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鎮[大余縣]

大余新城鎮,地處江西省大余縣東北部,2001年6月,由京州、新城、南豐、赤石4個鄉撤併而成。總面積15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988.6畝,山林面積16.5萬畝,總人口8.6萬人,轄34個村,一個居委會。孝感新城鎮位於湖北省大悟縣境中部略偏南。總面積122.83平方公里。井岡山新城鎮新城鎮位於井岡山市新市區西北部。總面積為61.34平方公里。2001年全鎮總戶數1793戶。儀征新城鎮,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帶,位於儀征市區東郊,是寧揚產業走廊中濱江工業重鎮。全鎮轄13個行政村、3個居民委員會、5.4萬人,總面積82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大余新城鎮

新城鎮鎮政府

大余城鎮位於江西省大余縣東北部,東南鄰信豐縣,西接本縣池江鎮,西北連本縣樟斗鎮,東北界南康市。屬中亞熱帶的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的季風氣候,年內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內地勢平坦,氣勢開闊。距贛州火車站和贛州黃金機場51公里,距大余縣城32公里,323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

全鎮擁有國土面積15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988.6畝,山林面積16.5萬畝,轄23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一個林場。共有244個村民小組,268個自然村,總人口6.2萬人,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工農業總產值3.83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86億元,農業產值0.93億元,財政收入1700萬元。主要資源有森林、水利、矽、鎢等,主要支柱產業有甜玉米、甘蔗、橙柚白鴨、瓜類等,農民人均純收入2336元。

境內地勢廣闊,水源豐富,章江河斜置中部,有合江河、窯下河、水西河、灌湖河等主要支流,現有小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9座,塘壩233座,引水工程220座,建有水電站1座,裝機四台,裝機容量為600千瓦。正在建設的小水電4座,預計總裝機容量可達8000千瓦
新城鎮秋季甜玉米

農業以種水稻為主,是全縣主要的水稻區和糧食生產基地,經濟作物主要有甜玉米、薄皮西瓜、甘蔗、涼薯等。

境內教學、醫療設施完善,網點布局合理,現有一所重點高中,五所初級中學,一所中心完小,二十二所村完小,三十六家幼稚園,一個中心衛生院,八十二個村級衛生所,一個防疫婦保站。

工業起步早、發展快,特別是近幾年中通過招商引資不斷引進新的企業,全鎮現有企業三百多家,其中台資企業兩家,逐步形成了食品、服裝、冶金、建材等支柱產業。

歷史文化

新城鎮周姓祠堂
新城歷史悠久,據有關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這時就有人居住。明正德十一年(1516)始築峰山城,清雍正元年(1723)修關路並埠頭。乾隆五年(1740)建通衢風雨亭,後名新城,建於圩。圩期農曆三、六、九,是本縣最大的圩鎮。因其歷史、文化、經濟在贛南頗負盛名,也被譽為贛南四大名鎮之一。

大余“南扼交廣,北拒湖湘”,形勢險要,為古代兵家所必爭,素有江西“南大門”之稱。而新城在軍事上對大余而言,又具有特殊的意義。明正德年間王守仁鎮壓農民起義軍駐節大庚,建峰山城(今新城)。抗日戰爭爆發後,大庚一度成為後方軍需輜重的屯集地,並於1942年在新城修建了一個大型軍用機場,直至1987年,駐軍才撤走,至今仍為軍事禁區,加以保護。

新城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革命老區之一。境南合江、東坑、新棚下、白田埠、水南、南豐、土堆上等7村是革命老根據地。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留下革命的足跡,譜寫了可歌可泣的革命詩篇。在漫長艱苦的革命歲月,劉壬樂、劉矮古等一大批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為革命取得勝利英勇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新城鎮文化生活
新城境內山川秀麗,古蹟甚多。王子潭遺址、峰山城等都是遠近聞名的名勝古蹟。周屋、劉屋、李屋祠堂以其特別的建築風格,折射出新城作為客家人聚居地,所具有的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新城的文化、電影電視和城鄉建設等事業,建國後均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近二十年,文化事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該鎮設有文化站,並配有專職幹部3名,鎮內設有新華書店,還開有私人書店5家;建有設備較為完善的影劇院,並以影劇院為基地,附設圖書室、遊藝室、電視錄像放映室、投影部和球場等文體活動場所。2002年底,又新建了萬壽宮和老年活動中心,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形成了農村集鎮文化中心。新城文化站被評為省、地、縣文化站先進單位。

