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英文:Los Angeles-class SSN),是美國海軍的一型快速攻擊型核潛艇(Nuclear-powered fast attack submarines),從美國核潛艇發展時間和級別來看,它是第五代攻擊核潛艇;從美國核潛艇發展研製技術特徵和用途來看,它應屬第三代攻擊型核潛艇中的主力。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是當前美國海軍攻擊核潛艇的中堅力量,是美國海軍也是世界上有史以來建造數量最多的核潛艇。本級艇主要任務是反艦、反潛以及為航空母艦戰鬥群護航。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首艇於1972年1月8日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工建造,1974年4月6日下水,1976年11月13日服役,最後一艘於1996年服役,共建造了62艘,已有22艘退役,在役40艘。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UUM-44“薩布洛克”潛射反潛火箭 UUM-44“薩布洛克”潛射反潛火箭

從1956年的鰹魚級攻擊核潛艇到1958年的長尾鯊級攻擊核潛艇,進而再發展到1962年的鱘魚級攻擊核潛艇,美國海軍核潛艇的數量和性能有了顯著改善,但由於設計方針都是注重靜音能力與潛航深度,因而水下航速卻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因為美國海軍認為潛艇的靜音能力與潛深才是最重要的能力,而唯有低速才能將本身噪音降至最低,並使聲吶發揮最佳效用。美國海軍的基本戰術是,核潛艇事先埋伏好,憑藉其先進的大型球型聲吶,在遠處便可以偵測到蘇聯潛艇,然後使用MK-37魚雷以及當時發展中的UUM-44“薩布洛克”潛射反潛火箭先發制敵。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海軍核潛艇是否具有高速能力根本無關緊要,更何況美國海軍認為蘇聯當時的攻擊核潛艇速度應與美國潛艇差不多。

美國航母編隊 美國航母編隊

1962年至1963年,蘇聯海軍開始將其新型高速攻擊型核潛艇作為打擊美國航母編隊的主要作戰武器系統,利用該型核潛艇搶占到美國航母編隊前,並使用裝有核戰鬥部的魚雷向其發起進攻。美國海軍估計,一艘蘇聯攻擊型核潛艇的速度並不一定要達到美國海軍航母編隊同等程度的高航速。因為蘇聯海軍可以利用其逐漸完善起來的海洋監視和偵察系統所提供的信息,提前讓核潛艇搶占到航母編隊前面的有利陣位。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對於蘇聯攻擊型潛艇而言,只需具有足夠的航渡速度即可。獲悉這種新戰術後,美國海軍感到十分憂慮,因為蘇聯海軍的核潛艇確實具有打擊美國航母編隊的能力。雖然美國海軍護航艦艇強大的防空能力可以保證空中的安全,但是如果對付一艘蘇聯高速攻擊型核潛艇,在不能事先探測到其位置的情況下,其勝算將大大降低。而這就要求擔任護航的核潛艇的航速必須要達到30節以上,但美國海軍此時在役的攻擊型核潛艇中,實際上並不具有30節以上的航速,僅有一種勉強能達到30節航速的鰹魚級。

建造沿革

初步研究

海曼·喬治·里科弗上將視察核潛艇 海曼·喬治·里科弗上將視察核潛艇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海軍對攻擊型核潛艇的戰術思想已基本定型,要求它們在航母編隊前面10至30海里的距離上作先導式航行,這一距離剛好是護航作戰聲吶的有效探測距離。護航核潛艇可對它所發現的敵潛艇直接發起攻擊,也可引導美國航母艦載機對敵潛艇發起攻擊。不過,擔負對水面艦艇支援的任務,無論是鰹魚級、長尾鯊級還是鱘魚級核潛艇都不滿足要求。因此美國海軍開始醞釀鱘魚級後的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以便使其擔負多種不同的使命和任務。

1963年11月,時任美國海軍反應堆辦公室主任後來被稱為“核動力海軍之父”的海軍中將海曼·喬治·里科弗主張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的研製重點應放在水下最高航速方面。1964年4月,海曼·里科弗上將命令通用電船公司(通用動力公司電船分公司)作出一個有關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的初步研究方案。7月,海曼·里科弗上將把作出的方案提交給了時任海軍潛艇作戰部隊司令E·P·威爾金森少將。

1964年9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命令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著手開展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的可行性研究。軍海上系統司令部用了一年時間完成了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的成本/可行性研究。按照海曼·里科弗上將的最初估計,新型反應堆將會使新一代核潛艇的排水量比鱘魚級增加1600噸,從而達到6200噸左右,總長比鱘魚級的89米增加7米,達到96米。

1966年3月,新艇的初步設計方案完成,這一方案被稱為AGSSN方案,根據初步設計的結果,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的排水量6670噸,長度109.7米。由於潛艇的長度每增加1米都要引起潛艇濕表面積的增加,從而導致水下最高航速降低。因此新艇的長度引起許多專家的擔憂。計算結果表明,新艇的水下最高航速雖可超過30節,卻不會比30節高多少,然而增大的主尺度和排水量必然會帶來更高的造價。

