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偈

接偈,“偈”即“偈言”。佛經中的頌詞,是梵語“偈佗”的簡稱。多用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至多言為句,四句合為一偈。

簡介

《百論疏》卷上:“偈有二種,一者通偈,二者別偈。言別偈者,謂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目之為偈,謂別偶也。二者通偈謂首盧偈,釋道安云:蓋是胡人數經法也,莫問長行與偈但令三十二字滿即便名偈,謂通偈也。”“接謁”就是接誦偈語,偈語又稱偈言。  

《水滸傳》第三回,魯智深大鬧五台山之後,為眾僧所不容。智真長老薦他去大相國寺,討個職事僧做。臨行,長老贈他四名偈子,即“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這四句偈言,正道出了魯智深以後的坎坷生活道路。《金瓶梅》三十九回,“大師父說了一回,該王姑子接偈。……王姑子念道:“說八個,眾夫人,要留員外……’”,所誦均為十字句韻語。兩個姑子“打動擊子兒”,講張員外黃梅寺中修行的故事。到了最後“王姑子又接唱一個《耍孩兒》,唱完,大師父又念了四偈言:‘五祖一佛性,投胎在腹中,權住十個月,轉凡度眾生。’”大凡講佛教故事時接頌的偈言,都是根據具體的故事情節編撰的;贈給俗人的偈言,是根據人的性格、品行、經歷而即興念誦出的。

中國民風民俗大辭典(人事類)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民族之一。這一偉大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遼闊的土地上,長期繁衍生息所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作為炎黃子孫,繼承和弘揚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乾培養愛國王義情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