經濟建設

新城鎮南方鎢鉬有限制品公司
近年來,新城鎮抓住機遇,加大改革力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工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加快經濟建設發展步伐,特色農業生產穩步發展,農業綜合開發進展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穩定,市場繁榮,各項事業都有了新的發展。財政收入直線上升,名列全縣鄉鎮第一,連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財政收入先進鎮,2002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達3.83億元,與2001年相比增長10%,其中第一產業產值0.93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產值1.93億元,增長13.8%,第三產業產值0.97億元,增加11%。全鎮實現財政收入1200多萬元,增長35.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62.5萬元,增長52.3%。人均純收入2336元,人均增長96元。
新城鎮千畝股份制果園
新城工業園規劃總面積3000多畝,到2003年7月止共投資四千六百多萬元。目前園內水、電、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已全面完善,現有星宇實業有限公司、金牌帆船食品公司、新興龍食品廠、南方鎢鉬有限制品公司、德鈺禮品廠等十二家企業落戶工業園。園區內實行“無費區”政策,鼓勵和扶優扶強農產品加工、木材加工、鎢產品加工、手工製作等優勢產業,不斷做大做活民營企業

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財政增長”這個目標,我鎮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以甜玉米、薄皮西瓜為主的特色農業面積占全鎮的60%。2002年全鎮甜玉米種植面積達1.5萬畝,薄皮西瓜達1300多畝,其他經濟作物達七千多畝。

目前全鎮有個體工商戶836戶,私營企業126家,年納稅50萬元以上個私企業6家,其中年納稅100萬元以上的企業1家。

孝感新城鎮

新城鎮大悟縣新城鎮
位於湖北省大悟縣境中部略偏南。東與彭店鄉接壤,南與夏店、芳販鎮為鄰,西與陽平鎮、高店鄉交界,北連高店鄉涼亭村、彭店鄉北河村,總面積122.83平方公里。境內多丘陵,間有低山、平畈、崗地。總耕地面積53795.81畝,其中,旱地38572.21畝,占總耕地面積的70%,是本縣花生、木梓主要產地。

新城鎮區,在禮山縣建置前分屬河南羅山縣和湖北黃陂縣。禮山縣建置後,屬一區。1941年設新治鄉、1942年改稱老山鄉。解放初,屬五區、後稱新城區。1958年,建七一人民公社。1961年復稱新城區。1975年,又改稱新城人民公社。1984年。復稱新城區。1987年9月,設新城鎮。轄金嶺、紅畈、新府、段灣、老山、韓河、丁灣、金畈、塗沖、熊灣、毛集、嚴河、江沖、新城、,民主、李河、楊壠、五沖、梁河、長嶺、魏灣、王灣、大販、呂沖、朱灣等25個村,286個村民小組。共839l戶,38293人。其中,農JL 7811戶,36887人。

境內有新城、新府、新街3個集鎮。鎮政府駐新城,西北距縣城20公里。鎮辦有農機修造廠、裝飾材料廠、粉石廠、塑膠製品廠、飼料廠和金礦等小型企業。設有衛生院、電影院文化站等,有中學4所,國小26所。

新城鎮發展中的新城鎮
新城,為本縣革命鬥爭的發源地之一。1927年,徐海東共產黨人秘密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創建本縣第一支農民武裝,參與“黃麻起義”。1J929年1月,組織夏區“年關暴動”。1931年6月,陂孝北蘇維埃成立,駐境內魏家大灣。

新城區位優勢良好,開發前景廣闊。她是縣域經濟的衛星城鎮,也是大悟縣著名的農業大鎮、人文名鎮、商業城鎮、經濟強鎮。該鎮離縣城和京珠高速公路僅10公里,距京廣鐵路和107國道15公里,率武漢天河國際機場60公里,宋十公路縱貫南北;境內交通便利,能源充足,通訊發達,文教衛生成龍配套,娛樂休閒服務上乘。