激烈爭論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

1967年6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命令以1966年3月完成的AGSSN方案為基礎,對新艇造價和可行性開展研究。 這一期間,里科弗與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之間,形成了對立的兩大派別。麥克納馬拉和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主張發展一種更宜居的安靜攻擊型核潛艇,水下最高航速稍低,在美國海軍內部稱為“康福姆”(CONFORM)。而以里科弗為代表的少數人則從實用角度出發,認為美國必須儘快研製出在總體性能方面比蘇聯高出一籌的高性能核潛艇,應是鱘魚級的改進型。在他的影響下,美國海軍作戰部於1966年8月18日擬定了一項有關新型核潛艇的特別研製項目,規定其性能要比鱘魚級更好,航速更高,應裝備經過改進的各種先進設備,以保證對蘇聯即將在1975至1985年研製出的新型核潛艇對抗時占有優勢。1967年4月17日,海軍作戰部提出一份關於研製新艇的技術分析報告。接著,海軍作戰部又與1967年5月25日命令進一步深入開展對新艇的可行性研究和成本分析。

當時,除里科弗等少數人外,美國大部分人員都支持“康福姆”型,因為該型具有較小的主尺度,更為有效的推進器,並能獲得相對較高的水下航速,這些優點對潛艇作戰部隊和設計師來說頗具吸引力。另外一派支持者的觀點則認為,當時美國海軍在役核潛艇裝備S5G型反應堆後,可以在不增加尺寸的情況下使其功率增大到2萬馬力,而如果裝備在該型潛艇上,採用齒輪減速汽輪機和雙螺鏇槳推進,再加上鱘魚級的武備系統和長尾鯊級的大深度下潛能力,將會形成一型十分“完美”的核潛艇。然而里科弗極力主張增加反應堆功率是獲得水下高速的有效途徑,雖然會導致主尺度和排水量增加,並抵消掉一部分航速,但仍可以保證其航速有大幅度提升。而“康福姆”型再優異,也絕達不到裝備大功率反應堆的核潛艇所具有的那種高航速。正當兩派意見相持不下之際,1968年發生的一個事件促使事態向有利於里科弗的方向變化。

形勢所迫

蘇聯N級攻擊核潛艇 蘇聯N級攻擊核潛艇

1968年1月3日,美國海軍當時最新型CVAN-65企業號航空母艦離開舊金山港在加利福尼亞海域航行時,突然發現有一艘蘇聯627型攻擊核潛艇(北約稱N級或十一月級)在後面進行跟蹤。於是企業號航空母艦開足馬力高速航行,打算甩掉在其後面跟蹤的蘇聯N級核潛艇,然而企業號最後以最高航速31節航行都未能將其完全甩開,這一事實使得美國海軍及其情治單位感到十分震驚。蘇聯第一代N級核潛艇已經能加速到30節以上,何況是正在建造的第二代671型攻擊核潛艇(北約稱維克托級或V級),其低矮的流線型指揮台比627型水下航速更高,甚至高於美國海軍一向以高航速自稱的鰹魚級和長尾鯊級。而且V級核潛艇還將裝備低頻聲吶,其遠程探測能力堪與美國核潛艇上使用的BQS-6型聲吶相當。綜合預測結果表明,蘇聯其後將會以每年20艘的速度建造這些性能出色的攻擊型核潛艇。此外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末還推出了能在水下發射SS-N-7反艦巡航飛彈的670型巡航飛彈核潛艇,該型潛艇更難防範,必須要在更遠的距離外將其“消滅”。

維克托級潛艇和彼得森號驅逐艦DD-969 維克托級潛艇和彼得森號驅逐艦DD-969

蘇聯核潛艇的發展速度和性能令美國十分著急,為避免激烈論爭拖延整個研製計畫,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的一些成員建議儘快同時建造這兩艘爭論中的不同性能的核潛艇,其一是裝備大功率反應堆的核潛艇,其二是裝備S5G反應堆的“康福姆”型核潛艇,對比後,再選擇一個進行批量建造。然而持有重大決定許可權的美國國防研究與工程部主任約翰·E·福斯特認為當務之急是儘快研製出一種具有使用價值的核潛艇,因此沒必要建造兩種原型艇。之後美國海軍組織了一次演習,由一艘相對高速的鰹魚級扮作蘇聯的核潛艇,由一艘鱘魚級在水下對“蘇聯潛艇”伺機攻擊,結果是無論鱘魚級潛艇無論如何尋找有利時機,仍無法對航速稍高的“蘇聯潛艇”發起有效攻擊。而約翰·E·福斯特乘坐在鱘魚級潛艇中參與了整個演習,他認識到必須在速度上保持絕對領先水平,才能占有優勢。最終,高速型終於戰勝了“康福姆”型,這場持續了數年之久的爭論也終於結束,在美國海軍不同層次的呼籲之下,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的建造成為定局,並且被命名為“洛杉磯”級核潛艇。

