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花金挖耳

暗花金挖耳

暗花金挖耳,菊目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莖高30—100厘米,被開展的疏長柔毛,近基部及葉腋較稠密,中部分枝或有時不分枝,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四川、雲南及西藏(米林、波密)。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暗花金挖耳暗花金挖耳

命名來源:[Mem.Coil.Sci.KyotoUniv.Ser.B.13:280.1937]
中國植物志:75:304
組中文名:葉苞組
組拉丁名:Sect.Carpesium
亞族中文名:旋覆花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InulinaeO.Hoffm.
族中文名:旋覆花族
族拉丁名:Trib.Inuleae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暗花金挖耳(原變種)var.Triste多年生草本。莖高30—100厘米,被開展的疏長柔毛,近基部及葉腋較稠密,中部分枝或有時不分枝。基葉宿存或於開花前枯萎,具長柄,柄與葉片等長或更長,上部具寬翅,向下漸狹,葉片卵狀長圓形,長7—16厘米,寬3—8.5厘米,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基部近圓形,很少闊楔形,驟然下延,邊緣有不規整具胼胝尖的粗齒,上面深綠色,被柔毛,下面淡綠色,被白色長柔毛,有時甚密;莖下部葉與基葉相似,中部葉較狹,先端長漸尖,葉柄較短,上部葉漸變小,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兩端漸狹,幾無柄。頭狀花序生莖、枝端及上部葉腋,具短梗,成總狀或圓錐花序式排列,開花時下垂;苞葉多枚,其中1—3枚較大,條狀披針形,長1.2—3厘米,寬1.8—3毫米,被稀疏柔毛,其餘約與總苞等長。總苞鍾狀,長5—6毫米,直徑4—10毫米,苞片約4層,近等長,外層長圓狀披針形或中部稍收縮而略呈匙形,上半部草質,先端鈍或銳尖,被疏柔毛或幾無毛,內層條狀披針形,乾膜質,先端鈍或有時具細齒。兩性花筒狀,長3—3.5毫米,向上稍寬,冠檐5齒裂,無毛,雌花狹筒形,長約2.5毫米。瘦果長3—3.5毫米。

產地分布

黑龍江吉林遼寧、四川、雲南及西藏(米林、波密)。生於林下及溪邊。日本、朝鮮、蘇聯遠東地區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菊科·天名精屬植物

天名精屬(Carpesium L. ),菊科,近20種以上,分布於歐洲南部和亞洲,我國有10餘種,廣布於各省,其中天名精C.abrotanoides L.入藥,治喉炎、支氣管炎及肋膜炎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