新城鎮臨潭縣新城鎮

新城山青水秀,物華天寶,氣候宜人,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有十多種礦藏,其中以金、銀、鐵、稀土、螢石、石英石的儲量最高,目前已有數家中外客商前來投資開發。新城以盛產西瓜、花生、木梓茶葉、娘娘米聞名全國,有楚天花生第一鎮之稱,其花生年產量500萬公斤以上,花生食品遠銷東南亞。境內旅遊開發資源產景可觀,有徐海東、李先念、徐向前、董必武革命家戰鬥過的舊址,有徐海東大將陳列館和革命烈士陵園

新城科技優勢強,經濟基礎雄厚,初步建立起了以特色種植、特色養殖、特色林果、特色礦產為龍頭的四大支柱產業,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經濟發展體系。先後被國家授予“全國科普先進集體,全國計畫生育先進單位,全縣先進鄉鎮和綜合治理先進單位。”1999年,省農建工作隊進駐新城,給新城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井岡山新城鎮

井岡山新城鎮位於井岡山市新市區西北部,東鄰鵝嶺鄉,南接茅砰鄉,西與古城、荷花毗鄰,北與永新縣連界。總面積為61.34平方公里。2001年全鎮總戶數1793戶,其中農業戶數1520戶,總人口7994人,其中農業人口7531人,均是漢族

新城鎮革命老區
境內多山地和丘陵,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群峰聳秀,南部低丘起伏,最高點彞嶺海拔943.9米,最低點寨前橋海拔225米。鄭溪河自東入境,流貫全境。有城南(黃下城口)、雙亞山(排頭)小II型水庫,庫容量69萬立方米,農田有效灌溉面積9150畝,占總耕地面積84.7%。發電站1座,裝機容量125千瓦,3.5萬伏變電站1座,全鎮生產生活用電100%。全鎮林地面積1957公頃,其中用材林149公頃、經濟林297公頃、疏林地233公頃、宜林荒山1238公頃、未成林造林地40公頃,森林覆蓋率33%。

新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新城,距井岡山市新城市區30公里,以駐地得名。全鎮轄7個行政村委會,51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全鎮自然村49個。

年平均溫度17.6度,1月份平均氣溫5.8度,7月份平均氣溫28.1度;大於等於5度,積溫5995度,大於等於10度,積溫5403.3度,全年無霜期約293天。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晝夜溫差大。土壤以潮土紅壤土和瀦育型、潛育型水稻為主,適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

全鎮耕地面積720公頃,其中水田695公頃、旱地25公頃,25度以上坡地耕地面積242公頃,農作物主要以水稻糧食、經濟作物為主(蔬菜、辣椒、茄子、豆角、水芹、蘿蔔、西瓜、席草、油菜、曬煙);養殖業以生豬、鵝、鴨、雞、黃牛、水牛、四大家魚等為主。特色產業主要有:曬煙、席草、水芹、西瓜等。

境內的名勝古蹟有:新城北部的七星峰、西北部的銀岡仙和西門的陳井甘泉,明清時期曾分別為寧岡古八景之地。現城南尚存一段古城牆和城樓,為縣內古建築之一。

新城在中國革命鬥爭中曾有光輝的歷史,19208年2月18日毛澤東親自指揮工農革命軍,一舉殲滅贛敵朱培德警官營,活捉了偽縣長張開陽,取得了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後的首次大捷(即新城大捷),作戰指揮部設在旗山嶺。

1928年11月4日,毛澤東在新城召開了紅四軍的第六次代表大會。1928年12月14日,在新城西門外舉行了紅四軍和紅五軍會師的萬人大會。

全鎮學校4所,其中完小2所,適齡入學兒童83人,國小學生876人,教職工52人。青壯年脫盲率100%。中心醫院1所,村級醫療站8個。閉路電視轉插台2台(新城、曲石)。調頻廣播台1台。移動通訊轉插台1台,通訊電話機安裝473部。綜合農貿市場3000平方米,農貿一條街街道長1公里。福利院1所。金融郵電、稅務、醫院、糧所、公安、工商等單位建設設施完備。