開工建造

洛杉磯級首艇洛杉磯號 洛杉磯級首艇洛杉磯號

1969年3月,洛杉磯級初步設計工作開始。1969年6月至7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作出決定,為爭取時間,洛杉磯級的設計工作可以在艇上的某些重要設備研製完成前便開展起來。一些暫時無法在短期完成的研製項目,可以考慮將來裝備在洛杉磯級的後續艇上。此外促使洛杉磯級建造的另一個原因是,在美國造船界發生的通貨膨脹使得本來經費並不充裕的美國海軍不能再拖延下去。於是,洛杉磯級的設計工作正式開展起來。

1969年8月中旬,洛杉磯級主尺度確定,長107.6米,水下排水量6600噸。同年11月,洛杉磯級的長度增加至109.7米,水下排水量增為6927噸。至此,美國海軍潛艇戰後建造批量最大的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開始納入有序的研製序列。

1970年2月,洛杉磯級首艇的建造契約給了新的廠家紐波特紐斯造船及船塢公司(諾斯洛普·格魯門造船廠/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而沒有選擇以往最有經驗的廠商通用電船公司,這可能是因為成本因素,但也有人猜測這是海曼·里科弗為了報復通用電船曾支持過“康福姆”計畫。後來洛杉磯級第一批7艘後續艇的建造契約於1971年底由通用電船公司中標,但由於美國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的原因,通用電船公司無力建造,最後美國海軍與通用電船公司只好解約。之後又重新招標,由通用電船公司與紐波特紐斯造船廠聯合建造,不過令美國海軍無奈的是後來發現這批潛艇的耐壓殼體都有嚴重的質量問題,最後又整體重造。

服役歷程

洛杉磯級末艇夏延號 洛杉磯級末艇夏延號

1972年1月8日,洛杉磯級的首艇SSN688“洛杉磯”號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工建造,1974年4月6日下水,1976年11月13日服役,為該級潛艇定下了靜音與速度標準。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美蘇關係惡化,美國海軍又增建了一批洛杉磯級。

1980年,時任總統里根上台,宣布將建立一支擁有600艘艦艇的海上兵力,其中包括100艘核潛艇,因此又繼續建造洛杉磯級。這樣到最後一艘SSN773“夏延”號1996年9月13日服役後,美國海軍在20多年時間裡前後持續建造了62艘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使其成為史上數量最多的核動力攻擊潛艇。除了SSN709以海曼·里科弗命名來紀念其功勞外,其餘全部採用城市來命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洛杉磯級仍然將承擔著主力角色,隨著美國海軍下一代維吉尼亞級多用途核潛艇數量的增加,洛杉磯級才會逐漸退出海軍潛艇主力陣容。

技術特點

艇型結構

艇型

洛杉磯級側視圖 洛杉磯級側視圖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從外形上來說是鱘魚級的後續艇,但洛杉磯級的長寬比更大一些,顯得比鱘魚級更修長。因為洛杉磯級採用了拉長的水滴型艇體,艇首艇尾仍然是標準的水滴型,艇艏圓鈍,設有玻璃鋼聲吶罩;艇體較長,整個艇體中段都採用簡單平直的圓型斷面構造,長度大約是該艇長度的80%以上,呈細長的圓柱形。而美國海軍自大青花魚號潛艇、鰹魚級開創的標準水滴型艇體,其外型像一枚炮彈,艇體直徑從艇艏段開始向後擴張,至指揮台兩側附近的部位達到最大舷寬,之後開始一路收縮至艇尾,因此艇體中段各處的直徑多不相同。之後的長尾鯊級與鱘魚級的艇體中段輪廓雖然相對比鰹魚級較寬,但實際上艇體各處剖面的直徑都不相同。標準水滴型艇體擁有最佳的流體力學效率,但是施工複雜、成本昂貴。而洛杉磯級改用的這種艇體,中段輪廓線基本上完全平行,各處直徑相同,水動力特性與標準水滴型相差無機。雖然航行阻力與噪音比標準水滴型艇體增加約一成,但是艇體施工成本可大幅降低。自1970年代以後,美國後來陸續設計、建造的所有核潛艇如俄亥俄級、海狼級、維吉尼亞級等, 都沿用了洛杉磯級這種通用艇型。

洛杉磯級早期為圍殼舵 洛杉磯級早期為圍殼舵

洛杉磯級的另一個特點是指揮台圍殼相對較小,且布置在距艏部較近的位置,優點是可降低水下航行阻力。但由於指揮台圍殼較小,裝設在其上的水平舵不能轉動到垂直位置,這一缺陷限制了該級核潛艇在北冰洋冰層下開展作戰活動的能力。為了克服這一缺點,後續部分艇上的圍殼舵都改裝成了艇艏可收縮的水平舵,這樣堅固的指揮台圍殼及艇體就能使潛艇衝破北極海域冰層浮出水面。此外洛杉磯級沿用了先前美國核潛艇慣用的尖瘦紡錘型艇艉、十字尾舵、單軸推進等設計形式。艇艉水平舵翼端還設有兩片小型垂直穩定翼,高約1.83米,長約1.22米。採用這種結構主要緣於鱘魚級SSN646“茴魚”號尾水平穩定翼兩端端板的實際使用經驗,它們可保證潛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時具有足夠的航行穩定性。

