俄羅斯“維克托”-Ⅲ型攻擊型核潛艇裝置。指揮台圍殼和部分非耐壓殼體採用了鋁合金。
該級艇後兩型艇的長度逐步增大,在指揮台圍殼和首部之間都增加了一段殼體,用於布置新型武器和射擊指揮系統。
艇內部分成8個艙室: 魚雷艙生活艙指揮艙,反應堆艙,主機艙,前輔機艙,後輔機艙和尾艙。
2.動力裝置
該級艇採用2台VM4型緊湊布置型壓水堆裝置,熱功率150MW;2台蒸汽輪機齒輪減速機組,軸功率為22.79MW(31000hp),單軸。該級艇是前蘇聯潛艇首次採用單一推進軸。V-Ⅲ型艇採用的螺旋槳由兩個同軸串列雙反轉7葉螺旋槳組成,水面航速20kn,水下航速31kn。艇上還設定了兩個小輔助螺旋槳供機動使用。
3.武器系統
該級艇裝備了4具533mm和2具650mm魚雷發射管,攜帶53型魚雷,航速45kn,航程20km,潛深300m;65型魚雷,航速60kn,航程40km,潛深1000m;SS-N-15反潛飛彈,射程50km,戰鬥部為200kt當量核深彈,或40型主被動聲自導魚雷;$S-N-16反潛飛彈,射程120km,戰鬥部為200kt核彈頭或40型主被動聲自導魚雷。
該級艇攜帶SS-N-21遠程巡航飛彈,戰鬥部為200kt當量的核彈頭,也可換裝500kg烈性炸藥的常規彈頭,射程3000km,巡航高度為25~200m,採用等高線地形匹配與慣導系統導航,可對陸上戰略目標實施攻擊。
該級艇不裝魚雷時還可攜帶自航式沉底水雷,反潛水雷,反潛火箭錨雷,火箭上浮水雷等36枚水雷。該級艇的武器裝載量為24枚。
5.電子設備
該級艇裝備了綜合聲吶 系統,包括首部“鯊魚鰓”型低中頻艇殼聲吶,以被動方式進行搜尋警戒;“鼠鳴”型主動高頻攻擊用艇殼聲吶;“鯊魚肋”型被動低頻舷側陣聲吶;“散射”-3型被動甚低頻拖曳線列陣聲吶,探測距離100km以上。艇上還裝有聲速梯度儀、 噪聲監測儀和測冰聲吶,測深儀等。
該級艇裝備了綜合導航系統,包括慣性導航、靜電陀螺儀,衛星導航及無線電定位儀等項設備。
雷達和電子對抗設備包括“窺探盤”I波段搜尋雷達,“磚群”偵察雷達,“場燈”測向儀,“棒磚”、“團磚”電子對抗設備,以及“克里姆”-2型敵我識別器。
該級艇裝備了常規的中波、短波、超短波通信設備,裝備了甚低頻拖曳浮標天線,可接收本土20多個長波發射台的信號。艇上還裝有極低頻拖曳浮力天線,可在水下90m接收信號,但只能在低速航行時使用。艇上裝有“活動彈簧”型衛星通信設備,以保證潛艇與水面艦艇和飛機的通信。
該級艇裝有“公共汽車”型作戰情報指揮系統,通過計算機統一蒐集和處理各種感測器發出的信息,解算多批目標運動要素,顯示戰場態勢,提出作戰建議,控制武器發射等。

技術特點分析與述評

1.技術特點
該級艇從1959年開始發展,先後建造了49艘,至今已40餘年仍在服役。這是 俄羅斯建造持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一級核潛艇。它所起到的作用與美國“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相同。具有如下技術特點:
(1)武器齊備,攻擊力強
該級艇裝備53型、65型先進魚雷,SS-N-15/16反潛飛彈和SS-N-21遠程巡航飛彈,總裝載量24枚,可執行反潛反艦和對陸攻擊等多種任務。
(2)採用大功率反應堆和最佳艇型,航速高
該級艇採用了改進型VM4型壓水堆,單堆功率大,較第一代性能有很大改進,採用了具有近於最佳長寬比的水滴型艇體,流水孔較少,以及保持層流的邊界層控制,因而水下航速達33kn,比同期美國“洛杉磯”級核潛艇航速還高,因而機動能力強。
(3)採取多種降噪措施,噪聲低
該級艇採用各種先進降噪措施,浮筏減振,首次採用單一推進軸和7葉螺旋槳,艇體表面裝設了消聲瓦,下潛深度達400m,因而輻射噪聲逐步減低,安靜性好。
(4)探測能力強
該級艇裝備了綜合聲吶系統,首次裝備甚低頻被動拖曳線列陣聲吶,探測距離可達100nmile以上,在艇尾的垂直穩定翼上安裝了一個仿錘狀收放裝置,當時曾引起西方轟動,十分引入注目。
(5)自動化程度高
該級艇較多的系統與設備採用了遙控和自動化技術,動力裝置控制系統、魚雷裝載、操舵等都是自動控制,因而減輕艇員勞動強度,艇員人數少。
(6)注意改善居住性,自持力長
該級艇採用小分艙,艇員居住、生活、 醫療有專門的艙室,居住性不斷改進,艇的自持力可達80天,因而在航率高。
2.技術改進
該級艇服役後進行了多項技術改進和現代化改裝,Ⅲ型艇尺寸逐步加大,主要改進為採取多種降噪措施,改進推進器,改進武器性能,改裝了大量先進電子設備,使艇的性能逐步提高。
3.發展前景
該級艇已不再建造。根據該級艇的使用經驗發展了 “鯊魚”(Akula)級攻擊型核潛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