儀征新城鎮

新城鎮儀征新城鎮
儀征新城鎮,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帶,位於儀征市區東郊,東鄰歷史文化名城揚州,西接六朝古都南京,南與鎮江市隔江相望,被納入儀征城市建設、揚州“一體兩冀”城市戰略和南京都市圈核心層總體規劃,是寧揚產業走廊中濱江工業重鎮。全鎮轄13個行政村、3個居民委員會、5.4萬人,總面積82平方公里。

新城鎮,擁有便捷的交通網路。寧通高速公路、寧啟鐵路橫穿東西,西氣東輸管道、魯寧輸油管道穿境而過,潤揚長江大橋近在咫尺,全國最大的內河中轉油港和儀征萬噸級貨櫃碼頭位於鎮區西側,東西分別與潤揚長江大橋、京滬高速公路和南京長江二橋、寧連高速公路相連,是江蘇省現代化交通條件密集的區域之一。

新城鎮,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江蘇儀征經濟開發區、揚州(儀征)汽車工業園相擁於內,江蘇揚州化學工業園、揚州船舶製造基地緊鄰相伴,園區落戶有亞洲最大的化纖原料生產基地——儀征化纖公司、上汽集團自主品牌汽車生產基地——上汽股份公司儀征汽車廠、長航集團金陵船舶公司等一批全國知名企業。

新城鎮,擁有較快的發展速度。始終堅持“工業強鎮”、“項目立鎮”的發展戰略,依託新城創業園新華工業區和三將工業區,加快項目集聚,加快產業提升,初步形成工業以機械製造、內燃機配件、汽車零部件、包裝製品、型材加工、電子儀器、玩具服裝、無紡布為主的八大主導產業,建築業一直走在本地同行前列,農業、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2005年,實現GDP8.1億元、工業產值13億元、工商稅收入20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07元。

新城鎮氣候溫和
新城鎮,擁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地理條件優越,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1℃,地殼穩定,無活動構造。自然資源豐富,南部一馬平川,北部丘陵連綿,植被茂密,物產豐鐃,盛產綠茶、板粟酥梨、桃、優質稻米以及江蟹、河蝦等多種特色農產品。地下貯有豐富的優質礦泉水和大量坭炭。人力資源充足,擁有大量的機械、紡織產業工人,勞動力成本低廉,周邊上百所大專院校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生產、經營、管理人才。

新城鎮,擁有適宜的人居環境。鄰城靠路,是周邊城市居民越來越看好的居住首選之地,集鎮工業、居住、教育、商業區分布合理,休閒、購物、娛樂、就醫條件優越,金融、電信家政服務功能齊全,綠化、亮化、淨化設施完善,鎮區綠化覆蓋率達35%以上;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集鎮規模逐年擴大 ,新建新怡花苑、梅苑小區、鎮南名苑等多個風格各異的商住小區,集鎮常住人口兩萬人以上。與集鎮交相輝映的是,農村水電路設施配套,有線電視、自來水、程控電話全面普及,豪華的農民住宅樓座落有序,民風淳樸,治安優良,確是創業的福地、生活的樂園。

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鎮

鎮情概況

新城鎮新城鎮
2002年末,新城鎮總面積224平方公里,有耕地23756畝,天然牧草9.1萬畝,水域5922畝,戈壁面積175499畝,沙漠面積14745畝,林地10317畝。造林綠化面積7510畝,綠化覆蓋率達到2.2%。水利設施完善,有271公里水渠,84眼機井,以及拱北梁水庫和鍋蓋梁水庫。有魏晉墓、明長城、伊斯蘭教香太師廟、李陵碑、新城林場、乾園山莊、草湖等文物古蹟和旅遊景點。
2002年末,新城鎮轄7個行政村,44個村民小組,2035戶,8186人。副科級以上黨政幹部8人,鎮所屬單位正式職工49人,臨聘人員18人。駐鎮單位11個,鎮屬站所10個。全鎮有鎮鎮企業282家(其中交通運輸、旅遊服務企業211家,占企業總數的74%),其中集體企業11家,私營企業1家,其餘為個體企業。鎮鎮企業從業人員1128人,占農村勞動力的22.4%。
2002年,完成農村社會總產值13143.9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5066.99萬元,二、三產業產值8077萬元。財政收入2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09.33元。