結構

洛杉磯級艇結構圖 洛杉磯級艇結構圖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的耐壓艇體採用的是HY-80型高強度鋼材,艇上採用了充分的減震降噪措施,因此大幅度地降低了艇內的噪聲。洛杉磯級的艙室的設計和劃分也頗具特色,其耐壓艇體內部裝設了兩個耐壓橫隔壁,把整艘潛艇的耐壓艇體內部分隔成三個大型的艙室。這種大艙分隔的做法與此前建造的各級核潛艇由很大區別,它表明美國海軍在核潛艇不沉性概念方面發生了轉變。洛杉磯級的三大隔艙是魚雷/中央指揮艙、反應堆艙和主機/輔機艙。在上述三個大型艙的上部各自設有一個逃生艙口,逃生艙口的外部可以與深潛救生潛艇對接。一旦洛杉磯級失事沉沒,只要耐壓艇體沒有被海水壓力摧垮,艇內至少可以保證有一部分艇員在深潛救生潛艇的救援下脫險。

動力系統

洛杉磯級SSN769 洛杉磯級SSN769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裝備了1台S6G型壓水反應堆,該反應堆是由1960年代便已在美國海軍飛彈巡洋艦上使用的D2G型壓水堆改進而來,其主要特點是:當洛杉磯級低速航行時,艇上的反應堆可以不必啟動一迴路中的循環主泵而採用自然循環方式運行,以儘量降低艇上的噪聲。但是,當反應堆以高功率運行使核潛艇高速航行時,一迴路中的循環主泵必須要啟動運行。S6G型壓水堆能夠提供35000馬力的功率,可以滿足該級核潛艇執行近程直接支援使命所需要的高速航行和截擊敵人潛艇所需要的低噪航行。S6G型壓水堆使用的是長壽命堆芯,工作壽命長達12年,可使該級核潛艇的續航力達40萬海里左右,另外洛杉磯級還安裝有兩台汽輪機。

艇載武器

常規

巡航飛彈發射筒 巡航飛彈發射筒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的艇身遠大於其所取代的鱘魚級,而且一開始就擁有多種武器的投射能力,它的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仍像鱘魚級一樣,靠近中部且左右兩舷各布置2具,位於兩舷的魚雷發射管的中心線與艇體中心線的夾角大約為10°。洛杉磯級上的魚雷發射管也可發射MK48型線導魚雷,自SSN751號以後也可以布防MK-67觸發水雷和MK-60“捕手”水雷。MK48型魚雷採用主動尋的模式時,航速40節,射程50千米;被動尋的模式時,航速55節,射程38千米,戰雷頭重267千克,作戰深度900米。早期建造的那些沒有加裝垂直發射裝置的洛杉磯級,每艘總共可裝載戰斧飛彈8枚,捕鯨叉飛彈4枚,魚雷14枚。從1978年起,洛杉磯級核潛艇開始裝備捕鯨叉飛彈。從1983年,開始裝備戰斧巡航飛彈,均可從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進行發射。

特種

洛杉磯級裝載ASDS 洛杉磯級裝載ASDS

洛杉磯級有部分潛艇在指揮台圍殼後的艇體上加裝有供運送特種部隊

使用的乾式船塢。為加強綜合作戰能力,洛杉磯級其中5艘潛艇還艇加裝了特種作戰專用“先進蛙人輸送系統”(ASDS)。而在進一步的現代化改裝計畫中,還要增加攜帶水下無人航行器(UUV)和遙控掃/獵雷艇的能力。其中美國海軍已於1998年在洛杉磯級核潛艇上裝備了“近期水雷偵察系統(NMRS)”的UUV原型機,該系統包括前視、側視、尋找並對接聲吶等感測器,能在超過12米的淺水和深水中工作,航速4-7節,續航時間4-5小時,全部探測數據傳回母艇處理,通過安裝在潛艇右舷上部魚雷管內的機械臂回收。在AN/BLQ-11A“遠期水雷偵查系統(LMRS)”服役前,NMRS將提供過渡的水雷偵查能力。

水聲系統

洛杉磯級 洛杉磯級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裝備了高性能的BQQ-5型綜合聲吶系統,包括AN/BQS-13DNA艏部球形基陣、BQG5D寬孔徑舷側陣聲吶、BQR23/25型細線型拖曳陣聲吶、BQS-15型主動式高頻近程測距聲吶以及MIDAS水下探雷及測冰聲吶。其中AN/BQS-13DNA球形基陣曾在“海豚”號深海實驗潛艇上進行過較長時間的試驗。其主要功能是以主動工作方式對水中目標進行定位,把目標的距離和方位等數據連續地提供給射擊指揮系統。另外,該聲吶還具有被動探測和跟蹤等輔助性功能。當艇上的其他被動聲吶失效時,它可以用於對水中目標進行被動式的探測和跟蹤。因為其利用數字式多波束掃描方式取代了早期聲吶的機械掃描方式,因此可以同時跟蹤多個目標。

