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名

基本信息

外名
拼音:
解釋:1.謂對外宣稱。 2.外號。
 世俗人家為使子弟長壽,免災消病,往往請和尚或道士取方外之名,此為“外名”。以示其皈依佛道,自當受佛祖神仙保佑。
《金瓶梅》三十九回,李瓶兒因官哥有些病痛,要往吳道官廟裡討個外名,正月初十,西門慶首先給廟裡送一些布施,讓玳安兒送了一石米,一擔阡張,十斤官燭,五斤沉檀馬牙香……”。為取“外名”,打醮的文書寫道:“慶又於去歲七月二十三日,因為側室李氏生男官哥兒,要祈坐蓐無虞,臨盆有慶。又願將男官哥兒皈依三寶殿下,賜名吳應元,告許清醮一百二十分位,續箕裘之胤嗣,保壽命之延長。”舊時討外名,一般要帶孩子到廟裡去參加打醮,如果太小不能來,按規矩也拿小孩子的衣服來,放在三寶面前,所謂“三寶”,即道教以道、經、師為三寶,佛教以佛、法、僧為三寶。吳道官問:“‘哥兒今日來不來,’西門慶道:‘正是,小頑還小哩,房下恐怕路遠,唬著他,來不的。到午間,拿他穿的衣服來,三寶面前,攝受過,就是一般。’”這裡的三寶是道、經、師。討了外名,廟裡總要送些東西給孩子。吳道官送的是“一頂青段子綃金道髻,一件綠雲段小襯衣,一雙白綾小襪,一雙青潞油衲臉小履鞋,一根黃絨線絛,一道三寶位下的黃線索,一道子孫娘娘面前紫線索,一付銀項圈條脫,刻著‘金玉滿堂,長命富貴’,一道朱書辟非黃綾符,上書著‘太乙司命,桃延合康’八字,就扎在黃線索上,都用方盤盛著”。孩子討的外名,其姓要和賜於外名的道士相同,故西門慶之子官哥兒賜名為吳應元。再則討外名做法事的經疏,上面要寫著其父母的名字。官哥討取外名之後,潘金蓮取過廟裡送來的“紅紙袋兒;扯出送來的經疏,看見上面西門慶底下同室人吳氏旁邊只有李氏,再沒別人,心中就有幾分不忿。”在本回里,對討外名寫得十分詳細,大抵反映了這一風俗的全貌。(來源:中國風俗辭典)

中國民風民俗大辭典(人事類)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民族之一。這一偉大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遼闊的土地上,長期繁衍生息所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作為炎黃子孫,繼承和弘揚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乾培養愛國王義情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