經濟發展

1、大力調整種植結構,為農民增收奠定堅實基礎。2002年,全鎮共落實農作物播種面積23756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4806畝,比上年減少3227畝,經濟作物面積18950畝,比上年增加3227畝,結構調整後糧經比達到20∶80。農牧業發展上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五大優勢產業:制種產業,洋蔥產業,西甜瓜產業,蔬菜產業,養殖產業。
2、積極改善生態環境和鎮村面貌,努力完成植樹造林綠化任務。2002年,鎮黨委、鎮政府嚴格按照“嚴管林、慎用錢、質為先”的標準,嚴把造林質量關,全力以赴,積極植樹造林,綠化美化環境。全鎮共調進11個品種的喬灌木樹苗53.4萬餘株(包括檉柳基地20.4萬株),主要品種有新疆楊23.5萬株,二白楊2萬株,其它品種共7.5萬餘株,調進的苗木數量是上年的2.5倍多。為了使樹苗隨到隨種、確保成活,鎮黨委、鎮政府努力做到領導到位、資金到位和工作到位,實行責任承包制,制定了在指定地段規定“誰種,誰管,誰受益”的政策,上下形成“鎮有人管、村有人負責、樹有人栽種管護”的制度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確保了全鎮綠化任務的順利完成。共動用機械台站3500個,開挖土方1.5萬立方米,平整土地1000畝,回填樹溝土方1.2萬立方米,總投入折合資金50多萬元,完成造林面積2450畝,育苗72畝,其中新植防護林2374.2畝,林帶12公里,公路補栽折合面積54.8畝,經濟林21畝。同時,鎮村兩級投資3萬多元,在公路沿線的橫溝、野麻灣、長城三個村委會所在地新建了三個花壇,並調進觀賞樹苗進行綠化、美化改造,使原有的髒、亂、差面貌得以改善。
3、積極行動,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工作。稅費改革工作,根據“三個確保”的目標要求和“減輕、規範、穩定”的原則順利開展。鎮黨委、鎮政府領導班子多次召開專題聯席會議,認真系統地學習省、市有關稅費改革的方針政策,統一思想,高度重視,在吃透政策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大力宣傳動員,精心安排部署,不斷制定新的辦法措施,扎紮實實地開展好工作。從6月1日開始,入戶核查計稅面積,續簽了最後96戶二輪土地承包契約,共核實2099戶農戶的計稅面積21136.22畝。同時還清理出各類欠款1189736.3元,清理核定各村債權款項1816214.21元,清理核定各村債務款項1514280.6元。到8月6日,定產、定稅全部到戶並張榜公布,農民承擔義務明白卡發放完畢。經過審定和核算,全鎮農業稅計稅常年產量為每畝383公斤,農業稅及附加總額為707186元,其中正稅589322元,附加117864元。按新的稅收政策,全鎮財政稅收任務目標完成,鎮財政收入達到240萬元。
 