艇電系統

作戰

洛杉磯級SSN723 洛杉磯級SSN723

洛杉磯級裝有Mk113魚雷指揮儀(1983年後MK117魚雷指揮儀),中早期建造的潛艇,從SSN688號至SSN750號,艇上裝備的是由UYK7計算機支持的CCSMK1型作戰指揮系統。從SSN751號至SSN773號,裝備的是由UYK43/UYK44計算機支持的BSY-1型作戰指揮系統,該系統是美國攻擊型核潛艇所裝備的先進作戰指揮系統之一,它利用數據匯流排把艇上的探測設備、火控系統以及武器系統有機的連線成一個整體,構成一個以UYK系列電腦為核心的綜合式作戰指揮控制系統。該系統不再利用傳統的中央計算機處理系統進行全艇的信號處理,而是根據不同的情況把相應的信號傳輸給專用計算機進行處理。採取這種分置式處理方式可提高信號處理速度,從而使核潛艇的作戰能力有顯著的提高,同時也便於艇上計算機的升級和更新換代 。

其他

洛杉磯級裝備有各類電子戰系統,包括MK2型魚雷誘餌發射裝置、BRD-7測向儀以及WLR-1H型偵察雷達或WLR-10X型警戒雷達。

性能數據

艇體參數
艇長109.7米/110.3米
艇寬10.1米
吃水9.9米
水上排水量6080噸
水下排水量 6927噸
航速30節/32節(水下)
潛深 450米(標準) 530米(極限)
續航力40萬海里
艇員編制133人(軍官13名,士兵120名)
傳動單軸單5葉螺鏇槳
動力系統 1台S6G型壓水堆 2台汽輪機,輸出功率35000馬力

衍生型號

型號劃分

雖然洛杉磯級總共由62艘,但彼此卻有一些細微的差別。根據建造時間和不同的改進,美國海軍內部將洛杉磯級大致分為三種略有差別的型號,其中688-Ⅰ型改進較大,不僅提升了靜音效果,而且修改了部分艇身設計。

型號艇號數量水上排水量水下排水量
第一批(31艘)SSN688“洛杉磯”號至SSN699“傑克遜維爾”號126080噸6927噸
SSN700“達拉斯”號至SSN714“諾福克”號156130噸6977噸
SSN715“布法羅”號至SSN718“火奴魯魯”號46165噸7012噸
第二批(31艘) SSN719“普羅維登斯”號至SSN725“海倫娜”號 SSN750“紐波特紐斯”號 86255噸7102噸
SSN751“聖胡安”號至SSN770“圖森”號206300噸7147噸
SSN771“哥倫比亞”號至SSN773“夏延”號36330噸7177噸
688-Ⅰ型(23艘)SSN751“聖胡安”號至SSN773“夏延”號23//

型號特點

極地核潛艇 極地核潛艇

洛杉磯級第二批由於改進了設計,因此31艘潛艇的艏部球形聲吶與耐壓艇體首端封頭之間的耐壓水艙中裝備了12個戰斧巡航飛彈的垂直發射筒。從而增加了每艘核潛艇的武器攜帶數量,加強了洛杉磯級的對陸攻擊能力。為了給後續的海狼級攻擊核潛艇採用HY-100型鋼材積累經驗,第二批中的SSN753和SSN754的部分耐壓艇體也採用了HY-100型鋼材,除了這兩艘第二批中剩餘的潛艇均和第一批核潛艇一樣採用了HY-80型鋼材。第二批潛艇艇艏全部採用玻璃鋼增強塑膠作為BQQ-5-A球形聲吶基陣的導流罩。同時,該批艇採用費爾班克斯-莫爾斯公司製造的38D8Q型柴油發電機組以及蓄電池組,作為應急備用輔助推進裝置。

洛杉磯級688-Ⅰ型不再在其指揮圍殼兩側布置圍殼舵,而是在首部布置可收放式的首水平舵,這樣688-Ⅰ型就具備了再北極海域破冰上浮的能力,因此又被稱為“極地核潛艇”。688-Ⅰ型這23艘艇體外表面還敷設了消聲瓦,降低了潛艇的水下目標強度,提高了隱身性能,並且美國海軍還利用對前39艘大修的機會逐步也敷設了消聲瓦。另外688-Ⅰ型自SSN768至SSN773這6艘核潛艇,在降噪性能和推進系統等方面作了許多改進,其中已有數艘採用了泵噴推進裝置,進一步降低了推進噪聲的量級。

作戰系統

洛杉磯級688-Ⅰ型裝備了BSY-1作戰指揮控制系統。洛杉磯級第一批中SSN688至SSN699這12艘,初服役時安裝了Mk113 Mode10魚雷射擊指揮儀,後在1983財年改裝成可以對“沙布洛克”反潛飛彈實施指揮控制的Mk117魚雷射擊指揮儀。洛杉磯級第一批的31艘,每艘潛艇可裝備8枚從魚雷管發射的戰斧巡航飛彈。而洛杉磯級第二批的31艘,因為裝備了12管巡航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因此包括12枚垂直發射的飛彈在內,總共可裝備20枚戰斧巡航飛彈。

洛杉磯級SSN770“達拉斯”號於1995-1996年間被改裝成攜帶乾式甲板裝置的專用核潛艇,可以運送海豹突擊隊員或蛙人輸送器以及20名海豹突擊隊員及其相應的全套裝備。此外,SSN688“洛杉磯”號,SSN690“費城”號和SSN701“拉霍亞”號相繼改裝成此型專用核潛艇。1997-2005年期間,根據美軍改裝計畫,利用商用計算機設備陸續把每艘在役核潛艇上的聲吶處理設備更換成最新式設備。洛杉磯級688-Ⅰ型從2000年前後開始裝備BQG-5A型寬孔徑被動舷側基陣聲吶。另外,美軍還計畫對SSN721-SSN773進行現代化改裝,使之具備攜帶無人駕駛空中飛行器的能力、具有發射改進型Mk48ADCAP淺水魚雷作戰能力以及裝備最新型聲吶設備。

服役動態

試驗平台

回聲巡邏兵型無人水下航行器 回聲巡邏兵型無人水下航行器

1987年7月以來,洛杉磯級SSN710”奧古斯塔“號一直被美海軍作為BQG-5D型寬孔徑被動舷側基陣聲吶的試驗潛艇。此外,該艇和SSN724”路易斯維爾“號還被用作BQQ-10ARCⅠ聲吶的試驗艇。該聲吶採用商用計算機外掛程式技術,可以十分方便的升級換代。SSN773”夏延“號,被作為試驗和研製基於商用設備的具有新型平面顯示器的互動式聲吶顯示技術的潛艇。

1989年,洛杉磯級SSN691“孟菲斯”號被改裝成試驗潛艇,主要從事複合材料試驗、水下無人運載器試驗、先進聲吶試驗以及艇體降阻試驗等。以便把試驗結果迅速套用於其後建造的洛杉磯級的其餘核潛艇以及後來建造的海狼級攻擊核潛艇上。199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又在該艇指揮台圍殼後面增加了一個由玻璃鋼增強塑膠製成的“龜背“型結構,裡面可容納數個遙控無人運載器。此外,該”龜背“內還裝備了拖曳聲吶基陣收放用絞車和鼓輪,以便對拖曳聲吶基陣進行試驗,並因此使該潛艇水下排水量增加了50噸。

1996年初,洛杉磯級SSN771”芝加哥“號曾參加一項秘密試驗,在水下潛望鏡深度上,指揮控制一架”食肉動物“-Ⅱ無人偵察機,使該機飛行高度6100米,飛行距離100海里。

1996年12月,洛杉磯級SSN758”阿什維爾“號,曾對”海上搜尋者“無人偵察機進行了指揮和控制試驗。此後,美海軍計畫用洛杉磯級潛艇上的潛射捕鯨叉飛彈發射裝置來發射”海上搜尋者“無人偵察機,並在水下進行控制指揮。此外SSN758”阿什維爾“號的指揮台圍殼上還裝備了用於先進水雷探測系統的高頻主動聲吶。這種探測系統,可以用於水下目標探測、水雷迴避以及海底導航等。

服役事故

洛杉磯級事故艇 洛杉磯級事故艇

1992年2月11日,SSN689“巴吞魯日”號潛艇在科拉半島軍港入口處跟蹤俄羅斯北方艦隊的塞拉級核潛艇K-276“螃蟹”號。俄潛艇發覺後,立即以一個標準的瘋狂伊凡招式擺舵旋迴,採取迎頭對撞的戰術動作,向美國潛艇沖了過來。俄潛艇的指揮台圍殼撞上了美國潛艇的艇身,其圍殼幾乎被徹底撞毀,美方潛艇耐壓艇體則遭受了致命撞擊,被迫在三年後退役,成為了第一艘退役的洛杉磯級潛艇。

1998年3月19日,SSN751“聖胡安”號和“肯塔基”號核潛艇在紐約長島附近海域相撞,兩艇均有輕度損傷。

2001年2月9日,美國太平洋艦隊的SSN772“格林維爾號”號潛艇在夏威夷海域撞沉一艘日本的實習船“愛媛號”,造成9名日本人喪生。

2004年1月8日,SSN711“舊金山”號潛艇在前往澳洲布里斯班港進行訪問的路上撞上了海底山脈,造成1名船員喪生,60多名船員受傷。

2005年1月8日,SSN711“舊金山”號在關島以南約563千米的水域執行水下作戰訓練任務時觸礁擱淺,幾乎整個艇艏的左部都小時,聲吶艙、艇艏魚雷艙的大半和艇艏又不的非耐壓殼體都消失,耐壓殼體嚴重變形、破損,同時造成數名官兵受傷,1人因傷重死亡 。