4、繼續改善水利基礎設施,進行渠道建設。以“U”型渠道襯砌為主的農田水利建設,是一項改善全鎮生產條件的利民工程。通過這幾年的建設,全鎮幹部民眾都認識到建設“U”型渠道,降低水費成本,提高灌溉速度的重要性。2002年,全鎮建設“U”型渠道40.2公里,同時,在市農林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籌集資金,多方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對泥溝村渠道進行改造。該工程5月4日正式開工建設,投資53萬元,改造了6公里灌溉總渠。
5、通過示範帶動,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2002年,將農業結構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調整,把養殖業作為新的經濟成長點。一是加大種草力度,配合畜牧業發展。在已經引種美國苣菊草、魯梅克斯草、松香串葉草等飼草品種的基礎上,又新引進大葉紫花苜蓿等新品種,新種植飼草300畝,飼草面積累計達到500畝。二是摸清畜牧業發展現狀,加大防疫、免疫力度。從3月份開始,對全鎮畜禽存欄數、規模養殖戶及畜牧業生產狀況做了摸底調查。如期完成了全鎮境內的豬、牛、羊進行五號病防治及打耳標工作。三是建立肉牛、肉羊養殖示範基地。引導農戶以家庭養殖為主要形式,以示範基地建設為突破口,通過基地+農戶的模式,走養殖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發展畜禽養殖。鎮政府制定並落實優惠政策,按養殖規模分別達到5頭牛、30隻羊、10頭豬以上的標準,給養殖戶1.5萬元的一年貼息貸款,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橫溝村落實示範養殖農戶14戶,中溝村計畫用兩年時間實現“萬羊村”目標,八、九月份村幹部自己拿錢,先後兩次組織農民到山東引進小尾寒羊260隻,發展農戶30多戶,部分農戶已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6、營造“三個環境”,大力發展鎮鎮企業。鎮鎮企業工作通過明確目標、制定措施、克服困難、狠抓落實。一是抓好工業企業集約生產經營,炭黑廠、造紙廠和幾家麵粉廠經營狀況良好。二是加強農業開發項目建設。靜海生態養殖廠投資25萬元完善了基地建設,為今後發展打好了基礎。三是積極招商引資。2002年引進新項目3個,其中一是長城綠色農業示範區項目;二是中溝村脫水蔬菜廠項目;三是龍騰釀造有限公司項目。全年完成鎮鎮企業產值8077萬元。
7、基礎建設。全年完成居民點改造54戶,占任務的108%,累計完成2006戶。完成農戶裝電話320戶,總裝話戶數達到1350戶,占全鎮總戶數的64.3%。完成農戶裝閉路電視86戶,累計達到1414戶,占全鎮總戶數的67.4%。

山東省桓台縣新城鎮

基本概述

新城鎮地處張店鄒平高青三縣交界處,省道張田路、壽濟路交匯於此,濱博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四通八達,地理位置優越。

新城鎮是新型的商貿重鎮,擁有山東省十大專業市場之一的新城五金市場,同時也是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清代詩壇領袖王漁洋的故鄉。目前,新城鎮存有忠勤祠、王漁洋故居、四世宮保坊等反映明清時代風格的典型建築和齊桓公戲馬台北極廟鐘樓、新城文廟、常平倉等歷史名勝遺蹟。四世宮保坊是國家級重點歷史保護文物,被譽為“華夏第一磚坊”,新城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近年來,新城鎮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以建設“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文化名鎮、綠色城鎮”為目標,抓工業立強鎮之本,抓招商續強鎮之力,抓隊伍固強鎮之基,抓穩定保強鎮之興,凝神聚力謀發展,打造基礎化工醫藥化工基地和機械加工鑄造基地,實現了鎮域經濟跨越發展。

下轄村

新城鎮毛家村新城鎮存留村新城鎮韓家村新城鎮石家村

新城鎮逯家村新城鎮西巴村新城鎮祝家村新城鎮昝家村

新城鎮義和村新城鎮楊家村新城鎮王家村新城鎮崔樓村

新城鎮見家村新城鎮窪子村新城鎮新盛村新城鎮聶橋村

新城鎮徐家村新城鎮四里村新城鎮耿三村新城鎮劉三村

新城鎮崔家村新城鎮邢廟村新城鎮河南村新城鎮宮家村

新城鎮城東村新城鎮城南村新城鎮城西村新城鎮城北村

新城鎮新立村新城鎮花園村新城鎮喬南村新城鎮喬西村

新城鎮喬北村新城鎮東賈村新城鎮西賈村新城鎮邢家村

新城鎮羅蘇村新城鎮張蘇村新城鎮江蘇村新城鎮趙蘇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35585

男 17622

女 17963

家庭戶戶數 10944

家庭戶總人口(總) 35087

家庭戶男 17241

家庭戶女 17846

0-14歲(總) 6924

0-14歲男 3554

0-14歲女 3370

15-64歲(總) 25315

15-64歲男 12656

15-64歲女 12659

65歲及以上(總) 3346

65歲及以上男 1412

65歲及以上女 193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397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