2009年5月21日,美國海軍洛杉磯級SSN768“哈特福德”號核潛艇在荷姆茲海峽與美國海軍LPD-18紐奧良號兩棲船塢登入艦相撞,哈特福德號核潛艇嚴重受創。

2012年5月23日,SSN755“邁阿密”號在緬因州朴次茅斯造船廠船塢因蓄意縱火而發生火災受損,最終導致其提前退役。

2012年10月13日,SSN765“蒙彼利埃”號在美國東部海域與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CG-56“聖哈辛托”號在美國東部海域相撞,兩艘上的人員安全,沒有人受傷,潛艇推進室正常運轉,沒有泄漏幅射。“聖哈辛托”號的聲吶導流罩撞毀,但也可依靠本身的動力繼續航行。

2013年1月10日,洛杉磯級SSN699“傑克遜維爾”號在波斯灣與一艘小型民船相撞,潛艇潛望鏡受到損壞,但相撞雙方均無人員傷亡。

戰鬥部署

洛杉磯級 洛杉磯級

1983年4月29日,洛杉磯級SSN701“拉霍亞”號在太平洋飛彈試驗中心試驗場進行了水下發射戰斧巡航飛彈的試驗。

1991年,在波斯灣戰爭中有9艘洛杉磯級核潛艇以潛射戰斧巡航飛彈直接參與了攻擊伊拉克的任務。

2003年4月,在伊拉克戰爭中有12艘洛杉磯級核潛艇參與了攻擊伊拉克,對其發生了戰斧巡航飛彈。

2004年12月24日,洛杉磯級SSN711“舊金山”號,SSN705“科珀斯克里斯蒂”號和SSN713“休斯敦”號抵達關島阿普拉海軍基地,加入美國海軍第15潛艇中隊。

2008年7月,洛杉磯級SSN719“普羅維登斯”號錨泊於北冰洋北極點,以紀念“鸚鵡螺”號核潛艇1958年完成首次抵達北極點50周年。

2008年10月,洛杉磯級SSN767“漢普頓”號前往西太平洋進行為期6個月的作戰部署。

2013年3月,洛杉磯級SSN773“夏延”號核潛艇參加了在韓國東部、西部、南部海域實施的韓美聯合海上機動演習 。

該級各艇

I
序號艇號艇名英文艇名開工日期下水日期服役日期退役日期
1SSN688洛杉磯Los Angeles1972.1.81974.4.61976.11.132010.1.23
2SSN689巴吞魯日Baton Rouge1972.11.181975.4.261977.6.251995.1.13
3SSN690費城PhIladelphIa1972.8.121974.10.191977.6.252010.6.25
4SSN691孟菲斯MemphIs1973.6.131976.4.31977.12.172011.4.11
5SSN692奧馬哈Omaha1973.1.271976.4.131977.12.171995.10.5
6SSN693辛辛那提CIncInnatI1974.4.61977.2.191978.6.101996.7.29
7SSN694格羅頓Groton1973.8.31976.10.91978.7.81997.11.7
8SSN695伯明罕BIrmIngham1975.4.261977.10.291978.12.161997.12.22
9SSN696紐約New York CIty1973.12.151977.6.181979.3.31997.4.30
10SSN697印第安納波利斯ndIanapolIs1974.10.191977.7.301980.1.51998.2.17
11SSN698布雷默頓Bremerton1976.5.81978.7.221981.3.28
12SSN699傑克遜維爾JacksonvIlle1976.2.211978.11.181981.5.16
13SSN700達拉斯Dallas1976.10.91979.4.281981.7.18
14SSN701拉霍亞La Jolla1976.10.161979.8.111981.10.24
15SSN702菲尼克斯PhoenIx1977.7.301979.12.81981.12.191998.7.29
16SSN703波士頓Boston1978.8.111980.4.191982.1.301999.1.18
17SSN704巴爾的摩BaltImore1979.5.211980.12.131982.7.241998.7.1
18SSN705科珀斯克里斯蒂Corpus ChrIstI1979.9.41981.4.251983.1.8
19SSN706阿爾伯克基Albuquerque1979.12.271982.3.131983.5.21
20SSN707朴次茅斯Portsmouth1980.5.81982.9.181983.10.12004.9.10
21SSN708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MInneapolIs-SaInt Paul1981.1.301983.3.191984.3.102007.6.22
22SSN709海曼·G·里科弗Hyman G. RIckover1981.7.241983.8.271984.7.212006.12.14
23SSN710奧古斯塔August1982.4.11984.1.211985.1.192008.1
24SSN711舊金山San FrancIsco1977.5.261979.10.271981.4.24
25SSN712亞特蘭大Atlanta1978.8.171980.8.161982.3.61999.1.22
26SSN713休斯敦Houston1979.1.291981.3.211982.9.25
27SSN714諾福克Norfolk1979.8.11981.10.311983.5.212014.12.11
28SSN715布法羅Buffalo1980.1.251982.5.81983.11.5
29SSN716鹽湖城Salt Lake CIty1980.8.261982.10.161984.5.122006.1.15
30SSN717奧林匹亞OlympIa1981.3.311983.4.301983.11.17
31SSN718火奴魯魯Honolulu1981.11.101983.9.241985.7.62007.11.2
32SSN719普羅維登斯ProvIdence1982.10.141984.8.41985.7.27
33SSN720匹茲堡PIttsburgh1983.8.151984.12.81985.11.23
34SSN721芝加哥ChIcago1983.1.51984.10.131986.9.27
35SSN722基韋斯特Key West1983.7.61985.7.201987.9.12
36SSN723俄克拉荷馬Oklahoma1984.1.41985.11.21988.7.9
37SSN724路易斯維爾LouIsvIlle1984.9.161985.12.141986.11.8
38SSN725海倫娜Helena1985.3.281986.6.281987.7.11
39SSN750紐波特紐斯Newport News1984.3.31986.3.151989.6.3
40SSN751聖胡安San Juan1985.8.161986.12.61988.8.6
41SSN752帕薩迪納Pasadena1985.12.201987.9.121989.2.11
42SSN753奧爾巴尼Albany1985.4.221987.6.131990.4.7
43SSN754托皮卡Topeka1986.5.131988.1.231989.10.21
44SSN755邁阿密MIamI1986.10.241988.11.121990.6.30 2014.3.28
45SSN756斯克蘭頓Scranton1986.6.291989.7.31991.1.26
46SSN757亞歷山德里亞AlexandrIa1987.6.191990.6.231991.6.29
47SSN758阿什維爾AshevIlle1987.1.11989.10.281991.9.28
48SSN759傑斐遜城Jefferson CIty1987.9.211990.3.241992.2.29
49SSN760安納波利斯AnnapolIs1988.6.151991.5.181992.4.11
50SSN761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1990.1.291992.1.41993.1.9
51SSN762哥倫布Columbus1991.1.71992.8.11993.7.24
52SSN763聖菲Santa Fe1991.7.91992.12.121994.1.8
53SSN764博伊西BoIse1988.8.251990.10.201992.11.7
54SSN765蒙彼利埃MontpellIer1989.5.191991.4.61993.3.13
55SSN766夏洛特Charlotte1990.8.171992.10.31994.9.16
56SSN767漢普頓Hampton1990.3.21991.9.281993.11.6
57SSN768哈特福德Hartford1992.4.271993.12.41994.12.10
58SSN769托萊多Toledo1991.5.61993.8.281995.2.24
59SSN770圖森Tucson1991.8.151994.3.191995.9.9
60SSN771哥倫比亞ColumbIa1993.4.241994.9.291995.10.9
61SSN772格林維爾GreenvIlle1992.2.281994.9.171996.2.16
62SSN773夏延Cheyenne1992.7.61995.4.41996.9.13

本級艇參考資料

總體評價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

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設計缺點。在初始設計方案階段時,由於考慮裝備大體積反應堆以便達到32節的航速,因此為了節省艇內空間,設計人員大幅度壓縮了居住艙,出現了“熱鋪”現象,即艇員人數多餘艇上床鋪的數量,艇員只能輪流使用床上鋪位。另外,由於後期建造的洛杉磯級在其壓載水艙中加裝了12個垂直發射筒以及拖曳聲吶基陣的絞車和纜索,因此擠占了一定的壓載水艙容積,使洛杉磯級的儲備浮力變小。

美國海軍當初建造洛杉磯級核潛艇的目的是為了解除原蘇聯攻擊型核潛艇,尤其是巡航式飛彈核潛艇對美國航母的威脅,其作戰方法是將攻擊型核潛艇部署在航母編隊之前,以探測和獵殺敵方潛艇。從綜合性能方面來說,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超過了美國海軍以往研製的任何一種型號的攻擊型核潛艇,它解決了美國海軍四個關鍵技術問題,一是發展先進的潛艇武器系統,增強攻擊型核潛艇的作戰能力;二是提高水下航速,改進水下高速航行時的穩定性;三是提高隱身性能;四是拓展攻擊型核潛艇的多用途概念。作為美國海軍“前沿存在”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的一級多用途核潛艇,它擔負多種作戰使命,由最初的攻擊水面艦隊、水下反潛作戰、航母編隊水下警戒、保護運輸船隊,發展到進行公海巡邏任務、布雷作戰、特種作戰支援、對岸監視與情報收集,如今還承擔起了對陸高精度攻擊的新使命,並可作為美國遭受核打擊後的戰略反擊力量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